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秀雲 Huang, Hsiu-Yun |
---|---|
論文名稱: |
朱點人及其作品研究 A Study of Tien-Jen Chu and His Works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Hsu, Chun-Y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朱點人 、秋信 、現代性 、殖民性 、台灣文學 |
英文關鍵詞: | Chu, Tien-Jen, An Autumn Letter, Modernity, Colonial, Taiwanese Litera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艋舺新文學作家「朱石峰」(筆名:朱點人1903~1951)的文學作品為思考起點,所關注的是:朱點人如何藉由語言敞開一個可視與可述的問題區域,呈現小說中的「現代性」與「殖民性」議題?他如何將日治時期的殖民書寫表象為主體,創造了那些歷史性價值?朱點人反對「鄉土文學」、「臺灣話文」的提倡,既然堅持以中國白話文寫作,為何作品又夾雜著為數不少的臺灣話文?作為殖民地的知識份子,他的祖國意象如何?228事變之後,朱點人的「祖國認同」有否轉化?朱點人如何透過「我說」的過程,敘述遠離的自身?
本文藉由原始文獻;當代的報章、雜誌作為取材來源,以及對於艋舺地區之龍山寺、剝皮寮進行田野調查所得為思考軸線,配合內與外,及其延異展開各章的主題。第二章敘述朱點人的生平,分求學成長時期、文學創作期、社會運動期敘述,以助於暸解一位傑出時代作家的形象。第三章歸納朱點人的作品,由初期藝術性浪漫描寫、中期反封建批判、後期反殖民社會運動期,依時間論述其發表作品歷程。第四章討論朱點人與新舊文學論爭,以朱點人參與語文形式的論爭以及與舊詩人代表道德論辯,分別加以探究。
被譽為創作界的「麒麟兒」,有別於一般的寫實主義描述的手法,仿莫泊桑的人物描繪技巧,成就作品更具藝術性價值;透過歷時性的分析,朱點人作品中隱含台灣意象的深層意識,得以更真實性的呈現當時的社會風貌。重新翻閱朱點人的文學創作,即是本論文藉朱點人的小說所進行的一次思考性的嘗試。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how does Chu present “modernity” and “colonial” in his novels? What are historical values of novels created by Chu? Why are there some Taiwanese sentences in his pieces although Chu opposed to advocate “native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and insisted on writing in Chinese? As an intellectual in the colony, what’s Chu’s image of the homeland?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original documents such a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field researches in Longshan temple. Chapter 2 we introduce Chu’s entire life in three periods. Chapter 3 we sum up Chu’s works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Chapter 4 we discuss the Taiwanese literature movement and examine debates in which Chu was involved with old poets about morality and forms of literature.
Chu, known as “the son of the unicorn”, It makes Chu’s pieces more artistic by emulating Maupassant’s techniques in portrayals which differ from other realistic descriptions. Through researches and diachronic analyses of Chu’s works, there is deep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identity in his productions implicitly which can much truly present appearances of the society. By browsing Chu’s brilliant piec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people living in Taiwan will feel deeply touched and inspired.
一、報刊雜誌(按筆劃順序)
《南方週報》3期,台南,南方週報社 ,1948年 2月。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35~1944。
《風月》,第1 - 44號 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350509~19360208。
《風月報》,第81- 99號台北南天書局複刻, 19390301~19391212。
《風月報》,第100 - 115號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400101~19400815。
《風月報》,第116 - 132號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400901~19410615。
《南方》,第133 - 146號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410701~19420201。
《南方》,第147 - 160號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420215~19420915。
《南音》,1932年 1月~11月,東方文化書局復印本。
《昭和新報》﹝昭和新報,1929年5月~1938年5月,中缺1931年1月~1932年2月﹞
《臺灣》,第3年第1號-第5年第2號,1922年5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3年春季。
《臺灣民報》,1卷1期-305號,1923年4月~1930年3月,東方文化複印本,1974年春季。
《臺灣新民報》,306號¬¬~401號,1930年3月~1932年4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4年春季)。
《臺灣時報》,198~201號,昭和11年,1936年 8月。
《臺灣青年》,1卷1號-4卷2號,1920年7月~1922年2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2年春季。
《臺灣文藝》1卷1號~3卷7、8,臺灣文藝聯盟,1934年11月~1936年8月。
《臺灣新文學》,1卷2號~1卷4號,臺灣新文學社,1935年12月~1937年6月。
《臺北文物(二)》,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41年12月至50年9月。
《老松國民小學慶祝建校90週年專輯》,台北市,老松國民小學,1985年12月。
《臺灣傳統與現代教育》,艋舺台北市鄉土中心--剝皮寮歷史。
二、專書(按筆劃順序)
人間出版社編委會,《2.28:文學和歷史》,台北,人間,2006年2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3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文藝評論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1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1980年12月。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4月。
王詩琅,《台灣人物表論-王詩琅選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6月。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編著,《台北人物誌》,2000年11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2005年5月。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1929年出版。見林明德譯本,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7年 5月。
江自得/柳書琴等作,《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2月。
李勤岸,《咱攏是罪人》,台南市:開朗,93年8月。
李勤岸,《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計畫》,台南市:開朗,2006年8月。
李献璋,《台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文藝協會王詩琅,臺中:臺灣新文學社,昭和11年6月13日(1936年6月13日)。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5》,台北:明潭,1979年3月。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賴和先生全集1》,台北:明潭,1979年3月。
李純青,《臺灣論》,台北,人間,1993年9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2004年3月。
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2002年8月。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年6月。
林淑慧,《台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韴槎錄》研究》,台北:萬卷樓,2004年5月初版,2006年12月初版二刷。
林淑慧,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2月。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9月。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1-5冊,台北:創造,1989年 6月。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8月。
林莊生,《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台北:前衛,2000年 12月。
林衡哲、張恒豪,《復活的群像:台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台北:前衛,1994年6月。
徐宗懋,《二二八事件第一主角:謝雪紅珍貴照片》,台北:時英,2004年3月。
翁佳音 張炎憲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弘文館,1986年11月。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1993年8月。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河原 功 監修 郭怡均、楊永彬編著,台北,南天,2001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年10月。
許俊雅,楊洽人《楊守愚日記》,彰化市,彰縣文化,1998年12月(磺溪文學,第6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1)。
許俊雅,《島嶼容顏》,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2003年8月。
許俊雅,《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許雪姬,《灌園先生日記(1935-1944)》8-16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使研究所,97年10月。
陳龍廷,《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2007年2月。
陳龍廷,《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春暉,2010年2月。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11月。
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張深切全集:12卷3、11》,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1月。
陳永興,《臺灣醫界人物誌》,台北:望春風出版社,2004年2月。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1998年2月
陳映真.曾健民,《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1999年9月。
陳映真,《爪痕與文學》,台北,人間,2004年10月。
陳映真,《日讀書界看藍博洲》,台北,人間,2006年7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台北:玉山社,2005年7月。
翁佳音 張炎憲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弘文館,1986年11月。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五南,2007年1月。
黃英哲,《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黃得時,《評論集》,台北:北縣文化,1993年6月。
莊永明,《台灣記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北,時報出版,1996年3月。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市文獻委員會,86年5月。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6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1985年8月。
葉笛譯:戴文鋒主編,《葉笛全集13翻譯卷6》,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5月。
賴和紀念館編,《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上)》,彰化市,彰縣文化,1994年6月(磺溪文學,第2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2)。
劉雨虹,《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台北市,老古文化,1999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張恒豪,《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弘文館,1986年11月。見臺北:稻鄉,2000年7月復刻初版。
張良澤,《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1979年11月。
張資平,《資平自傳-第一輯》,張玉法、張瑞德主編,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11月。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6》,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8月。
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6月。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1993年5月。
藍博洲,《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4月。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8月。
陳映真.曾健民,《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1999年9月。
陳映真,《爪痕與文學》,台北,人間,2004年10月。
陳映真,《日讀書界看藍博洲》,台北,人間,2006年7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 領臺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原1939年7月發行,見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1989年6月第一版。
趙遐秋.呂正惠《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年6月。
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年11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1979年7月。
三、單篇論文(按筆劃順序)
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第33卷‧第11期‧ 2005年4月。
松永正義作,葉石濤譯,<臺灣文學的歷史與個性>,收入《彩鳳的心願》,臺北:名流,1986年8月。
松永正義作,葉笛譯,<關於鄉土文學論爭(1930-32)>,《臺灣學術研究會誌》4,1989年12月。
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台灣》54,2005年4月。
陳有財,<人心若鏡始光明—論朱點人小說中的批判異相>,《台灣文學評論》,第7卷第1期,私立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灣文學資料館,2007年1月。
陳其澎,<“框架”台灣: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的研究>,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uy Culture」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
張羽,<文學與博覽會的對話—以1935年臺灣博覽會為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第1期臺灣研究集刊 No. 1 2009(總第103期)。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 專著 著者索引》,臺北:南天,2001年6月初版1刷,頁68~150。
四、碩博士論文
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洪儀真,《三○年代和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宋宜靜,《日治時期台灣鄉土文學論爭之研究》,日本崎阜聖德學園大學修士論文,2000年2月。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2001年6月。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邵每招,<論1940年代《南方》中新舊文學論爭的起因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7年8月。
林銘章,<朱點人小說及其文學活動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五、網路文獻(按筆劃順序)
李坤隆,<朱點人及其小說初探>,國立彰師大──臺灣鄉土教育資源中心部落格2008年12月31日。http://blog.ncue.edu.tw/sa_tl/doc/3796
解昆樺,〈左翼的疼痛:朱點人<打倒優先權>、<島都>、<秋信>中的身體經驗 〉,《中時電子報》,中時部落格,2007年4月2日。 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7/04/02/156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