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麗華
Lihua Wang
論文名稱: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ime Management
指導教授: 陳李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9
中文關鍵詞: 時間管理學習動機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
英文關鍵詞: Time Manage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0下載:1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主要目的有四:(一)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的「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二)探討「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三)分析學生與家長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的感受及想法。(四)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與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以及教師教學與輔導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單因子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57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28人,控制組27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共計720分鐘的實驗課程之處理,而控制組則進行綜合領域原有之課程。研究以「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及「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分別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前、後測,再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輔以「活動回饋單」、「課程總回饋單」、「學生訪談分析」、「家長回饋單」以及「教師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以了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能夠有效提昇學生的時間管理行為,尤其以「事情本身」分量表提昇效果最大。
二、「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能夠有效的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以「動機來源」部分效果最為明顯。
三、實驗組學生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表示認同與喜愛,並且認為對其在認知、情意及實踐等層面上均有所助益。
四、家長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抱持著認同而肯定的態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ime management for senior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four main purposes are as follows: (1) Design a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which fits senior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2)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ime management for senior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3) Analyze the feelings and idea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bout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4)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uct conclusions and bring up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s of future study and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for teachers.
This research adopt one-factor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re were totally 57 fifth 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Among the 57 students, 28 of them were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7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nt through 720 minutes experimental courses for 6 weeks, 120 minutes per week,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experience any experimental courses. The study instruments were “The Inventor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and “The Inventor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hich were administered at the start and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Thos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independent samples one-way ANCOVA, and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activity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course total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student interview analysis”, “pare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and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for the purpose of surveying the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The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mainly:
1.”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can promote effectively time administration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on subscales of events themselves.
2.”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can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on subscales of motive source.
3.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took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and subjectively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s benefits them on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practice.
4.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took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Combine Motivation” and approved i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d several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 錄 Ⅳ ◆附表目次 Ⅶ ◆附圖目次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 14 第二節 時間管理的理論與原則 27 第三節 時間管理與其他變項之關係 35 第四節 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的訓練及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的編製過程 7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9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實驗課程對「時間管理」的提升效果 100 第二節 實驗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效果 106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的相關 113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及家長對課程的反應 114 第五節 教學歷程與教師省思分析 123 第六節 學生個別改變分析 135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實驗課程對學生「時間管理」的提升效果之探討 144 第二節 實驗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效果之探討 150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的關係之探討 157 第四節 質性資料的討論與分析 1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4 第二節 建議 168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的架構內涵與試題 185 附錄二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第一次預試量表 187 附錄三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第一次預試結果之項目分析 190 附錄四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第二次預試量表 192 附錄五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第二次預試結果之項目分析 194 附錄六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正式量表 196 附錄七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正式量表之項目分析 198 附錄八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之架構內涵與試題 199 附錄九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預試量表 201 附錄十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預試結果之項目分析 203 附錄十一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正式量表 205 附錄十二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正式量表之項目分析 207 附錄十三 課程通知書-「給家長的一封信」 208 附錄十四 活動回饋單-「我的學習札記」(舉例) 210 附錄十五 課程總回饋單-「我的成長與改變」 211 附錄十六 家長回饋單 213 附錄十七 學生訪談大綱 214 附錄十八 教師省思札記(舉例) 215 附錄十九 實驗組學生對達成目標的程度之平均數與百分比 216 附錄二十 實驗組學生對各單元的課程內容感受平均數與百分比 218 附錄二十一 實驗組學生各單元自我評量之平均數與百分比 219 附錄二十二 實驗組學生學習札記內容記錄 220 附錄二十三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與學習單 222 附錄二十四 文章欣賞(舉例) 268 附錄二十五 時間格言 269 附表目次 表2-1-1 Weiner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25 表2-2-1 時間陷阱分析-導致浪費時間的內外在因素 33 表2-3-1 學習策略的分類表 38 表3-1-1 實驗設計 53 表3-2-1 正式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 57 表3-3-1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之內涵說明 59 表3-3-2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第一次預試量表之內容說明 60 表3-3-3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第一次預試之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61 表3-3-4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第二次預試之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62 表3-3-5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因素分析結果表 63 表3-3-6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正式量表題目之分佈情形 64 表3-3-7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64 表3-3-8 估計重測信度的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65 表3-3-9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信度考驗結果一覽表 66 表3-3-10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之內涵說明 67 表3-3-11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第一次預試量表之內容說明 69 表3-3-12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預試樣本 69 表3-3-13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表 71 表3-3-14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正式量表題目之分佈情形 72 表3-3-15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73 表3-3-16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信度考驗結果一覽表 73 表3-4-1 本實驗課程所參考的代表性文獻 78 表3-4-2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單元課程簡介 79 表3-4-3 實施前導性課程在「整體」上所遭遇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81 表3-4-4 實施前導性課程在「個別單元」上所遭遇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82 表3-4-5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各單元之教學目標 84 表3-4-6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內容大綱 88 表3-4-7 綜合活動課程與實驗課程內容單元的關聯表 92 表4-1-1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 101 表4-1-2 兩組學生在「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前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的考驗結果 102 表4-1-3 時間管理各分量表的共同迴歸線斜率一覽表 102 表4-1-4 實施實驗課程後「時間管理」之提昇效果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1-5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事情本身」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1-6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個人因素」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1-7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外在輔助」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1-8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差異之事後比較結果表 105 表4-2-1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 106 表4-2-2 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量表」上前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的考驗結果 108 表4-2-3 學習動機各分量表的共同迴歸線斜率一覽表 108 表4-2-4 實施實驗課程後「學習動機」之提昇效果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2-5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學習自我效能」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6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動機來源」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7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學習目標導向」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8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表現目標導向」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9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歸因傾向」分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4-2-10 「學習動機量表」兩組前後測平均數差異之事後比較結果表 111 表4-3-1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與「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前、後測分數之相關 113 表4-3-2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與「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前、後測差距分數之相關 113 表4-4-1 總回饋單學生感受之平均數與百分比 116 表4-4-2 學生對單元活動的主觀評估統計表 117 表4-4-3 家長回饋單之平均數與百分比 121 表4-6-1 實驗課程對學生在學習動機及時間管理上有無影響之人數統計表 135 附圖目次 圖2-1-1 動機內化的歷程圖 22 圖2-2-1 心理時間管理系統的高層次要素 28 圖2-2-2 Huffstutter & Smith的古典取向時間管理循環圖 29 圖2-2-3 時間管理的過程模式 29 圖2-2-4 目標坡度概念圖 30 圖2-2-5 各時段的能力曲線圖 31 圖2-3-1 Paris的後設認知模型 35 圖2-3-2 Brown的後設認知模型 36 圖2-4-1 Biggs的學習歷程一般模式圖 43 圖2-4-2 教與學的一般模式 43 圖2-4-2 動機成分模式 44 圖3-1-1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 54 圖3-1-2 研究架構圖 55 圖3-3-1 「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之架構圖 59 圖3-3-2 「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之架構圖 67 圖3-4-1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的學習模式圖 77 圖3-4-2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架構圖 86 圖3-5-1 研究程序圖 93 圖3-5-2 實施「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的實驗流程圖 96 圖4-1-1 兩組學生在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圖 103 圖4-2-1 兩組學生在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圖 109

一、中文部分
五萬八千兒童感覺不幸福(2001月4月26日)。中央日報,第14版。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彩鈴(2005)。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9,頁117-136。
朱文雄(1999)。時間管理。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朱英吉(2003)。訓練成效評估及影響訓練移轉之因素探討----一項時間管理訓練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宗昕(2006)。時間管理高手。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余民寧、陳景花(1996)。時間管理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政大學報,72卷,63-82頁。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頁。
吳知賢(1994)。歸因理論及歸因再訓練的探討。臺南師院學報,27,1-29頁。
吳相儀(2005)。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瑩(1996)。量表奇偶點數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2,5-34頁。
吳淑英(2003)。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資優生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志峰(2000)。國民小學校長時間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恆、張珍睿編著(2004)。中學生每日一文。臺北:捷英出版社。
把心轉彎(無日期)。臺中市大鵬國小大鵬書香網:心靈小品,心境篇。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tu_53.htm。
林建平(1993)。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建平(1995)。學習動機的歸因輔導。諮商與輔導,115,42-45頁。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Richard E. Mayer著)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志賢(2003)。教室情境中自我調整學習模式的驗證暨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科之自我調整學習的教室情境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連煌(2000)。「浮流」:內在動機的泉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8期,47-80頁。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時間管理概念篩選表(小一至國三,含家長版,教師版及學生自評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胥彥華(1989)。學習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欽、毆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知識的價值(無日期)。臺中市大鵬國小大鵬書香網:心靈小品,方向篇。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di_38.htm。
柯永河(1994)。同一量尺,類似受試,不同作答方式會產生甚麼測驗結果?測驗年刊,41輯,55-72頁。
洪寶蓮(1996)。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發展及其團體輔導效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雪燕(2002)。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范瑞文(2003)。自我調整學習輔導團體對於大學僑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韋雪琴(1987)。成就動機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成就取向行為、內外控信念及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中瑜(1989)。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低成就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 碩士學位論文。
翁儷禎(2001)。點數對評定量表信度與效度影響之模擬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413-H-002-022。
徐發斌(2001))。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時間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凌越(2002)。智在生活好輕鬆。臺北市:普天。
張亞倫(2005)。你好了沒?!讓孩子快樂學習的無壓力時間管理法。臺北縣:咖啡田文化館。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恩惠(譯)(2004)。樂哉!學習。臺北市:風信子文化。(Denise Jordan著)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期,201-243頁。
張景媛(1994)。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期,141-174頁。
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蕊苓(1997)。兒童學習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期,35-59頁。
陳正昌(2000)。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玉玲、王明傑譯(2004)。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論文寫作格式(五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玉蟬(2001)。情意教學魔法書。臺南市:翰林。
陳李綢(1980)。近代後設認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資優教育季刊,37期,9-12頁。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李綢(1992)。國小男女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作業表現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期,97-109。
陳李綢(1997)。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有效學習的方法,32期,63-76頁。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蓉(2004)。宜蘭縣國小教師時間管理。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恩惠編譯(1989)。如何利用一天24小時。臺南市:文國書局。
陳雪芬(2000年4月21日)。課業壓力!學子生活的隱形殺手!。臺北市議會新聞稿。
陳景花(1995)。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萍(1996)。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生完成作業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儀如(1998)。國民中學學生時間管理、時間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娟(2004)。國中學生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模式之建構暨教學方案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清榮(2003)。國民中學導師時間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博士班論文。
梁志援(2005)。和孩子一起學時間管理。臺北縣:稻田出版社。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高師大教育月刊,14期,155-192頁。
許明欽(1998)。國中校長時間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卷2期,155-164。
常雅珍(2003)。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卷1期,67-92頁。
黃金梅(2001)。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鈞(2004)。國民小學教師時間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43卷1期,279-286頁。
黃漢耀(譯)(1998)。時間魔法書-365輕鬆生活手冊。臺北市:月旦出版社。(Lucy H. Hedrick著)
黃德祥(1995)。學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通訊,38期,22-31頁。
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乾桂(2006)。學會累積學問。小作家月刊,第147期。民95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monthly/147.shtml#3。
游乾桂(2006)。壓力就是甜點。民95年7月13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
7_11puddingpub_2/article.php?pbgid=14318&entryid=11621。
馮宏友等(譯)(1993)。199種浪費時間的情況及如何避免。臺北市:方智出版公司。(William, J. B., 1991)
楊淑萍(1995)。自我效能在認知技巧學習和生涯發展上的應用(上)(下)。諮商與輔導,110、111期,20-25頁。
楊國樞、張春興主編、黃慧貞譯、艾德.布利斯著(1987)。時間管理-如何運用你的時間。臺北市:桂冠。
趙曉美(1988)。歸因再訓練策略與成敗比率對國小低成就動機兒童的成就動機、自我概念、堅持力及歸因方式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政宏(2002)。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燕饒(200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蔡秀玲(無日期)。做情緒的主人。元智大學學務處。民95年2月6日,取自:http://www.yzu.edu.tw/admin/2/8/6_7_9.htm。
蔡燕入(1998)。學習動機訓練對國小兒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聰明編譯(1989)。有效的利用時間。臺南市:文國書局。
鄧東濱(1992)。時間管理。臺北市:誠正出版社。
鄭芬蘭(1995 )。目標導向因果模式之驗證暨目標導向教學實驗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茂春(1999)。自我歸因論與學習動機的探討。國教天地,135期,37-42頁。
鄭惠玲(2005)。班級歸屬感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導師、同儕與自我歸屬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數學的故事系列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2000年6月)。阿南達瑪迦通訊,第71期。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csie.nctu.edu.tw/~phyung/
amhp/eduservice/amj/v70-v79/v071-05.htm。
緩解壓力與焦慮的方法(無日期)。臺中市大鵬國小大鵬書香網:心靈小品,方向篇。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di_36.htm。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選定清晰的目標(無日期)。臺中市大鵬國小大鵬書香網:心靈小品,方向篇。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di_64.htm。
螞蟻和蟋蟀(無日期)。大紀元文化網:故事點播,伊索寓言。民95年2月6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c4737.htm。
謝伯榮(2005)。國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晨智(2001)。口才魅力高手:教你展現說話迷人風采。臺北市:時報文化。
鵝卵石(無日期)。臺中市大鵬國小大鵬書香網:心靈小品,感恩篇。民9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se_16.htm。
蘇宜芬(1986)。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鳳(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bernathy, D. J. (1999). Aget-real guide to time management. Training & Development, 53(6), 22-26.
Alschuler, A. S. (1970). Teachin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iddletown, Conn.: Educational Ventures, Inc.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260-267.
Biggs, J. B. (1978).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study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 266-279.
Bond, M.J., & Feather, N. T. (1988). Some correlates of structure and purpose in the use of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5.
Borkowski, J. G., Carr, M., Rellinger, E. & Pressley, M. (1990). Self-regulated cognition: Interdependence of metacognition, attribution, and self-esteem. In B. F. Jones & L. Idol(Eds.), 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Britton, B. K, & Tesser, A. (1989). Tim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439-440). New York: plenum.
Britton, B. K., & Glynn, S. M. (1989). 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 productivity. In Ronning, R. R., & Reynolds, C. R.(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Plenum.
Deci, E. L. (1972). The effects of contingent and non-contingent rewards and control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8, 217-229.
Freedman, J. L., & Edwards, D. R. (1988). Time pressure, task performance, and enjoyment. In J. E. McGrath(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ime: New perspectives (pp.113-133) Newburry Park, CA: SAGE.
Ginsburg, G. S., & Bronstein, P. (1993).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Intrinsi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Huffstutter, S., & Smith, S. (1989). Managing time and stress.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Ed.), Washington, DC.
Joke Simons, Siegfried Dewitte and Willy Lens (2004).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ality in motivation, study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Know why you learn, so you’ll know what you lear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343–360.
Locke, E. A., Shaw, K. N., Sarri, L. M., & Latham, G. P. (1981).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0, 125-152.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 year Odyss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Loozen, L. F. V. (1982). Ten tips for better time management.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169(4).
Macan, T. H. (1994).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 381-391.
McCombs, B. L. (1988). Motivational skills training: combining metacognitiv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 & E. L. Baker(Eds.), Testing and cognition. NJ: Englewood Cliffs, Prentince Hall Published.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W.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 R., Lin, Y., & Smith, D. (1987).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ERIC/RIE Microfiche ED314999)
Nicholls, J.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Palmer, D.J., & Goetz, E.T. (1988). Selection and use of study strategies: The role of the studier’s beliefs about self and strategies. In C. Weinstein, E.T. Goetz, & P.A. Alexander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 77-100). San Diego, CA: Academic.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on,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 293-316.
Paris, S., & Oka, E. (1986). Children’s reading strategies,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6, 5-26.
Pintrich,P.R.(1999).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459-470.
Pr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rintrich, P. R. & Schunk, B.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NJ: Merrill Pretice-Hall.
Schunk, D. H. (1988).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related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ED293866).
Schunk, D. H. (1989). Social-regu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attribuition in academic setting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83- 110). NY: Springer-Verlag.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Vol. 3: Goal and cognitions (pp. 13-44).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printhall, N. A., & Sprinthall, R. C.(199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Stundick, B. B. (1993). A adolescent stress as a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endance,and conduc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rgan University, Baltimore,MD.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1), 7.
Weiner, B. (1982).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causal attributions. In Clark, M. S., & Fiske, S. T. (Eds.), Affect and cognition ( p.191). Hillsdale, NJ:Lawrence Erbium Associates.
Zimmerman, B. J. (1992). Self-motivation for academic attainment: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ersonal goal-sett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 al, 29, 663-67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