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樓威
Lou, Wei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中區域衛星資優教育方案之發展歷程與效應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Satellit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陳昭儀
Chen, Chao-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資優方案衛星方案
英文關鍵詞: Academically gifted students at junior high school,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Satellit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SGE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SE.042.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檢視臺北市國民中學教育階段推動區域衛星資賦優異教育方案政策從制定、試辦及政策實施的歷程,並探討臺北市國中資優教育工作的後續效應,並進而提出建議的改善作法。

      藉由研究者本身承辦衛星方案的經驗,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分別與兩位主管機關行政人員、五位總召學校教師及兩位一般學校教師進行對話,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規劃過程側重行政問題解決
    衛星方案規劃過程專注於解決校本方案的師資、經費以及小校經營資優方案的困難,但卻未考量到總召學校過度負荷、課程深度不足、學校特色消失等問題。
    二、促使資優教育資源統整
    衛星方案促使資優師資與經費的集中,促使課程廣度增加,學生也有更多的跨校學習交流與觀摩機會。
    三、缺乏適性化教學與個別化輔導精神
    衛星方案實施後,大型方案不易進行個別化的調整,而學校在資優教育的輔導功能則漸漸式微。
    四、學校資優教育發展受限
    由於衛星方案課程集中辦於總召學校,許多過去辦理校本方案成果優異的學校則必須停止辦理,其受限了資優教育在學校場域的發展。
    五、資優師資缺乏始終未解
    即便是衛星方案的總召學校仍然未具資優教師編制,授課師資缺乏及資優專業背景不足的情況仍待改善。
    六、教育現場需要兼具課程研發與行政功能的資源中心
    因臺北市一般學校內並未普設資優師資,在資優教育的推動上期待資源中心能夠成立專責課程與師資人才的單位,符應教學現場廣大的實務需求。

      此外,對於臺北市學術性向資優教育方案調整或發展,建議應兼顧兼顧學術、行政與實務的考量,並且鼓勵資優教育多元發展,讓不同型式的資優服務得以並存其中;當一般學校內尚未普設資優教師,或者因現行法規制度下,學生無法跨區就讀資優班的情況時,則應建立資優課程的支援體系與配套制度,才能讓學校在資優教育的推展上更具備條件與基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pilot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for Satellit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SGEP)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It also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policies, and suggests the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The interview data gathered from two administrative agency officials, five teachers in the host schools, and two school teachers we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Firstly,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SGEP emphasizes administ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cluding teacher hiring, fund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small-scale schools. Howeve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other problems, including host school overloading,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depth, and invisible school features, should be emphasized. Second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gifted educ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centralized funding, broadening curriculum depth, more observatio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cross-school students exchange are proposed. Next,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large-scale projects lack of adaptive teaching and individualized counseling after implementing SGEP.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school gift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ecause SGEP are implemented in the host schools. Also, the lack of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s are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in SGEP. Finally, in order to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ource center that combines curriculum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is necessary.

    In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adjustment or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ally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mong academy, administration and practice, SGEP should encourag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ifted education so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gifted services could coexist. A supporting gifted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f there is no gifted teacher in the school or the students are unable to attend gifted class by crossing the school district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優教育的目標 9 第二節 資優教育方案 13 第三節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術性向資優教育之演進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7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6 第六節 研究品質 5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5 第八節 研究程序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衛星方案的規劃與歷程 60 第二節 衛星方案實施後對學校推動資優教育的效應 90 第三節 國中階段推動學術性向資優方案的實務需求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4 後記 129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137 附錄二 138 附錄三 139 附錄四 140

    一、中文部分
    于曉平(2010):區域性資優教育方案的理念與實施。資優教育季刊,114,8-15。
    于曉平(譯)(2015):方案規劃。載於潘裕豐總校閱:資優教育概論(6-1 - 6-30頁)(G. Davis、S. Rimm和D. Siegle著: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臺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11年)。
    于曉平(譯)(2015):能力分組、區分性和充實課程。載於潘裕豐總校閱:資優教育概論(4-1 - 4-28頁)。(G. Davis、S. Rimm和D. Siegle著: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臺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11年)。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第21輯(1-14頁)。臺北:教育部。
    任恩儀(2011):以大學為基礎的週六資優教育充實方案:以美國普渡大學資優中心為例。資優教育季刊,119,9-16。
    任恩儀(2015):美國近年資優教育重要研究專案的介紹與研究重點分析。資優教育論壇,13,53-6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教育部台參字第0950141561C號令修正發布第2、14~19條條文。
    李玫芬(2008):英國資優教育初探,資優教育季刊,106,31-36。
    李乙明(2010):區域資優教育方案的理念與做法。資優教育季刊,114,1-7。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令修正。
    吳碧君(1999):台灣與美國資優教育方案之比較(Miranda, K., & Verna, M. A.著)。資優教育季刊,71,1-8。
    吳武典(2013):資優教育中的爭議與平議:全球視野,在地行動。資優教育論壇,11,1-15。
    吳武典(2013):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一):回首前塵。資優教育季刊,126,1-11。
    吳昆壽(2016):資賦優異教育概論(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8):香港資優教育的發展。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洪意雯(2011):國外教育訊息,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167-177。
    馬家玉(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教育方案的實施現況與展望。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叢書第9502輯(49-66頁)。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教育部臺參字第 0990218743C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14條。
    特殊教育法(2014):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十八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093311號令修正公布第 10、17、32 條條文。
    桑慧芬譯(2015):方案評估。載於潘裕豐總校閱:資優教育概論(18-1 - 18-20頁)。(G. Davis、S. Rimm和D. Siegle著: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臺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11年)。
    郭靜姿(1996):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與教育安置。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第21輯(27-54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資優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郭靜姿、李家兆、宋沛寰、黃琬純(2016):大學推動資優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資優教育季刊,140,1-10。
    郭靜姿(2011):資優教育的充實方案之實施,載於郭靜姿、王曼娜(主編),資優教育充實方案:理論與案例分享(頁3-40)。臺北:教育部。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頁書廊。
    馮淳毓(2011):新加坡資優教育探析,資優教育季刊,120,35-42。
    馮理詮、林秋萍、陳昭儀(2014):從全方位服務的理念論資優生之鑑定與安置服務。資優教育季刊,130,1-8。
    陳長益(1996):資優教育方案設計。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第21輯(55-78頁)。臺北:教育部。
    陳昭儀、林秋萍、李家兆、陳偉仁、馮理詮(2014):資優教育均衡發展之規劃與實踐。資優教育季刊,133,1-8。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資優教育優質發展中程計畫(2015):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一零四年九月二十一日臺教國署原字第1040100976號函頒。
    陳美芳、黃楷茹(2015):臺灣資優教育的現況、挑戰與展望:回應學校需求的論述。資優教育論壇,13,17-34。
    臺北市政府(1999):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白皮書。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加強推動國民中學資賦優異教育實施(200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五年十一月二日北市教特字第09538449600號函修正。
    臺北市106學年度國民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參與特殊教育方案鑑定安置計畫(201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一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北市教特字第10542208500號函核備。
    臺北市立內湖國民中學106學年度數理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鑑定安置計畫(201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一零六年十月三日北市教特字第10640192200號函核備。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106學年度國文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鑑定安置計畫(201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一零五年十月五日北市教特字第10540135700號函核備。
    臺北市106學年度國民中學區域衛星資賦優異教育方案實施計畫(201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一零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北市教特字第10540877550號函頒。
    臺北市政府(2016):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白皮書(第四版)。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工作手冊(106學年度)。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Clark, B. (2013). 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school and at home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Callahan, C. M., Moon, T. R., & Oh, S. (2017). Describing the Status of Programs for the Gifted: A Call for Action.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40(1), 20–49.
    Davis, G. A., Rimm, S. B., & Siegle, D. (2011).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6th ed.).Boston, MA: Pearson.
    Feldhusen, J. F., &Wyman, A. R. (1980). Super Saturda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rdue’s Special Program for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4(1), 15–21.
    Feldhusen, J.F. (1990). Saturday and summer programs. In N. Colangelo & G.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pp. 197-208). Boston: Allyn & Bacon.
    Johnson, S. K. (2014). Gifted Programming Standards. In J. A. Plucker & C. M. Callahan (Eds.), Critical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Gifted Education (pp. 281-296). Waco, TX, Prufrock Press.
    Koshy, V., Smith, C. P., & Casey, R.(2017). England Policy in Gifted Education: Current Problems and Promising Directions. Gifted Child Today, 41(2), 75–80.
    McClain, M. C., &Pfeiffer, S. (2012).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A Look at State Definition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28(1), 59–88.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NAGC). (2010). Pre-K–Grade 12 gifted programming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gc.org/index.aspx?id=546
    Passow, A. H. (1986) Curriculum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at the secondary level. Gifted Child Today, 30(4), 186–191.
    Sofaer, S.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14(4), 329–336.
    VanTassel-Baska, J., & Stambaugh, T. (2006).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 (3r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