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香吟 |
---|---|
論文名稱: |
幼兒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高語言能力幼兒與低語言能力幼兒的比較 |
指導教授: | 張鑑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語言能力 、同儕衝突 、因應策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1 下載:2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幼兒在同儕互動中,衝突因應策略的使用情形,並了解不同語言能力之幼兒其衝突因應策略之使用,是否會因情境或對象而有所不同。研究樣本取自於臺北市某公立附設幼稚園大班之五足歲幼兒,共計18名,其中男生9名、女生9名。先以「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與「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進行個別施測,以選取兩位男性幼兒作為觀察之主要目標幼兒。一位代表高語言能力,另一位則代表低語言能力。之後便進入教室實地觀察、並進行語料之蒐集、轉譯、編碼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低語言能力幼兒在同儕衝突中,最常使用的因應策略均包含說明、單純反駁、優越的宣示和訴諸權威。但是高語言能力幼兒較低語言能力幼兒會使用較多的要求策略,而低語言能力幼兒較高語言能力幼兒使用較多的批評策略。
而面對不同性別之同儕,高低語言能力幼兒對於男性幼兒傾向以說明、單純反駁、優越的宣示、訴諸權威和批評來因應。但是對於女生,高語言能力幼兒除了說明、簡單反駁及優越的宣示策略以外,還傾向使用要求以及服從或退讓策略。而低語言能力幼兒則是較常使用說明、簡單反駁、澄清、批評、優越的宣示及禁止等。
在不同的情境下,幼兒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因應衝突。不過高語言能力幼兒由於語言溝通能力較佳的緣故,所以在某些情境下(如益智角)較能夠達成自身的目標。而低語言能力幼兒則是受限於語言的關係,較容易使用負向的批評策略以及消極表達策略(肢體攻擊、迴避、忽視或離開)來面對衝突。
一、中文部分
于麗萍(1999)。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 琳、林美貞、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知覺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5,225-250。
王亦榮、杞昭安、李乙明、李永昌、胡永崇、洪榮照、徐享良、陳政見、陳訓祥、黃世裕、張昇鵬、錡寶香、謝健全(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增訂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翠夏(譯)(1994)。查理斯‧史密斯(Charles A. Smith)著。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
李佳穗(2006)。學齡前幼兒之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標與策略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佩元(1996)。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生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谷瑞勉(譯)(2004)。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林亮吟(2003)。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麗卿(2000)。跟你玩,不跟你玩: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幼兒同儕衝突。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之「第五屆華人心理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台北市。
范見星(譯)(1998)。G. G. Scott著。楊國樞(主編)。如何解決衝突(Resolving conflict)。台北市,桂冠。
孫淑琴(199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慧、藍瑋琛(2005)。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
莊淑玲(2003)。幼稚園教師面對合班搭檔衝突之詮釋、因應。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晃、吳幸玲(譯)(2001)。P. Newman & B. Newman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mental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台北市,揚智。
陳東陞(1994)。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淑琴(1999)。幼兒衝突行為的化解與輔導實務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1,19-32。
陸莉、劉鴻香(198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國語版)。台北市:心理。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淑雲(2006)。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馮淑慧(2000)。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文琦(2005)。幼兒衝突策略使用的心智運作過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安邦(編譯)(1992)。D. O. Sears, J. L. Freeman & L. A. Peplau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
黃慧真(譯)(1994)。D. E. Papalia & S. W. Olds著。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台北市:桂冠。
黃囇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揚智。
楊秋燕(1992)。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衝突情感經驗及衝突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梅芝(譯)(n.d.)。Larsen S. C.著。評量語言精熟度的一般考慮(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proficiency)。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聯合舉辦之「國際特殊兒童評量」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葉蜚聲和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台北市,書林。
廖雅蘭(2005)。幼兒扮演遊戲中衝突歷程的溝通。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趙居蓮(譯)(1995)。A. L. Weber著。衝突。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頁229-244)。台北市:桂冠。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0)。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陳正乾(譯)(2005)。L. S. Vygotsky著。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主編)。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台北市,心理。
賴淑芬(2006)。幼兒如何面對與處理爭議事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國忠(2003)。幼兒衝突行為及教師的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惠君(2004)。幼兒心智理論與衝突情境下協商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8)。語言的發展。載於發展心理學(頁221-266)。台北市:心理。
二、西文部分
Black, B., & Hazen, N. (1990). Social status and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acquainted and unacquainted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 379-387.
Brenneis, D. & Lein, L. (1988). “You fruithead”: 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hildren’s dispute settlement. In S. Ervin-Tripp & C. Mitchell-Kernan (Eds.), Child discourse (pp. 49-6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romdal, J. (2004). Building bilingual oppositions: coding-switching in children’s disputes. Language in Society,33, 33-58.
Dunn, J. & Herrera, C. (1997). Conflicts Resolution with friends, siblings, and mother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ggressive behavior, 23, 343-357.
Eisenberg, A. R. & Garvey, C. (1981). Children’s use of verbal strategies in resolving conflicts. Discourse Process, 4, 149-170.
Fabes, R. A., & Eisenberg, N. (1992). You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anger. Child Development, 63, 116-128.
Gleason, J. B. (Ed.).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6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Hartup, W. W., Laursen, B., Stewart, M. I., & Eastenson, A. (1988). Conflicts and the friendship relationship of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9, 1590-1600.
Killen, M. (1995). 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early social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6(4), 297-302.
Leung, S. (2001). Conflict Talk: A discours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1-19. Retrieved March 18, 2005, from http://journals.tc-library.org/index.php/tesol/article/viewFile/20/27
MacWhinney, B. (2000). The CHILDES project: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an, B., & Snow, C.E.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ational and discourse skills. In M. Barrett (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p. 229-250). East Sussex, UK: Psychology Press.
Rose, A. J. & Asher, S. R. (1997, April). Children’s goal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onf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In S. R. Asher (Chair),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 A social tasks perspectiv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Rose, A. J. & Asher, S. R. (1999). Children’s goal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onf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69-79.
Shantz, C. U. (1987).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8, 283-305.
Shantz, C. U., & Shantz, D. W. (1985).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sociall-cognitive and sociometric correlates. In M. W. Berkowitz (Ed.), Peer conflict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pp.3-2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ockley-Zalabak, P. (1988). Assessing the Hall Conflict Management Surve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3), 302-320.
Wheeler, E. J. (1994). Peer conflict in classroom. Retrieved April 05, 2005, from http://search.epne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372874&lang=zh-tw
林妙徽(2000)。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 in social pretend play related to social status and sex。台南師院學報,33,36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