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敏
論文名稱: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發展之影響(1986~2000年)
指導教授: 黃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政治發展憲政體制政黨政治政治參與政治文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四節, 其章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 主要是透過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 建立本論文研究架構, 以求本論文的有效、客觀; 後就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說明介紹, 並簡要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論、名詞釋義及相關文獻探討。
    第二章 政治發展的理論
    本章共分五節, 主要是深入分析政治發展的意義、階段-目的論、政治文化論、體系能力論, 並透過上述理論之分析綜合建立本研究評估之標準: 民進黨對台灣憲政體制之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黨政治之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治參與的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治文化的影響。
    第三章 民進黨對台灣憲政體制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是針對威權體制的轉型、解除戒嚴及國是會議、六次修憲三方面, 來探討民進黨與我國憲政體制的發展發揮何種具體的影響力。
    第四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黨政治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將我國政黨政治的發展以民進黨為主軸, 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為推動國會改選時期(1986年~1991年); 第二時期為取得地方政權時期(1992年~1997年) ; 第三時期為邁向執政時期(1998年~2000年), 來探討民進黨在我國政黨政治上扮演著何種角色。
    第五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參與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分析民進黨在1986~2000年間八次重要的選舉、大眾傳播中之競選廣告及社會運動有何影響及貢獻。
    第六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文化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以台灣的政治文化層面來探討, 分為三個部份來分析民進黨與省籍情結、國家認同、民粹思想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第七章 結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內容分為研究發現、研究建議與研究展望。在研究發現中, 將針對本研究目的, 做一全面性回顧。在研究建議部分, 將提出對台灣政治發展的建議及未來發展方向。在研究展望部分, 將提出本論文研究完成後, 檢討此研究作為日後更深入研究的奠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分析…………………………………..7 第二章 政治發展的理論……………………………………11 第一節 政治發展的意義……………………………………….11 第二節 階段-目的論……………………………………………19 第三節 政治文化論…………………………………………….24 第四節 體系能力論…………………………………………….36 第三章 民進黨對台灣憲政體制之影響……………………………….47 第一節 民進黨與威權體制的轉型……………………………..47 第二節 民進黨與解除戒嚴及國是會議………………………..58 第三節 民進黨與六次修憲……………………………………..70 第四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黨政治之影響……………………………...87 第一節 推動國會改選時期(1986年~1991年) .....…………………87 第二節 取得地方政權時期(1992年~1997年)…….……………….98 第三節 邁向執政時期(1998年~2000年)...……………………….109 第五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參與之影響……………………………117 第一節 民進黨與歷次選舉………………………………….117 第二節 民進黨與大眾傳播………………………………….135 第三節 民進黨與社會運動………………………………….147 第六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文化之影響…………………………….161 第一節 民進黨與國家認同………………………………….161 第二節 民進黨與省籍情結………………………………….178 第三節 民進黨與民粹思想………………………………….186 第七章 結論………………………………………………………..1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99 第三節 研究展望……………………………………………….201 參考書目……………………………………………………………...2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