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白莉芳 |
---|---|
論文名稱: |
不同入學管道之高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研究-以新北市樹林高中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Through Diversified-Admission Access to New Taipei Municipal Shulin Se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莊謙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入學 、學習成效 、學習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Multiple Enrollment Program, Learning Achievem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2 下載:6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習成效上的差異比較,並以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在了解: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入學後的差異情況;二、不同入學管道與性別學生在校前五學期成績與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之差異情況;三、探討不同入學管道與性別的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況。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以學生入學第一次段考成績、在校五學期成績及大學學測級分為資料進行分析;並以樹林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取得有效樣本457份。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本研究之假設。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就入學第一次段考成績:入學管道別無顯著差異;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二、就在校五學期成績:第一學期免試入學顯著高於登記分發,其餘學期無顯著差異;第一到第五學期均為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三、就大學學測總級分:僅申請入學顯著大於免試入學,其他入學管道無異;不同性別學生無顯著差異。在五科中僅自然科登記分發入學顯著高於免試入學;女生在國文、英文和社會三科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數學、自然兩科顯著高於女生。
四、就整體的學習滿意度:入學管道別和性別皆無顯著差異;在「課程設計」、「教師教學」、「環境設備」和「同儕關係」構面中,入學管道別皆無顯著差異;性別中僅「課程設計」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students attending New Taipei Municipal Shulin Se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diverse entrance might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ree aspects: (1)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fter enrollment; (2)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five semesters in high school and GSAT (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3)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use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analyz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monthly exam, the first five semesters, and GSAT.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with 457 valid samples, were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was verifi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ne way ANOVA of variance.
The present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On the first monthly exam results: Admission accesses make no difference; however, girls obviously performed better than boys.
2. On the five-semester results at school: students via open admission performed much better than those through regis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first semester; girls were apparently more excellent than boys in the other semesters.
3. On GSAT results: only those who applied for ad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through open admission; genders make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five subjects, students through registration distribution only got better grades in Science than those through open admission. As to genders, girls obviously performed better in Chinese, English, and Social Science than boys, while boys apparently got higher grades in Math and Science.
4. On the overall learning satisfaction: admission access and genders make no difference; in the main dimensions, we se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dmission access; girls are much more satisfied with “curriculum design” than boy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our suggestions are referred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丁亞雯(1998)。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雙月刊,2,22-27。
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臺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392,11-14。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1)。教育資料統計。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other/__icsFiles/afieldfile/2012/02/06/1315583_1.pdf
王文科(1981)。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宗斌(1997)。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實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彥妮(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式與地理科學習成就之關係—一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柏鈞(2011)。遊戲型態生物科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家通(1995)。教師的地位與權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權利與責任(頁67-85)。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3)。比較教育研究。高雄市:麗文。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毋我(2001)。五專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彩馨(2001)。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志勝(2002)。訓練方式、認知風格對高職資訊教學學習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學習網頁設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吳松溪(2005)。台北縣立高中職附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之研究。公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
吳銘輝(2001)。台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溪木、黃武次(2004)。暢通升學管道之成效與檢討。台北:監察院。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文清、陳麗珍(2009)。探討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學習成效影響因素。商業職業教育,114,48-56。
李秉禎(2011)。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入學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季刊,13,17-25。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勝龍(2002)。資訊呈現媒體對高職學生學習程式語言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惠娟(2005)。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師大體育系為例。國立臺灣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震英(2010)。試析韓國教育公平政策走向。2011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lunwenda.com/jiaoyu20101122/128682.html
李錫津(1998)。建國高中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自學、推甄、聯招生)之學習狀況比較研究。建中學報,4,165-174。
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卷4期,28-37。
周虹君(2002)。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周淑媚(2001)。新世紀新教育-談教育改革的方向。商業職業教育季刊,580,53-58。
周新富(19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林劭仁(2002)。升高中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學生學業表現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10,1,85-108。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的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61-96。
林長友、朱永瑞、盧益祥(2002年12月)。技職體系不同學生來源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商業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主辦之「第一屆北商學術論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林淑玲、馬信行(1983)。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博文(1998)。重視學生學習滿意度。南港高工學報,16,23-31。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
林騰蛟(1995)。技職院校多元入學制度之理念與改革。教技術級職業教育,27,26-29。
姜博彥(2003)。高雄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登記分發入學採計在校成績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姚秀雲(2002)。不同入學管道高職新生學習成就之研究。載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舉辦之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暨人文教育類)上冊(頁499-507),屏東。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學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北。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台北市:天下文化。
洪明炎(2002)。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多元入學實施成效及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胡家祥(1996)。入學制度。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教育改革的展望-教育部與教改會教育政策報告書評析,101-114。
香港教育局(2008)。提升學校的學與教和改善學校生活的素質-給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改革中期報告。香港:教育局。
香港教統局(2010)。香港教育制度與改革建議。2011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e-c.edu.hk/tc/reform/annex/Edu-reform-chi.pdf
香港統計年刊(2011)。教育資料統計。2011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lication/general_stat_digest/B10100032011AN11B0100.pdf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明珠(2009)。升學考試制度產生、問題及改革。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會。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6175
涂國祥(2002)。台灣北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治大學學報,67,19-56。
康宗虎(1998)。八十六學年度推薦甄選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與成就追蹤研究。大安高工學報,10,57-72。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林春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春興(2002a),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b)。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益勤(2011年8月31日)。高一生素質不一,北市高中進行補救。奇摩新聞。2011年9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31/63/2xw2b.html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銘華(2004)。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研究—以台北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志民、邱錦昌、湯誌龍、林紹仁、劉世勳、廖文靜和倪履冰(2003)。高中職社區化︰配套措施規畫之研究。教育部技術暨職業敎育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積極推動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暢通升學管道。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四屆第一會期報告(88/06/21)。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54
教育部(2001)。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2001年8月31日公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140.111.34.179/about07_date.php
教育部(2009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子計畫4「調整高中職入學方式」,方案4-1「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65
教育部(2010a)。教育部部史。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
教育部中教司(2010)。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399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益泰(2000)。考考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19-23。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
郭俊男(2009)。以創新指標分析美國、新加坡、香港、丹麥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天寶、楊泯榕(2000)。高職多元入學學生學習成就之分析研究。大安高工學報,11,23-33。
陳天寶(2001)。臺北市公立高工多元入學學生智育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怡靜、林曉雲(2009年9月19日)。李家同重批教部免試入學程度更差。自由時報。2011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9/today-life5.htm
陳奎彰(2002)。高職推薦甄選入學學生學習成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奎彰、馮丹白(2001)。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桃園農工為例。慈濟技術學院舉辦之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II)(頁91-108),花蓮。
陳威仲(2005)。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美杏(2011)。常態與能力分組下同儕如何影響國中生的英語學習成效及學習過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長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瑞洲(2003)。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榮老(2003)。應用 AHP 模式探討招生方案選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高中職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碩琳(2002)。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陸炳杉(2003)。多元入學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單文經、鄭勝耀、曹常仁(2000)。香港教育。台北市:商鼎文化。
程介明(1998)。訪談紀錄。9月1日,香港,香港大學。
程介明(1997)。教育的回顧。載於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下冊)。香港:三聯。
馮丹白、吳明振、陳瑞榮、周碩樑、吳明全(2002)。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報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專案)。
馮兆康(2007)。長期照護機構護佐之身體工作負荷、心理社會因子與下背痛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文華(2010)。國民中學職業試探課程學生學習成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正傑(1994)。我國公元兩千年高級中等教育改革方向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馨、余霖(1998)。台北市首屆國中自學班畢業生學習狀況之追蹤研究(3)。教育研究資訊,6(5),100-119。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識融(2004)。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台灣南部地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新加坡教育部(2006)。育人為本:新加坡學校的靈活性與多元性。新加坡教育部。
新加坡教育部(2011a)。50年新加坡教育。2011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moe.gov.sg/publications/many-pathways/
新加坡教育部(2011b)。新加坡的教育。2011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moe.gov.sg/about/files/moe-corporate-brochure.pdf
新加坡統計局(2011)。教育資料統計。2012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files/esd-2011.pdf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a)。臺北縣新北星99學年度高中職推動擴大免試入學實施計畫。2011年9月10日。取自: http://entrance.tpc.edu.tw/menu94/掛網資料1130/臺北縣新北星99學年度高中職推動擴大免試入學實施計畫。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b)。本縣自100學年度起停辦縣立高中直升入學管道。檢索日期:2011年9月15日。取自:http://entrance.tpc.edu.tw/menu94/本縣自100學年度起停辦縣立高中直升入學管道.pdf
楊宜勳(2004)。影響高中生選組及其學業表現之相關因素探討-以某高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思偉(2000)。日本臨教審後的教育改革評析。教育研究資訊,8(1),24-37。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三民。
楊淑芬(2002)。綜合高中資訊應用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靜子(2004)。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困窘之探究:以香港、新加坡為例。比較教育,56,40-69。
楊麗秀(2003)。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芳君(2011)。韓國終身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葉淑瑜(2003)。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董文章(2011)。完全中學直升學生學業成就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中職登記分發區之中投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董向榮(2009)。南韓:創造奇蹟。香港:城市大學。
鄒浮安(1997)。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廖秀君(2003)。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對學生學習成績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我國北部技職校院會計系學生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縣立高中97年度直升入學及原住民藝能班甄選入學招生共同注意事項。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slsh.ntpc.edu.tw/mediafile/356/fdownload/573/183/2009-4-29-13-52-35-183-nf1.doc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台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海鵬(2001)。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素芬(2011)。治療性遊戲教學方案對護生批判性思維學習成效之探討。中臺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秋霞(2002)。以多元智力為理論基礎的教學對高年級自然科學習成就及推理能力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卷4期,1-18。
蔡雅雅(2008)。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登記分發入學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立成德高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鄧澤軍(2006)。試論中考聯招制度的困境與對策。遼寧教育研究,12。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依佳(2008)。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及教師教學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韓國朝鮮日報(2002)。南韓將全面推進私立高中的自主化-平準化政策將走入歷史。2011年12月19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F/2002/5026C.PDF
簡茂發(1978)。國中新生適用「學科成就測驗」之編製。測驗年刊,25,64-74。
簡菲莉、謝勝隆、楊世瑞(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對國高中教育的影響。2011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cyhvs.cy.edu.tw/mediafile/4010036/fdownload/114/75/2011-3-31-15-29-1-75-nf1.pdf
魏明堂(2002)。高職教師對國中生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實施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應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嚴貞、陳志漢(2004)。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專業科目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二技生為例。科技學刊人文社會類,13(2),91-100。
蘇德祥(2002)。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鐘翠芬(2007)。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貳、英文部份
Argyris, C.(1964). Inter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aldwin, & Ford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1, 63-105.
Betz, E. L., klingensmith, J. E., & Menne, J. W. (1970).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Measureme
Boshier. R. W.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s, 21(2),3-26.
Cheng, K. M.(1997).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Gthe East Asian Perpective,Educational Dilemma.4,399-412.
Cohen, R. A., Malloy, P. F. & Jenkins, M. A.(1998). Disorders of attention. In P. J. Snyder & P. D. Nussbaum (Eds.), Clinical Neur
Coleman(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0.
Dick, W., Carey, L., & Carey, (2001).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6th).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ress.
Domer, D. E.(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32 600).
Fujita-Stank, P.J. & Thompson, J.A.(1994).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730646)
Hearn, J. C. (1991).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 158-171.
Horan, P. M., & Hargis, P. G. (1991).Children's Work and School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amily Econom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583-596.
Hudspetch, D.(1997).Testing learner outcome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H. Khan (ed.).Web-Based Instruction, 353-356.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irkpatrick, D. L.(1959).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3,3-9.
Knowles. (197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 Y.Association Press.
Latham, G. P. & Wexley, N.(1981).Increasing Productivity Through Performance Appraisal Grending. MA: Addison-Wesley.
Martin, C. L.(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45(4),pp.196-209.
McCombs, B. L.(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29-39.
Meighan, R.(1993). 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Moos, R. H.(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ionmental determinants ofbehavior. New York: Wiley.
Motiwalla, L., & Tello, S. (2000). Distancelearning on the internet: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4), 253-264.
Murray, H. A.(1938).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gge, F. & Marso, R. (1997, March). Development of Attitude toward Teaching Career in a Longitudinal Sample of Teacher Candidates Progressing through Preparation and Five Years of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Rovai, A. P. and Barnum, K. T.(2003).On-line course effectiveness:An analysis of 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learning.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8(1),57-73.
Soloway E., Grant W., Tinker R., Roschelle J., Mills M.,Resnick M., Berg R., and Eisenberg Michael.(1999). Science in the Palms of Their Hand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8), 21-26.
Tough, A.(1978). The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Tough. (1979).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4, 250-265.
Tough, A.(1982).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2rd ed.).Ontari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Walberg, H. J.(1968).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5(3), 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