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幸芳 |
---|---|
論文名稱: |
由經濟推理的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教材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美筠
Huang, Mei-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經濟推理教學 、環境教育 、環境知識 、環境(倫理)態度 、經濟知識 、經濟學課程學習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ethics attitude, economical knowledge, economic course learning attitud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7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經濟推理的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教材為例
摘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由經濟推理教學進行的環境教育,對國中學生在環境知識、環境(倫理)態度、經濟知識以及經濟學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採不等組設計的方式,以台北縣某國中三年級四個班學生為對象,其中兩個班級為實驗組,進行為期8週之經濟推理教學實驗,另外兩個班級為控制組進行一般教學。研究設計以質量並行的方式處理;在量的分析上,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施以教學前、後測問卷調查,以比較學生學習前、後之差異;並輔以實驗組學生的教室觀察、學習單以及訪談資料蒐集質性資料,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形。最後根據量化與質性資料綜合分析,歸納出下列之主要結果:
一、經濟推理教學的教學成效:
1、在經濟知識、環境知識方面雖未達到推論統計上的顯著進步,但從學生的學習的紀錄以及觀察、訪談中,教學對於學生知識之增進仍有其影響力。
2、在經濟學課程學習態度(16-23題)上的統計分析達到顯著差異水準,而環境(倫理)態度雖然只在部分推論統計上有顯著差異,仍能顯示學生經過經濟推理教學後環境(倫理)態度已有改變並且對於經濟推理實驗教學之課程學習態度呈現正面的學習反應。
二、學生的感想與意見:學生覺得上課活潑,教學方式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改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態度;並且表現肯定與積極的環境(倫理)價值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sing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applied 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is instructions o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thics attitude and economical knowledge, economic course learning attitude.
A non-equivalent pre-post 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used with four intact classes of third grade from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wo clas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eight weeks)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during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of two groups have a pre-tes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and pro-test after the teaching interventi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comprised of two parts. A closed-ended pretest-posttest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the instruments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effects. In addition, researchers assist students by interviews, students’ surveys, teaching log , observing record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1.)There weren’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conomical knowledge between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 . Meanwhile,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fact that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can produce a positive increase i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conomical knowledge.
(2.)There w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economic course learning attitude.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fact that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can produce a positive increase in students’ economic course learning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2、From student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 it was shown that economic reasoning teaching did result more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responses both i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Students think it’ s interesting and change their attitudes on learning motivation. It will help them develop learning, thinking and acting abilities and improv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thics value.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Economic Educa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參考書目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出版。
李緒武、蘇惠憫(1984)。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李永展(1994)。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台北:胡氏圖書。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林向愷(1994)。經濟概念,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57-169頁)。台北:前衛。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Engleson, D. C.&Yockers, D. H.(1985/2003).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周儒(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環境教育學會。
Joyce, M.(2000/2003). Best Practic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Success.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湯清二主編(2002)。環保與生活。台北:五南。
張蘭生、周福祥、王金南、金勤獻(1995)。環境經濟學。台北:科技圖書。
張子超(主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劉潔心-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157-178。
張帆(2000)。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台北:五南。 楊冠政(1997,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傅紅春(1997)。經濟仿生學。台北:正中書局。 陳明建(1994)。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台北:巨流。 陳王焜(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淑馨。
陳萬淇(1981)。個案研究法。台北:華泰。
陳凱俐譯(2001)。環境經濟學原理。台北:楊智。
Hussen, A. H.(2000/2001).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溫明忠(1997)。經濟學。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溫明忠(1999)。國中經濟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水牛出版社。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教學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黃朝恩(1994)。人類與自然資源。台北市:幼獅。
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林瑞欽譯(1985)。價值澄清法。高雄:復文圖書。
歐用生(199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藍順德(1988)。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復文圖書。
二、論文
王若文(1992)。台北市國中生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群欽(2002)。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余宗羲(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瑞(2002)。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主題統整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菁菁(2001)。網路資源融入環境教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知能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秋潔(2001)。兒童經濟教育教材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君蘭(1990)。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保育的態度。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森林經理組碩士論文。
林秀君(1999)。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婷(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坤蓉(2001)。水資源教育價值澄清教學效果之研究~以水資源保護區內某國中一年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屏師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勝(2003)。國民小學水資源教育試驗研究-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楊(2000)。促進國中生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鴻麟(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歷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孝蘭(2001)。價值回收價值澄清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建國(1997)。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徐秋婷(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社會科經濟教育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八十八年度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張怡婷(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經濟學課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真嫚(2001)。環境公民教育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學生校園惜水行動研究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慧(2001)。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華(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校園環境步道活動課程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煜(1995)。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臺北縣六國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劍華(1998)。台北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經濟知識之評量。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筠(2000)。經濟推理--做決策的模型在公民與道德科教學的應用。「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89-411。
黃美筠(2001)。國三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材經濟認知成效之評估-以附加價值法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黃雅蕾(2000)。以「惜福」為主題推行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丹鈺(2001)。國中公民與道德經濟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盛豐(2001)。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校本位行動研究-以
電池回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玲(1994)。台灣國民中學經濟學教科書之研究-與美、日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正(1998)。環境教育就是義務教育。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陳懿鈴(1998)。大學通識課程實施環境議題探索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33-239。
陳錦慧(2001)。環境價值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效果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隆(2001)。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宜(2001)。國中學生經濟教材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芬(2002)。經濟推理思考教學運用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陳志欣(200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淨宜(2002)。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模組開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純(2002)。環境管理之研究-二仁溪案例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所碩士論文。
陳立國(2003)。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3)。批判思考教學在高商經濟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所碩士論文。
陳念慈(2003)。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之研究。北市師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婷(2002)。綠色生活-一個國小環境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
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1)。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應用於高職經濟學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所碩士論文。
蘇慧貞、許韻珣(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6-51。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能(2002)。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翠屏國中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騰光(1992)。國民中小學經濟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博士論文。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天德(1993)。國小環境教育評估與研究(82年度環境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摘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劉舜傑(2001)。建構優質的學校環境教育教材之特質取向及參考指標:一個德懷述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貞(2002)。國小社會科經濟領域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一個台北市國小四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碧惠(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含學報)
王佩蓮(199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環境教育基本概念評量之研究。台北 市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期,105-134。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6),113-145。
王從恕(1994)。美國環境教育課程簡介之一。環境教育,22,51-55。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王鑫(1995)。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37,87-103。
丘逸民(1988)。中小學階段的環境教育。中等教育,39(2),60-6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7)。行政院現階段環境政策綱領。台北:出版者。
何啟照(1995)。我國環境教育課程實施與檢討。高市鐸聲。43-48。
余興全(譯)(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教育季刊,7,8-15。
吳京一(譯)(1989)。日本環境教育課程簡介。環境教育季刊,1,39-45。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2000a)。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2000b)。我國中等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分析。環境教育季刊,44,73-93。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宗薇(1994)。國小社會科概念教學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5),136-154。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14,8-18。
柯淑婉(1997)。日本環境教育的近期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41-58。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55-82。
郭金水(1992)。日本環境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學校環境教育為中心。市師環境教育,8,3-24。
郭金水(1997)。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台北師院學報,10,177-214。
郭金水(1998)。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251-286。
郭金水(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第一學習階段經濟主題軸的內涵與教學問題。國民教育,41(5),4-25。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6。
張子超(1999)。國民教育階段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269-273。
張子超(2000a)。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0b)。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1)。我國環境教育研究的現況與發展。發表於環境教育研究研討會。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395,45-49。
張春莉(1994)。美國環境教育課程簡介之二。環境教育,22,56-61。
許世璋(2001)。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 75。
許芳菊、鄭一青(1996)。開啟教育的藍天。天下雜誌,181,234-238
陳國彥(1992)。討論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之應用。國教天地,93,39-45。
陳念慈(2002)。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中有關環境教育之初探。市師社教學報,159-177。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7,20-33。
黃朝恩(1996)。環境教育中的決策教學。環境教育,31-39。
黃美筠(1996)。經濟教育理論的評介。公民訓育學報,5,193-222。
黃美筠(1998)。從經濟教育的立論基礎探討中學經濟學教學的內涵。公民訓育學報,7,201-21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楊冠政(1991a)。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3-19。
楊冠政(1991b)。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2-7
盧秀琴(2000)。國小課程統整的理論與實務-以「自然與科技領域」為主。國民教育,41(1),45-58。
溫騰光(1990)。學校加強經濟教育的必要性與途徑,國民教育,30(11),23-29。
靳知勤(1994)。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季刊,23,31-39。
蕭代基(1993)。深究科技替代性的潛力-永續發展的意義。環保與經濟,44,24-29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 (1),7-13。
劉繼和(1994)。日本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發展和基本理念。外國教育研究,4。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5-200。
蘇賢錫(1991)。美國環境教育課程-單元教材專介。環境教育,10,44-48。
鄧毓浩(2003)。環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素養)。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giee.ntnu.edu.tw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C. L.(1999).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Banaszak, R.A. (1987). The Nature of Economic Literacy . Bloomington, ERIC Digest No.41,Bloomington,IN :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4 823).
Disinger, J. F.(1990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ERIC/SMEAC: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gest No. 1.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ERIC Identifier: ED320765.
Disinger, J.F.(1990b).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1699).
Engleson, D. C.(1985).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dison,WI: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Hansen, W. L.,& Bacg, G. L.,& Calderwood, J.,& Saunders,T.P. (1977). Master curriculum guide in economics for the nation’s school, part 1-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conomics: Basic concepts. New York : Joint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Hungerford, H.R.,& Volk, T.L.(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3), 8-21.
Hungerford, H.R.,&Litherland, R.A.,& Peyton, R.B., &Ramsey ,J . M., & Volk, T.L. (1992).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Illinois: Stripe Publishing Company.
Iozzi, L.A.(1989).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ion,part on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3), 3-9.
Iozzi, L.A.(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ion,part two: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4), 6-13.
Lyons, E., & Breakwell, G.M. (1994). Factors predict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indifference in 13 to 16-year-old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6(2), 223-238.
May, T.S.(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1(3):4-11.
Meszaros, B.(1997). Economic standards: A guide for curriculum planners. Social Education, 61, 324-327.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1994).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ions of excellence. Washington,D.C.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NCEE)(1997).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 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Ramsey, J.M.,&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1992).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K-12 Curriculum: Finding a Nich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3(2), 35-45.
Ramsey, J.M.(1993). The effects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ighth-grade students’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4(3), 31-36.
Ramsey, J.M.,& Hungerford, H. R.,& Volk, T. L.(1989).A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1), 26-30.
Ramsey, J.M.,& Hungerford, H.R.(1989). The effects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seve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4), 29-34.
Saunders, P., & Gilliard, J. V. (1995).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scope and sequence, K-12. New York: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Schug, M. C. (1983) .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ink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ocial Education, 47(2), 141-145.
Schug, M. C.&Baumann, E. (1991). Strategies to correct high school students’mis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The Social Studies, 62-66.
Schug, M.C.(1996).Introducing Children to Economic Reasoning Some Beginning Lessons. The Social Studies, May/June, 114-118.
Schug, M. C.,& Western, R. D.(1997).Introduction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 Social Education,61(6),329-330
Schug, M. C., &Western, R. D.(2000).The great economic mysteries book:A guide to teaching economic reasoning , grades 4-8. 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Stigler, R.S.(1983). The case, if any, for economic literac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4(2), 60-66.
Wals, A.E.,Beringer,A.,& Stapp, W.(1990).Education in action: a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program for school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4), 13-19.
Wentworth, D. R. (1987). Economic reasoning turning myth into reality. Theory into Practice,26(3), 170-175.
Wentworth, D. R.& Western , R. D.(1990)High school economics:The reasoning imperative. Social education. 2, 78-80.
Yager, R. E., & Tamir, P. (1993).STS approach: reasons, intension, accomplishments, and outcomes. Science Education 77(6), 637-658.
Zimmermann L.K.(1996).Knowledge, affect, and the environment:15 years of research(1979-1993).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7(3), 41-44.
http://perc.org/education/guide.php/environmental examiner spring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