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彥彥
論文名稱: 社會重建取向在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之教學為例
A Study of Social Reconstructed Orientation of Art Education Pedagog-Take Teaching Public Arts of the Guandu Community Distric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瓊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社會重建社區公共藝術
英文關鍵詞: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community, public 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3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重建課程規劃所強調的,將課程融入社區公共藝術或社區問題,讓學生透過社區探究及行動,解決社區問題,營造永續優質的環境,經由批判與實踐為導向之課程設計體現社會重建理論。
    本研究目的是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採行動研究方式,以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國小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二班學生共計六十九人,在課程結束後接受社會重建課程-公共藝術篇實施成效調查問卷。
    本研究資料分析是透過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教學日誌、觀察員的紀錄、攝影、問卷,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為輔,來探究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探究、行動三階段,能使學生獲得公共藝術知識,並增進學生保留或改進社區、社會藝術品的知覺及行動力。
    (二)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活用知識,實踐生活改造,提升學習意願、成就感及對社區學校的認同感。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ing social reconstructed theory, emphasizes the course incorporating with public art and issues of community. By the course design of critique and practice, the experimented students have to involve in the issue and find a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in order to create an incessant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lays stress on course design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public art of Guandu community by using concept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objects of study that are 69 students in fifth grade of Guandu primary school at Piteou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have to take the social reconstructed course—questionnaire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public art.
    By analyzing supplement materials, student’s works, teaching diaries, photographs, questionnaires and records of observer,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how to us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n public art of Guandu commun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lects on 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s a result, we find out the following:
    1. 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corporating with public art in Guuandu community, students can get knowledge of public art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environments. Moreover, they could perceive the community problems and take action to solve them.
    2. Through the course, the learning intentions of students increase gradually. Therefore, they can make use of knowledge to improve living quality and identify with their own school and communi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會重建論的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的轉向與社會重建論的藝術教育之意義與目的 16 第三節 社會重建課程與公共藝術 22 第四節 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6 第四節 課程規準表專家意見調查表綜合評論 59 第五節 社會重建課程設計 75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80 第一節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地區公共藝術教學分析 81 第二節 學習單質性評量分析 92 第三節 「社會重建課程-公共藝術篇」實施成效調查結果 114 第四節 研究省思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4 中文部分 134 英文部分 136 附錄 13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 梅〈2002〉。火與冰的行走—王俠軍剔透之路。臺北:天下。
    邱麗文(2002)。新中國人的驕傲。NEWIDEA新觀念雜誌第170期,34。
    余安邦(2001)。「社區有教室」芻議。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手冊,6。台北:台北縣教育局。
    李雅婷(2004)。社會轉化與美感創造-探析社會重建論的課程關懷。屏東師院第十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邊陲與發聲-課程與教學的文化政治與社會正義」(pp.245-268)。屏東師範學院。
    李涵鈺、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9-50)。臺北市立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
    林俐君(2004)。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教材評鑑規準之建構。臺北市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徐宗林(1979)。重建主義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陳昭曄(1999)。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217-231。
    陳浙雲、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3),29-48。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199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03-122。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7),44-53。
    陳麗華等人(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南。
    陳麗華、王鳳敏、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00。
    黃才郎(1997)。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臺北:藝術家雜誌社。
    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23-142。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 (1989)。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台北:東華。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義宏(1989)。 西方都市環境中戶外藝術之研究。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曾 峰(2002)。 91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節錄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p.141),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劉豐榮(2002)。社會學與藝術教育。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藝術與人文教育(pp.195-197)。台北:桂冠。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中文網站資源
    大紀元e報關渡美術館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12/n846306.htm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From:http://140.116.223.225/5-1/ 22-L.htm
    公共藝術官方網站:http://publicart.cca.gov.tw/home.php
    公共藝術文化局定稿1224光碟(ppt):“關山渡水 旭日曉月”作品介紹。
    公共藝術官方網站http://publicart.cca.gov.tw/
    台北捷運工程局新店和中和線公共藝術:
    http://sdpo.dorts.gov.tw/Arts/Art_Main.htm
    http://www.ts.land.tpc.gov.tw/H/h4.htm
    琉園http://www.glass.com.tw
    翁國珍http://www.art-support.com.tw/03/wong/
    http://publicart.cca.gov.tw/database/qa_a01.php?id=1
    http://sdpo.dorts.gov.tw/Arts/Art_Main.htm
    http://publicart.cca.gov.tw/works/work_detail.php?id=30

    英文部分
    Clark,R.(1996).Art education:Issues in postmodernist pedagogy.Reston, 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Dewey, J. (1925).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ragmatism..In Jo Ann Boydston(Ed.) Vo1 .2 of John Dewey: The Later Works,1925-1953. 17 vols(pp.3-21).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ugg, H.(1947). Foundations for American education. N.Y.: Harcour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