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宛玲
Tsai, Wan-Ling
論文名稱: 清水平原中小型都市發展與機能轉變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edium and Small Size Cities of Cingshuei Plain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都市發展機能
英文關鍵詞: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un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清水平原地區的中小型都市發展與機能特色。由清代到民國104年,街肆、市街到都市市區發展的歷程及機能的轉變。研究中透過文獻資料、疊圖分析,初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市街發展與空間變遷;並且統計商工名錄、電話號碼簿資料,歸納機能特色與分析機能的轉變。研究結果發現:
    第一、清代聚落的形成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隨著漢人開墾與港口的發展,街肆興起;加以交通戰略地位重要,設置軍事部門,日常生活物品交易頻繁,商業盛行,中地機能顯著,帶動街肆擴張、人口成長。
    第二、日治時期市街持續擴張,初期、中期市街仍以中地機能為主;後期工廠組織、新式工業發展,商業、製造業機能兼具,都市出現,商業活動更為熱絡。
    第三、日治後期、戰後工業發展,市區快速擴張,機能轉變。民國60年以前清水、沙鹿、梧棲主要機能特色為食品餐飲,清水、沙鹿市區提供較高等級服務;民國60~80年間臺中港設置及臺中港特定區計畫實施,梧棲轉為行車運輸機能,提供服務等級略有成長,但仍以清水、沙鹿市區提供較高等級服務。民國80年以後清水、沙鹿仍為食品餐飲機能,梧棲為行車運輸機能,大肚、龍井的金屬、化學工業等製造業機能發展,提供服務等級已有成長。
    綜合而言,在清水平原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執政者的行政策略與交通革新具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在全球化影響之下,加上兩岸的交流,產業及工廠外移,作為仍以提供日常生活物品、維生活動為主的中小型都市,成長緩慢。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edium and small size cities of Cingshuei Plain from Ch`ing Dynasty to 2015.
    Literature, papers, and overlay analysis were first conducted to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space distrib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square in these c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n, statistics fro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irectory and the Telephone Directory after World War II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comprehend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settlements in Ch`ing Dynas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rbors by the Han Chinese, the market square rose and developed. Military departments were then established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ffic and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se settlements. As trading activities prospered accordingly, the central place function of market square was significant and thus the population grew.
    II. The expansion of towns continued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t the initial and middle stage of this period, the towns still owned central place function. At the later stag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industries, and the function of commerce and manufacturing, the towns gradually grew into cities, where commercial activities were more prosperous, and hence, the central place function of these cities strengthened.
    III. Rapid expansion of downtown areas in cities in Cingshuei Plain resulted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later stage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post-Second-World-War period. Before 1971, "Food and Catering" was the main function in Cingshuei, Shalu and Wuchi. Among them, Cingshuei and Shalu also provided higher-level services for Cingshuei Plain. From 1971 to 1991,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chung Harbor and the Taichung Harbor Special District Plan turned the main function of Wuchi into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while Cingshuei and Shalu still provided higher-level services. After 1991, functions varied from city to city: "Food and Catering" in Cingshuei and Shalu,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in Wuchi, and "Metals and Chemical Industry" in Dadu and Longjing. At this stage, Wuchi, Dadu, and Longjing provided higher level of services.
    Briefly speaking,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ransportation evolution have had cruc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ingshuei Plain. Due to globalization,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and offshore migration of industry, these cities, which mainly provide daily commodities and subsistence activities, grow slow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區域與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概念、名詞定義與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街肆的形成與發展 17 第一節 環境背景 17 第二節 街肆的出現與發展因素 27 第三章 街肆的擴張與都市的出現 39 第一節 街肆的擴張發展 39 第二節 都市的出現 47 第三節 都市發展的相關建設 52 第四章 戰後的都市發展 61 第一節 都市市區的擴張 61 第二節 各時期的機能特色 68 第三節 機能的變遷 81 第四節 機能變遷的影響因素 91 第五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109

    一、外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Fulong Wu(2000). The Asian cri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under globalization. Urban Geography,21(7),568-585.
    Jean-Paul Rodrigue, Claude Comtois, & Brian Slack(2013).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New York:Routledge.
    Raymond E. Murphy(1972).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hicago:Aldine-Atherton。
    Yixing Zhou, & Laurence J. C. Ma (2000).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Geography,21(3),205-236.

    二、專書、文集
    丁曰見。《治臺必告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土屋重雄(1985)。《臺灣省臺灣事情一班》。臺北市:成文。
    王仲孚(1994)。《沙鹿鎮志》。臺中縣沙鹿鎮:臺中縣沙鹿鎮公所。
    王仲孚(2005)。《梧棲鎮志》。臺中縣梧棲鎮:臺中縣梧棲鎮公所。
    伊能嘉矩(1909)。《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市:冨山房。
    吉田東伍(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市:冨山房。
    安倍明義(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市:蕃語硏究會。
    余文儀(177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
    余慧賢、張家榮(編輯)(2009)。《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臺北縣中和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周元文(1712)。《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市:博愛出版:宗靑印行,1995。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台北市:博愛出版:宗靑印行,1995。
    周璽(1830)。《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
    吳育臻(2000)。臺灣日式地名的時空分布及其意涵。收錄於《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12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1957。
    林文龍(1998)。《臺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林世珍、陳光華、鄭榮松(1989)。《臺中縣志.卷四.經濟志.第一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熊祥(主修),王世慶(纂修)(1953)。《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1697)。臺北市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施添福(1982)。《臺灣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錄
    於張炎憲、陳美蓉(主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頁131-18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施添福(總編纂),陳國川(編纂)(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洪英聖(1999)。《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縣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洪英聖(1999)。《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縣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洪敏麟(1985)。《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新聞處。
    洪敏麟(1993)。《大肚鄉志》。臺中縣大肚鄉:大肚鄉志編纂委員會。
    洪敏麟(1993)。《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臺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
    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慶峯(1989)。《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 中心。
    范咸(194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1。
    孫清山(1997)。戰後臺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63-103)。臺北市:巨流。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纂)(1970)。《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家菁(1996)。《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市: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張勝彥(總編纂),陳國川(編纂)(2010)。《續修臺中縣志.卷一.土地志》。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政府。
    章英華(1996)。《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許雪姬(1987)。《清代臺灣的綠營》。台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許雪姬、賴志璋(1997)。《臺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內埔、大里》。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炎正(1988)。《清水鎮志》。臺中縣:清水鎮公所。
    陳炎正(1996)。《龍井鄉志》。臺中縣龍井鄉:臺中縣龍井鄉公所。
    陳國川、張峻嘉(共同計劃主持),吳育臻(著)(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聚落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國川、張峻嘉(共同計劃主持),楊貴三、沈淑敏(著)(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瑤塘(1998)。《清水鎮志》。臺中縣清水鎮:清水鎮公所。
    彭瑞金(總編)(2013)。《重修清水鎮志》。臺中市:臺中市清水區公所。
    黃世孟計畫主持,林純政、宋立垚協同主持(1991)。《台灣地區建築資料文獻目錄》。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黃秀政(1999)。《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1945-1997)》。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黃秀政(2001)。《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廖忠俊(2008)。《臺中縣鄉鎮舊地名考譯》。臺北市:允晨文化。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撰述(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紹斌(1996)。《清水第一街:大街路深度之旅》。臺中縣清水鎮: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主編)(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主編)(1936)。《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主編)(1938)。《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72)。《台中港特定區計劃》。
    劉良璧(1742)。《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市:博愛出版:宗靑印行,1995。
    潘敬尉、陳敬華、賴正憲(編輯),陳炎正(編纂)。《中縣文獻1,開闢資料篇。》
    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政府,1979。
    賴志彰、魏德文(2010)。《臺中縣古地圖研究》。臺中縣清水鎮:臺中縣文化局。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市:聯經。
    戴寶村(1987)。《臺中港開發史》。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三、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尹詩惠(2000)。《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林真妙(1987)。《高雄市市街的發展與中心商業區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林玉茹(1993)。《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立屏(1999)。《花蓮市街商業地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1-41。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40(1),71-99。
    唐菁萍(2005)。《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翁佳音(1992)。〈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145-188。
    張智欽(2010)。《羅東市街商業機能及其空間結構之變遷(1979~2009年)》。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許鐘云(2006)。《臺中港特定區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郭書源(2010)。《彰化縣田中市街商業機能與空間分布之研究(1988~2008)》。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宏維(2008)。〈臺灣中部市街群的形成與區域變遷(1684~1895)〉。白沙歷史地理學報,5,87-128。
    陳國川(1989)。〈新竹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5,145-180。
    溫振華(1983)。〈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43-95。
    葉韻翠(2004)。《臺中市的都市發展(188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歐棟烈(2004)。《馬公市中心商業區的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蔡文彩(1978)。〈基隆、臺北、桃園地區中小都市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4,117-129。
    蔡文彩(1979)。〈花東地區主要商店街機能結構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7,61-68。
    蔡文彩(1980)。〈高屏地區各市鄉鎮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6,71-89。
    鄭文隆(2015)。〈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全線完工十周年回顧〉。現代營建,421,8-19。
    羅盈伶(2008)。《臺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羅啟宏(1975)。〈臺中區域都市體系-都市影響區及其中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225-259。
    譚柏雄(1980)。〈臺灣西部中型都市中心商業區內部結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7,277-303。

    四、統計資料
    明治37年(1904)6月19日中部臺灣日報第936號附錄,臺中廳報第347號。
    明治38年(1905)、明治44年(1911)、大正9年(1920)人口統計資料。
    明治38年(1905)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統計資料。
    明治41年(1908)4月1日臺灣中部日報第2067號附錄,臺中廳報第774號。
    明治44年(1911)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資料。
    大正9年(1920)臺中州街庄社別人口統計資料。
    昭和2年(1927)臺灣商工名人錄。
    昭和5年(1930)臺灣商工人名錄第三編臺中州商工人名錄。
    昭和5年(1930)臺中州商工人名錄。
    昭和7年(1932)臺中州市、町、街、庄、區、大字別現住人口統計資料。
    昭和8-11年街庄一覽表、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
    昭和9年(1934)臺中州町、大字別戶數及人口統計資料。
    昭和10年(1935)臺中州市、町、街、庄、區、大字別現住人口統計資料。
    昭和12年(1937)臺中州町、大字別戶數及人口統計資料。
    昭和16年(1941)工場名簿、臺灣履物商組合聯合會、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
    昭和18年(1943)臺中州街庄別現住人口統計資料。
    清水街、梧棲街、沙鹿庄、大肚庄、龍井庄管內概況及事務要覽。
    清水、沙鹿、梧棲、龍井、大肚戶政事務所民國39~99年各里人口統計資料。
    臺中縣統計要覽。
    民國52年臺灣省全省電話號碼簿。
    中華電信民國75年臺中港區電話號碼簿。
    中華電信民國103-104年電話號碼簿。

    五、網路資源
    Geng Hong, Zhang Kai, Zhang Hanwen(2011).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small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ies-A case study of Yangquanqu town, Xiaoyi, Shanxi Province, China. Elsevier Ltd, 21, 633-640. Retrieved June 11, 2013,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Rodrigue, Jean-Paul(2013).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Retrieved May 13, 2015, from http://people.hofstra.edu/geotrans/eng/ch2en/conc2en/urbanhierarchy.htm
    Matt Rosenberg(2015). The CBD or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s the Core of the City, Retrieved June 3, 2015, from About.com http://geography.about.com/od/urbaneconomicgeography/a/cbd.htm
    陳炎正(1998)。從臺灣地圖上消失的「塗葛堀港」。2015年7月17日取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5/b5/12.html
    劉曜華(2004)。臺灣都市的發展史。2013年8月7日取自http://www.taichung.fcu.edu.tw/%A5x%C6W%B3%A3%A5%AB%B5o%AEi%A5v2004.pdf
    臺中縣綜合發展計畫。2013年8月14日取自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chung_county/index.htm
    修訂臺中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七章都會發展及空間發展模式。2013年8月14日取自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chung_county_1/INDEX.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2014年6月26日取自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道光26年(1846)署臺灣北路理番駐鎮鹿港總捕分府為示諭交納事」。2015年3月20日取自http://thdl.ntu.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照片解說。2015年4月2日取自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search/chinshuei03_pic02.html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網站。2015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economic.taichung.gov.tw/ct.asp?xItem=320807&ctNode=11347&mp=1110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