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政衛
Lee, Jeng-Wei
論文名稱: 大型賣場避難誘導指標之設計創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Emergency Exit Signs Design for the Hypermarkets
指導教授: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口試委員: 梁又文
Liang, Yo-Wen
鄧建國
Teng, Chien-Kuo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口試日期: 2022/07/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指示標誌尋路視認性視閱角度
英文關鍵詞: wayfinding, legibility, emergency exit signs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個案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5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大型賣場為研究對象,並以賣場內的避難指標視認性以及避難動線為主要研究目標,提取出影響指標引導功能、避難行動等阻礙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作為設計創作基礎架構。
    研究方法分別使用案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半結構性訪談法,從實地勘察案例賣場蒐集數據,歸納出可能影響避難行動的因素;接著探索消費者在大型賣場內的尋路行為及避難逃生認知,作為後續設計創作基礎;在完成創作後邀請特定背景的專家及賣場業者進行訪談,並討論設計創作結果的實際應用與效益評估,作為創作結果驗證。
    研究結果發現,大型賣場所設置的避難指標會因設置位置與周圍環境設備干擾,而造成視認性與視閱角度不佳,賣場內的空間規劃、動線安排也未考量當人員遭遇緊急情況時,可能會採取的避難行為特性。因此發生火災,濃煙快速瀰漫使賣場環境空間失去辨識性時,人員將因為能見度不足而迷失方位,而視認性不佳的避難指標與複雜的避難路徑,將增加人員避難行動的難度與時間損耗。
    本研究創作嘗試設計輔助誘導指標解決上述情況,創作結果能為消費者預先建立避難路徑的認知地圖,強化避難路徑選擇方式,當進行緊行疏散時,亦能節省抬頭找尋避難方向指示燈或重新尋路的時間,爭取更多時間進行疏散,對於在時間壓力與恐慌心理下,這個設計是相對簡單快速、直覺,各年齡皆容易快速學習並使用。

    A well-planned way-finding system serves as a good guide and enhances public safety in case of emergency. When a fire breaks out and before the firefighters arrive, people who are in the hypermarket will need to evacuate to a safe place within the shortest time. Therefore, the emergency exit signs will provide the shortest distance for people to the safe place. The well-designed signs can divert crowded people to different escape paths and exits to avoid congestion, crowding, or trampling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This stud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ories on fire hazards, fir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human evacuations, and the wayfinding behaviors under time pressure. It also summarizes the current fire relevant codes and standards and the principles of way-finding design and plan.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actual cases, it is analyzed whether the arrangement of evacuation guides and spatial moving lines in the store effectively exerts its guiding and rapid evacuation functions.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extracts the obstruc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visibility and legibility, guidance function, and refugee action fo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through the way-finding system design and creation to develop suitable solutions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 第五節 名詞定義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火災與危害 7 2.1.1 燃燒要素與火災特性 7 2.1.2 火災成長階段 8 2.1.3 危害因素 9 2.2.4 大型賣場與災害概述 11 第二節 避難行動與行為特性 13 2.2.1 避難行動 13 2.2.2 避難行為特性 14 2.2.3 影響避難原因 15 第三節 指標系統 16 2.3.1 尋路行為 16 2.3.2 視認性 18 2.3.3 指標系統 21 2.3.4 指標內容組成 22 2.3.5 指標設計原則 27 第四節 避難指標相關法規整理 3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案例分析法 35 3.1.1 分析架構建立 36 3.1.2 案例蒐集 39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 69 3.2.1 問卷抽樣與施測 69 3.2.2 問卷設計 69 3.2.3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72 第三節 半結構性訪談法 83 第四章 研究創作 8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84 第二節 創作流程與說明 84 第三節 創作結果訪談 102 4.3.1 訪談對象 102 4.3.2 訪談大綱 102 4.3.3 訪談結果彙整 103 第四節 創作結果展出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1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0

    丁育群(2005)。百貨商場建築之標示設備及外部消防救助空間之先期調查研究-上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成果報告書,臺北市。
    內政部(2019)。出口標示燈及避難方向指示燈認可基準修正規定。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4427
    內政部(2021)。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20029
    內政部(2022)。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117
    內政部消防署(2021)。消防白皮書(110年版)。內政部消防署,臺北市。
    內政部消防署(2021)。109年全國火災統計分析。內政部消防署年報,臺北市。
    方鈞業(2006)。大賣場防火對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新竹市。
    王人弘(2003)。地下街尋路行為與空間概念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市。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符碼設計公共標示常用符碼設計參考指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何明錦、江崇誠(1999)。建築物利用實態與人員避難行動特性之調查研究(一)-以「百貨公司」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
    吳武泰(2009)。不熟悉環境中避難圖像對路徑搜尋之協助(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臺北市。
    沈子勝(1989)。建築物避難通道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市。
    肖勇、梁慶鑫(2018)。解構引導 再現空間:導視系統設計。臺北市:上奇。
    周祐禾(2020)。火場逃生之人員之擁塞狀況與出口選擇(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台北市。
    周澧璇(2012)。人受到時間壓力所影響之尋路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臺北市。
    林礽柏(2001)。量販店建築避難安全性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臺北市。
    林昱甫(2016)。考量災害及壅塞下的動態緊急疏散指示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侯曉玲(2001)。圖書館讀者尋路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柯志杰、蘇煒翔(2017)。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臺北市:臉譜。
    胡嘉昕(2002)。捷運台北車站空間環境與標示系統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使用者尋路的觀點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張雨青(2006)。標示系統之功能與設計原則。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77-88。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莊維彥(2003)。建築物避難逃生之模擬系統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班,雲林縣。
    許子凡(2010)。圖形符號的資訊負載及其判讀績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許志帆(2007)。量販店火災避難安全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臺北市。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1991)。人因工程。臺中市:滄海。
    陳火炎(1981)。建築物消防避難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
    陳弘毅(2003)。火災學。臺北市:鼎茂圖書。
    陳佑松(2007)。避難標示圖像設計之視認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市。
    陳典旻(2002)。建築物逃生避難之性能式系統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班,雲林縣。
    陳玠佑(2010)。大型商場防火避難安全評估指標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臺北市。
    陳建忠、蘇鴻奇(2007)。火載量型態與延燒特性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臺北市。
    陳柏宏、林慶元(2004)。商業類型建築火災荷重之調查研究以B2類組(百貨公司、量販店、商場)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市。
    陳格理(1997)。圖書館的標示系統。台北市立圖書館管訊,15(3),頁11-31。
    陳雅芳(2003)。校園視覺標示之設計原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所,桃園縣。
    湯潔新(2007)。避難標示圖像閱讀認知解析(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臺北市。
    黃上遊(2015)。低層住宅火害因子及防救災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黃志翔(2012)。4D動態模擬應用於災害疏散路徑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高雄市。
    黃貴莉(2000)。醫院安全標誌及設置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黃楚材(1987)。火災避難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市。
    溫家偉(2019)。整合多重擁擠行為之逃生避難模擬(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1995)。避難方向指標。中華民國國家標準。http://cns-standards.org/CNS_standard_cn.asp?code=CNS%2010208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18)。安全顏色-一般性事項。中華民國國家標準。http://cns-standards.org/CNS_standard_cn.asp?CODE=CNS%209331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19)。圖形符號-安全顏色及安全標誌-第1 部:安全標誌及安全標示之設計原則。中華民國國家標準。http://cns-standards.org/CNS_standard_cn.asp?CODE=CNS%209328
    雷明遠(2020)。長照機構防火避難安全性能改善參考手冊精進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臺北市。
    彭慰(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80064/
    廖健成(2004)。大型商場避難安全性能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桃園市。
    趙勇維(2002)。運用buildingEXODUS驗證地下捷運車站人員避難安全之研究-以捷運新店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桃園市。
    劉英茂(1990)。基本心理歷程。臺北市:大洋。
    劉純如(2001)。博物館館舍資訊服務系統之使用性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市。
    蔡爭岳(1999)。視閱角度對漢字可辨識性的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工業管理學程,臺北市。
    衛生福利部(2019)。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衛生類性別統計指標。
    https://dep.mohw.gov.tw/DOS/cp-5339-59467-113.html
    鄭金豊(2003)。以尋路行為認知模式探討捷運車站的標示系統-以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鄭棻毓、顏慶全、陳淳迪(2003)。符號圖像設計對使用者辨識度之影響-以行動電話之按鍵圖像為例(頁D-10)。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蕭力愷(2015)。消防人員黑暗空間中尋路行為(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臺北市。
    賴律君(2019)。中文字尺寸與視距對辨識性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臺北市。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54),75-100。
    Apelt, R. (2008). Wayfinding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ech. Rep.). Public Works Queensland, Brisbane, QLD, Australia.
    Arthur, P., & Passini, R. (1992). Wayfinding: People, signs, and architec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Beaumont, P. B., Gray, J., Moore, G. T. & Robinson, B. (1984). Orientation and wayfinding in the Tauranga departmental building: a focused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15, 77-91.
    Berger, C. M., & Eiss, A. (2002). Principles of urban wayfinding systems. ITE journal, 72(4), 30-34.
    Brunyé, T. T., Mahoney, C. R., Gardony, A. L., & Taylor, H. A. (2010). North is up (hill): Route planning heuristics in real-world environments. Memory & cognition, 38(6), 700-712.
    Cairney, P., & Sless, D. (1982).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symbolic safety signs with different user groups. Applied Ergonomics, 13(2), 91-97.
    Casakin, H., Barkowsky, T., Klippel, A., & Freksa, C. (2000). Schematic maps as wayfinding aids. In C. Freksa, C. Habel, W. Brauer, & K. Wender (Eds.), Spatial cognition II (Vol. 1849, pp. 54–71). Berlin: Springer.
    David Gibson(2010)。不迷路的設計:視覺指引的秘密(黃文娟譯;初版)。臺北市:旗標。(原著出版於2009)
    Dogu, U., & Erkip, F. (2000). Spatial factors affecting wayfinding and orientation: A case study in a shopping mall.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6), 731-755.
    Fewings, R. (2001). Wayfinding and Airport Terminal Design. Journal of Navigation, 54(2), 177-184. doi:10.1017/S0373463301001369
    Gunnar G.Lovas (1994). Models of wayfinding in emergencyevacu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05 pp371~389.
    ISO (2019). Graphical symbols - Safety colours and safety signs - Registered safety signs.
    Jesus, S. Correa de (1994).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lanning for wayfinding. Design Issues, 10(3), 33–51.
    Kinross, R. (1981). On the influence of Isotype. 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 2(2), 122–130.
    Kitchin, R. (1994). Cognitive maps: What are they and why study th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4, 1–19.
    Kiyoshi Nishikawa(2016)。指示標誌系統的設計法則:以醫療福祉設施為例(林家華、白珊瑜譯;初版)。臺北市:桑格。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aguire, M.C.(1985). A review of human factors guideline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design of graphical human–computer interfaces. Computers and Graphics, 9 (3), pp.221–235
    Murakoshi, S., & Kawai, M. (2000). Use of knowledge and heuristics for wayfinding i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6), 756-774.
    Otto Neurath (1936). International picture language: the first rules of isotype.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O'Neill, M. J. (1999). Theory and research in design of ‘You Are Here’ maps. Visual Information for Everyday Use, London: Taylor & Francis, pp.225-238
    Ortega-Andeane, P. (1991). Physical comfort, social contact, wayfinding as indicators of stress in a hospital environ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pp. 41-47). Oaxtepec, Mexico: EDRA.
    Ouellette MJ.(1988). Exit signs in smoke: design parameters for greater visibility. Lighting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4), pp.155–160
    Passini, R. (1984b). Wayfinding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Passini, R. (1998). Wayfinding and dementia: Some research findings and a new look at design.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15(2), 133–151.
    Solso, Robert L.(2006)。視覺藝術認知(梁耘璜編譯;初版)。臺北市:全華。(原著出版於1996)
    Wener, R. E., & Kaminoff, R. D. (1983).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Effects of signs on perceived crowding and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1), 3-20.
    Zimring, C. (1982). The built environment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impacts of buildings and cities on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 Environmental stress, 151-1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