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玉玨
Tien Yu-chueh
論文名稱: 台灣民間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玉里鎮的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黃東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民主模式審議式民主政治談論理性/工具架構溝通/談論架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認為台灣民主的深化發展要落實到民間社會日常生活的層次。不同的民主模式具有不同的公民概念、參與和規範,了解不同的民主模式有助於台灣的民主深化方向思考。審議式民主給予公平的機會,讓公民能在公開的公共領域中,理性參與公共決策的論辯和意見表達,因此受到西方和台灣學界重視,持續推展理論和實踐。
    學者們對審議式民主的思考可分為理性/工具架構與溝通/談論架構兩個方向,本研究綜合兩者形成分析架構,提出五個探討政治談論的主要問題:(一)地點?時間?(二)誰參與?(三)他們說什麼和如何說?(四)誰說了什麼?(五)對他們有什麼影響?透過質化途徑進入研究個案--玉里鎮的日常生活現場,以觀察訪談方式收集經驗資料來回答這些問題。個案處在社會脈絡中歷史地被建構而成,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有必要研究政治環境、社會網絡與媒體效應等日常脈絡因素造成的影響。
    擴延後的審議式民主值得成為台灣民主深化努力的方向,讓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公民社會三者之間在政策決定與執行事務上發揮相互促進與支持的功效。透過審議模式作為日常討論公共事務的方式,各地方鄉鎮社區的未來發展才能真正成為每個社區居民生活中的一部份。

    台灣民間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 -玉里鎮的個案研究 目   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目的 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9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民主模式與參與 15 第二節 審議式民主 25 第三節 對審議式民主的異見 31 第四節 兩個審議架構:審議促成另一個溝通談論 35 第五節 日常生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41 第六節 本章小結 44 第三章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分析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工具 4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2 第四章 個案分析 63 第一節 地理:遠離都市 63 第二節 人口族群:四合一 64 第三節 經濟:基礎產業期待再生 66 第四節 宗教:傳統與西方 68 第五章 玉里鎮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 69 第一節 地點?時間? 69 第二節 誰參與和為什麼參與? 71 第三節 他們說什麼和怎麼說? 75 第四節 誰說了什麼? 81 第五節 對他們有什麼效果? 83 第六章 政治、社會、媒體的嵌入與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 89 第一節 在日常生活中談論政治的「避」 89 第二節 社會網絡與政治談論 91 第三節 媒體效應與政治談論 93 第七章 結論 95 第一節 台灣民主深化的再思 97 第二節 朝向社區公民參與的審議式民主想像 9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3 圖表目錄 圖1-1 概念圖 10 圖1-2 研究流程圖 12 ********************************* 2 圖1-1 概念圖 10 4 圖1-2 研究流程圖 12 4 表2-1 四種理念型民主模式 17 表2-2 Habermas<民主的三種規範模式>分析表 21 表2-3 四種民主模式的比較 24 表2-4 「社會科學期刊索引」審議文獻統計 25 表2-5 審議分析架構 37 表3-1 分析架構表 45 表3-2 深度訪談特徵 48 表3-3 研究設計表 53 表3-4 非正式訪談大綱 54 表3-5 非正式訪談名單 56 表3-6 正式訪談大綱 58 表3-7 正式訪談名單 61

    參考文獻
    TSD科技、民主與社會網站
    http://tsd.social.ntu.edu.tw/
    丹麥科技委員會(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網站http://www.tekno.dk/subpage.php3?survey=16&language=uk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 主編,1997,《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
    江明修、陳敦源、黃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實現「全民參政理想」之規劃研究(期中報告)》,資訊工業策進會委託研究案。
    李丁讚,2003,〈讓公民穿梭在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之間〉,《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策劃,台北:時報文化,頁443-446。
    李少軍、尚新建譯,1995,David Held著,《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
    李仲彬、黃朝盟,2001,〈電子化政府的網站設計:台灣省二十一縣市政府WWW網站內容評估〉,《中國行政》,69,頁47-74。
    李柏光﹑林猛譯,1999,Robert A.Dahl著,《論民主》,台北:聯經。
    李謁政,1999,〈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的空間美學〉《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第79-100 頁,嘉義:南華大學美藝所。
    吳芝儀﹑廖梅花譯,,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吳嘉苓,2003,〈公民如何參與科技評估?〉,《科學人》,第20期,頁27。
    林子倫,2004,〈評<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審議式民主及其超越) 〉,《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81-184。
    林水波,1999,〈台灣政府再造的緊要續接:鞏固討論型決策〉,《政府再造》,林水波編著,台北:智勝文化,頁375-414。
    林水波,2005,〈解析審議式民主〉,未出版。
    林水波、石振國,1999,〈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月刊》,第27卷,第3期,頁33-44。
    林水波、石振國,2005,〈參與治理的解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舉辦「第四屆地方發展策略學術討會」,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日~三日。
    周群英譯,2005,Ben Highmore原著,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花蓮縣誌」疆域篇》,頁65-66。
    花蓮縣玉里鎮公所
    http://www.village.gov.tw/webnew/376555300/
    南方朔,2003,〈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策劃,台北:時報文化,頁427-437。
    胡幼慧,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2001),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徐千偉,2000,《網際網路與公民參與—台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孫本初審訂,2002, Jon Pierre & B. Guy Peters原著,《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文化。
    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原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東升、陳端容,2002,〈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之形成及影響因素〉,《臺灣社會學》,第四期,頁119-157。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九期,頁85-121。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1,〈資訊與民主:台灣立法機關網站政治溝通功能之評估〉,《理論與政策》,15(3),頁19-60。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63-93。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社會科學論叢》,第13期,頁61-92。
    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譯,Peters B. Guy原著,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台北:智勝文化。
    曹衛東等譯,2002,rgen Habermas原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曹衛東譯,2004,rgen Habermas原著,《哈貝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黃東益,2000,〈審慎思辯民調-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可行性評估〉,《民意研究季刊》,第二一一期,頁123-143。
    ---,2003,〈審慎思辯、議題資訊與政策偏好形成:核四議題意見調查結果的初探〉,《理論與政策》,第十六卷第四期,頁65-89。
    黃東益,2003,《民主商議與政策參與~審慎思辯民調的初探》,台北:韋伯文化。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路時代的政治參與─台北市政府「市長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七期,頁121-151。
    黃東益、陳俊明、陳敦源、蕭乃沂,2004,〈數位時代商議式民主的實驗原型:線上公民顧問團〉。《研考雙月刊》。28,1:81-91。
    項靖,2000a,〈理想與現實:民主行政之實踐與地方政府網路公共論壇〉,《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四輯》,台北市:銓敘部,頁151-183。
    項靖,2000b,〈線上政府:我國地方政府WWW網站之內涵與演變〉,《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二期,頁41-95。
    楊玉齡譯,2005,James Surowiecki原著,《群眾的智慧》,台北:遠流。
    楊意菁,1998,〈民意調查的理想國-一個深思熟慮民調的探討〉,《民意研.
    究季刊》,204 期,63-76 頁。
    靳希平譯,2001,Habermas著,<民主的三種規範模式>,
    http://www.sinoliberal.net/thinker/three%20norm%20form%20of%20democracy.htm
    劉軍寧譯,1994,Huntington , Samuel P.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錢永祥,2003,〈公民 公民領域 公共型知識份子〉,《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策劃,台北:時報文化,頁462-467。
    駱香林,1974,《花蓮縣誌稿》,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謝世民,2003,〈憲政民主的公民理念〉,《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策劃,台北:時報文化,頁408-426。
    謝宗學,2003,〈網際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踐:資訊化社會的桃花源村〉,《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87-139。
    羅致政,2002,〈網際網際、議程設定與公共政策〉,東吳大學文學院第十七屆系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公共政策的挑戰與因應」論文,台北:東吳大學。
    Altheide, D.L. 1996. 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Bessette, JM. 1994. The mild voice of reas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hman, James. 1996.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Denzin, NK and YS Lincoln.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Dutwin, D. 2002. Can People Talk Politics? A Stud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Elster, J. ed. 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asoph, Nina. 1998. Avoiding Politics: How Americans Produce Apathy in Everyday Lif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asoph, Nina. 1999. What if Good Citizens' Etiquette Requires Silencing Political Conversation in Everyday Life? Notes from the Field.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vic Life" 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Murfreesboro and Nashville, Tennessee November 12-13.
    Fishkin, JS. 1991.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utmann, A., & Thompson, D. F.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rgen .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 by REHG, W.: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 305-306.
    Hansen, Kasper Moller. 200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xperiments with Public Involvement in Decision-Mak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Summer School in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Bordeaux, France. July 2000
    Miles&Huberman.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Miller﹐W.L.&Crabtree﹐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in Crabtree&Miller(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pp.3-28.
    Novak, J. D., & D. B. Gowin.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ell. 2001. The Reetoric of Deliberation: some problems in Kant’s theorie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published paper.
    Robert Damton. 1985. The Cat Massacre and the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Y: Vintage Books
    Schudson, Michael. 1998. The Good Citizen: A History of American Public Life. Free Press.
    Schudson, Michael.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udson, Michael. 1997. Why Conversation Is Not the Soul of Democrac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14. pp.297-309.
    Strauss, Anselm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Van Dijk, Teun A. 1988. News Analysis: Case Sta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 in the Press. Hove and London:Hillsdale。
    Wyatt, R, Katz, E and Joohan, K. 2000. Bridging the Pheres: Political and personal Conversation in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 2000, pp.71-92
    Young, Iris (1996).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Beyo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S. Bebhabib,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8^133; Dryzek. op. cit. note 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