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珮菁
Wu, Pei-Ching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InterentInternet Use Behavio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陳李綢
Chen, Li-C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心理健康
英文關鍵詞: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0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以104學年度就讀新北市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正向心理學量表」進行蒐集,有效樣本共578人。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在網路行為方面:男生的「人際促進」、「網路依賴」與「有益行為」得分高於女生;上網年資四年以上者之網路依賴越高;上網頻率愈高者及上網時數愈長者,在「人際促進」、「網路依賴」與「有益行為」得分愈高。
二、在情緒智能方面:男生在情緒智能的「情緒認知」優於女生;年級、上網年資及頻率的情緒智能皆無差異;上網時數未滿四小時者的「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情緒反省」及情緒智能總分皆高於四小時以上者。
三、在心理健康方面:男生只有在「自我悅納」及「樂觀進取」優於女生;九年級生的「情緒平衡」得分高於七年級生;但在「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樂觀進取」等分數沒有差異;上網年資及頻率的心理健康皆無差異。
四、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之「人際促進」與「有益行為」與情緒智能呈現顯著正相關。「人際促進」能預測情緒智能達6%、「網路依賴」預測力為2%,「有益行為」預測力為1%。
五、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之人際促進、有益行為與心理健康的「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樂觀進取」呈現正相關;網路使用行為之網路依賴與心理健康的「情緒平衡」呈現負相關。「人際促進」能預測心理健康達3%;「網路依賴」達2%。

關鍵字: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心理健康

A Study of InterentInternet Use Behavio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Pei Ching – W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ental health. The methodology of the data collection was a survey method based on 578 valid samples from 7th to 9th 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of 2015 academic year. The procedure of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Scal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 The data retrieved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In the aspect of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Boys got better grades on relationship helping,network dependent and beneficial behavior than girls; student used Internet for more than 4 years got higher grades on network dependent; student used Internet with higher frequency or with longer net surfing hours got better grades on relationship helping,network dependent and beneficial behavior.
2.In the aspect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oys got better grades than girls on emotional cogni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difference on grade, Internet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ing was not found in the par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tudent with less than four hours of the Internet using got better grades than the one with higher than four hours on the part of emotional cogni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positive incentives,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introspect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3. In the aspect of the mental health: Boys only got better grades than girls on self-pleasing and optimistic and enterprising; 9th graders scored higher than 7th graders on emotion balance;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elf-pleasing,relationships, family harmony and optimistic and enterprising; meanwhil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with different Internet using period or frequency on the mental health.
4.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of relationship helping " and beneficial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rediction rate to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relationship helping was 6%; using network dependent was 2%; using beneficial behavior was 1%.
5.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of relationship helping " and beneficial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self-pleasing, relationships, family harmony and optimistic and enterprising on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of network dependent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emotion balance on mental health. The prediction rate to the mental health using relationship helping was 3%; using network dependent was 2%.
Keywords: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目次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i 英文摘要…… vii 目次……… viii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情緒智能的定義及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心理健康及其相關研究 16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5 第一節 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現況分析 3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差異性 39 第三節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智能、心理健康的相關情形 65 第四節 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對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之預測力分析 67 第五章 討論 6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情緒智能與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 69 第二節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智能、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和預測情形 7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85 中文部分… 85 英文部分… 95 附錄…………………………………………………………………………………………………………………………..95 附錄一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 項目分析摘要表 96 附錄二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 正式問卷 96 附錄三 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同意書 9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9)。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怡婷(2010)。少年之父母教養態度、家庭互動與其心理健康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舒薇(2002)。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中國時報(2016)。圍棋人機大戰 台灣從中學到了什麼?。取自新浪網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314/16391295.html,2016年3月14日。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2015年12月16日。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statistics.twnic.net.tw/query/survey-query.cgi, 2015年12月13日。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50901a.pdf,2015年8月27日。
白潔雯(2013)。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承曉、劉嘉蕙(2008)。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嘉南學報(人文類),34,595-607。
何振珮(2007)。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何振珮、朱正一(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
相關性研究。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1(5),58-68。
吳逸萱(2006)。家庭危機與轉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和偏差行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現況調查。諮商與輔導,215,50-52。
李美珠(2008)。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開復(2010)。網際網路40 年- 新一代網際網路向我們走來。取自http://udn.com/NEWS/READING/X5/5183810.shtml,2010年10月22日。
李曉君(2006)。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市。
李雪芬(2010)。國中生社群網站的使用及參與對於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 ,47-68 。
李佩珊(2015)。青少年依附關係、憂鬱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林志成(2003)。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林桂馨(2011)。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浥雰(2010)。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唯斯(2007)。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林婉婷(2015)。國中女生體位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探究-以雲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淳蔭(2010)。高中生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信凱(2009)。青少年網路使用、情緒調節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現況調查。諮商與輔導,215,50-52。
吳桂瑛 (2004)。彰化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市。
柯永河(1985)。心理衛生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侯明玉(2011)。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嘉雯(2015)。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康寧大學,台南市。
洪國棟(2014)。網路交友動機對愛情態度、網路成癮及 正向情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洪佳玲(1996)。心理學新探-EQ。諮商與輔導,124,43。
洪莉惠(2011)。 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婷婷(2006)。國中生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唐全騰(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9(2),23-24。
徐振堃(2000)。台北市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涂大節(2007)。大學生網路成癮、身體活動量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立穎(2014)。臉書使用行為對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春興(2006)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珏(2012)。心理健康是人權,是達到[ 平] 與[ 和] 的基礎。臺大公衛學院主辦之「心理健康城市聯盟芻議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維揚(2008)。健康心主張。研習論壇,90,20-25。
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崔佩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台北。
陳李綢(2008a)。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2。
陳李綢(2008b)。中學生個人特質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40),323-340。
陳李綢(2012)。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教育心理學報, 1(44),159-184。
陳李綢(2014)。「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陳李綢(2015)。教師情緒智慧及心理健康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4(2),27-54。
陳李綢、吳淑禎(2011)。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之編製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陳天心(2011)。探討台灣大專院校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網路成癮與網路使用態度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佩佩(2010)。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11)。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思嘉(201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若芝(2009)。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家慶(2008)。網路成癮傾向影響大學生健康的路徑:壓力、類型、資
源與相關維持因子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國文(2007)。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陳黛儀(2012)。大學生網路成癮、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慧玲(2011)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建勳(2013)。高職生網路成癮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市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永清(2013)。中學教師的教育、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徑路模式之驗證。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9,1-25。
俞筱均、黃志成(1984)。曾氏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曾麗娟(2007)。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游雅吟(1995)。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佳寧(2007)。大學生合作性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傾向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琬婷(2015)。即時通訊軟體LINE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絢質(2009)。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禎貞(2006)。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瓊慧 ( 2010 )。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楊志弘(2000)。網路新聞的互動選擇:台灣地區報社、廣播電台和電台設置的網路媒體之內容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楊宜璋(2013)。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
以台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楊媛婷(2002)。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社會適應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趙芳玫(2003)。高中職學生的焦慮與憂鬱傾向之探討以台北縣地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溫雅馨(2004)。宜蘭地區中等學校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其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葉碧玲(2000)。國中學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董氏基金會 (2005)。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6&Page=1,2005年9月。
董氏基金會(2004)。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5&,2004年9月。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廖全涼(2009)。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冠淵(2007)。大學生網路使用與其個人主義傾向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曉慧(2014)。青少年LINE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趙元芝(2007)。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_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劉彥廷(2011)。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慧敏(2012)。國中學生情緒智力、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間之關聯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25-51。
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市。
蔡孟如(2009)。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易達(2007)。高中、職學生網路休閒娛樂使用的流暢感覺經驗與持續使用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鄧瑞源(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沈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
盧怡秀(201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銘鈞(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賴欣卉(2011)。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韻雯(2011)。高中生共依附特質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賴保禎、賴美玲(2003)。賴氏人格測驗。台北市:千華。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嘉義縣。
戴秀津(2004)。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4),241-248。
戴紋妤(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嘉義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雯玲(2014)。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龍卿(2011)。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鍾文慎、張新儀、石曜堂、溫啟邦(2003)。國人自覺心理健康: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6),465-473。
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鐘尤君(2012)。臺北地區高職生網路使用行為對健康行為、健康狀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宜靜(2010)。大學生負向情緒、後設認知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魏頡(2014)。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麗香(2002)。青少年沉迷網咖之經驗及其影響:一位學校老師對網咖經驗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龔慧玲(1999)。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人 (譯) ( 1997 )。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原作者:Derlega,V.J.& Janda,J. H.)台北市:桂冠。

二、 英文部分
Bar-On, R. (2006). 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 Psicothema,18, 13-25.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mization. New York: Grosset/Putnam.
Egger, O.&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Ouestionnair. Retrieved
Keyes, C. L. M.(2006).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is America’s youth flouris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6, 395-402.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3).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7 (4),433-442.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 3-31). New York: Basic Books.
Mayer, J.,Dipaolo, M., & Salovey, P.(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4), 772-781.
Mayer, J. D., Salovey, P., & Caruso, D. R. (200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Psychological Inquiry, 15 (3), 197-215.
Salovey, P., & 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3), 185-211.
Ryff, C.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