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聰宏 Lin, Tsung-Hung |
---|---|
論文名稱: |
戲曲評點之時代風尚研究──以《牡丹亭》為例 A Research of Prevailing Custom into the Commentary of Traditional Opera: Taking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
口試委員: |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羅賢淑 Lo, Hsien-Shu 沈惠如 Shen, Hui-Ju |
口試日期: | 2022/06/2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戲曲評點 、牡丹亭 、至情思想 、女性觀照 、男風書寫 |
英文關鍵詞: | Peony Pavilion, Commentary of Traditional Opera, love, male homosexuality, female consciousness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文獻分析法 、 文化美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9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湯顯祖《牡丹亭》劇作甫出,其「心花筆蕊」,「婉麗妖冶」,震懾心神,迄今不衰,而明、清兩代《牡丹亭》評點本多達十逾種。其「意趣神色」藉由諸評點者的殊異評騭視角,了解湯作時代背景與理想價值,反映晚明時代風氣。本論文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緒論」──戲曲評點乃明、清兩代文學批評發展特色,《牡丹亭》為當時戲曲評點熱門之作。本章針對《牡丹亭》評點本及晚明社會風氣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概覽諸評點本因襲關係與特色,以期對臺灣「湯學」研究略盡棉力。
第二章「明代的文學風尚」──溯源「情」如何遭到抑制到發揚,晚明自由思想影響湯顯祖「至情」觀;「率真」的態度,體現在公安派的主張及李贄〈童心說〉;藉「務奇」手法,運用瑰偉靈奇的文字,煥發夐渺的駘蕩之思。
第三章「戲曲評點與《牡丹亭》諸評本概述」──探討明、清兩代戲曲評點發展與分期,針對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商業風氣與刻書業發展、閨閣賞音的觀照以及清代文網的箝制等因素進行分析。由明清兩代戲曲評點之發展,進而推闡《牡丹亭》評點趨勢,並概述諸評點本成書年代與特色。
第四章「明清《牡丹亭》評點本比較」──比較明、清《牡丹亭》評點之因革,並探討《牡丹亭》評點本中的至情思想、人物形象、科舉制度、音律校勘等特色。
第五章「由《牡丹亭》評點看明清時代風氣」──首先探討「對程朱理學的反抗」,由明中葉以降,政治、科舉之弊,促成陽明心學發揚,影響湯作以情抗理的精神,並藉評點分析禮教名教之弊與本色情真之風。接著解析「女性觀照的萌發」,探討《牡丹亭》對婦女的影響,從評點興發對「至情」的感悟。最後「男風情慾的書寫」,則探究倡慾風潮的背景,從評點本對情慾、男風等倡慾書寫進行討論。
「結論」──綰合明、清《牡丹亭》評點本,就其戲曲評點成因與評騭形式、批語內容、批評風格、傳播手法、批語特色等作出結論,並對《牡丹亭》評點本之至情思想、人物形象、批評特色,輝映對科舉政治的嘲諷、女性觀照的覺醒、情慾男風的倡放,予以統整論述,從評點本洞見晚明時代風氣。
一、古籍文獻
(明)湯顯祖:《牡丹亭》,明萬曆丁巳刊本。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茅暎、臧懋循評點:《牡丹亭》,明泰昌朱墨套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王思任評點:《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明天啟會稽著壇校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于令評點:《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明天啟間柳浪館刻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宏道評點:《批點牡丹亭記》,明崇禎新都蒲水齋校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袁宏道評點:《批點牡丹亭記》,久保天隨藏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明)湯顯祖原著,(明)沈際飛評點:《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傳奇》,明崇禎間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馮夢龍改評:《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明崇禎間墨憨齋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陳繼儒批評:《玉茗堂丹青記》,明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清康熙懷德堂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才子牡丹亭》,清雍正間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明)臧懋循改評:《玉茗堂四種傳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金閶書業堂重修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資料。
(明)湯顯祖原著,(清)冰絲館重刻:《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清乾隆乙巳(五十年,1785),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清同治庚午(1870)重刊清芬閣藏版。
(明)湯顯祖:《新編繡像邯鄲記》,吳郡書業堂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1601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影印北京圖書館明朱墨刊本,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王實甫著、(清)金聖歎批改、張國光校注:《金聖歎批本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世經堂刻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明)潘之恒:《鸞嘯小品》,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雜誌,1935年。
(明)臧晉叔:《元曲選》,臺北:正文書局,1999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奉賢褚氏排印本),1928年。
(明)呂坤:《閨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李贄著、阿英校點:《李氏焚書》,上海:上海雜誌,1936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史震林:《西青散記》,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
(清)談遷:《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李漁,馬漢茂輯:《李漁全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張琦:《衡曲麈譚》,收入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二、近、今人專著
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文出版社,2015年。
周育德解讀:《牡丹亭》,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江蘇:上海古籍,1980年。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清)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趙山林:《牡丹亭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蔡師孟珍:《曲學探賾》,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蔡師孟珍:《重讀經典牡丹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周錫山主編:《牡丹亭注釋彙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日)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代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譚帆:《金聖歎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葉長海主編:《湯顯祖研究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余從、周育德、金水:《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季國平:《宋明理學與戲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根ケ山徹:《明清戲曲演劇史論──湯顯祖《還魂記》研究》,東京:創文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憲春:《中國文化與中國戲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李克:《明清戲曲評點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八木澤元原著、羅錦堂譯:《明代劇作家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
徐朔方輯校:《沈璟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吳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章培恒:《洪昇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謝伯陽:《全明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楊國禎、陳支評:《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何春蕤:《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江蘇:上海古籍,2005年。
朱恆夫:《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劉君:《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高
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江蘇:上海古籍,2002年。
(法)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戲劇藝術》第4期,2005年。
田根勝:〈戲曲評點與明清文藝思潮〉,《藝術百家》第3期,2004年。
司寰:〈淺議戲曲文學傳播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意義──以明傳奇《牡丹亭》為例〉,《戲劇之家》第3期,2021年。
朱萬曙:〈《牡丹亭》藝術美新探〉,《安徽新戲》第1期,1994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中的真實論──兼談評點作為文學思想研究資源問題〉,《中南大學學報》第4期,2018年。
江舒琳:〈淺析《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的評點及其特色〉,《安徽文學》第4期,2015年。
吳新雷:〈明清劇壇評點之學的源流〉,《藝術百家》第4期,1987年。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期,1995年。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年。
李祥林:〈明清女性接受視野中的《牡丹亭》〉,《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5期,2007年9月。
李克:〈從明清《牡丹亭》評點看「情」的嬗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純文學》第一卷第3期,1967年3月。
徐朔方:〈湯顯祖與梅毒〉,《文學遺產》第1期,2000年。程芸:〈論湯顯祖「師講性,某講情」傳聞之不可信〉,《殷都學刊》第1期,1999年。
高禎臨:〈讀者召喚、閱讀差異與文本對話──三婦評點《牡丹亭》〉,《戲曲學報》2011年第9期。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評點中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之探討〉,《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
張筱梅:〈論明清時期《牡丹亭》的閨閣傳播〉,《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07年7月。
張筱梅:〈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之文化考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2年。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4 期,2005年5月。
楊宗錦:〈試論明代天然痴叟〈潘文子契合鴛鴦塚〉對〈潘章〉典故的改寫〉,《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3期,2017年9月。
趙山林:〈楊葆光及其《牡丹亭》手批本〉,《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第4期,1998年。
蔡師孟珍:〈從明清縮編版到現代演出版《牡丹亭》──談崑劇重構的幾個關鍵〉,《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
蔡師孟珍:〈《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的評點意趣〉,《湯顯祖研究》浙江遂昌:2016年第3期(總第25期)。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1999年第62期。
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臺灣戲專學刊》2001年5月第3期。
譚帆:〈戲曲評點研究之檢討〉,《中國文化報》第3版,1999年2月。
譚帆、劉曉軍:〈在小說戲曲研究領域的堅守與開拓──譚帆教授訪談〉,《學術月刊》11期,2013年。
羅麗容:〈明茅暎評點《牡丹亭》析論〉,《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
四、學位論文
王祥穎:《明代傳奇評點初探》(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王燕飛:《《牡丹亭》的傳播研究》(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芸:《吳吳山三婦合評本牡丹亭評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
張雪莉:《《牡丹亭》評點本、改本及選本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廷廷:《《才子牡丹亭》評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楊鵬慧:《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霈瑀:《戲曲評點之人物形象研究──以牡丹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