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榮隆 Chen, Jung-Lung |
---|---|
論文名稱: |
派遣員工職涯發展之探討-以程式設計師為例 A Study of Career Development for Dispatched Workers –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ogrammers |
指導教授: |
朱益賢
Chu, Yih-Hs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8 |
中文關鍵詞: | 派遣員工 、職涯發展 、職涯類型 、組織生涯管理 |
英文關鍵詞: | dispatched workers, career development, the types of career,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生涯本有多變的性質,而派遣工作則具有較高的不穩定性,因此派遣員工的職涯發展,讓研究者有興趣一探究竟。瞭解派遣員工的職涯發展,有助於企業於吸引、運用與留住派遣員工,並可在符合組織需求下,協助其達到職涯目標,進而達到雙贏的境界。
本研究以派遣程式設計師為研究對象,以深入訪談進行質性的多重個案研究,共訪談十位個案。主要研究目的是:(1)暸解派遣程式設計師從事派遣工作的動機與滿意情形;(2)暸解他人對派遣程式設計師的態度;(3)探討派遣程式設計師之職涯發展與規劃;(4)瞭解派遣程式設計師對其他與派遣員工職涯發展相關議題的看法。經資料分析結果,提出以下研究結論與發現:
一、對受訪者而言,從事派遣的動機主要為優渥的薪資與將派遣作工作當成正職的跳板,次要動機有喜歡彈性或固定的工作時間、豐富個人的經歷、工作較具有挑戰性或能學到專業的技術、避免長期固定工作可能面臨的困擾、退休後再就業與應徵條件較寬鬆等;大多數受訪者對派遣工作的整體滿意度是正面的。
二、受訪者的家人多數對其從事派遣工作持肯定態度,其公司同事與主管多能以禮相待,一視同仁。
三、四種職涯類型中,除一位受訪者屬盤旋式職涯,其餘則平均分布於穩定狀態職涯(三位)、線性職涯(三位)與不穩定職涯(三位);七成的受訪者未來會優先選擇派遣工作或有條件下選擇派遣工作;八成的受訪者計劃在中短期追求技術導向,長期則追求管理導向。
四、受訪者對其他與派遣員工職涯發展相關議題的看法如下:
(一)多數受訪者會優先選擇大公司派遣工作,其次為小公司正職工作。
(二)有關勞退新制對投入派遣的影響,五成受訪者認為有正面影響,另五成則認為沒有影響。
(三)訓練主要由要派企業提供,提供的內容主要為專業技術訓練及語文訓練,而受訪者期望公司提供的訓練除以上兩種外,還有管理面的訓練,五成受訪者認為公司是否提供訓練,對其職涯規劃沒有影響。
(四)多數受訪者認為,公司無義務協助派遣員工進行職涯規劃;有實施組織生涯管理的公司,多僅提供主管諮商與教育訓練;多數受訪者期望公司提供轉任正職的機會與教育訓練,並認為公司是否提供職涯規劃的協助,對其職涯規劃沒有影響。
(五)受訪者建議選擇派遣工作需考慮人格特質、學歷、年齡、工作年資、薪資等;建議從事派遣工作應注意個人權益、工作性質、心理調適與薪資等。
ABSTRACT
Career is volatile in nature. Dispatched job is even more unstable, which attracts Researcher to explor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patched workers. 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patched workers will help the enterprises to attract, deploy and retain dispatched workers and help them to achieve their career goals, whenever the enterprises needs are also met. This will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dispatched programmer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10 dispatched programmers and each is given an in-depth interview.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1) understand their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to be dispatched programmers, (2)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dispatched programmers, (3) explore dispatched programmer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4) understand dispatched programmers’ perspectives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patched workers.
After analysing the data, below are the conclusions and findings:
1. To the interviewees, the major motivation for dispatched jobs is higher pay and a stepping-stone to land on a full time job. The other motivations include flexible or fixed working hours, enrichmen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challenging works, acquiring professional skill and to avoid possible dilemma of long-term full -time jobs, and less limitations for applying jobs and also for re-entering job market after retirement. Most interviewees have a positive perspective on dispatched jobs.
2. Most interviewees’ families also have a positive perspective on dispatched work and most dispatched programmers are treated fairly by their colleagues and managers.
3. In terms of the four types of career, only one interviewe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piral career path while the rest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mong steady-state career (3), linear career (3), and transitory career (3). 70% of the interviewees will favour dispatched jobs or choose them under some conditions in the future. 80% of the interviewees lean toward technical positions in the near terms but toward managerial positions in the long run.
4. Below are the interviewees’ perspectives on issues related to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patched jobs:
(1)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will favour dispatched jobs in bigger companies over full-time positions in small companies.
(2) The new retirement regulation is deemed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dispatching by 50% of the interviewees but no impact by the rest.
(3) The training is mostly provided by the user enterprises in the areas of technical expertise and languages. Some interviewees hope the companies can also offer management trainings. 50% of the interviewees feel the trainings are irrelevant to their future career planning.
(4) Most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neither dispatched work agencies nor user enterpris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help them with their career planning. Those companies adopting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mostly provide only manager counselling and training programs, while other companies provide none. Most interviewees hope user enterprises to offer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full time employees and training. They all think the career planning help provided by the companies have no impact on their career planning.
(5) The interviewees recommend taki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age, related working experience, and salary into consideration in choosing to be dispatched workers. They also recommend taking personal right, nature of work, mental adaptation, and salary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accepting dispatched jobs.
一、中文部分
尹人傑(2007)。勞資化解衝突共生 德經濟成長直追美國。商業周刊,1019。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7245&p=2&act=&isUsingCredit=y
方崇雄(2000)。組織生涯發展。載於李隆盛、黃同圳(主編),人力資源發展(頁235-266)。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士豪(2001)。員工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高科技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王文科、王智宏(譯)(2002)。J. H. McMillan & S. Schumacher著。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ceptual introduction)。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玉梅(1994)。高科技公司研究發展人員生涯導向與績效之關聯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惠玲(2006,9月)。勞動派遣法制化相關問題之研究-政府應有之角色與功能。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北市。
王湧泉、黃佳純、劉珮儀(2006)。勞動派遣與僱傭關係的轉變及其影響。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169-186。
立法院(2005)。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96號委員提案第6086號。載於「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頁1-10),台北市。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3-11。
朱玲玉(1998)。我國領隊人員生涯規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湘吉(200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江文雄、江義平、林秀玉(2005)。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全華科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非典型工作型態調查。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勞動派遣業營運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余朝權(2002)。新世紀生涯發展智略。台北市:五南。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翰蘆。
吳玲玲(譯)(2004)。J. M. George, & G. R. Jones著。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智勝。
吳若萱(2001)。派遣勞動如何重塑僱傭關係與企業用人政策。經濟前瞻,76,101-106。
吳盛(1998)。台灣地區資訊人員職業生涯成就與性別差異相關性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7NPUST396004。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台北市:華泰。
吳筱茹(2001)。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吳嘉琪(2006)。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職業成熟度與職業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高職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奐陞(2005)。跨產業資訊從業人員生涯發展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我國人才派遣業務發展加快(2007,5月4日)。中國人事報。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cnzhaopin.com/new/2007-5-4/200754183045.h tm
李正綱、黃金印、陳基國(2004)。人力資源管理-跨時代的角色與挑戰。台北市:前程文化事業。
李長貴、諸承明、余坤東、許碧芬、胡秀華(200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華泰。
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 G.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Desig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李崇領(2003)。如何管理臨時員工。Cheers雜誌,031,24-25。
李雅萍(2003)。服務業主管之生涯導向、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璋偉(譯)(1998)。G. Dessler著。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台北市:台灣西書。
沙克強(2000)。事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台北市:瑞麟企管。
沈如鳳(1992)。財會人員生涯策略之研究-以石化業為例。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文記(1994)。研發人員之生涯發展與人事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周瑛琪(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全華科技。
林秀珍(2004)。以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探討生涯路徑影響因素-以資訊軟體人員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3NCNU0320029。
林秀真(1998)。日本人才派遣業開始萎縮。商業周刊,567。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6618&- p=2&act=&isUsingCredit=y
林孟儀(2003a)。問清權利義務放低身段融入企業。商業周刊,817。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6671&p=2&act=&isUsingCredit=y
林孟儀(2003b)。經驗掛帥 老兵不死也凋零。商業周刊,817。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6672&p=2&act=&isUsingCredit=y
林宜怡(2001)。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怡君(2005)。台灣資訊專業人員生涯錨與離職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4ISU05396041。
林怡君(2007)。基層派遣勞工之職涯規劃-以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昭吟(2004)。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策略與工作者反應之探討-以不同僱傭關係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娟(2003)。不同世代軟體研發人員生涯發展之研究-以資訊軟體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師誼(2003)。生涯錨、生涯高原對資訊人員生涯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影響: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1CHPI0396013。
林淑雲(2004)。企業運用派遣勞工對其經營策略與勞資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祈豪(2003)。臺灣勞動派遣法制化之研究:由日本勞動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歷史發展考察。台北市:致良。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台北大學法學論叢,60,47-74。
金敏玲(2003)。休閒與遊憩專業課程範圍與定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志哲、葉穎蓉、蔡博全(2004)。台灣人力派遣對僱傭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的探討。政治大學勞動學報,15,1-43。
范錚強(1999)。行職業展望-資訊訊軟體業。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孫茄綾(2001)。人力派遣的利基。管理雜誌,320,76-79。
馬偉民(2004)。公務機關資訊從業人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敏馨(2005)。生涯承諾對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正式員工與派遣員工之跨群體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4)。J.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匿名(2005a)。派遣工作時代-秀出你的獨特價值。2008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104temp.com.tw/article/article_list.jsp?source=bank&article_type=1
匿名(2005b)。外商對派遣人員滿意度超過五成~「行政」、「IT專業」改採派遣。2008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104temp.com.tw/article/ article_list.jsp?source=bank&rticle_type=1#
匿名(2005c)。派遣工作將你送進大公司。2008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104temp.com.tw/article/article_list.jsp?source=bank&article_type-=1#
匿名(2007a)。「白領」、「高薪」派遣成趨勢,「軟體工程師」薪資最優。2007年9月3日,取自http://www.104temp.com.tw/article/article_content.jsp?source=bank&article_type=1&article_id=253
匿名(2007b)。人力派遣趨勢-派遣試身手.上班不命苦(台灣白領派遣市場抬頭)。2008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104temp.com.tw/article/article_list.jsp?source=bank&article_type=1
張昭盛(2005)。高科技產業工程師工作生涯發展因素之探討-以環電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家春、成之約(2006,9月)。「派遣勞動」及要派公司角色與功能之探討。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北市。
張添洲(1999)。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張添洲(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台北市:五南。
張淑惠(2006)。勞動派遣中要派企業與派遣機構人力資源管理關聯性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聖英(2005)。淺述人力派遣。主計月刊,600,60-66。
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雙葉。
莊敏仁(2005)。質性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編碼。兒童藝術學刊,4,69-98。
連雅慧(2004)。組織生涯發展、規劃與管理。載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頁193-221)。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中和(1999)。人力資源專家生涯發展認知之研究-以電子業為例。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文勝(2006)。人力派遣員工生涯導向、社會支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STUT0121018。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宗位(1993)。台灣地區資管人員事業生涯抉擇與方向之研究-兼談中美之間差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2NCU00396021。
陳亭妏(1996)。個人屬性、工作滿意、組織認同、組織性生涯發展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我國資訊產業R&D人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貞伃(2006)。派遣員工生涯阻礙與生涯復原力對其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KUAS0007007。
陸椿梅(2004)。醫療資訊人員生涯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雅菁(2007)。另一種工作新流行 揭開人才派遣的面紗。Career就業情報雜誌,307,156-157。
曾寶璐(2003)。沒有長期飯票只有短期契約。商業周刊,817。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big5.co.nz/content.php/article/0/472.html?first=621
黃中天(1996)。生涯規劃概論。台北市:桂冠。
黃文卿、林晏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黃仕儀(2001)。我國派遣勞動法制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正明(2005)。研發人員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之影響-以資訊通訊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中壢市。
黃英忠(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三民。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華泰。
黃清雅(2005)。人力資源專業人員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導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清(1998)。以方法論的觀點來看深度訪談研究法。輔導季刊,34(1):39-45。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5)。J. R. Fraenkel & N.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楊朝安(2006,9月)。台灣人力派遣市場現況與因應之道。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北市。
楊碩佑(2004)。資訊科技人員成為高階經理人之生涯發展及影響生涯決定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2NTNU0036018。
楊齡齡(2006)。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方案、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專業承諾及組織承諾為情境變項。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NUK05457021。
雷靜怡(2003)。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生涯選擇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廖明慈(1994)。專業技術人員生涯發展制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信雄(1995)。事業生涯階段與薪酬滿足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業之研發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3MCU00457001。
廖晟堃(2004)。勞動力彈性運用與管理。研習論壇,46,31-36。
臧聲遠(2006)。新雇用時代的生涯規劃。2007年9月8日,取自http://www.0800168.com.tw/shwnws.asp?cde=NWS20060223110431966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市:心理。
劉念琪(1990)。科技專業人員生涯選擇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劉怡媛(1988)。科技研究人員之事業生涯策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姵嘉(2003)。我的未來不是夢-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劉真如(譯)(2002)。P. Drucker著。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台北市:商周。
劉雯倩(1996)。資訊電子業研發人員組織內生涯發展模式之研究-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慧敏(2006)。資訊軟體人員生涯停滯認知量表之發展。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PU005026007。
劉興欽(2003)。從質性研究,我學到了什麼-一個自我的反省。國教新知,49(3),57-61。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文忠(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裕宗(2006)。人力派遣就業新趨勢。時報周刊,1480。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magazine.sina.com.tw/chinatimesweekly/1480/2006-07- 04/ba13115.shtml
蔡淑妙(1996)。護理人員生涯發展及其與留任意願相關性之研究。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博全(2000)。國內人力派遣業制度運作及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之探討-以美國相關產業為對比。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6(6),12-16。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期刊,10,37-98。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導向。台北市:華泰。
蕭大正(1997)。科技研發人員工作責任、自主權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國內財團法人研究機構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翌興(2002)。軍事機關建構學習型組織與軍人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聯合後勤司令部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市:紅螞蟻。
賴佩均(2006,9月)。「派遣機構」角色與功能探討-以英國旅館人力派遣公司為例。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北市。
賴慧芬(1990)。研發人員及生產規劃人員生涯導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軒廷、巫哲緯(2006)。國內高科技產業專業人員任用改採派遣制度之研究。真善研發期刊,2(1),53-64。
簡名芝(2006)。資訊科技專業人員之生涯發展需求差距與組織承諾、專業承諾對離職傾向之關聯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NCU05007011。
簡瑜瑩(2006)。大企業派遣或小公司正職,如何抉擇。Cheers雜誌,74。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1e8134e403a01134e548e010db7&number=1
簡建忠(1999)。台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99-124。
簡建忠(2005)。勞動派遣對企業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勞動派遣公民論壇」,台北市。
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台北市:前程文化事業。
顏蜜(2003)。護理人員專業承諾及工作風險認知與生涯發展、離職傾向關聯性之研究-以某區域醫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2CYCU5121111。
蘇怡璋(2005)。企業經理人生涯發展認知、生涯路徑選擇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二、外文部分
Byars, L. L. & Rue, L. W.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press.
Caudron, S. (1994). Contingent work force spurs HR planning. Personnel Journal , Jul ; ABI/INFORM Global, 52-56.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ng: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London: Sage press.
Dessler, G. (2003).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Earls, A. R. (1998). Mapping out career paths for programmers. Computerworld, 30(13), 107.
Eversole, T. M. (2007). Technology helps Xerox build better contingent workforce management system.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shrm.org/hrtx/library_published/nonIC/CMS_010031.asp
Frazee, V. (1997). Staffing services help workers upgrade skill. Workforce, 76(4), 21.
Gomez-Mejia, L. R.、Balkin, D. B. & Cardy R. L. (2000).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ress.
Harris, M.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rlando, FL: The Drydenl press.
Hipple, S. (2001). Contingent work in the late-1990s. Monthly Labor Review, 124(3), 3-27.
Jefferson, F. & Bohl, D. (1998). CBR Minisurvey: Part-time and temporary demand better pay and more benefit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30(6), 20-25.
Jette, K. D., & Dixon, C. E. (1998). The outsourced/contingent workforce: absue, threat, or blessing? Library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12(4), 220-225.
Johnson, R. (2000). Tight job market pinches temporary-help firms. Wall Street Journal, PA2.
Kalleberg, A. L. (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Part time, 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341-365.
Lee, K. H. (2005). Coping with career indeci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four career choice type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1 (4), 279-289.
Lockwood, N. R. (200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learning and building talent.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shrm.org/research/briefly_published/Building%20Learning%20Cultures%20Series%20Part%20I_%20HRM%20For%20Learning%20&%20Building%20Talent.asp
Mallon, M. & Duberly, J. (2000).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ingent workfor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0(1), 33-47.
Melchionno, R. (1999). The changing temporary work force: manageri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workers in personney6`l supply services industry. Occupational Outlook Quartery, 43(1), 24-32.
Mondy, R. W. & Noe, R. M. (199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ress.
Paul, R. J. & Townsend, J. B. (1998). Managing the contingent workforce -gaining the advantages, avoiding the pitfall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11(4), 239-251.
Polivka, A. E. (1996). A profile of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 10, 10-21.
Prochaska, S. T. (2000). Design organizational programs for employee career development.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shrm.org/hrresources/whitepapers_published/CMS_000430.asp
Ryan, A. M., & Schmit, M. J. (1996). Calculation EEO statistics in the temporary help industry. Personnel Psychology, 49(1) 167-180.
Segal, L. M., & Sullivan, D. G. (1997). The growth of temporary services wor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2), 117-136.
Shino, J. & Nakahara, S. (2004).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in Japan – On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part-time, dispatched, and contracted workers.. Bank of Japan Review, 10, 1-7.
Sunoo, B. P. (1999). Temp firms turn up the heat on hiring. Workforce, 78(4), 50-54.
Thomson, A. (1995). The contingent workforce. Occupational Outlook Quarterly, 39(1), 45-48.
Weatherly, L. A. (2004).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shrm.org/research/briefly_published/Human%20Resource%20Development%20Series%20Part%20I_%20HRD%20and%20the%20Organization.asp
Werner, J. M. & DeSimone, R. L.(2006)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ason, OH: Thomson South-Western press.
Zunker, V. G. (1998). 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t.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