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筠婷
Lo, Yun-Ting
論文名稱: 〈大理國梵像卷〉之帝王肖像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mperial Portraits in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指導教授: 林麗江
Lin, Li-Chiang
口試委員: 林麗江
Lin, Li-Chiang
賴毓芝
Lai, Yu-Chih
陳韻如
Chen, Yun-Ru
口試日期: 2022/01/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大理國梵像卷帝王圖像政治權力
英文關鍵詞: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Imperial portraits, Political power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比較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4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大理國梵像卷〉為大理國目前唯一傳世的畫卷,根據卷後的題跋,此卷完成的時間約落在1172-1175年間,張勝溫則為主要的作者。全卷繪製精工,描繪的人物、題材亦豐富,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及藝術的重要畫卷。〈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宗教相關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有別於過去多專注於其宗教圖像的研究,本論文將著重於過去學者較為忽略,畫卷中的帝王圖像為討論對象。〈大理國梵像卷〉中繪及帝王圖像的段落主要集中於首段利貞皇帝、末段十六大國王以及中段的南詔歷代帝后圖。

論文首先討論〈大理國梵像卷〉三個主要帝王圖像所運用的圖示傳統,並藉由其他的文獻、圖像,解讀卷中所繼承自唐、宋的繪畫傳統。並透過三個繪有帝王圖像的段落與傳統圖繪的連結,包括帝后禮佛圖、歷代帝王圖、王會圖。解讀當中繼承自過往繪畫傳統以及屬於傳統中創新的表現。提供對於同時代的帝后圖像可能的想像,同時,豐富對唐宋時期間帝后圖像的原有認知。

前人學者的研究多著重於〈大理國梵像卷〉與宗教的關係,然而檢視〈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帝王圖像,則可發現其中除了宗教元素外,亦帶有著其他的政治訊息。藉由分析卷中帝王圖像的特殊意涵,以及日後〈大理國梵像卷〉進入乾隆宮廷,乾隆命其畫師對於重繪畫卷進行的改動,認為〈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帝王圖像並非僅作為宗教形式的供養人,而是透過多樣帝后圖像的繪畫傳統,不時穿插於畫卷中各式與南詔帝王相關傳說故事的內容,以及他國王者前來會面、朝覲的行伍,一再地顯現南詔、大理國的皇權與多樣宗教的密切關係。同時也為〈大理國梵像卷〉的製作脈絡及緣由,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觀點。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which now being a collection in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s the only scroll painting being handed down from Dali. According to its postscript, the scroll was painted between 1172-1175, by or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master with the Chinese name Chang Sheng-wen. The scroll is an important artwork for historical, religious and artistic research of Nan Chao and Dali, for its delicate painting skill, and also its abundant characters and themes. Religious contents in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al point of academic research, when differ from the usual approaches, this paper will be focusing on the emperor portraits as discussion.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concluded imperial portraits mainly on its first part- “The Emperor Li-Chen”, middle part- “Emperors of Nan Chao”, and the last part- “the Kings of sixteen great realm”.

This paper will first be discussing three traditional usage of symbols derived from emperor images, and, along with the support from other documents and imag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inting traditions the scroll acquired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 Moreover,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ainting tradition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paintings and three paintings that contains emperor portraits, which included “Emperor worshipping the Buddha”, “Emperors of all dynasties” and “Regal Assembly”. Providing possibilities of emperors and queens portraits of the same era when, at the same time, enrich the original knowledge on imperial portraits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

Former scholars often focu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nd religion. However, when viewing the emperor portraits in the scroll, there are other political messages embedded besides the religious eleme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 meanings in these imperial portraits, with the retouching on the repainted scroll that Qian-Long emperor made the painters do after the scroll entered the emperor’s palac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croll,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 is not the provider of a certain religious content, but rather through evidence in various painting traditions of imperial portraits, along with the myths of Nan-Chao emperors interweaved in the scroll, and queues of other emperors that came to meet and pilgrimage, the scroll is a provider of the close relation among nobles of Nan-Chao, Dali and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n;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ing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reason and context of creative process.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回顧2 一、〈大理國梵像卷〉相關研究2 二、帝后供養圖像的相關研究6 三、歷代帝王圖像的相關研究7 四、王會圖的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章節安排11 第一章 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13 第一節〈大理國梵像卷〉的基本內容13 第二節〈大理國梵像卷〉中帝后圖像的類型18 一、利貞皇帝禮佛圖18 二、南詔歷代帝王圖22 三、十六大國王眾圖26 四、〈大理國梵像卷〉其他的帝王圖像29 小結30 第二章 〈大理國梵像卷〉中帝后禮佛圖的新形式32 第一節 現存帝后禮佛圖的樣式與特徵32 一、設置位置與身份的關係33 二、對稱且多性別分立39 第二節〈大理國梵像卷〉中帝后禮佛圖的新形式42 一、非對稱性的帝后禮佛圖42 二、增添實際空間景致的描繪45 小結46 第三章 〈大理國梵像卷〉版的歷代帝王圖?48 第一節 唐宋文獻中的歷代帝王圖48 第二節 歷代帝王圖像的主題與形式57 第三節 南詔、大理國歷代帝后圖的另一圖像來源65 小結70 第四章〈大理國梵像卷〉中王會圖的特殊意義73 第一節 佛教經典中各國來朝的傳統形式與樣貌73 第二節 〈大理國梵像卷〉中王會圖的意義76 一、王會圖的畫史傳統與源流77 二、〈大理國梵像卷〉中的「王會圖」80 小結84 結論86 參考書目91 附錄99 圖版113

古籍
(漢)班固,《漢書》,收入於陶宗翰編,《漢書》,臺北:新陸書局,196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五代十國)劉昫,《舊唐書》,收入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5。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入於羊春秋注、周鳳五校,《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2011)。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8。
(唐)唐臨,收入於慧淨法師編,《冥報記、冥報記輯書》,臺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2004。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1966。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09,臺北:務印刷館,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四十七年文淵閣本影印。
(宋)范曄,《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53,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四十七年文淵閣本影印。
(宋)聶崇義集注,《新定三禮圖》,據清康熙12年通志堂刊。
(宋)《宣和畫譜》,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1974。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六,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宋)鄧椿,《畫繼》,收入於于安瀾所編,《畫史叢書》,第一冊,頁484。(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74。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收入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書》卷二,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元)李京,《雲南志略》,收入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元)李京撰,《雲南志略》,收入於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編,《大理行記校注、雲南志略輯校》,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倪輅編輯,《南詔野史》,收錄於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明)楊士雲,《蒼洱圖說》,收入於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方志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清)胡敬,《南薰殿圖像考》,收錄於《胡氏書畫彙考三種》,臺北:漢華文化公司,1971。
(清)胡敬,《崇雅堂文鈔》,據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印。
(清)胡蔚增訂,《南詔野史》,收錄於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清)馮甦,《滇考》,收入於《滇考、行邊紀聞、雷波瑣記(合訂本)》,新竹:臺灣華文書局,1968。
(清)倪蛻,《滇雲歷年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大理州文聯編,《大理古佚書鈔》包括李浩《三迤隨筆》、張繼白《葉榆稗史》、玉笛山人 《淮城夜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佚名,南詔野史,收入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專書
(美)倪雅梅著,陳朝陽譯,《龍門石窟供養人:中古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信仰、政治與贊助》,北京:中華書局,2020。
大理州文聯,《大理古佚書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王明蓀,《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台出版社,2005。
王衛明,《大聖慈寺書史叢致-唐、五代、宋時期西蜀佛教美術發展探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石守謙、廖肇亨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互動》,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李大山編輯,《法界源流圖》,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92。
李大龍,《唐朝和邊疆民族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2001。
李家瑞,《大理叢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李家瑞,《西南石窟文獻》十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李霖燦,《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谷躍娟,《南詔史概要》,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
松本榮一著,林保堯、趙聲良、李梅譯,《敦煌畫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林莉娜、許文美主編,《南薰殿歷代帝后圖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鞏縣石窟石刻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鞏縣石窟石刻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邵獻書著、史筠主編,《南詔和大理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金維諾,《古代帝王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侯沖,《大理叢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侯沖,《白族心史《白古通記》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
侯沖,《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段文杰主編,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7:敦煌中唐》,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段文杰主編,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9:敦煌五代、宋》,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段玉明,《大理國史》,昆明:雲南人民族出版社,2003。
段玉明,《大理國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
夏泉生,《20世紀大理考古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
翁連溪、李洪波主編,《中國佛教版畫全集》卷五,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4。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故宮書畫錄》(卷四),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出版,195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張福三、張楠編,《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
張樹芳主編,《大理叢書‧金石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童恩正,《南方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
楊斌,《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新北市:八旗文化,2021。
溫玉成等著,《龍門石窟》,東京:平凡社,1988。
寧強,《敦煌石窟寺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趙鴻昌輯著、袁任遠審,《南詔編年史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劉芳如、鄭淑芳主編,《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賴永海主編,賴永海、高永旺譯注,《維摩詰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9。

專書文章
金維諾,〈《古帝王圖》的時代與作者〉,收入於《中國美術史論集》,北京:人民美術,1981,頁141-148。
金維諾,《〈職貢圖〉的時代與作者》,《中國美術史論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114-118頁。
陳韻如,〈大理國梵像圖卷の山水表現ー兼ねて大德寺五百羅漢圖と「兩宋之際」の山水畫風を論ず〉,《徹底探討大德寺伝来五百羅漢図の作品誌ー地域社会からグローバル世界へー》,福岡:九州大學人文學際融合リサーチハブ形成型研究報告書,2019,頁61-92。
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係〉,收入於《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頁10-29。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收入於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變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頁8-67。

期刊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5期,1998年3月,頁77-122。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1997年9月,頁161-216。
王耀庭,〈宋馬遠乘龍圖〉,《故宮文物月刊》,200期,1999年,頁28-29。
王耀庭,〈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故宮學術季刊》,14卷1期,1996年,頁39-86。
王耀庭,〈蒙元王朝帝后圖像〉,《故宮文物月刊》,262期,2005年,頁58-71。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地三分,1985年9月,頁565-618。
石松日奈子,〈中國古代石雕論-石獸、石人與石佛〉,《國華》,第1352號,2008年,頁5-9。
石松日奈子著,牛源譯,〈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供養人像-佛教美術史研究的新觀點〉,《中原文物研究》,2009年05期,頁74-85+112。
石松日奈子著,篠原典生譯,〈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的漢服貴族供養人像-主從形式供養人圖像的成立〉,《石窟寺研究》,2010年00期,頁82-99。
石釗釗,〈利貞皇帝的冠服-讀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故宮文物月刊》,421期,2018年4月,頁52-61。
安琪,〈圖像的歷史敘事-以《南詔圖傳》中的圖文關係為例〉,《美術研究》,2012年04期,頁94-120。
朱鳳玉,〈從儀式教化論敦煌十王經與十王圖之運用〉,《敦煌學》,30輯(2013.10),頁1-19。
衣若芬,〈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期,1998年9月,頁121-174。
吳羽,〈傳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主神組合考釋-兼論其與唐宋道觀殿堂壁畫的關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1期,頁80-92。
李玉珉,〈〈梵像卷〉作者與年代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秋季,頁333-366+637。
李玉珉,〈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羅漢畫的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9期,2010年,頁113-140。
李玉珉,〈利貞皇帝禮佛圖〉,《故宮文物月刊》,262期,2005年1月,頁50-56。
李玉珉,〈阿嵯耶觀音菩薩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2009年秋,頁1-72。
李玉珉,〈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之研究〉, 《故宮學術季刊》,13卷2期,1995年冬季,頁21-48。
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藥師琉璃光佛會與十二大願初探〉,《故宮文物月刊》,80期,1989年,頁44-51。
李玉珉,〈梵像卷中幾尊密教觀音之我見〉,《故宮文物月刊》,42期,1986年,頁125-132。
李玉珍,〈巡戈失樂園-大理觀音佛國的政治建構〉,《台灣宗教研究》,第10卷第2期(2011.12),頁3-34。
李偉卿,〈張勝溫畫卷選刊〉,《雲南民族文物》,1991年1期。
李偉卿,〈關於張勝溫畫卷的幾個問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1期,頁34-42。
李國安,〈明末肖像畫製作的兩個社會性特徵〉,《藝術學》,1991年卷6,頁 119-157。
李淑卿,〈默寫在肖像畫史上的論述與創作〉,《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 3 期,2002年,頁 9-58。
李霖燦,〈大理國梵像卷的新資料-法界源流圖的發現〉,《故宮季刊》,第17卷第2期,1982年,頁41-52。
李霖燦,〈大理梵像卷和法界源流─文殊問疾圖的比較研究〉,《故宮文物月刊》,15期,1984年,頁63-69。
李霖燦,〈國際展覽和研究視野的展拓-大理國梵像卷的有趣故事〉,《故宮文物月刊》,第103卷,1991年,頁108-113。
李霖燦,〈黎明的法界源流圖〉,《故宮文物月刊》,38期,1986年,頁58-67。
沙武田,〈敦煌寫真邈真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畫之寫真肖像藝術〉,《敦煌學輯刊》,2006年1期,頁43-62。
林聖智,〈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美術史研究集刊》,18期,2005年3月,頁1-74+233。
邵強軍、瞿萍,〈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養人畫像探析〉,《考古與考察》,2017年04期,頁26-27。
侯冲,〈張勝溫畫《梵像卷》復原前的三點檢討〉,《佛學研究》,1997年6期,頁85-91
侯沖,〈南詔大理漢傳佛教繪畫藝術-張勝溫繪《梵像卷》研究〉,《民族藝術研究》,1995年2期,頁64-73。
段文杰,〈供養人畫像與石窟〉,《敦煌研究》,1995年3期,頁113-116。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佛社與寺院的關係〉,《敦煌研究》,1990年01期,頁16-23+50。
崔岩楚艷,〈敦煌石窟回鶻公主供養像服飾圖案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9年春,頁49-53。
張小剛,〈再論敦煌石窟中的于闐國王與皇后及公主畫像-從莫高窟第4窟于闐國王供養人像談起〉,《敦煌研究》,2008年01期,頁48-61。
張中奎,〈三皇和五帝:華夏譜系之由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期,頁20-25。
張先堂,〈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發展演變-以佛教史考察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8年4期,頁93-103。
張雪紅,〈論宋代國子監教育傳播的新特徵和傳播職能的轉變〉,《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4期,頁20-21。
梁曉強,〈《南詔歷代國王禮佛圖》圖釋〉,《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2期,頁62-67。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中國文化》,2016年44期,頁137-153。
陳耔伶,〈《南詔圖傳》與《白國因由》之演繹關係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5期(2007.12),頁85-104。
陳凱源,〈莫高窟初唐維摩詰經變帝王問疾圖出現原因探析-以莫高窟第220窟為例〉,《法音》,2019年12期,頁47-52。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期,2004年3月,頁1-48+340。
單國強,〈肖像畫歷史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頁59-72。
單國強,〈試論古代肖像畫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頁50-60。
黃正良、張錫祿,〈20世紀以來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卷》研究綜述〉,《大理學院學報》,2012年01期,頁1-5。
黃誠,〈以《張勝溫畫梵像卷》論大理國與宋朝關係〉,《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01期,頁17-19。
黃誠,〈南詔大理國繪畫比較研究-以《南詔圖傳》與《張勝溫畫梵像》為例〉,《西昌學院學報》,2016年3期,頁55-58。
楊銘,〈敦煌藏文文獻所建的南詔及其與吐蕃的關係〉,《敦煌研究》,2008年2期,頁71-75。
楊曉東,〈張勝溫《梵像卷》述考〉,《美術研究》,1990年2期,頁63-68。
葛婉章,〈無緣大悲觀達自在—院藏「普門品」觀音畫探究〉,《故宮文物月刊》,第112期,1992年7月,頁37-39。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大理國梵像卷〉,《故宮文物月刊》,第104卷,1991年,頁130-135。
劉人銘,〈莫高窟第409窟回鶻可汗可敦供養畫像闡釋-以漢文化因素探析為中心〉,《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4期,頁142-146。
劉紅生,〈敦煌莫高窟唐宋供養人像圖形略考〉,《藝術百家》,2010年1期,頁44-45。
劉淑芬,〈宋代的羅漢信仰及其儀式──從大德寺宋本「五百羅漢圖」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本4分,2015年12月,頁679-775。
鄭阿財,〈經典、文學與圖像-十王信仰中「五道轉輪王」來源與形象之考察〉,《敦煌學》,30輯(2013.10),頁183-200。
鄭國,〈丁觀鵬和他所摹宋張勝溫《法界源流圖》卷〉,《文物》,1983年5期,頁80-87。
鄭淑方,〈畫史圖形備遠賓-職貢圖的風格形制與涉外意識〉,《故宮文物月刊》,443期(2020.02),頁4-21。
蕭宇恒,〈從《道統十三贊》到《靜聽松風》政治宣傳:南宋理宗的以畫傳意〉,《藝術論壇》,第9期,2015年4月,頁55-80。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年夏季,頁75-110。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2012年3月,頁1-76。
簡佩琦,〈敦煌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敦煌學》,32輯(2016.08),頁261-298。
顏娟英,〈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期,頁93-95。
藤枝晃,〈維摩變の一場面—變相と變文の關係〉,《佛教藝術》,34期(1958.5),頁87-95。
譚世保,〈扶桑國之謎的研究史及流派述評〉,《學術研究》,1985年06期,頁97-99。
關口正之,〈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について(上)〉,《國華》,第895期,1966年10月,頁9-21。
關口正之,〈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について(下)〉,《國華》,第898期,1967年1月,頁7-27。
Chapin, Helen. B,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Oriental Art, June and December 1936, pp. 1-24 and 1-10, June 1938. revised by Alexander C. Soper,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rtibus Asiae, vol. 32 (1970), pp. 5-41, 157-199, 259-306, and vol. 33, 1971. revised by Alexander C. Soper,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scona, 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1972.
Kojiro Tomita(富田幸次郎),” 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A Chinese Scroll Painting Attributed to Yen Li-pe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30(1932): 2-8.
Matsumoto, Moritaka,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 Reconstruction and Icon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 diss., 1976.
McNair, Amy. Donors of Longmen: Faith, Politics, and Patronag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Ning Qiang, “Imperial Portraiture as Symbol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 New Study in the Portraits of Successive Emperors.” Ars Orientalis, volume 35(2008): 97-128.
Tomita, Kojiro. “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 A Chinese Scroll-Painting, Attributed to Yen Li-Pen (Died A.D. 673).”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 30, no. 177(1932): 5-6.
Murray, Julia K.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7-26.

學位論文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之研究:以敦煌和四川造像為例〉,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1999。
朱志學,〈兩宋寫真的社會功能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朴城軍,〈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 吳翔宇,〈敦煌石窟維摩詰經變“藩王使臣問疾圖”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宋艷玉,〈敦煌石窟十一面觀音經變研究〉,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沈偉,〈波士頓藏(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周妙齡,〈乾隆朝《職貢圖》、《萬國來朝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周晉,〈寫照傳神—晉唐肖像畫研究〉,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學位論文,2008。
周穎菁,〈宋代帝后畫像之表現類型與圖像意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浩基,〈莫高窟壁畫所見之政治圖像研究-以維摩詰經變畫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
邵強軍,〈敦煌曹議金第98窟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
馬麗雲,〈佛王與本主:南詔國王造像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10。
游秋玫,〈漢代墓主畫像的圖像模式、功能與表現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
焦琳,〈帝后禮佛圖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楊郁如,〈融會與創新—敦煌隋代石窟壁畫樣式與題材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劉萍,〈《南詔圖傳》中的藝術形象研究〉,昆明: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劉逸祈,〈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石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學位論文,2011。
劉艷青,〈北魏時期龍門石窟禮佛圖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