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寓婷
Yu-Ting Chan
論文名稱: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A Correlational Study on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家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自我分化社會支持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life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其中社會支持指來自同學朋友間的社會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選擇臺灣北中南東共18所大學日間部75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自我分化量表(學生版)」、「社會支持量表」及「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生在本研究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得分現況約在中等程度。
2.不同性別、學院、年級、居住情況之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的總分及各分層面,有部分達到顯著差異。
3.自我分化、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三變項的總分之間存有正相關。
4.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對其生活適應具有正向之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作為未來學術研究、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mong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al support here refers to the support from schoolmates and friends.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Under purposive sampling, a total of 753 day school college students from 18 universities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Exerting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Self-differentiation Scale (Student Edition),”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Life Adjustment Scale” as research tools, the data was then processed by t-tes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earned moderate scores in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adjustment in current situation.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total scores and all sub-levels on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adjustment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sex/college/grade/living condition.
3.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total scores of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adjustment.
4. Th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ir life adjustment.
viii
Finally,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ut a discussion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ma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hoped to serve a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ix 表次 xi 圖次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自我分化及其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研究 36 第四節 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7 第一節 大學生之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現況 7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之自我分化差異比較 8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之社會支持差異比較 8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差異比較 93 第五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分析 99 第六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之預測結果 104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討論與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31 中文部分 131 英文部分 142 附錄 147 附錄一 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 學科三分類之歸納表」 147 附錄二 「自我分化量表(學生版)」使用同意書 149 附錄三 「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 150 附錄四 「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使用同意書 151 附錄五 預試問卷 大學生生活適應問卷 152 附錄六 正式問卷 大學生生活適應問卷 157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 (1984)。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
王行 (1994)。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台北市:心理。
王如 (1996)。大學生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 (1997)。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
王大維 (1996)。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仲匡 (2004)。大學新生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嚮蕾 (2007)。原生家庭父母自我分化與青少年自我分化、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澄 (2009)。大學生的完美主義、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芳萌 (2007)。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6)。死因統計。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http://www.doh.gov.tw/ufile/doc/causesofdeath.pdf,2012年04月01日。
朱敬先 (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朱錦鳳、段亞新 (2002)。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編製及學生困擾分析。統計測驗年刋,10,1-38。
江逢維 (2005)。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穎盈 (2009)。大學生的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妮聲 (2011)。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知覺的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治 (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
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自強 (2006)。大學生個體化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惠 (2006)。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李靜如 (2007)。大學生的成人依附、社交能力、社會支持、寂寞與憂鬱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慧瑜 (1995)。由多面向觀點探討理性思考與感性人格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俐君 (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吳麗娟 (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吳佳霓 (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
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蒨 (2003)。大學生早年家庭經驗、解釋風格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台北:知城圖書。
吳家楹 (2006)。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
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元蓉 (2006)。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11)。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易習
圖書。
李介至、黃惠貞(2001)。青少年社會支持之問題分析-從社會計量之觀點探討。
中等教育,52(5),150-160。
李坤崇、韓楷聖、邱麒忠、林幸台(1987)。大學生生活量表之編製。測驗與輔導,
82,1561-1564。
宋忠平 (2007)。賃居學生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大學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家齊(1998)。大學生的樂觀傾向、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杏真 (2002)。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昇壕 (2007)。大學生網誌使用現況對其現實與網誌 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影
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青秀 (2010)。青少年失落經驗、社會支持與自我傷害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志哲 (2010)。大學生感恩特質及其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屈寧英 (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邱文彬 (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綜論)。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刊,11(4),311-330。
胡中宜 (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雅婷 (2005)。高職女生自我分化、人際互動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
某高職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嵐芳 (2005)。虛擬社群認同及網路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立臺灣
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文彬 (2006)。大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對其生活適應產生的差異性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河、張郁雯(1987)。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中
華心裡衛生學刊,3(1),107-124。
洪慧芸 (2002)。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高明薇 (1996)。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馬承逸 (2010)。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甄薇 (2001)。工業設計系學生學習成效與人格特質傾向之相關性研究。大葉
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君楓 (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界限與其自我分化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珮瑜 (2005)。影響大學生親密關係分手調適因素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栗珍鳳 (1999)。大學生自我分化和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迪理 (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
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岫君 (2007)。大學生親子依附、自主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輔仁大
學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嘉偵 (2009)。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僑生
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泰國 (2009)。大學生的學業挫折容忍力與思考風格之關係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凡 (2008)。創業過程、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台灣中小企業個案之質性研
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卉 (2009)。大學生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以某
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
文。
陳俐伶 (2012)。大學生自我分化與不同親密關係情境下人際行為之關係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治遙(1989)。大學生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的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 (1990)。生活壓力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189-226。
張貝萍 (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 (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毓凌 (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
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靜宜(2001)。自我分化在家庭治療理論中的意義。諮商與輔導,91,17-20。
陳李綢(1998)。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
159-180。
陳斐虹 (1996)。大學生離家經驗及其與父母依附關係改變之分析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齡 (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2000)。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陳怡樺 (2008)。大學生自我分化、親子衝突與生涯決定狀態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蓉蓉 (2009)。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斐柔 (2012)。大學生人際親密能力、寂寞感與 憂鬱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郭正瑩 (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
以即時通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裕庭 (2010)。大學生學習動機、任教意願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師院改
制後之大學教育系為對象。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莊惠雯 (2005)。大學生時間分配、社會支持來源、心理狀態、健康行為與自覺
安適狀態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恩慈 (2009)。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情緒調節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松(1997)。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娜綺 (2007)。大學會計系學生之會計學習動機、考試焦慮及學習成就之關聯
性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慧敏(1985)。自我統整、性別角色與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逸誠 (2005)。大學體保生其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志 (2007)。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
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17-146。
黃麗莉(1995)。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系博士論文。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8(4),56-70。
黃慧雯 (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俐婷 (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郁喬 (2005)。離家過程中親子關係的離與合:分離個體化與依戀品質對親子
關係滿意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珊峨 (2007)。青少年的自我分化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探討。諮商與輔導,
256,33-36。
黃千芳 (2007)。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致遠管
理學院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稼芸 (2010)。大學生離家經驗、依附風格與大學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燕琪 (2010)。大學生社會疏離與兩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弘年 (2010)。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衝突、憂鬱傾向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氏基金會(2008)。憂鬱情緒相關研究。取自董氏基金會網站: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2012
年05月18日。
當銘美菜 (2006)。大學生個人網絡結構與社會支持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及在台
之日、韓籍大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極東(1985)。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2,15-58。
楊錦登(1998)。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楊極東(2002)。實踐大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實踐學報,33,1-23。
楊孟容(2003)。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跆拳道運動員傷害後情緒反應之研究:以
性別角色、社會支持為指標。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誠 (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穎 (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紅鶯 (1991)。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之相關研
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 (2009)。SPSS與研究方法第二版。台北:五南。
熊健、徐芃(2007)。大學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數理統計與管理,
26(2), 206-209。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淳婉 (1986)。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梅 (2005)。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比較-以國立雲
林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瑜 (2005)。應用資料探勘技術分析學生特質與成績暨選課之關係-以一所科
技大學資管系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生依附關係、個體化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君 (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幸紋 (2009)。完美主義傾向與依戀風格對大學生身心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男 (2010)。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順同 (2010)。雲嘉地區大學校院學生課業壓力、休閒效益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雅玲(2007)。資源教室學生校園生活適應及學習狀況研究-以中部某科技大
學為例。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琪 (2001)。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紀谷 (2008)。大學生自我分化與社交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儀 (2009)。父母自我分化,親子三角關係,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
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賴美蒨 (2009)。大學生背景變項、人際親密、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秋蟬 (2009)。大學生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
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琇玲 (1995)。高雄地區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工學院
學報,2,373-400。
謝琇玲(1998)。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調查研究。義守大學學報,5,
367-380。
戴嘉南、鄭照順 (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
之研究,學生輔導,47,128-142。
薛凱方 (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鈞芳 (2007)。大學生自我分化、愛情態度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關
係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映馨 (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刋,
28,1-90。
蘇育萱 (2008)。大一離家學生的分離個體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慧娟 (2009)。國中學生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林美珍、陳李綢、程小危、吳敏而、林惠雅、柯華崴、幸曼玲、陳淑美
合著 (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龔韋旭 (1999)。逢甲大學新生的焦慮與憂鬱評量的統計模式分析。逢甲大學統
計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滿玲譯 (2003)。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hells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台北:雙葉書廊。
張慧芝譯 (2002)。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原作者:Papalia, D. E., & Feldman, R. D.)。台北:桂冠。

英文部分
Anderson, S. A. & Sabatelli, R. M.(1992). Th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scale(DIF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 77-89.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69-480.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 M. (1995). The Behavior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Index, Family Relations, 44, 267-277.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M. ( 1997). Emotional reactivity toward parent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Differences across gender and type of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4), 309-413.
Baker, R. W. & Siryk, B.(1984).Measure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1,179-189.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Brownell,A., & Shumaker, S.A. (1984). Social support: An introduction to a complex
phenomen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9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ickering, A. W.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hen, S. & Will,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 300-314.
Cohen, S., & Syme, S. L.(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Orlando, FL:Academic.
Dooley, D. (1985). Causal inference in the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Orlando: Academic Press.
Eric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1982).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Franz, C. E. & White, K. M.(1985).Individuation and attachment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extending Erikson''s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3(2),
225-255
Friedman, E. H. (1991). Bowen theory and therapy. In A. S. Gurman & D. PKnisker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 (Vol. 2, pp. 134-170). New York:
Brunner/Mazel.
Friedlander, L. J., Reid, G. J., Shupak, N., & Cribbie, R. (2007).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stress as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among
first-year undergraduat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8(3),
259-274.
Gavazzi, S. M. (1993).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differentiation levels in families
with adolescents and the severity of presenting problems. Family Relations,
42(4), 463-468.
Gilligan, C. (1983).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vard Univresity Press.
Gilligan, C. (1988). Exit-voice dilemma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C. Gillidan, J.
V. Ward, & J. M. Taylor (Eds.),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ester, M., & Nordstrom, A., & Swenson, L. M. (2009).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djustment Outcomes During the First Semester
Transition to College Lif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50,
521-538.
House, J.S.(1987).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ructure. Sociological Forum, 2 ,
135-146.
House, J. S.(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Jarama Alvan, S. L., Belgrave, F. Z., & Zea, M. C. (1996).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Latino stud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ental
Health, 2(3), 193-203.
Kahn, R. L. (1979). Ag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M. W. Riley(Ed.), Aging from birth
to death: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77-91).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Belmont,
CA:Wadsworth.
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New York: Norton..
Klever, P. (2009). Goal direction and effectiveness, emotional maturity, and nuclear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5(3), 308-324.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Springer.
Lidy, K. M., & Kahn, J. H. (2006). Personality as a predictor of first-semester
adjustment to college: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9(2), 123-134.
Lohman, B. J., Kaura, S. A., & Newman, B. M. (2007). Matched or mismatched
environments?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ly and school differentiation to
adolescents'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Youth & Society, 39(1), 3-32.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An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Margolis, M. (1981). Moving away: Perspectives in counseling anxious freshman.
Adolescence, 30, 633-640.
Papero, D. V. (1990).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 Boston: Allyn & Bacon.
Skowron, E. A., Wester, S. R., & Azen, R. (2004).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mediates
college stress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82(1),
69-78.
Skowron, E. A., & Dendy, A. K. (2004).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Relational correlates of effortful control.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6(3), 337-357.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 127-139.
Thoits ,P.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 416–423.
Tracy, B. H. (1990). Sex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76-585.
Tardy, C. H.(1985)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2), 187-202.
Williamson, D. S.(1982). Personal authority in the family experience via termination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hierarchical boundary: Part Ⅲ –Personal authority
defined, and the power of play in the change proc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ory, 8, 309-323.
Zimet, G.D., Dahlem, N.W. , Zimet, S.G., & Farley, G.K. (1988).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52,30–4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