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芳瑜
FANGYU HSU
論文名稱: 家長參與智能障礙者轉銜歷程之研究--應用生態系統觀點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Voices of Parents
指導教授: 邱滿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轉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智能障礙者的家長參與轉銜歷程,及他們與轉銜服務互動的現況。研究參與者為六位不同智能障礙者的家長。研究者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輔以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研究,並應用生態系統觀點作為分析架構。本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家長參與子女轉銜歷程,可概分為五個階段:轉銜服務前的父母心、在參與中形成想法、認真思索與調整決定、不斷尋找及嘗試合適服務、持續支持子女。
    家長對子女轉銜認知起步不一,除了受許多因素影響外,想法亦有很大差異,但家長對轉銜議題的想法、認知會影響其參與轉銜歷程的行動和動機。
    當家長進入歷程,透過服務擴展了對轉銜議題的瞭解,且和原來的想法產生交互作用,其觀點直到畢業後仍持續變動著,而影響家長對子女的轉銜期待及服務尋求。
    家長從轉銜活動的參與中拓展了對轉銜議題及相關資訊的認識,並進而從子女的能力表現與家庭需求的基礎上,決定適合的安置方式或服務,並尋求可及服務,獲得服務之後,家長仍持續扮演支持子女的重要角色。
    二、家長參與轉銜是一段許多影響因素不斷互動、改變的循環歷程,該歷程是獨特且受到其所處之生態系統的深切影響。
    三、家長和智能障礙者同是服務的消費者。家長和智能障礙者共同面臨轉銜歷程中的不確定,他們需要專業服務的介入及社會、心理的支持。轉銜服務不僅為了協助智能障礙者能順利由學校轉銜至社區,也讓家長在轉銜服務的協助下,適應子女畢業後家庭生活的改變,繼續擔任子女重要的支持者。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教育單位應促發家長對子女轉銜議題的關切及參與動機,建立良好夥伴關係,並落實轉銜評量,瞭解社區及家庭生態,以提供個別化轉銜服務;研究者提醒家長為其子女轉銜過程中的關鍵人物,需積極瞭解並投入轉銜歷程;亦對相關行政主管機關提出建議,認為應加強追蹤輔導及資源整合工作。

    The purpose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erspectives on transition of parents who hav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 from school to adult life.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with eight parents. Ecological Model Theory was adopted to be a referent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core themes were found by eight parents: (1) Recognizing five specific stages in transi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viewpoints before delivering the transition service, the insigh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activities, decision making and adaption, specific services pursuing, and supporting to their child in order. (2) While parents participated in transition services, it was an interactive and changeable process which was deeply affected by Ecological System where they live. (3) Both par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ID are the consumer of the service in transition process. Regarding to the ways which parent involved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school to adult life, researcher categorized two types. One was that some parents chose to play as passive roles on transition process, and the other was that others are more aggressive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It also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aimed at improving family understanding and involvement.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were provided for school system, government, and future studies.

    目錄 附表目錄 Ⅳ 附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 9 第二節 家長參與轉銜服務 30 第三節 生態系統觀點的轉銜服務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質的研究方法之選擇與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6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和研究限制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9 第一節 轉銜歷程的模範生家長—勝媽 79 第二節 轉銜是阿霆全家關注的議題 91 第三節 「只要他快樂」的智媽 105 第四節 期待阿仁能有所用的仁媽 117 第五節 望女有成的眉爸 128 第六節 家事、兒事一肩挑的日媽 139 第五章 綜合討論 1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3 第一節 結 論 193 第二節 建 議 198 參考文獻 208 附錄.......................................................227 附錄一........................................................227 附錄二........................................................229 附錄三........................................................230 附錄四........................................................231 附錄五.......................................................232 附錄六.......................................................234 附錄七.......................................................235 附表目錄 表2- 1日出特殊學校高職部畢業生就業安置統計表 29 表2- 2參訪活動地點及參訪內容 30 表3- 1研究參與者子女班級之家長參與轉銜活動狀況 63 表3- 2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64 表3- 3受訪者訪談資料與編碼說明 67 表3- 4相關文件編碼範例 68 表3- 5資料分析:開放編碼例子 70 表3- 6 資料分析:開展主題與架構例子 71 表5- 1研究參與者轉銜期望的轉變 169 附圖目錄 圖2- 1轉銜服務流程 10 圖2- 2復健諮商生態圖 51 圖3- 1研究流程圖 59 圖4- 1勝爸媽參與阿勝轉銜歷程 90 圖4- 2霆爸媽參與阿霆轉銜歷程 104 圖4- 3智媽參與小智轉銜歷程 116 圖4- 4仁媽參與阿仁轉銜歷程 127 圖4- 5眉爸參與小眉轉銜歷程 138 圖4- 6日媽參與阿日轉銜歷程 149 圖5- 1 家長參與轉銜的起步不一 156 圖5- 2轉銜相關活動與其他形式 162 圖5- 3 研究參與者轉銜期望的轉變 170 圖5- 4家長關切的轉銜服務資訊 176 圖5- 5先行動家長和後行動家長的轉銜歷程比較 184 圖5- 6本研究中的生態系統互動 190 圖6- 1家長參與轉銜的歷程 195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5)。九十四年度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服務試辦計畫第二年延續計畫書。台北市:作者。
    內政部(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台內社字第0九一00六0二一八號函頒。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市:作者。
    王敏行(2003)。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與職業重建的關係。載於王敏行等(主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頁2-6)。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王萬居(2004)。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檢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筱婷(2004)。智能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結果之運用及其就業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六名智能障礙者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雲東(2007)。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職業輔導評量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半年刊。6(2)。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456&ap_id=490
    田秀蘭(2000)。紮根理論在諮商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6(4),35-40。
    石玉資(2003)。高中職特教班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與就業安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行政院主計處(2007)。94年農林漁牧普查結果提要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8411141322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8)。95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摘要。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912117533671.pdf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
    何華國(2001)。高職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品質的提昇(頁183-195)。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吳佳蒨(2006)。大學全盲畢業生就業轉銜需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吳琇瑩(2004)。智能障礙學生高中職畢業後影響就業因素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爾敏(2002)。公立教養機構成人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249-251。台北市:五南。(Marshall, C., & Rossman, G.B., 1999)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Flick, U., 2002)
    李淑君(2003)。女性智能障礙高職學生就業轉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慶良(2002)。美國一九九七年IDEA 修正案的研究。載於朱經明(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9101(頁57-113)。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周台傑、葉瓊華、詹文宏(2003)。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181-211。
    周玫君、林宏熾(2004)。身心障礙者父母參與轉銜服務理念與實務。特殊教育季刊,92,24-31。
    林宏熾(1997)。身心障礙者的終生轉銜與生涯規劃。特殊教育季刊,64,5-11
    林宏熾(1998)。從美國身心障礙者相關法案--談我國身心障礙者之生涯轉銜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8,1-7。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轉銜教育與服務的回顧與前瞻。特教園丁季刊,15(2),1-10。
    林宏熾(2000)。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與教育。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779-830),台北:心理。
    林宏熾(2002)。轉銜計畫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運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97,60-79。
    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理論與生涯轉銜服務。特教園丁,19 (1),1-17。
    林宏熾(2004)。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三版)。台北:五南。
    林宏熾(2005)。美國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相關理論與哲學。特殊教育季刊,97,1-9。
    林宏熾、張瑋珊(2005)。身心障礙者生態觀生涯發展理論之運用與啟示:以智能障礙者職業重建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 (2),88-101。
    林幸台(2001)。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與轉銜服務。中等教育,52 (5),26-37。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
    林幸台(2004)。高職特教班參與轉銜服務工作及其對專業合作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 1-17。
    林幸台(2007)。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台北:心理。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 (2), 122-136。
    林昭文、朱貽莊(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97,49-59。
    林萬億、王靜惠(2004)。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頁125-129)。台北:五南。
    林婉媛、林琴珠(2002)。從美國的轉銜計畫論特教學校的做法。師友月刊,417,11-14。
    林雅淇(2008)。雇主僱用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考量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滿艷(2001)。身心障礙者取向的職務再設計--探討身心障礙者工作環境改善之經驗。國立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瓊如(2005)。台南縣市身障學生家長參加IEP會議及ITP會議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素貞(1996)。身心障礙者轉銜教育服務規劃與評鑑。測驗與輔導,166,95-98。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教育部(八八)台參字第八八00八0一二號令發布。
    教育部(2001)。教育改革檢討會議。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349
    教育部(2002)。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教育部(九一)台特教字第九一0三四二六一號令發布。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九二)台參字第九二0一一七五八三A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04)。92年特殊教育學校評鑑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boe.kh.edu.tw/downloads/documentservlet?event=6&file=22942
    教育部(2008)。教育部轉銜服務資源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31日。取自http://163.21.111.100/book_ul%5C39%5C899%5C%A4%E2%A5U002.pdf
    許又勻(2003)。從合作團隊的基礎探討家庭與學校伙伴關係。特教園丁,19 (2),24-30。
    許雅婷(2008)。中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轉銜服務認知與參與轉銜服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臨高(2003)。生態系統理論。徐錦鋒等著,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頁382-383)。台北:五南。
    郭春在(2001)。高職特殊教育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 洪葉文化。
    陳明聰(1997)。身心障礙教育中父母參與的重要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64, 21-27。
    陳亭伃(2002)。重度智能障礙成人階段生涯轉銜服務之研究—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思妤 (2004)。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其子女未來生活需求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淑瑜(2003)。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參與智能障礙子女未來照顧規劃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5,85-106。
    陳靜江(1997)。重視高職階段智障青年邁向成人生活的轉銜需求。特教園丁,13(2),19-22。
    陳靜江、邱上真(1998)。轉銜方案在啟智學校高職部之發展與成效研究(Ⅲ)。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6-2143-H-017-009)。
    陳靜江(2001)。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評量模式之研究(I),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17-022)。
    陳靜怡(2005)。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轉銜服務期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惠茹(2004)。特殊教育專業整合中的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 (3),1-6。
    陳惠茹(2005)。身心障礙學生離校後生涯轉銜與家長參與。特殊教育季刊,96,9-15。
    陳麗如(2000)。高中職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離校轉銜服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麗如(2001)。我國轉銜服務相關條文之整述與評析。特殊教育季刊,81,19-27。
    陳麗如(2002)。從美國DCDT研討會議省思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工作之發展。特殊教育季刊,85,12-17。
    陳麗如、王文科、林宏熾(2001)。高職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離校轉銜服務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23-45。
    程翊婷(2006)。高職特教班教師對職業輔導評量的看法與實施現況。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宣(2004)。特教教師、就業服務員及雇主對適應行為在智能障礙成人就業重要性的評價。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蕙蓮(2005)。高職特教班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璽璇(2004)。高職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生活轉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蔭芝(2006)。成年智障礙者家庭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曄玟(2004)。成年智障者轉銜服務議題之現況分析-以花東地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詹月菁(2003)。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2005)。彰化縣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督導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10日。取自www.boe.chc.edu.tw/boepage/特教科資料夾/特殊教育資料/特教表單下載/學生轉銜/轉銜服務督導計畫.doc
    蔡玫芳(2005)。家長參與學童階段轉銜服務計畫的需求。台東特教。22。41-47。
    劉玉婷(2001)。高職特殊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怡君(2003)。高雄市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子女轉銜課程服務意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明裕(2007)。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畢業生就業與工作適應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總統府(1997)。特殊教育法。總統(八六)華總一義字第八六00一一二八二0號令修正公布。
    總統府(2007a)。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九六)華總一義字第九六0八七三三一號總統令。
    總統府(2007b)。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總統(九六)華總一義字第0九六000八七三三一號總統令。
    謝君琳、王家玲(2003)。許身心障礙者一個未來--談生涯轉銜整合計畫。國教輔導,42 (3),28-31。
    謝佳蓁(2004)。誰說我做不到---台北市智能障礙者就業與社會資本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鮮皓(1998)。臺北市大安區漢堡炸雞速食店對智障者支持性就業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皇妃(2007)。高職階段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生涯轉銜課程分析與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貳、英文部分
    Austin, J. F. (2000). The role of parents as advocates for the transition rights of their disabled youth.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20 (4).
    Benz, M. R., & Halpern, A. S. (1987). Transition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A statewide perspective. Exceptional Children, 53 (6), 507-514.
    Blacher, J. (2001).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Mental retardation, families, and 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6 (2), 173-188.
    Brotherson, M., Berdine, W., & Sartini, V. (1993). Transition to adult services: Support for ongoing parent particip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4 (4), 44-51.
    Carr, S. C., & Ratcliff, E. (1994). Partners for transition: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46 (3), 99-109.
    Clark, G. M., & Kolstoe, O. P. (1995).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llet-Klingenberg, L. L., Hanley-Maxwell, C., & Stuart, S.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an ec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to authentic learning. Research Institute on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 (RISER) for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Brief, 2, 2-12.
    Cooney, B. F. (2002). Exploring perspectives on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Voices of young adults,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Mental Retardation, 40, 425-435
    Everson, J. M., & Moon, M. S. (1987). Transition services for young adul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Defining professional and parental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2 (2), 87-95.
    Fish, T. R. (2003).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parents of young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Columbus.
    Halpern, A. S. (1994). The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to adult life: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divis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17(2), 115-124.
    Hershenson, D. B. (1998). Systemic, ecological model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2 (1), 40-50.
    Hershenson, D. B., & Szymanski, E. Career develop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 ecological model. In R.M. Parker & E.M. Szymanski (Ed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Basics and beyond (3rd Ed.). Austin, TX: Pro-ed.
    Hershenson, D. B., & Szymanski, E. (2005). Ecological approach. In Szymanski, E., Patterson, B. J., & Parker, M. R.,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asics and beyond (4th ed.), 257-274. Austin, Tex: PRO-ED.
    Hudson, B. (2003). Transi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Is partnership working up to the task?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11(4), 43-46.
    Kohler, P. D. (1993). Best practices in transition: Substantiated or implied?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16(2), 107-121.
    Kohler, D. P., & Field, S. (2003). Transition-focused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7 (3), 174-183.
    Krauss, M. W., Seltzer, M. M., Gordon, R., & Friedman, D. H. (1996). Binding ties: The roles of adult siblings of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Retardation, 34, 83–93.
    Lehman, C. M., Clark, B. H., Bullis, M., Rinkin, J., & Castellanos, L. A. (2002).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Adult Life: Empowering youth through community ownership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 127-141.
    Lincoln, Y.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Sage.
    Linstrom, L., Doren, B., Metheny, J., Johnson, P., & Zane, C. (2007). Transition to employment: Role of the family in career development. Exceptional Children, 73(3), 348-366.
    McConkey, R., & Smyth, M. (2003).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risks with older teenagers who have severe learning difficulties contrasted with the young people's views and experiences, Children and Society, 17, 18-31.
    McNair, J., & Rusch, F. R. (1991). Parent involvement in transition programs. Mental Retardation, 29, 93-101.
    Manalo, V., & Meezan, W. (2000). Toward building a typology of servic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Child Welfare, 79, 4, 405-429
    Nelson, R., & Laughlin, L. (1997). The challenge of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 in a rural state. Colorad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6 113).
    Power, P.W., Hershenson, D.B., & Fabian, E.S. (1991). Meeting the documented needs of families: An opportunity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57(3), 11-16.
    Rahman, M. A. (2005).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transition of young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 move towards family-centered planning.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07月20日。取自http://web.wm.edu/education/599/05Projects/abdel-rahman_599.pdf?svr=www
    Riggar, T. F., & Maki, D. R. (2004). Handbook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New York: Springer.
    Rusch, F. R., Kohler, P. D., & Hughes, C. (1992). An analysis of OSERS-sponsored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and transitional services research.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15(2), 121-143.
    Sitlington, P. L., & Clark, G. M. (2006). Transition education and servic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ilverman D. (1997)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Smart, M. (2004). Transition planning and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ir carers: The alumni project.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3), 128-137.
    Steere, D., Rose, E., & Gregory, S. (1996). Generic practices to enhanc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adult life for students with diverse disabilities.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10, 3–33.
    Szymanski, M. E., & Hanley-Maxwell, C. (1996). Career development of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2(1), 48-5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