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又銓
論文名稱: 運用故事討論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班級合作氣氛之實驗研究
指導教授: 唐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故事討論教學班級氣氛合作技巧情意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1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在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其在班級合作氣氛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54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控制組。實驗組採用閱讀加討論的教學方式;控制組則實行閱讀但不討論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了五個主題課程,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故事討論活動,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性的閱讀活動。實驗前、後學生均接受「班級合作氣氛」的測驗,其測驗分數、學習活動單、學習回饋單與教學省思札記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瞭解兩組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與班級合作氣氛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故事討論教學在增進「個人合作技巧量表」後測總分上,達到顯著效果。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和「溝通協商」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僅在「任務分工」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2)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量表」後測總分上,未達顯著。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三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僅在「任務分工」與「溝通協商」兩向度上有顯著落差,尤其對於前測成績較佳的前26%~37%的學生而言,其差異更為顯著。
    此外,本研究亦對故事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班級合作氣氛議題研究上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合作的概念分析 9 第二節 故事討論的意涵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23 第三節 故事討論教學的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工具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背景介紹 47 第四節 合作情意教學方案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教學省思 57 第一節 《深山留學夏令營》的教學設計與歷程省思 57 第二節 《藍箭號》的教學設計與歷程省思 70 第三節 《電視機裡的吉普》的教學設計與歷程省思 7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合作情意方案對國小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上的實驗效果 87 第二節 合作情意方案對國小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上的實驗效果 92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合作情意課程方案的意見分析 102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21 中文部分 121 西文部分 124 故事文本 125 附錄 127 附錄一 班級合作氣氛問卷 127 附錄二 合作情意課程方案之教案設計與活動學習單 130 附錄三 學習回饋單 145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無日期)。重要內政統計參考指標。2011年7月6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indices/list.xls
    尹曼萍(2004)。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技巧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王宇萱(2009)。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品格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秀文(2007)。故事討論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萬青(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頁。
    吳致維(2010)。學生應具備之合作能力初探。取自http://www.edu.tw/~society/e-j/87/A15.htm
    吳英長(1979)。怎麼跟小朋友講故事。國教之聲,13(2),1-5頁。
    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臺東師專學報,14,195-213頁。
    吳淑美(2010)。經營合作的班級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吳愛芠(2010)。繪本教學融入國小六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頁。
    李茂興(譯)(1996)。M. Argyle著。合作。臺北:巨流。
    林兆君(2003)。本土少年小說改寫為情意教學案例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挫折容忍力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
    林良(1976)。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論文集。臺北:國語日報。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林進財(主編)(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筠菁(2005)。運用故事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國小低年級教堂之實施。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頁。
    唐淑華(2001)。一個「情意教育」加「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26頁。
    唐淑華(2004a)。情意教育─故事討論取向。臺北:心理。
    唐淑華(2004b)。說故事談情意。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湘君(1995)。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8,284-307頁。
    張瓊文(2010)。我不要道歉!?─用同理心化解孩童的衝突。臺灣教育雙月刊,664,43-45。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惠美(2010)。培養「同理心」─搭起人際互動的橋樑。臺灣教育雙月刊,666,47-49。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苑。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朝凱(199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楊明達(2003)。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楊茂秀(1992)。討論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鄒慧英、黃秀霜、陳昌明(2011)。從 PISA 2009 建構反應題剖析臺灣學生的閱讀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14(4),25-48頁。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劉依玲(2007)。教育改革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班級氣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宜融(譯)(2001)。A. Chambers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臺北:小魯。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B. Cazden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心理。
    蔡淑媖(2001)。從聽故事到討論。臺北:富春。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鄭端容(1994)。班級經營第一課─談班級氣氛的營造。北縣教育,3,22-23頁。
    盧美貴(2002)。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頁435-471)。臺北:心理。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uchler, J. (1993). What is a discussion. In M. Lipman (Ed.), Thinking children and education (pp. 523-532). Dubuque, IA: Kendall/Hunt.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In S. Sharan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p.23-27).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ohnson, D.W.,&Johnson, R. T.(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
    Johnson, D.W.,&Johnson, R. 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3rd ed). Boston: Aley and Bacon.

    三、故事文本
    中山聖子(2010)。深山留學夏令營。臺北:新苗文化。
    羅大里(2010)。電視機裡的吉普。臺北:天下文化。
    羅大里(2010)。藍箭號。臺北:天下文化。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