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康韶真 |
---|---|
論文名稱: |
高雄台語語音的調查佮演變分析 A phonetic survey and variation analyze of Taiwanese in Kaohsiung |
指導教授: | 許慧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台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語音演變 、社會因素 、字頻與詞頻 、高雄台語 |
英文關鍵詞: | phonetic developments,, social factors, frequency of words or vocabulary, Taiwanese in Kaohsiu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2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選擇高雄地區的中、青、少年層來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現代高雄的台語發音,閣佮較早文獻內底的老年層發音做比較,依照聲母、韻母、聲調整理了後,分析出三个音變方向(1) <入>字頭入柳合流,(2)陽入調聲調簡化,(3)韻母非系統性的變異。
結果發現,雖然高雄是方言差較小的所在,毋過有真濟音變是受著外部社會因素的影響,親像「受華語影響」,比論講台羅標做「o」華語讀「ㄛ」的詞,讀台語的時,愈少年讀做[]的比例愈懸;「檳榔」對「pun」變做「pin」;<毛扛>類的「毛」讀做「moo」比例愈來愈懸,遮的音變攏佮華語有關;猶閣有字、詞的「頻率」嘛會影響音變,高雄人<恩巾>類讀「in」,毋過「怨恨」煞大部份的人攏讀「uàn-hūn」;<科稽>類讀「e」,毋過「寫批」煞讀「siá-phue」,另外本文嘛發現有真濟兩種讀音的詞,詞頻愈懸、使用率愈懸,而且愈少年,受頻率的影響愈明顯。遮的結果顯示這馬有真濟音變攏有可能是受「頻率」影響,所以「頻率」是影響現代台語真重要的因素。
I choose the middle-aged, the young and teenagers from Kaohsiung to record Taiwanese, then comparing with the records of old people from the past studies.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phonetic developments, I analyze three directions of phonetic variations in Kaohsiung further: (1) consonant of “ji̍p” combine with “liú”, (2)the entering tones simplized, (3)the sound changes of vowels.Finally, I find although there are less dialect difference in Kaohsiung, Taiwanese in this region has still been affected by various social factors, like influence of “Chinese”, the vowel “o” in Taiwanese Minnan Romanization, but “ㄛ” in Chinese, more teenagers use []; “pun-nn̂g” changed into“pin-nn̂g”; “mn̂g” changed into “moo”. Furthermore the “frequency” of words or vocabulary also affected sounds, for example, “in” turned into “un” of “un/kin” vowel , “e” turned into “ue” of “pue/khé” vowel, I also found that those vocabulary which have two pronunciation, higher “frequency” of words or vocabulary, more young and teengers choosed it. So “frequency” in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contempory Taiwanese.
(一) 英文
Bybee, J. (2000). The Phonology of the Lexicon: Evidence from Lexical Diffusion. In M.Barlow & S. Kemmer (Eds.), Usage-Based Models of Language (pp. 65-85). Stanford:CSLI.
Giles, Howard. 1973. “Accent Mobility: A Model and Some Data.”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5: 87-105.
Labov, William. 1966.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Trudgill, Peter. 1974.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Penguin.
Trudgill Peter, (1986), Dialects in Contact, Oxford: Blackwell.
Trudgill Peter, (1998), New-dialect formatio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English: The New Zealand short front vowels,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1,35-51.
(二)中文
丁邦新,1980,《臺灣語言源流》,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吳進喜、施添福,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
李淑鳳,2010,〈台、華語接觸所引起的台語語音的變化趨勢〉,《台語研究》,第2卷第一期,頁56-71。
車惠純,2012,〈文白讀音選用的世代差異〉,高雄師範大學學位論文,頁9-11。
吳順興,2006,〈記高雄一個偏泉腔方言-紅毛港閩南語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珠彩,1995,〈臺灣閩南語三代間語音詞彙的初步調查與比較:以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靜,2002,〈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洪惟仁,1992a,《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2b,〈台灣漢語方言之分布及諸語言之競爭力分析〉,《台灣方言之旅》,67-107。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5,〈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語文教育通訊》,第11期,頁84-98。
洪惟仁,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2002,〈變化中的汐止音:一个台灣社會方言學的个案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發表於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4月12-13。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洪惟仁,2004,〈台灣閩南語聲調的演變潮流:一个社會方言學的調查研究〉,發表於第二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洪惟仁,2006a,《台灣話發音學入門》,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編教材。
洪惟仁,2006b,〈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二期,頁365-416。
洪惟仁,2009,〈台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語文研究》,第三期,頁239-309。
洪振春,2010,〈台北平溪台灣閩南語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涂文欽,2009,〈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如,2011,〈以自然語料觀察字頻與語音變化的關係:以台南台語[]元音為例〉,《台灣學誌》,第四期,頁87-107
張屏生,2006,〈閩南語辭典所列方言變體的處理回顧與發展〉,發表於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陳淑娟、江文瑜,2007,〈臺灣大牛欄、關廟方言特殊方音的語體轉移與口音流動〉,《漢學研究》,第25卷第一期,頁 437-466。
陳淑娟,2009,〈台南閩南語元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閩南語的字表調查分析〉,《台灣語文研究》,第三期,頁151-172。
陳淑娟,2010a,〈台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台北市、彰化市、台南市元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國科會人文中心暑期訪問學者成果發表會。台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陳淑娟,2010b,〈語言因素與社會因素對音變的影響—以鹿谷及安平方言為例〉,《清華學報》,第40卷第二期,頁159-191。
陳淑娟、杜佳倫,2011,〈臺北市泉腔閩南語央元音的變異與變化〉,《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五期,頁329~370。
曹逢甫,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語言暨語言學》第14卷第二期,頁457-484。
曹逢甫、連金發、鄭縈、王本瑛,2002,〈新竹閩南語正在進行的四種趨同變化〉,收錄於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頁221-232。
黃玉梅,2001,〈臺灣閩南語語音層市競爭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行政院文建會。
董忠司、城淑賢,2010,《簡明台灣語字典》,五南。
楊秀芳,1988,《臺南市志人民志語言篇》,臺南市政府。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灣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
潘科元,1996,〈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瑞昌,2003,〈台語入聲調之現況分析〉,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伊雯,2009,〈埔里守城方言語音變異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簡秀梅、洪惟仁,2008,〈關廟方言區出歸時回頭演變之社會方言學研究〉,《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言論文集》,文鶴出版有限公司,頁 45-66。
鄭良偉,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臺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駱嘉鵬,2005,〈台灣閩南語受到台灣國語影響的音變趨勢〉,發表於「第九屆閩南方言國際研討會」,福建,福建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