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舜彬 Huang, Shun-Pin |
---|---|
論文名稱: |
李白清麗詩風的呈現:李白詩與南朝「清商曲辭」、「相和歌辭」、
《玉臺新詠》詩歌互文研究 Elegant Poetry of Li Bai: Study of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i Bai's Poems and Qing Shang Qu Ci, Xianghe Lyrics,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Southern Dynasties |
指導教授: |
蕭麗華
Shaio, Lee-Hua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3 |
中文關鍵詞: | 李白詩 、清麗詩風 、玉臺新詠 、相和歌辭 、清商曲辭 、互文 |
英文關鍵詞: | Li Bai' poems, elegant poetry, Jade Terrace poetry, Xianghe Lyrics, Qing Shang Qu Ci, intertextualit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6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借用西方「互文性」與「誤讀」理論,以比較文學的視角,探討李白詩與同題的南朝詩歌:民間樂府與文人宮體詩的互文關係。旨在探討南朝詩歌對於李白詩的意義,進而能更確立了李白詩的新義。全文說明李白這個中國詩壇上無人匹敵的耀眼巨星,其詩之所以能橫出於歷代眾作之上、且傲視千古而為萬人師範,南朝詩歌給予他系統性的種種養料與觸發。全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為七章。分別探討李白詩與南朝樂府中「清商曲辭」、「相和歌辭」、《玉臺新詠》同題詩作,呈現出李白詩透過對南朝詩歌的洗禮後,所呈現「清麗詩風」的種種面向,以及對他人生功業的意義。最後,歸納出李白「清麗詩風」有以下八項意涵。
(一)李白運用南朝詩歌中的地域、風土、節候與植物物產為底蘊,形成詩
歌之清麗性。它對南朝詩歌是旋入旋出的。
(二)「清麗詩風」展現於李白的「女子書寫」、「言志書寫」。如前所言,也
創造了新的「香草美人」藝術手法,成就了有別於曹植以降的「香草
美人」新典式。
(三)李白的新「香草美人」之歌,就女子圖像的營構上,乃是加入南朝綺
麗元素,進行了混血式的撿棄創造;故而與舊傳統有別。
(四)女圖也對漢魏庶女與仕女,甚至是漢魏詩人的心志,有著若即若離的
繫聯,故而詩中也呈現著這些漢魏圖像的文本倒影。此外還有些許南
朝女伎情婦的風韻,綜合此二者拼貼成為「李白式」的女圖。
(五)「清麗詩風」就是由前述「女相男志」的美人圖像群所建構而成,是他
化身麗女容姿,以迂代直的心志賦陳。
(六)李白詩中的女子書寫都是「嚴妝」,是男子才德兼美、德高脩能的託喻
。
(七)李白的美人圖像群,分別展現李白的風神、襟抱、治才與政教關懷,
更表現了他積極奮發的求仕信念,斯二者都是他傲麗的心志展現。
(八)本「清麗詩風」的呈現,乃是透過李白詩與南朝「清商曲辭」、「相和
歌辭」、《玉臺新詠》宮體詩的互文對照後,所突顯出的詩歌新義,這
只是他「清麗詩學」的面向與意涵之一。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i Bai's poems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folk-poetry and palace-style poetry) via the western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misreading theory 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on Li Bai's poems and further establish the new senses of Li Bai's poems. It probes into the systematic nourishment and inspiration of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to Li Bai, the unmatched superstar in Chinese poetry whose poems towered over all the other poetry in all ages and became an everlasting model for the world.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such as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others,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Li Bai's Poems and Qing Shang Qu Ci, Xianghe Lyrics,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Southern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elegant poetry of Li Bai after undergoing the experience of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and the impact of which on Li Bai's life achievements. In the end,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a total of eight implications of Li Bai' elegant poetry.
(1) The elegance of Li Bai' poems comes from his absorption of the images of geography, customs, climate and plants in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which is thu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2) Li Bai's elegant poetry is embedded in his "poems of women" and "poems expressing aspirations". In addition, he developed new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via "fragrant flower and beautiful woman images", contributing to a new poetry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ragrant flower and beautiful woman images" established since Cao Zhi.
(3) The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women images in the new poetry form of "fragrant flower and beautiful woman images" by Li Bai includes the beautiful and gorgeous elements of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both rejections and innovations which differentiates it from the old traditions.
(4) The women images in poetry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aughter of concubine and 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woman and even the will of poets in Chinese Han and Wei Dynasty, which is embedded in Li Bai' poems. In particular, women images of "Li Bai-style" are develop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women images in Han and Wei Dynasties and the concubine and fancy women images in Southern Dynasties.
(5) Li Bai's Elegant poetry is composed of the aforementioned beauty images bearing "man's aspirations in women images" and an circuitous rather than straightforward expression of will.
(6) The "women images" in Li Bai's poems are all dressed smartly and represented a metaphor of men having both talent and virtue.
(7) The beauty images in Li Bai's poems respectively demonstrate the romance, aspiration, statesmanship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Li Bai as well as his strenuous faith in official career, both of which an expression of his grand and imposing will.
(8)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legant poetry of Li Bai in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new senses of his poems via the intertextual comparison with the palace-style poetry Qing Shang Qu Ci, Xianghe Lyrics,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Southern Dynasties, which represents only one of the many implications of his elegant poetry.
一、古代典籍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史記會註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
年9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啟業書局,1978年
【漢】揚雄著、汪榮寶注:《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漢】趙曄著、黃仁生注譯:《新譯吳越春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2月
【三國】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4月
【三國】王粲等著、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4月
【劉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10月
【劉宋】劉義慶著、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2005年5月
【劉宋】謝靈運著、顧紹伯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
月
【梁】昭明太子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5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月
【梁】顏之推著、王利器校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
月
【梁】鍾嵘著、曹旭集註:《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8月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
月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4
月
【唐】姚思廉著:《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唐】王勃著、【清】蔣清翊註:《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11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
【唐】劉肅:《大唐新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2年8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註:《玉谿生詩集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1月
【南宋】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8月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清】吳楚材編、王文濡評注:《精校評注古文觀止》,臺北:中華書局,1961 年
11月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8月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10月
【清】王先謙撰:《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清】阮元:《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清】阮元:《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王國維著、施儀對譯註:《人間詞話譯註》,長沙:嶽麓書社,2008年12月
周祖謨編:《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二、李白集及資料彙編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瞿蛻園:《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詹瑛:《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集評》,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
金濤聲等編:《李白資料彙編—唐宋之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三、今人論著
洪順隆:《從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7月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5月
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臺北:源流出版社,1981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11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台北:新文豐,1982年8月
吳宏一等著:《中國古典批評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
李長之:《道教徒李白及其痛苦》,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3年5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盧清青:《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3月
【美】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出版社,
1991年9月
施逢雨:《李白詩藝術成就》,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7月
楊松年:《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8月
王 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日】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12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7月
【美】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竹:國立清華大學出
版社,1997年12月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日】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
月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0年5月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2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等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年12月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11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廖蔚卿:《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12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8
月
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8月
【日】筧久美子、筧文生合著、盧盛江等譯:《唐宋詩文的藝術世界》,北京:中
華書局,2007年10月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9月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等譯:《李白陶淵明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5月
【日】小林環樹著、譚汝謙等譯:《論中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年8月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錢志熙:《漢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美】蘇源熙著、卞東波譯:《中國美學問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
柯慶明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陳金現:《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2月
王國瓔:《詩酒風流話太白—李白詩歌探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7月
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
四、西方文學理論(中譯本)
【德】H.R.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等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
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2月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
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
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美】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家的十五堂課》,新北:
木馬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
【美】約翰.克羅.蘭色姆(John C row Ransom)著、王臘寶等譯:《新批評》,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美】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沈語冰譯:《另一種講述的方式》,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法】伊夫.謝弗勒(Gerard Genee)著、王炳東譯:《比較文學》,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7年6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等譯:《誤讀圖示》,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英】羅曼.塞爾登(Roman Selden)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
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英】瑪格麗特.A.羅斯(Margret A. Rose)王海萌譯:《戲仿:古代、現代
與後現代》,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五、期刊與學術研討會論文
施逢雨:唐代道教徒隱士的崛起:論李白隱逸求仙的政治社會背景,《清華學
報》16卷1-2期,1984年6、12月
羅聯添:李白事蹟三個問題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
月
王國瓔: 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第9卷2期,1991年12月
謝佩芬:〈四十年來臺灣學者唐代文學研究概況〉,《漢學研究通訊》,臺北:中央
研究院,1993年6月,第12卷2期
呂正惠: 發端於「擬古」的詩藝—〈古風〉在李白詩中的意義,《清華學報》
32卷1期,2002年6月
衣若芬: 閨怨與相思:牟益「擣衣圖」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
期,2004年9月
張俐盈: 試析李白五絕對南朝清商小樂府之繼承與創新,《中國文學研究》
第21期,2005年12月
李錫鎮: 從互文現象論李白與謝朓的關係,《成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8
年4月
閻 琦: 李白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漫議,《中國李白研究-2008年集》,
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10月
許東海: 山嶽.郡望.文類—李白地理敘寫及其文類競合下的自我圖象,《唐
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1月
王國瓔: 「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
期,2009年7月
蕭師麗華: 李白擬古詩的詩學意義—以李白「著題擬古詩」為例,《從風騷到
戲曲—第一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中國
文學系,2009年12月
黃舜彬:〈1962-2009年臺灣地區李白研究的鳥瞰與提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
第16期,2009年9月
黃舜彬: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分析,刊
載於《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第1314、1315期
203
蕭師麗華:出山與入山:李白廬山詩的精神底蘊,《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
2010年12月
錢志熙:論李白樂府詩創作思想、體制與方法,《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五屆
年會暨李白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編,
2011年8月
蕭師麗華:〈李白詩的縱橫家圖像〉,「李白研究學會第十六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論文,發表於2013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尚未出版)
黃舜彬:由「側艷」到「朗麗」的美典轉換:李白詩與《玉臺新詠》「擣衣」
詩的互文性研究,收於《中國李白研究—2014年輯》,合肥:黃山
書社,2014年9月
黃舜彬:〈從子夜春歌歷時性演變蠡探李白樂府詩「清水芙蓉」詩學〉,國立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子衿論衡—中文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
會論文,2016年3月5日(目前進行學報審查中)
六、學位論文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3年6月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1年5月
李淑媛:《太白歌詩中人物形象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1年5月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87年12月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7月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年6月
陳虹妙:《樂府「子夜歌」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
論文,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