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芯慧
論文名稱: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學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非原住民親子關係自我概念學業成就
英文關鍵詞: aboriginal, non-aboriginal,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academic achie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國中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本研究係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所提供之國中樣本及家長樣本作為研究資料來源,並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所得之結論摘述如下:
    一、國中男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較女生為佳,但在學科表現及學習成就略低於女生。
    二、原住民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
    三、律師、法官、會計師等第五類社經地位國中生之親子關係顯著低於其他類別,但在自我概念、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四、性別及是否為原住民對親子關係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男顯著高於女生,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五、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科表現評量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差異達顯著,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不論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其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七、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評量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但原住民族則無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族於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其他族群,但是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及學業成就皆顯著低於其他族群;另,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皆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則無。此結果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offers the research data, it’s a long-term survey conducted by Academic Sinic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Utilizing t-test, one-way ANOVA, one-wa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two-way ANOV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M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concept are better than females’, but their subjec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lower.
    2. Aborigines have bett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ut their self-concept, subjec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classified 5th level socioeconomic status, such as Lawyers, judges and accountings, have low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an other groups, but they have higher self-concept, subjec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4. Gender and aboriginality interact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male aboriginal stud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s’, whil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shows no difference.
    5.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boriginality interact on subject performanc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subject performance varies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whil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shows no difference.
    6.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boriginality inter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both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varies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7.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original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subject performance, also between their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when it comes to non-aboriginal students’, there’s no such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boriginal stud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high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but their self-concept, subjec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low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on-aboriginal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subject performance, also between their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when it comes to non-aboriginal students’, there’s no such correl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can refer to the findings when they make educational policie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子關係的意義、內涵理論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親子關係、自我概念及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 26 第四節 原住民族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資料 36 第四節 研究變項 3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3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變項於親子關係之現況、差異分析及討論 55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自我概念之現況、差異分析及討論 7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學科表現評量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8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學習成就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95 第五節 親子關係、自我概念、學科表現評量及學習成就之相關性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一、 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與國科會(2009)。台灣長期追蹤資料庫。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70.pdf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4,101-130。
    王天佑,(2003),家庭背景與教育對原漢族薪資差異之影響,原住民教育季刊,29,29-56。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精明(199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274。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Education Journal,262,233-261。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啟明(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德慧(1987)。追求卓越的親情,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天泰(1996)。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22-34。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佳玲( 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介志(199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23,161-188。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克明(1992)。普通學業自重感及學科測驗題目成就預期的性別差異。台中師院學報,6,101-115。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美慧(202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國民教育,34,6-9。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文欽(1981)。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升學意願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文欽(1991)。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志亭(2004)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生傳(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東吳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07。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 ,。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3),11-23。
    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碧芬(1990)。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傳鎮( 1982 )。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 ,177-224。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怡華(2005)。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善楠(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瑛(2004)。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曹琇玲(2001)。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差異之探討。教育學誌,17,77-119。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苑。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1-18。
    陳作忠(2003)。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198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年刊,30,93-100。
    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姍(2008),家庭資源、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認知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 434。
    陳俊雄(2002)。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啟濃(2000)。阿美族父母教養方式----玉里鎮春日部落四個家庭的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玫(2009)。低社經背景學童具高學習成就者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樹成(2001)。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端真(2001)。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事業公司。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
    黃桂英(2007)國小女教師配偶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與共親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迺毓(199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1982)。父母離異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與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四十九,四,1-31。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秋燕(1993 )。青少年親子衝突、衝突情感經驗及衝突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苑苑(1990)。台北縣國中山地生與非山地生在自我觀念及生活適應上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6 ,33-39
    楊肅棟(199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廖仁藝(2000)。影響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探討。教育理念與實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焜輝( 1986 )。親子關係診斷測驗。台北:天馬。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淑玲(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台灣社會,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賴玉粉(1996)。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賴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羅國英(1997)。本土家庭心理學系列研究:家庭關係-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3-H031-004。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6-2413-H-031-004-GII。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二、英文部分:
    Alwin, D. F., & Thornton, A. (1984). Family origins and the schooling process: Early versus late influence of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 784-802.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Barbaros, G., & Kose, M. R. (1993). 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on Turkish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 and Society, 11(1), 51-63.
    Benbow, C. P., & Stanley, J. C. (1980). Intellectually talented students.Family profile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4(3), 119-122.
    Buhrmester, D., &Prager, K. J.(1995).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In Rotenberg, K. J.(Ed.),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Cooley, C. H. (192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rain , R. M., &Bracken, B. A.(1994).Age,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E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acquisition, context-depend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 496-511.
    Cuttance, P. F. (1980).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mediation of background effort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6(1) , 65-72.
    Dusek , J.B.(1996).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Elkind, D. (1994).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 from birth to sixteen. Boston:Allyn and Bacon.
    Felson, R. E.,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4, 113-126.
    Gongla, P. A., &Thompson, E. H.(1987).Single-parent families.In Sussman, M. B.&Steinmetz, S. K.(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N Y:Simon&Schuster.
    Huntchinson, R. L., Valutis, W. E., Deborah, T. B.,& White, J.S.(1989).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s self-concepts.Adolescence, 4 ,94.Hulock, E. B.(1980)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life-span approach. N Y:McGraw-Hill.
    Kaczynski, L .(2003).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 child rela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abenne, W. D. & Greene, B .I.(1969).Education implication of self-concept theory .Pacific Palisades’.CA:Good Year.
    Lawrence, A. P. (1995). Personality : Theory and research.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Maccoby,E.E.(1992).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An historical overiex.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 1006-1010.
    Michael , K., & Ben-Zur, H.(2007). Ri sk-Taking among Adolescent s :As sociat ions wi th social and affect ive factor s . Journal ofAdolescence, 30(1), 17-31.
    Rogers,C.R.(1959).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 3 ,Formulation of the person and social context. NEW YORK:McGraw-Hill,184-256.
    Tasi, S. L., & Walberg, H. J. (1983).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productivity in high sc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 (5), 265-272.
    Thomas, A., & Chess,S.(1977). 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 N Y:Brunner Maze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