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聰宏
Lin, Tsung-Hung
論文名稱: 戲曲評點之時代風尚研究──以《牡丹亭》為例
A Research of Prevailing Custom into the Commentary of Traditional Opera: Taking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口試委員: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羅賢淑
Lo, Hsien-Shu
沈惠如
Shen, Hui-Ju
口試日期: 2022/06/2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戲曲評點牡丹亭至情思想女性觀照男風書寫
英文關鍵詞: Peony Pavilion, Commentary of Traditional Opera, love, male homosexuality, female consciousness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文化美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9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湯顯祖《牡丹亭》劇作甫出,其「心花筆蕊」,「婉麗妖冶」,震懾心神,迄今不衰,而明、清兩代《牡丹亭》評點本多達十逾種。其「意趣神色」藉由諸評點者的殊異評騭視角,了解湯作時代背景與理想價值,反映晚明時代風氣。本論文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緒論」──戲曲評點乃明、清兩代文學批評發展特色,《牡丹亭》為當時戲曲評點熱門之作。本章針對《牡丹亭》評點本及晚明社會風氣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概覽諸評點本因襲關係與特色,以期對臺灣「湯學」研究略盡棉力。

    第二章「明代的文學風尚」──溯源「情」如何遭到抑制到發揚,晚明自由思想影響湯顯祖「至情」觀;「率真」的態度,體現在公安派的主張及李贄〈童心說〉;藉「務奇」手法,運用瑰偉靈奇的文字,煥發夐渺的駘蕩之思。

    第三章「戲曲評點與《牡丹亭》諸評本概述」──探討明、清兩代戲曲評點發展與分期,針對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商業風氣與刻書業發展、閨閣賞音的觀照以及清代文網的箝制等因素進行分析。由明清兩代戲曲評點之發展,進而推闡《牡丹亭》評點趨勢,並概述諸評點本成書年代與特色。

    第四章「明清《牡丹亭》評點本比較」──比較明、清《牡丹亭》評點之因革,並探討《牡丹亭》評點本中的至情思想、人物形象、科舉制度、音律校勘等特色。

    第五章「由《牡丹亭》評點看明清時代風氣」──首先探討「對程朱理學的反抗」,由明中葉以降,政治、科舉之弊,促成陽明心學發揚,影響湯作以情抗理的精神,並藉評點分析禮教名教之弊與本色情真之風。接著解析「女性觀照的萌發」,探討《牡丹亭》對婦女的影響,從評點興發對「至情」的感悟。最後「男風情慾的書寫」,則探究倡慾風潮的背景,從評點本對情慾、男風等倡慾書寫進行討論。

    「結論」──綰合明、清《牡丹亭》評點本,就其戲曲評點成因與評騭形式、批語內容、批評風格、傳播手法、批語特色等作出結論,並對《牡丹亭》評點本之至情思想、人物形象、批評特色,輝映對科舉政治的嘲諷、女性觀照的覺醒、情慾男風的倡放,予以統整論述,從評點本洞見晚明時代風氣。

    序 i 摘要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6 一、研究《牡丹亭》的相關論文 7 二、研究《牡丹亭》評點的相關論文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一、研究方法 13 二、研究步驟 15 第二章 明代的文學風尚 17 第一節 尊情 17 一、抑情的千年老根 18 二、揚情的晚明波瀾 19 三、尊情的味外之旨 20 第二節 率真 22 一、儒道為本源 22 二、揚棄復古,作真實語 24 三、意趣神色,駘蕩淫夷 25 第三節 務奇 26 一、緣境起情,因情作境 26 二、拓人胸臆,起人精神 28 第三章 戲曲評點與《牡丹亭》諸評本概述 32 第一節 戲曲評點發展與分期 32 一、戲曲評點的發展 32 二、戲曲評點的分期 40 第二節 明代《牡丹亭》評點發展趨勢 53 一、茅暎《牡丹亭記》 54 二、王思任《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 57 三、沈際飛《獨深居牡丹亭還魂記》 60 四、袁宏道《批點牡丹亭記》 61 五、袁于令《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 62 六、徐肅穎刪潤,陳繼儒評點《玉茗堂丹青記》 63 七、臧懋循改本《還魂記》 66 八、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 68 第三節 清代《牡丹亭》評點發展趨勢 71 一、半園刪訂《還魂記定本》 71 二、《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 74 三、《楊葆光手批本》 79 四、冰絲館、快雨堂增圖重梓清暉閣原本《玉茗堂還魂記》 80 五、吳震生、程瓊《才子牡丹亭》 84 第四章 明清《牡丹亭》評點本比較 88 第一節 明、清《牡丹亭》評點之因革 89 一、《沈評本》蹈襲《王評本》 89 二、《朱墨本》蹈襲《柳浪館本》 90 三、《柳浪館本》啟發《沈評本》 95 四、《朱墨本》、《三婦本》與《楊葆光手批本》之多重閱讀 96 五、《柳浪館本》與《楊葆光手批本》的「借市之思」 98 六、《王評本》與《三婦本》啟發《冰絲館本》 99 第二節 至情思想 103 一、生死同夢的詠嘆 104 二、諸家評點本與《王評本》輝映 105 三、對「情」的再闡釋 106 第三節 人物形象 107 一、「情到至處,自家不解」──杜麗娘 107 二、「鍾情特甚,情多便癡」──柳夢梅 112 第四節 科舉制度 115 第五節 校勘音律 119 一、校勘 120 二、音韻 123 三、曲律 124 第五章 由《牡丹亭》評點看明清時代風氣 128 第一節 對程朱理學的反抗 128 一、政治腐敗 128 二、心學萌發與風行 130 三、以「情」抗「理」的評點取向 132 第二節 女性觀照的萌發 141 一、《牡丹亭》對明代婦女的影響 141 二、對「至情」的深刻體悟 142 三、與杜麗娘內心世界共感 144 第三節 男風情慾的書寫 147 一、倡慾風潮的背景 147 二、《牡丹亭》的倡慾遊藝 149 結論 155 一、思潮湧動:凌轢塵寰的尊情風潮 155 二、案頭競技:彩筆紛飛的評騭視角 160 三、筵上顧盼:氍毹舞台的搬演指南 161 參考書目 164 附錄一:《朱墨本》蹈襲《柳浪館本》評點比較表 174 附件二:《冰絲館本》對《三婦本》評點意見表 178 附錄三:周錫山《牡丹亭注釋彙評》勘誤表(部分) 180

    一、古籍文獻
    (明)湯顯祖:《牡丹亭》,明萬曆丁巳刊本。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茅暎、臧懋循評點:《牡丹亭》,明泰昌朱墨套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王思任評點:《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明天啟會稽著壇校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于令評點:《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明天啟間柳浪館刻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宏道評點:《批點牡丹亭記》,明崇禎新都蒲水齋校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宏道評點:《批點牡丹亭記》,久保天隨藏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明)湯顯祖原著,(明)沈際飛評點:《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傳奇》,明崇禎間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馮夢龍改評:《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明崇禎間墨憨齋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陳繼儒批評:《玉茗堂丹青記》,明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清康熙懷德堂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才子牡丹亭》,清雍正間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臧懋循改評:《玉茗堂四種傳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金閶書業堂重修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冰絲館重刻:《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清乾隆乙巳(五十年,1785),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清同治庚午(1870)重刊清芬閣藏版。
    (明)湯顯祖:《新編繡像邯鄲記》,吳郡書業堂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1601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影印北京圖書館明朱墨刊本,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王實甫著、(清)金聖歎批改、張國光校注:《金聖歎批本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世經堂刻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明)潘之恒:《鸞嘯小品》,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雜誌,1935年。
    (明)臧晉叔:《元曲選》,臺北:正文書局,1999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奉賢褚氏排印本),1928年。
    (明)呂坤:《閨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李贄著、阿英校點:《李氏焚書》,上海:上海雜誌,1936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史震林:《西青散記》,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
    (清)談遷:《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李漁,馬漢茂輯:《李漁全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張琦:《衡曲麈譚》,收入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二、近、今人專著
    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文出版社,2015年。
    周育德解讀:《牡丹亭》,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江蘇:上海古籍,1980年。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清)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趙山林:《牡丹亭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蔡師孟珍:《曲學探賾》,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蔡師孟珍:《重讀經典牡丹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周錫山主編:《牡丹亭注釋彙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日)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代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譚帆:《金聖歎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葉長海主編:《湯顯祖研究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余從、周育德、金水:《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季國平:《宋明理學與戲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根ケ山徹:《明清戲曲演劇史論──湯顯祖《還魂記》研究》,東京:創文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憲春:《中國文化與中國戲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李克:《明清戲曲評點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八木澤元原著、羅錦堂譯:《明代劇作家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
    徐朔方輯校:《沈璟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吳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章培恒:《洪昇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謝伯陽:《全明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楊國禎、陳支評:《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何春蕤:《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江蘇:上海古籍,2005年。
    朱恆夫:《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劉君:《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高
    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江蘇:上海古籍,2002年。
    (法)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戲劇藝術》第4期,2005年。
    田根勝:〈戲曲評點與明清文藝思潮〉,《藝術百家》第3期,2004年。
    司寰:〈淺議戲曲文學傳播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意義──以明傳奇《牡丹亭》為例〉,《戲劇之家》第3期,2021年。
    朱萬曙:〈《牡丹亭》藝術美新探〉,《安徽新戲》第1期,1994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中的真實論──兼談評點作為文學思想研究資源問題〉,《中南大學學報》第4期,2018年。
    江舒琳:〈淺析《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的評點及其特色〉,《安徽文學》第4期,2015年。
    吳新雷:〈明清劇壇評點之學的源流〉,《藝術百家》第4期,1987年。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期,1995年。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年。
    李祥林:〈明清女性接受視野中的《牡丹亭》〉,《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5期,2007年9月。
    李克:〈從明清《牡丹亭》評點看「情」的嬗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純文學》第一卷第3期,1967年3月。
    徐朔方:〈湯顯祖與梅毒〉,《文學遺產》第1期,2000年。程芸:〈論湯顯祖「師講性,某講情」傳聞之不可信〉,《殷都學刊》第1期,1999年。
    高禎臨:〈讀者召喚、閱讀差異與文本對話──三婦評點《牡丹亭》〉,《戲曲學報》2011年第9期。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評點中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之探討〉,《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
    張筱梅:〈論明清時期《牡丹亭》的閨閣傳播〉,《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07年7月。
    張筱梅:〈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之文化考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2年。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4 期,2005年5月。
    楊宗錦:〈試論明代天然痴叟〈潘文子契合鴛鴦塚〉對〈潘章〉典故的改寫〉,《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3期,2017年9月。
    趙山林:〈楊葆光及其《牡丹亭》手批本〉,《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第4期,1998年。
    蔡師孟珍:〈從明清縮編版到現代演出版《牡丹亭》──談崑劇重構的幾個關鍵〉,《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
    蔡師孟珍:〈《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的評點意趣〉,《湯顯祖研究》浙江遂昌:2016年第3期(總第25期)。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1999年第62期。
    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臺灣戲專學刊》2001年5月第3期。
    譚帆:〈戲曲評點研究之檢討〉,《中國文化報》第3版,1999年2月。
    譚帆、劉曉軍:〈在小說戲曲研究領域的堅守與開拓──譚帆教授訪談〉,《學術月刊》11期,2013年。
    羅麗容:〈明茅暎評點《牡丹亭》析論〉,《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

    四、學位論文
    王祥穎:《明代傳奇評點初探》(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王燕飛:《《牡丹亭》的傳播研究》(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芸:《吳吳山三婦合評本牡丹亭評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
    張雪莉:《《牡丹亭》評點本、改本及選本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廷廷:《《才子牡丹亭》評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楊鵬慧:《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霈瑀:《戲曲評點之人物形象研究──以牡丹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