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若君
Jo - Chun, Liao
論文名稱: 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以台北縣市中等學校學生為例
The Household Labors Participation of the Adolescents from Single Parent Families
指導教授: 周麗端
Chou, Li-T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
英文關鍵詞: single parent family, adolescent, household labors particip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9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及探討影響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的因素。本研究將家務工作依性質區分為八個面向,來探討影響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的因素。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國中及高中單親家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法選取符合條件者,共520名,進行問卷調查,所使用之工具為自編之「青少年家務參與問卷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青少年家務參與量表」、「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量表」、「青少年升學意願量表」及「家務協助者量表」。所得資料經百分比、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單親家庭青少年雖有參與家務,但若能更積極參與可減輕父母工作與家庭的負擔。
    二、性別在總量表上無顯著差異,但分面向仍呈現性別刻板。
    三、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程度比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更為積極、主動;父母要求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不普遍。
    四、性別、出生序、父母性別、工作特性、手足人數與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總量表無顯著差異,只有在分面向上有差異。
    五、單親家庭青少年年齡、父母社經地位與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總量表無顯著相關。
    六、單親家庭青少年升學意願、家務協助者、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與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總量表呈顯著正相關。
    七、升學意願高的單親家庭青少年其家務參與也較高。
    八、年齡、家務協助者可以有效預測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
    九、升學意願、父母性別及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可以有效預測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

    Abstract
    This study targets mainly at how adolescents from single parent families involve in household labor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domestic tasks participation. To probe into the factors, the study divides the household labors into eight categories by propertie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volved are the adolescents studying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and a total of 520 samples who filled out questionnaires were singled out for their conformation by Sample Selecting Approach. The self-designed Adolescents’ Household Labors Participation Questionnaire includes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m, Adolescents’ Household Labors Participation Quantity Form, Parents’ Demand for Adolescents’ Household Labors Participation Quantity Form, Adolescents’ Aspiration for Advanced Education Quantity Form, and Household Labors Assistant Quantity Form. The data gained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percentage, averag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imul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 approache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A. Though adolescents from single parent families take little part in household labors, it could be better to alleviate parents’ work and household burden if they joined in labors more actively.
    B.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sexes showing in the general quantity forms; however, separate categories still present sexual stereotype.
    C. Adolescents from single parent families participate in household labors much more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than parents’ request. It is not common for parents to demand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s.
    D. There is no marked difference in sexes, birth order, parent’s sex, occupation features, sibling numbers, and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s showing in the general quantity forms; it differs only in individual categories.
    E. Relation between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age, parents’ social status and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s showing in the general quantity forms is not evident.
    F. It is apparent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in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aspi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household labors assistant, parents’ demand for adolescents’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and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s showing in the general quantity forms.
    G. The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with much more aspiration for advanced education have higher level of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H. Age and household assistan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parents’ demand for adolescents’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 Aspi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parents’ sex and parents’ demand for adolescents’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single parent adolescents’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生活狀況 9 第二節 家務參與理論 18 第三節 家務參與 21 第四節 影響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之因素 34 第五節 影響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因素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統計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3 第二節 個人背景、家庭背景與依親父或母要求青少年家 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分面向分析 75 第三節 單親家庭青少年年齡、升學意願、父母社經地位 、家務協助者、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 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相關分析 108 第四節 各變項對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 少年家務參與預測力分析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資料 135 附錄: 一、各變項之測量特質 145 二、專家效度名單 146 三、預試問卷 147 四、正試問卷 152 表次 表2-1 台灣地區單親戶及單親兒少比例:1991-1999年 11 表2-2 台灣地區1990年人口普查1/100隨機樣本單親兒童按年 齡與家庭種類分 16 表2-3 子女從事的家事工作內容 26 表2-3(續) 子女從事的家事工作內容 27 表2-4 國內子女家務分工相關研究摘要 30 表2-4(續) 國內子女家務分工相關研究摘要 31 表3-1 正式施測樣本發卷情形 53 表3-2 預試樣本年齡分佈情形 58 表3-3 預試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58 表3-4 正式樣本年齡分佈情形 59 表3-5 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59 表4-1 個人基本資料之分佈 64 表4-2 升學意願之得分 64 表4-3 家庭基本資料之分佈 67 表4-4 父母社經地位之平均數、標準差 68 表4-5 父母工作時數 68 表4-6 父母工作特性 68 表4-7 家務協助者之分佈 69 表4-8 家務協助者量表得分分配 69 表4-9 父母要求子女家務參與題目之得分 71 表4-10 家務參與題目之得分 72 表4-11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青少年家務參與t檢定 74 表4-12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t 檢定-以受試者性別區分 77 表4-13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平 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出生序區分 79 表4-14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 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出生序區分 80 表4-14(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之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出生序區分 81 表4-15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t 檢定-以受試者父母性別區分 84 表4-16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平 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平日工作時數區分 86 表4-16(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平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平日工作時數區分 87 表4-17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 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平日工作時數區分 88 表4-17(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之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平日工作時數區分 89 表4-18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平 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週末工作時數區分 90 表4-18(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平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週末工作時數區分 91 表4-19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 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週末工作時數區分 92 表4-19(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之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週末工作時數區分 93 表4-20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平 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時段區分 94 表4-20(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平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時段區分 95 表4-21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 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時段區分 96 表4-21(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之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時段區分 97 表4-22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t 檢定-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是否輪班區分 99 表4-23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t 檢定-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是否彈性工時區分 100 表4-24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t 檢定-以受試者父母工作是否加班區分 102 表4-25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平 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手足人數區分 104 表4-25(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平均數、標準差-以受試者手足人數區分 105 表4-26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 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手足人數區分 106 表4-26(續) 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 與之變異數分析-以受試者手足人數區分 107 表4-27 各變項與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年家 務參與之相關性係數表 110 表4-27(續) 各變項與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及單親家庭青少 年家務參與之相關性係數表 111 表4-28 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協助者與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 與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相關係數表 112 表4-29 單親家庭青少年個人變項、家庭變項、父母要求青少年 家務參與對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修正徑路係數摘要表 116 表4-30 單親家庭青少年個人變項、家庭變項、父母要求青少年 家務參與對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最後徑路係數摘要表 119 表5-1 變項與父母要求青少年家務參與之差異性及相關性結果表 129 表5-2 變項與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之差異性及相關性結果表 130 圖次 圖2-1 交互決定論 19 圖2-2 交互決定論在本研究之應用 20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49 圖5-1 本研究驗證交互決定論 128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尤詒君(1996)。雙工作家庭的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思文(1999)。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竹美(1994)。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影響。張春興主編,感情、婚姻、家庭,219-238。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王瑞琪(1999)。我是怎麼教小孩的,80-81。台北縣: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研院三民所專題選刊,1-27。
    余巧芸(1998)。少年犯罪矯治機構兒童.青少年的手足關係研究紀要--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對象。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8,87-118。
    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社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伊慶春(1998)。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李秀靜(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宜靜、許美瑞(1993)。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家政教育,12,(3)。
    李芳如 (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星雲(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 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生活科學學報,2, 209-236。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11。
    唐先梅(1999a)。從雙薪家庭父母的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131-173。
    唐先梅(1999b)。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51-59。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2002)。單親家庭家務工作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2-H-180-001。
    唐先梅(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務工作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89-102。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高淑貴、賴爾柔(1988)。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堯(2001)。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1),8-17。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雯(2000)。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
    張清富(1996)。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研考雙月刊,20(2),66-67。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 117-156。
    許巧筠(2003)。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坤瑛(1989)。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朗文(1998)。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3,81-111。
    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1997)。單親家庭的管理。231-236頁。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編著。家庭管理。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黃淵泰(2004)。高中生之性別角色、家庭氣氛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馨慧、賴爾柔(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
    楊淑芳(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善華、沈崇麟(2000)。大陸城鄉居民家庭中夫妻的家務分工。應用心理研究,5,25-35。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適應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瑞梅、周顏玲(1998)。台灣已婚勞工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影響因素與意涵。「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1998年3月21、22日,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中心。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家務協助者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學童的生活適應。社會教育年刊,50,13-20。
    戴麗娟(200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承泰(1992)。再論單親家庭。社區發展季刊,85,306-310。
    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部與特性: 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 1-30。
    薛承泰(2001)。台灣單親戶及貧窮之趨勢分析。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0-003,1-15。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臺大社工學刊,6,1-33。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臺大社工學刊,6,1-33。
    叢肇祥(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1269-1287.
    Angrist, S. S., Mickelsen , R .,& Penna, A. N. (1976). Sex differences in sex-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6,179-186.
    Antill, J. K., Goodnow, J. J., Russell, G., & Cotton, S. (1996).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family context On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 household tasks.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34, 215-236.
    Bandura(1995). 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台北市:桂冠。(原著於1925出版)
    Barnett, R. C., & Grace K. B. (1987). Determinants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 29-40.
    Baruch, G. K., & Barnett, R. C. (1986).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and children’s sex-role attitudes. Child Development, 57, 1210-1223.
    Benin, M.H. & Edwards, D. A. (1990). Adolescents’ cho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 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361-373.
    Bergen, E. (1991).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labor allocation: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 140-157.
    Berk, Richard A. & Sarah F. Berk. (1978).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for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6: 431-468.
    Blair, S. L., & Johnson, M. P. (1992). Wives’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The intersection of housework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570-581.
    Brody, C. J. & steelman, L. C. (1985). Sibling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ex-typing of children’s household task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May): 265-274.
    Bronstein, P. (1984). Differences in mothers’ and father’ behaviors to childre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 995-1003.
    Cogle, F. L., & Tasker, G. E. (1982). Children and housework. Family Relations, 32,395-399.
    Dorfiman, L. T., & Heckert, D. A. (1988). Egalitarianism in retired rural couples: Household tasks, decision making, and leisure activities. Family Relations, 37, 73-78.
    Goodnow, J. J., Bowes, J. M., Warton, P. M., Dawes, L. J., & Taylor, A. J. (1991). Would you ask someone else to do this task? Parent’ and children’s ideas about household work reques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 817-828.
    Greenstein, T. N. (1996).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domestic lab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ives’ and husbands’ gender ideolo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585-595.
    Hall, L. D., & Walker, A. J.(1995).Gender and family work in one-parent household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685-693.
    McHale, S. M., Barlko, W. T., Crouter, A.C., & Perry, J. M. (1990). Children’s housework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s’ sex-role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Child Development, 61, 1413-1426.
    Peters, J. M. & Haldeman, V. A. (1987). Time used for household work: A study of school-age children form single parent, one-earner, and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8(2): 212-225.
    Powell, B. & Steelman, L. C. (1982). Testing an undertested comparison: maternal effects on sons’ and daughter’s attitudes toward women in the labor f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2): 349-356.
    Risman, B. J.(1986). Can Men Mother? Life as a single Father. Family Relations, 35, 95-102.
    Sanik, Margaret M. (1981). “Division of household work: A decade of comparison-1967-1977.”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0:175-180.
    Shelley E. T. , Letitia A. P. & David O. S.(2000)社會心理學(張滿玲譯)。台北:雙葉書廊。(原著於1970出版)
    Spitze, G. & Ward, R. (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 355-361.
    Warner, R. L. (1986).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measuring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7, 179-195.
    Warton, P.M. & Goodnow, J.J.(1991). The nature of responsibility: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you job”. Child Development,62, 156-165.
    White, L. K. & Brinkerhoff, D. B.(1981a).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oes,60(1),170-181.
    White, L. K. & Brinkerhoff, D. B.(1981b). 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 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