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素善
Chen, Sue-Shen
論文名稱: 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設計—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之荷蘭教學為例
Innovative Design of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 Based on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nd Task-Oriented with Netherlands Teaching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瓅勻
Chang, Li-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任務導向重理解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活動設計華語教學
英文關鍵詞: task-oriented, comprehension-oriented curriculum design, innovative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3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9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為「專業實務類」之「專業實務報告」。研究者以多年的荷蘭教學經驗為根基,採由下而上(bottom-up)取徑,經質性與量化兼具之實務探究後,發展以重理解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融入任務導向之教學模式設計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創新教學理念之重點為:以學習者當地教育背景為課程規劃之基礎、以荷蘭語翻譯作為國別化教材之輔助、以文化對比培養學習者之跨文化素養、以多媒體影音活絡課程內容、以任務教學促進師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依據上述理念發展十個單元課程(共257頁),內容包括教學指引、學習單總覽以及學習單。其創新之處在於:(一)新教學模式: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為教學模式;(二)教學活動:將荷蘭當地流行的「朋友書」改編為「自我介紹」;(三)自製教具:自製影音課程與軟體遊戲;(四)教學指引:每個單元課程以「荷蘭生活與華語文學習」及「小常識」為首,簡介荷蘭文化,以便教師引導教學。本論文期許此創新教學活動設計能提供未來研究者在編寫初級華語教學活動時之參考,並對本論文提出建議。

    This thesis is a report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d on many years of Netherland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adopt a bottom-up approach. After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she develops and innovates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by integrating Ub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into a task-oriented teaching model. The highlights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concept in this thesis are: (1) Taking the learners’ loc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s the basis for curriculum planning; (2) Using Netherlands translation as the aid of nationalized textbooks; (3) Cultivating learners’ cross-cultural literacy through cultural comparison; (4) Activat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with multimedia audio and video; (5)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task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develops ten unit courses ( pages 257 in total)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s. The content includes teaching guidelines, study list overview and study list.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are: (1) The new teaching mode that emphas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ask orientation; (2) Adapting the popular "Friend Book" in the Netherlands to "self-introduction"; (3) Self-made Audio-visual courses and software games; (4) Each unit course is headed by " Netherlands Life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ttle Common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guidelines. This thesis hopes that this innovative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can provide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reference when compiling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this the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0 第一節 創新教學 10 第二節 語言習得理論 15 第三節 重理解課程設計 27 第四節 任務導向教學法 33 第三章 方法技巧詮釋及分析 40 第一節 問題描述 40 第二節 解決方案 42 第三節 執行過程 44 第四節 執行結果 67 第四章 成果貢獻及其他成就 81 第一節 成果貢獻 81 第二節 效益分析 89 第三節 自我檢討 89 第四節 未來展望 90 參考資料 93 附錄一 遊戲體驗價值問卷原文 100 附錄二 遊戲體驗價值問卷內容 103 附錄三 示範教學教案 105

    一、中文
    (一)書籍類
    王文科、王智弘 (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朱敬先 (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薇玲 (2015)。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高點文化。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楊龍立 (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McTighe, J., & Wiggins, G. 著,賴麗珍譯 (2015)。設計優質的課程單元:重理解的設 計法指南。臺北,心理。
    (二)期刊與雜誌類
    邱怡蓁 (2017)。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1),頁28-48 。
    林景蘇 (2010)。從人腦記憶通路特性思考兒童二語言華語教學。文藻應華學報,8,
    頁219-247。
    林景蘇 (2012)。兒童華語文聽說課程教學活動─以人腦記憶通路特性為設計考量。文
    藻應華學報,10,頁237-277。
    林含諭 (2017)。十二年國教與UbD模式之課程設計關聯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9),頁232-235。
    林振興,王暄博 (2019)。應用字本位教學法對提升初級華語學習者漢字與詞彙能力之成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頁1-37。
    郭治偉 (2014)。華語學習動機類型及教學策略運用之個案分析。語文教育論壇,
    12(2),頁15-19。
    黃婷婷 (2017)。靈惠推廣菲律賓漢字書法教學。華語學刊,22(6),頁73-77。
    黃燕萍 (2018)。融入 UbD 設計架構與成果導向教育理論於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頁1-24。 DOI:10.6870/JTPRHE.201806_2(1).0001
    曾盈琇 (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頁138- 142。
    劉靖國 (2005)。成就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頁96-109。
    劉雯瑜 (2016)。基於UbD 理論之技職課程設計與實踐。2016年大學教師優良創新
    課程及教學競賽專刊,頁133-150。
    賴阿福 (2014)。資訊科技融入創新教學之教學策略與模式。國教新知,61(4),頁
    28。
    蕭美雯 (2018)。國中教師制握信念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頁113。
    謝明輝 (2017)。試論一種創新的漢字教學課程設計:以井字格取名法替賈伯斯
    (Steve Jobs) 取中文名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1(2),頁23- 39。
    (三)學位論文
    何偉韻 (2011)。華語教師行為模式與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關係。中國文化大學文學
    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邱秀琴 (2014)。泰國普吉島華語學習需求調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
    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屏東。
    林書筠 (2019)。UbD 融入國小六年級英語課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技術報告,臺北。
    紀慶聆 (2018)。任務型教學法於華文口語課上的運用—以新加坡某中學學習者為研
    究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洪欣玫 (2019)。以素養導向教學提升偏鄉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口說能力
    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
    徐慧珊 (2017)。客製化行動學習融入兒童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徐千惠 (2019)。運用UbD 模式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的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高橋紀子 (2018)。日籍社會人士華語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
    教育學系華語文教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張慧琳 (2019)。運用UbD 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以六層次閱讀
    認知能力設計提問教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臺中。
    陳姿文 (2016)。基於任務型教學法之初高級華語漢字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如珏 (2018)。初級兒童華語圖解識字學習歷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
    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
    黃瓊儀 (2006)。任務導向教學法與傳統式教學法之比較研究—以初級華語教學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音萍 (2018)。UbD 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中
    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維成 (201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結合翻轉教室之行動研究 -- 以國中生物科為例。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游凱芸 (2018)。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與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
    楊峰銓 (2018)。應用多媒體之互動式創新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與動
    機之影響—以一所連鎖補習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企業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詹中達 (2019)。MAPS 教學法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應用—融入UbD 課程
    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鄭宜庭 (2019)。以多元智能融入幼兒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印尼慈濟幼兒園
    4~5歲幼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臺北。
    (四)未出版之學位論文
    王秋錳 (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
    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岳丹薇 (2009)。任務型教學在初級華語教學上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
    曾薇慈 (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
    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采玉 (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五)網路
    破壞式創新,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802:
    張仁家 (2011)。談創新教學的知與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臺北。
    取自https://myweb.ntut.edu.tw/~jc5839/pdf/20111020.pdf
    創新一詞: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创新
    Heider 歸因理論,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海德的归因理论
    McLeod, S.A. (2018).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取自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Harlow: Longman. 取自https://www.scirp.org/(S(351jmbntvnsjt1aadkposzje))/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 ReferenceID=1776513s
    (六)電子報
    劉怡甫(2011)。21世紀教師不可不知的UbD。輔仁大學深耕教與學電子報,25,頁
    25。
    二、英文
    (一)書籍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London, England: Longman.
    Prabhu, N. 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二)期刊論文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2, 89-19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s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doi:10.1037/0033-295X.84.2.191
    Bravo, E., Enache, M., Fernandez, V., & Simo, P. (2010). A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online channel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orld Journa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2),113-123.
    Breen, M. (1987). ‘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 in C. Candlin and D. Murphy.
    Brown, H.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Eilam, B., & Poyas, Y. (2008). 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Extending multimedia
    learning beyond the lab.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8(4), 368-378.
    Hong, J.C., Tsai, C. R.*, Fan-Chiang, C., & Hwang, M.Y. (2016). Mindfulness in learning
    safe sex via social media: Perspectives of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tial valu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4, 337-346.
    Nurutdinova, Perchatkina, Zinatullina, Zubkova, Galeeva.(2016).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Methods (Challenges and Implic ations). Journal
    Articles; Reports - Research,13.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609.
    Ushioda, E. (1998). Effective motivational thinking: A cogni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oler E.A. & Espurz, V.C. (Eds.), Current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methodology (pp.77-89). Castello de la Plana, Spain: University Jaume I.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三、荷蘭文
    (一)網路
    耶拿計畫教育。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Jenaplanonderwijs
    荷蘭的教育。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Onderwijs_in_Nederland
    荷蘭的初等教育。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Basisonderwijs_in_Nederland
    荷蘭耶拿計畫協會。取自https://www.jenaplan.nl/
    荷蘭道爾頓協會。取自 https://www.dalton.nl/
    荷蘭蒙特梭利協會。取自https://montessori.nl/
    道爾頓教育。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Daltononderwijs
    義務教育和義務資格。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Daltononderwijshttps://www.rijksoverheid.nl/onderwerpen/leerplicht/leerplicht-en-kwalificatieplicht
    蒙特梭利教育。取自https://nl.m.wikipedia.org/wiki/Montessori-onderwij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