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亭羽 Chen, Ting-Yu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 Behavior intention rela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among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正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服務學習 、志願服務 、態度 、主觀規範 、控制知覺 、行為意向 |
英文關鍵詞: | Service-learning, Volunteer service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Behavior inten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7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4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欲了解國中學生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現況,探討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經驗、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彼此間的關係,以及能否預測國中學生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便利取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嘉義市等地區八、九年級國中學生,有效樣本共計490份。研究工具為「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依從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規定時數從事服務學習,從事最多的服務學習類型為環境保護。對於志願服務,女生比男生有更正向的態度與控制知覺,更願意再度從事志願服務;九年級學生服務學習時數顯著高於八年級,但八年級學生比九年級學生對志願服務有更正向的態度及主觀規範。國中學生從事十二國教服務學習之經驗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無相關,且無法預測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而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有正相關,且可預測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最後,依據各項研究結果擬出相關建議,供實務上及後續研究參考。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rela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among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 outcomes of the 12-year high-school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experience of this program, attitudes, subjective norms,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intention,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volunteering,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good indicators of their likelihood of volunteering. The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intention towards volunteer services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students from New Taipei, Taoyuan, Hsinchu, and Chiayi City. A total of 490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junior-high students met the 12-year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criteria. With regard to volunteering willingness, female students ha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than male students. Ninth-grade students had completed significantly more hours compared to eighth graders ; however, the eighth graders show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subject norms than the ninth gra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towards volunteer services was not significant; thus, predictor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Attitudes, subjective norms,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and behavior intention towards volunteer servic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he behavior intention rela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was verified.
中文部分
丁香蘭(2014)。國小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桃園縣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文玉(2008)。社區志工持續參與健康服務志工之經驗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台中市。
王陳雪霞(2009)。深度休閒文化志工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敏男(2015)。國中生參與健康休閒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公立國中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王雯華(2012)。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之行為意圖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斌妤、葉旭榮、黃俊英(2002)。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老人福利
機構志工招募的應用。管理學報,19 (3),475-505。
李孟華(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生升學行為意向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雋富(2013)。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完全中學國三學生直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祥順(2013)。導遊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花東
縱谷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勝義(2015)。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 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市:五南。
吳永安(2007)。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服務動力之研究─宜蘭縣榮欣志工團體個案
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文鴻(2011)。台中市立大甲國中學生乘坐機車未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及相關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吳昀陞(2012)。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韋廷(2011)。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岡山地區志願服務團隊成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洪敏貴(2015)。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菁君(2012)。志工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生活持續參與動力之研究~以福智文
教基金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洪常耘(2012)。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相關因素與正向發展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施建矗(2001)。志工新世紀的資產。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國際志工年公部
門推動志願服務研習營。
馬菁美(2013)。探討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意向影響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義守大學,高雄市。
涂佳榮(2013)。非營利組織青少年志工持續參與志願服務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社
團法人台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縣。
教育部(2012)。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台灣小飛俠中程計畫(102至105年度)。取自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網址:http://www.yda.gov.tw/,2014年12月8日。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網址: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2015年3月5日。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 Law/
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9C%8B%E6%B0%91%
E6%95%99%E8%82%B2%E6%B3%95,2015年3月10日。
陳秀英(2006)。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威翰(2010)。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孟纖(2015)。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國中生使用LINE貼圖之
行為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三版)。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芃彣(2013)。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仁華(2013)。應用TPB理論探討青少年選擇流行音樂的消費意向(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莉蓉(2015)。企業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荻(2015)。國中生霸凌旁觀者助人行為意圖評估-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1988)。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曾慧媚(2003)。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淑珍(2013)。嘉義縣環保志工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動力與組織忠誠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巽閔(2011)。國中七年級學生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怡婷(2013)。「服務學習」納入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之爭議與省思。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2(1),88-90。
衛生服利部(2014)。志願服務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
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BF%97%E9%A1
%98%E6%9C%8D%E5%8B%99%E6%B3%95,2015年3月10日。
歐振寬(2003)。台北市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服務學習的參與態度及其相關
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佩姍(2005)。參與志願服務老人之生命意義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漢賢(2001)。對聯合國推行二○○一年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志願
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93,76-105。
謝嘉珍(2009)。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薛淑珍(2006)。影響資深安寧療護志工持續服務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簡嘉盈(2011)。同儕對高中生利社會行為之影響:以同理心、友誼特性與同儕相
似性為調節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顏國雄(2015)。國中生參與跆拳道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台中市。
蘇文彬(2002)。提供志願服務經驗以促進社會工作系學生學習熱忱之教學策略初
探--引「服務-學習」觀點。社區發展季刊,99,303-313。
張滿玲(譯)(民9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hells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台北市:雙葉書廊。
英文部分
Ajzen,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jzen,I. & B.L. Driver(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isure Science, 13, 185-204.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Boston, MA.
Ajzen, I., & Fishbein, M.(199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5), 888-918.
Ajzen,I.(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hmann(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pp. 11-39). Springer, Heidelberg.
Ajzen,I. & Jane Klobas(2013). Fertility intentions: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emographic Research, 29(8), 203-232.
Ajzen,I. & Thomas J. Madden(1985).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illis, D., & Harris, M. (1996). Voluntary agencies: 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
Clary, E. G. & Snder, M.(1999). “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5):,156-159.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owns, D. S., Graham, G. M., Yang, S., Bargainnier, S., & Vasil, J. (2006).
Youth exercise Intention and past exercise behavior: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s of sex and meeting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7(1), 91-99.
Drucker, P. F.(1990).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N.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Dunn, P. C. (1995). “Volunteer Management,”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Ellis, S. J., & Noyes, K. H. (190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ischer, Lucy R. & Schaffer, Kay B.(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Gatch, C.L. & Kendzierski, D. (1990).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1), 100-102.
Larry E. Davis & Ajzen,I. (2002). The decision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o complete high school: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4), 810-819.
Jost Reinecke, Peter Schmint & Icek Ajzen(1996).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dolescents’ condom use: A pane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9), 749-772.
Sebastian Bamberg, Icek Ajzen & Peter Schmidt(2003). Choice of travel mode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roles of past behavior, habit, and reasoned actio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5(3), 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