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靖盈
Lin, Ching-Ying
論文名稱: 增加幼童餐具趣味性以促進飲食習慣培養之研究與創作-以二、三歲幼兒飲食產品互動玩具化為例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Entertaining Tableware to Cultivate Eating Habits of Two and Three Year-Old Children
指導教授: 王千睿
Wang, Chien-Jui
口試委員: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范成浩
Fan, Chen-Hao
王千睿
Wang, Chien-Jui
口試日期: 2022/05/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餐具設計幼兒用餐行為趣味餐具飲食習慣
英文關鍵詞: Tableware Design,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Entertaining Tableware, Eating Habits
研究方法: 觀察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法同質產品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互動玩具趣味性導入幼童餐具為媒介,增進孩童用餐時的愉悅感受,藉以輔助飲食習慣培養。藉由文獻探討幼童的發展、行為能力及飲食需求,並釐清互動玩具內涵與幼童使用時的表現。針對兒童餐具規範、材質與人因尺寸等進行資料蒐集,作為研究與創作基礎。
    經同質產品分析汲取特徵:色彩以鮮豔多色為主,以其型態的本體顏色為基色調以符合聯想;造型以物體外觀簡化輪廓;部分產品增加凹凸質感以提供感官刺激。趣味性則主要為增加流程、規則或模擬、聯想等手法。
    透過訪談發現,多數幼童有進食時分心導致用餐時間長的情形。提供孩童喜愛的餐具,可增加食慾或進食意願。有照護者表示,讓孩童參與料理過程,能夠增加孩童對用餐的興趣,且解決部分偏食問題;也有照護者直接提供玩具,以改善孩童離開座位的情形。
    觀察記錄到孩童多使用手肘控制餐具,且垂直將餐具放入口中,因此有弧度的握柄較適合,而匙羹寬度為嘴寬的2/3為剛好。餐具的設計是否因應人體工學及使用習慣,會大幅影響進食困難度,當孩子使用餐具不順利時,會拒絕使用餐具、吃得較慢或導致髒亂,影響到進食意願。
    根據文獻探討及訪談、觀察、產品分析結果,統整設計建議之彙整指南,可運用於研究創作。分別包括二、三歲幼兒之行為與能力指南、人因規範與設計指南、理念設計方向。
    本研究創作成果為三組互動趣味餐具:應用感情經驗的塑形組為餐前引導,提升參與度;應用思考經驗的七巧餐盤為用餐時提升趣味;叉匙組為用餐時提供觸覺及視覺刺激。
    結論與建議部分,統整將互動趣味元素轉換並導入的要點,及如何定義成功的趣味餐具,並對餐具趣味性對於飲食行為培養進行討論。建議後續研究應以幼兒的使用方式及機能為優先,外觀或其他額外功能為輔。且影響孩童用餐感受有各面向,可思考不同情境、同儕或家人的配合,對空間、環境或餐桌以等用具進行設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through enhancing the amusement of eating experience by interactivity tablewares.
    This study figures the development, behavioral ability, and dietary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and clarifies the specifications of tablewares and ergonomics as the basis for product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mogeneous products,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colors are mainly bright and multi-colored. The shape is simplifi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object. Some products have bump textures to provide sensory stimulation. To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enjoyment by conducting the process, rules or simul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rough interviewing the par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most of the children were distracted while eating. Providing children's favorite utensils can increase appetite or willingness to eat. Some Parents said that allowing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oking process can increase children's interest in meals and solve part of the problem of the partial eclipse; some parents directly provide toy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aving their seats.
    The study observed that children use their elbows to control the cutlery and put the cutlery into the mouth vertically, so a curved handle is suitable, and the width of the spoon is half the width of the mouth is proper. Whether the design of tableware considering ergonomics and usage habits will affect the difficulty of eating. When children can not use the utensils smoothly, they will eat slowly or cause a mess, which leads to affect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eat.
    The creation result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onsist of three sets of interactive tableware: the shaping sets that introduc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guide and increase participation; the tangram plates that introduce thinking experience to enhance the fun during meals; the fork and spoon provides tactile and visual stimulation.
    As the recommendation, the follow-up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the function and children's behavior, supplemented by appearance or other additional functions. Various aspects affect children's dining experience, considering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cooperation of peers or family members to design the space, environment, dining table, and other appliances to desig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幼童發展與學習 6 一、幼兒發展階段 6 (一)身心發展概況 7 (二)認知及語言能力概況 9 二、幼兒的飲食行為 10 (一)何謂飲食行為 10 (二)幼兒飲食行為能力與發展 14 (三)飲食行為造成的影響 18  第二節 幼童飲食需求調查 20 一、幼童飲食規範 20 (一)營養需求 20 (二)進食時間 21 (三)進食份量 21 (四)適合幼兒的飲食設計 22 二、進食行為及偏好 23 第三節 互動玩具 24 一、概念與定義 24 二、玩具與促進兒童發展之關聯 27 三、幼童使用玩具的行為 29 四、玩具的選擇 31 第四節 兒童餐具規範 32 一、兒童餐具材質分析 32 (一)一般塑料 32 (二)矽膠 33 (三)環保材質 34 (四)不鏽鋼 35 二、兒童餐具安全規範 36 三、兒童餐具人因研究 42 (一)身高 43 (二)手部尺寸 43 (三)手部力量及角度 44 (四)嘴部尺寸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同質產品分析 47 一、案例資料與收集 47 二、同質產品分析 47 三、玩具及趣味產品分析 58 四、小結 62 第二節 幼兒飲食情況訪談與觀察 64 一、訪談法 64 (一)訪談對象 65 (二)研究工具 65 (三)實施程序 66 (四)研究結果 67 二、觀察法 68 (一)研究對象 68 (二)研究工具 69 (三)實施程序 69 (四)研究結果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應用於創作 72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規劃 72 一、二、三歲幼兒之行為與能力指南 72 二、設計概念發展與收斂 73 三、理念設計方向 73 第二節 創作設計流程 74 第三節 創作發展 74 一、創作概念發想 74 二、設計概念發展與收斂 76 (一)概念一 76 (二)概念二 77 (三)概念三 79 三、工程圖繪製 80 (一)概念一 80 (二)概念二 81 (三)概念三 82 第四節 創作成果 83 一、電腦模擬圖與產品介紹 83 (一)概念一 83 (二)概念二 86 (三)概念三 88 二、模型製作 90 (一)模型廠委託 90 (二)色彩及外觀質感定義 90 (三)白身粗胚 92 (四)模型噴塗上色 93 (五)實體成果 93 三、創作呈現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如何將互動及趣味元素轉化並導入於餐具 98 第二節 餐具趣味性對於促進飲食行為培養之討論 9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07 附錄二 訪談指南 108 附錄三 幼童餐具使用行為觀察表 109 附錄四 訪談內容記錄 110 附錄五 幼童餐具使用行為觀察記錄 130

    中文文獻
    1. James E. Johnson等(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吳幸玲,譯)。台北:揚智文化。
    2. Louise Bates Ames,Frances L. Ilg(1987)。你的三歲孩子:亦敵亦友的年齡(游淑芬,譯)。台北:信誼。
    3. Louise Bates Ames,Frances L. Ilg(1987)。你的兩歲孩子:又好氣又惹人愛憐年齡(陳竹華,譯)。台北:信誼。
    4. Lynn R. Marotz(2015)。幼兒健康與安全:含營養與健康的概念(鐘志從,校閱)。台北:華騰。
    5. Michanel Quinn Patti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6. Ulrich Diekmeyer(2005)。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闕旭玲,譯)。台北:新手父母。
    7. 大衛.賀斯蘭David Haslam(1996)。食物大戰-為什麼孩子不吃飯?(柯美玲,譯)。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8. 中村美穗(2014)。1-3歲幼兒手指食物。台北:新手父母。
    9. 中華民國衛生署(民國102年4月9日)。修正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
    10. 王美蘭(1994)。影響幼兒行為的媒介─玩具與教具。台灣教育,521,pp.31-41。
    11. 生物可分解塑膠協會(2008)。圖解生物可分解塑膠。新北市:世貿。
    12. 伊爾格.愛姆斯(1984)。兒童行為(徐道鄰,譯)。台北:大林。
    13. 向井美惠,編著;綾野理加、井上美津子、大塚義顕、佐々木洋、田村文誉、千木良あき子、蓜島弘之、蓜島桂子,著(2000)。乳幼児の摂食指導-お母さんの疑問にこたえる。日本:医歯薬出版。
    14.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
    15. 李靜慧(1998)。父母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異常飲食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台北市。
    16. 杜正勝(2007)。解開孩子孩子成長的密碼--零至六歲嬰幼兒發展手冊。教育部。
    17. 周天賜(2011)。幼兒行為與輔導-幼兒行為改變技術。新北:心理。
    18.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
    19. 林佳蓉、陳瑤惠(2001)。二至五歲托兒中心幼兒一日進食行為探討。臺灣營養學會雜誌,26卷3期,pp.203-212。
    20. 林芳菁(1992)。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臺北市。
    21. 武藍蕙(2001)。嬰幼兒遊戲。新北:龍騰文化。
    22. 波多野勤子(1997)。學前幼兒心理。台北:添翼文化。
    23. 邱江明(1995)。不鏽鋼的種類與特性。工業材料,第97期, pp.78-98。
    24. 洪久賢(1997)。兒童營養。台北:五南。
    25. 徐澄清(1986)。從遊戲中學習。健康世界,第三期,pp.76-89。
    26. 徐澄清、李心瑩(2005)。啟發兒童發展的遊戲。台北:健康。
    27. 袁之琦、游恆山(民75)。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
    28. 張美文(1995)。台北市母親飲食行為與學前兒童體型飲食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29. 張翠娥、吳文鶯(1997)。嬰幼兒遊戲&教具。台北:心理。
    30.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2)。幼稚園課程標準(76年修訂本)。台北:正中。
    31. 許世忠(2013)。幼兒餐點設計與營養。台北:華都。
    32. 郭恬妤(2010)。「吃」的手部發展。PSN專刊,第8期-我要自己吃-嬰幼兒飲食技能的發展與促進。
    33. 郭蕙慈(2003)。花蓮縣地區幼兒照顧者之飲食習慣與幼兒飲食習慣之相關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34. 郭靜晃(2000)。適齡玩物的選擇。蒙特梭利雙月刊,第32期,pp.10-13。
    35.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36. 陳育芬(2005)。幼兒飲食習慣養成之行動研究—以西湖附幼為例。台北市第六屆教育專業與行動研究-幼稚園成果集。pp.4-7。
    37. 陳怡臻(2010)。繪本引導對幼兒飲食習慣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公立托兒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中市。
    38. 陳建樟(2003)。應用兒童知識介入兒童身心發展玩具設計開發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39. 陳淑敏(2006)。幼兒遊戲(二版)。台北市:心理。
    40. 陳毓璟、林宜靜(2003)。幼兒營養與膳食。台北:五南。
    41. 賀慧玲(1992)。幼兒玩具的涵義─重要性與價值。國教天地,91,pp.28–34。
    42. 黃志成(1999)。幼兒保育概論。台北:揚智。
    43. 黃曼音(2013)。五足歲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三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台中市。
    44. 黃琴雅、葉郁菁、李宜賢、毛萬儀(2011)。人類發展學。台北:永大。
    45. 楊素卿(2014)。嬰幼兒營養與膳食。台北:華騰。
    46. 楊琳(2005)。嬰幼兒教玩具之認識與運用。新北:群英。
    47.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13)。管理系統驗證。台北:經濟部。
    48. 謝秉聿(2013)。幼兒飲食產品遊戲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49. 羅文妤(2017)。不含塑化劑矽膠餐廚具耐熱低危害。政大大學報專刊,1666期。
    50. 羅敏慈(2016)。以繪本改善幼兒偏食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屏東市。
    51. 蘇絲曼.路珈(2016)。心理學搶分秘笈。台北:高點。

    英文文獻
    1. Alles-White M and Welch P. (1985).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food preferen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 Care, 21: 265-276.
    2. Bernd Schmitt. (2003).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Connecting With Your Custom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3. Clyde L. Owings. (1975).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U.S. Children for Product Safety Desig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4. Erwin T.H.Vink, et al. (1988). Applications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NatureWorks™ polylactide (PLA) production. Volume 80, Issue 3, 2003, pp. 403-419
    5. European Child Safety Alliance (2003). A Guide to Chil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in Europe. The Netherlands: European Child Safety Alliance.
    6. Hutt,C. (1971). Exploration and play in children. In R.E.Herron& B.Sutton Smith(Eds), Child’s Play, pp.231-235. New York: Wiley.
    7. Liberman,J.N. (199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 Lyndall D. Zimmerman, Gloria Calovini. (1971). Toys as Learning Material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 37 Issue 9, pp.642.
    9. Parten, M.B.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3), pp.243-269.
    10. Roberts SB, Savage J, Coward WA, et al. (1988). Energy expenditure and intake in infants born to lean and overweight mothers. N Engl J Med, 318: 461-6.
    11. Snyder, Richard G. (1977). Anthropometry of infants, children and youths to age 18 for product safety design: Final repo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2. Weisler, A.,&McCall,R.R. (1976). Exploration and play: Resume and redire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7), pp.492-508.

    網路文獻
    1. Diane Bahr (2015). Newborn and early mouth development. 2018/1/25 form https://dysphagiacafe.com/2015/09/03/newborn-and-early-mouth-throat-development-feeding-swallowing/
    2. 三豪橡膠股份有限公司(2013)。各類矽橡膠特性。2018年1月6日,取自http://www.sanhao.com.tw/cht/services/%E7%9F%BD%E6%A9%A1%E8%86%A0%E7%89%B9%E6%80%A7.html
    3. 世界衛生組織(2017)。兒童生長標準。2018年1月22日,取自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zh/
    4. 李修慧(2017)。「可分解餐具」出了實驗室就變「假的」,你還在用小麥碗筷、玉米刀叉嗎?。2018年1月6日,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9293
    5. 景運塑膠股份有限公司(2014)。原料介紹-矽膠。2018年1月6日,取自http://www.jyplastics.com/tech-material.php
    6. 衛生署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7)。認識食品容器-特性。2018年1月6日,取自http://plasticspackage.pidc.org.tw/know_detail.php?nid=23
    7. 謝玠揚(2016)。用麥稈、稻稈做的餐具,天然環保還可微波?台大化工博士:世上沒有這麼好的事。2018年1月6日,良醫健康網。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66854&p=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