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君涵 Chun-Han Chang |
---|---|
論文名稱: |
國中性別教育課程之設計、實施與反思~研究者與教師之協同行動研究 The Designing, Implement, and Introspecting of the Gender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f Researcher and Teacher |
指導教授: | 晏涵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課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1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描述研究者透過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結合協同教師之專業知能,共同設計且實施性別教育課程之歷程;經由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辯證與討論,探究性別教育課程之教學成效及修正策略,並提出改進教學與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以北政國中二年1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每週1次,每次2小時,共計三單元之性別教育課程;透過觀察紀錄、訪談紀錄與現場文件等資料之收集與分析,進行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之檢討,並評估協同行動研究對教師專業知能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
一、經由性別教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對於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敏感度提升,且願意以「人」的觀點代替「性別」的框架來看待問題。
二、學生反應經由課程的實施,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性別角色,接受自己是獨特且有價值的個體;願意以健康的心態與班上的異性同學相處,並尊重彼此的個別差異。
三、教師宜於課前充分閱讀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資料,以增加引導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多元化,若能安排課後心得的撰寫與相關延伸活動,更可讓學生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之中,以達教學之目的。
四、多元評量方式中,「卷宗評量」雖較費時但很有意義;「期末紙筆測驗」與「學生自評」部分可增加題數,以提高其效度。整體而言,多元評量方式能發現學生不同的學習面貌,本研究所使用之評量方式與標準可作為未來教學或研究之參考。
五、協同行動研究可有效提升研究者與協同教師質性研究之研究能力,藉由不斷討論與修正的過程,更可以增強彼此的反思能力,達到教學經驗交流的功效。
六、進行協同行動研究時,宜考量研究小組成員的多樣性,並建立「協同」關係的共識,才能發揮行動研究的精神。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that researcher and the research-teacher who followed the method of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gend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out the introspection,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curriculum,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is research took place in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of the Pei-Chuen Junior High School, we implemented the curriculum once a week, two hours a unit, totally three units. Though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from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and papers in the research field, w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ry to evaluating the affect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researcher and the research-teacher from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1. Through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gender stereotypes from the society, and more likely to face the problems in the view of “human”, instead of the frame of “gender”.
2. 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rough this curriculum, they like themselves more than before, and knew that everyone was unique and variable; they were willing to get along with classmates in view of healthy, and respected the difference from one another.
3.
中文部份
王文中等(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宣燕(1990),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在統整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期,11-17頁。
田耐青(1998),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示範學校實施計畫(I)第一期結案報告書。教育部。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俊甫(1993),源自美國的行動研究法。美國月刊,8卷,2期, 124-128頁。
吳秀惠(1996),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文(1998),台北縣國中性教育現況調查。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偉慈(1994),音樂錄影帶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開放社會中的教學,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吳毓瑩(1998),我看、我話、我說、我眼、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3-17頁。
李秀靜(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美枝(1994),性別角色與性別差異。選自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260-299頁。
辛慶偉(1998),國小自然科卷宗評量建構效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1998),性/別教育中之偏見---性教育的動力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期,68-73頁。
余曉雯(1998),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萍(1991),國中性教育課程探討,告訴他性是什麼:0-15歲的性教育。台北:張老師出版社,91-112頁。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音(1998),高雄市私立高職一年級女生避孕衛生教育介入之成效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燕卿等(1991),青春性話。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
吳季如(1998),男孩私房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封四維(1998),多元智慧之教學實踐-一位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婉菁(1998),卷宗評量中師生觀點的展露—以國小自然科為例。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淑娟(1991),兒童電視收視行為與其職業性別刻板印像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桂怡芬(1996),自然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1993),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1994),國中性教育教材教師手冊。杏陵醫學基金會承辦,行政院衛生署出版。
晏涵文(1994),作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李蘭、林燕卿、秦玉梅(1994),國中性教育效果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卷,6期,506-515頁。
晏涵文(1999),培養互敬互愛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期,28-31頁。
高松景、晏涵文(1994),高職學生愛滋病及其它性病教學實驗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卷,1期,47-63頁。
殷童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程為例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性研究法。台北:南宏圖書出版公司。
陳珮琦(2000),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傑(2000),不同評量模式的評量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湘媛(1997),談開放教育教學活動的多元評量。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鄧運林主編),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聖謨(1998),教師即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卷,3期,頁29-36。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出版社。
莊志明(1996)國三學生性態度、性知識、性行為及對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1997),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議題—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9-23頁。
張美玉(1996),歷程性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證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期,31-46頁。
張耐(1999),現代兩性新主張---男孩、女孩的性別認同與發展。師友,387期,22-26頁。
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卷,6期,90-94頁。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卷,13期,1-10頁。
張鈺珮(1997),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張淑霞(2000),性別角色之省思。高中教育雙月刊,10期,73-75頁。
張瑾瑜(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8a),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實驗社區」實施計劃成果報告暨評估報告彙編。台北:教育部。
許素愛(1990),性別角色輔導課程對國二女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的性/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期,4-15頁。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25期,46-52頁。
黃文三(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之比較研究。教育文粹,20期,89-104頁。
黃文三(1995),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月美(1998),談兩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桃縣文教,8期,38-40頁。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萬益、陳惠邦、黃讚坤、簡紅珠(1996),行動研究在教師進修中的應用與改進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85-3-M-007。
黃瓊儀(2000),從性教育到兩性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21期,25-28頁。
黃孋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 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
游可如(1997),成為自己數學教室中的學生─研究者與教師在國小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素秋(1997),性別角色的轉變與兩性關係。高市文教,59期,4-8頁。
曾麗燕(1997),新新新人類的友情與愛情:一班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男女感情世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羚(1997),「所有的狗狗都是男生?」---從性別刻板印象談兩性平等教育。北縣教育,20期,62-65頁。
楊美玲(1998),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洲松(1999),電腦化社會與師資培育。台北: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6-10頁。
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詹寶菁(1998),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與改變。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印行,台北:正中書局。
劉仲冬(1999),性別教育之我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期,24-27頁。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楊智文化事業。
劉修靜(1998),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珍(1991),性教育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影響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亞當夏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新(1999),大學男生性別角色衝突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州宙(1998),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儀(1992),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62期,4-8頁。
歐滄和(1998),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28-30頁。
鄭思禮(1996),中國性文化---一個千年不解的結。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鄭崇趁(1997),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策略。學生輔導,53期,14-19頁。
賴友梅(199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與變遷。當代,90期,2-37頁。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期,205-231頁。
盧美貴(2000),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期,27-35頁。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與卷宗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5頁。
蘇芊玲(1998),家庭與社會也需要落實兩性平權教育。兩性平等季刊,1期,36-39頁。
英文部份
Alpert-Gills L. J., & Connell, J. P.,(1989).Gender and sex-role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7, 97-114.
Arter, J. A., & Spandel, V. (1992). 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 11(1), 36-44.
Christine, E. et. (1998). Sexual Coercion Content in 21 Sex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a.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8(9),
Elliott, J.(1993).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hoice and diversity: the future challenge of action research. Develop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ly. London: Routledge.
Fullan, M.(1993).Change Force: Probing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 Bristol: Falmer.
Gilligan, C., Lyons, N. P. & Hanmer, T. J. (1990).Making connections: The relational worlds of adolescent girls at Emma Willard School. Co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kernan,J.(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London: Kogan Page.
O’neil, J. M. & Good, G. E.(1997).Men’s gender role conflicts: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1994-1997). SPSMM Bulletin, 3(1), 10-15.
Paulson, F. L., Paulson, P. R., & Meyer, C. A. (1991).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60-63.
Shaffer, D. R.(1996).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4th ed).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Sheryl R. G. & Stiehl, S.,(1999).Effects of sex, gender schema, and gender-related activities on mental rota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8, 342-350.
Stiggins, R. J. (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NY:Merrill.
Tapscott, Dow(1999).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6(5), 7-11.
Troff, B.(1997).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ssessment: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rlimgton Heights, IL:IR/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Inc.
Zuber-Skerritt, O.(1996).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