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怡君 |
---|---|
論文名稱: |
新加坡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變遷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種植園 、土地利用變遷 、新鎮社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肇因於歐洲國家的香料需求而發現新航路,並從此改變東南亞的歷史。新加坡也在香料競賽的過程中,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新加坡河兩岸仍是轉口貿易的匯集區,島上西部與北部地區則是滿佈種植園。戰後迄今,新加坡港口仍是重要商埠,而以往種植園的鄉村景觀則已轉變成為組屋林立的新鎮社區。因此,本研究嘗試將新加坡的國家發展放入全球經濟脈絡底下,探究政府政策有何改變,並進而影響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轉變。
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變遷大致可區分成三個階段:
一、由草莽未臻而漸成甘蜜胡椒種植園
早期英國殖民政府勢力尚未深及內陸地區,種植者可任意闢地開荒而不受限制,再加上英國在1836年取消甘蜜關稅,需求甘蜜做為紡織染料,種種有利條件造成郊區種植園林立。1850年代義順地區乘著椒蜜業的種植風潮而從荒地闢為種植園。
椒蜜時代的種植園主,如首位正式開墾義順地區的曾亞六、佘有進等人,係為當時華人社會的領袖階級,而當時的僑領多少都與私會黨有所關聯,此外,大多數的園主都是潮州人,因此,潮州私會黨組織-義興公司係操控新加坡椒蜜業的發展。透過私會黨的力量,種植園主可以獲得開園所需的苦力勞工;苦力勞工無法決定自己的去留,任憑種植園主的挑選,前往全然陌生的異地從事勞動;小種植園主也往往因為資金不足,而必需向位於新加坡市鎮中的商人與店主借貸。
爾後,由於殖民政府的自由港策略,造成財政收入不敷支出,遂轉而從土地開發著手,公告各項土地政策,諸如購買土地所有權狀等法令,使得種植者身處劣勢,得利者卻是市鎮上的資本家,最終迫使種植者及其下屬的苦力漸趨「邊緣化」,只得選擇出走新加坡,到對岸柔佛另闢天地。1886年,殖民政府宣示森林地不再授予甘蜜之種植,更是意謂著新加坡島上甘蜜和胡椒游耕農業的終止。
二、由甘蜜胡椒種植園轉變為黃梨橡膠種植園
除了土地政策的限制以外,從18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的控制力量逐步強化,開始大力取締島上的私會黨人;1889年通過危險社團法令,授權警察得以逮捕、監禁私會黨徒,或是將之驅逐出境。1914年亦廢除賒單制度,正式結束苦力貿易。這兩方面法令的頒布,正式宣告具有私會黨色彩的椒蜜種植者在新加坡已無立足之地。
隨著椒蜜業的衰微,黃梨和橡膠成為日後新加坡農業活動場上的主角。1904年陳杞柏從陳清源手中買下原屬於曾亞六之曾厝港44英畝地,開啟義順地區黃梨種植風潮,也代表著華人私會黨領袖時代的結束,預示著日後華商與企業家引領風騷的年代。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美橡膠產業迅速開展,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發展,更是需要大量的橡膠。1906年,陳嘉庚向成功試種橡膠的陳齊賢購買種籽,與本地黃梨一併栽種,成為義順地區最早的橡膠種植者。爾後,殖民政府亦頒布優惠條例,鼓勵島上橡膠園的開闢,不論是華人或是外資種植公司皆熱切投入橡膠的生產與貿易。本地橡膠榮景持續直到1920年代,因世界橡膠產量供過於求,價格狂跌。1929年又遭逢世界經濟衰退,景氣低迷,不少華商難以抵擋劣勢,紛紛將橡膠園轉售予資金較為雄厚的外資公司。此時,林義順的事業亦遭受重創,遂將曾厝港地段的橡膠公司和橡膠園轉讓給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
在殖民政府政策的安排下,具有私會黨背景的椒蜜種植者步入「邊緣化」,不但失去土地資源,也喪失社會掌控能力,不再是華人社會的重要領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順應世界市場新需求的發展,憑藉著黃梨和橡膠種植業而興起的商人與企業家,如陳嘉庚、林義順、李光前等華商即是20世紀新加坡重要的華人領袖。
三、由黃梨橡膠種植園走向現代化郊區新鎮社區
1965年,新加坡被迫走向獨立,為了有效利用有限資源,而將大部分的土地投入工業發展與住屋的興建,以降低戰後以來的高失業率,並解決住宅短缺的問題。為了使政府建設更有效率,1966年國會通過土地徵收法案,賦予政府得以低價收購私人土地的權力。1970年代末期,隨著都市擴張,義順地區也在政府的規劃下,成為郊區新市鎮一員。政府透過徵收以外資萬國橡膠公司為主的私人土地,以及1971年英軍歸還的軍事區,從事義順地區的改造工程。過去因黃梨與橡膠園開發而興起的聚落,短時間內被夷為平地,村民被迫離開本地,遷居他處。義順地區從19世紀中滿布椒蜜園的景觀,轉變為廣植黃梨與橡膠的地區,如今再度改變容貌,成為新加坡北部區域的新市鎮。
壹、中文
一、中文專書
人文出版社編委會
1976 《植物大辭典》,臺中市:人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崇一
1985 〈新加坡華人社會變遷〉,李亦園、文崇一、施振民著,《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上)》,頁15-104,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守儒
1976 《東南亞地誌》,臺北市:華正書局。
朱鏡宙
1977 《英屬馬來半島》,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吳振強
1966 《東南亞史綱》,新加坡:青年書局。
吳關琦等著
1993 《東南亞農業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體仁
1966 《殖產橡膠拓荒人》,新加坡:世界書局。
吳鳳斌
1992 〈有關契約華工的幾個問題〉,《南洋研究論文集》,頁3-2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宋旺相
1993 《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文版)》,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宋哲美主編
1976 《東南亞年鑑》,香港:東南亞研究所。
李恩涵
2003 《東南亞華人史》,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遠榮
1998 《李光前傳-橡膠大王的一生傳奇》,香港:名流出版社。
杜志鑑
1984 《農村的製革技術》,臺北市: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出版部。
周凱
1961 《廈門志》,臺北市:臺灣銀行。
林孝勝
1987a 〈李光前的起家-南益樹膠廠的創設經過〉,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129-132,新加坡:義順區基層組織。
林源福
1987a 〈社區發展概述〉,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37-50。
1987b 〈戰前華順芭的經濟與社會〉,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72-86,新加坡:義順區基層組織。
林遠輝、張應龍
1991 《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鐘雄
1987 《歐洲經濟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姚楠主編
1995 《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柯木林、林孝勝編
1986 《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
保羅‧惠特利
1989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新加坡近郊的土地利用〉,潘明智, 張清江編譯,《東南亞歷史地理譯叢》,新加坡:南洋學會。
莊欽永
1987 〈曾亞六〉,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110,新加坡:義順區基層組織。
高事恒
1948 《南洋論》,上海:南洋經濟研究所。
唐志堯
1960 《新加坡華僑志》,臺北市:華僑文化出版社。
唐相道
1997 《新加坡安居工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馬志剛
1996 《新興工業與儒家文化:新加坡道路及發展模式》,北京:時事出版社。
高峰等著
2004 《社會發展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貴強
1977 《星馬史論叢》,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1994 《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莊國土
2001 《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雲樵
1966 《馬來紀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郭俊麟
1998 《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壽華
1967 《新‧馬通鑑》,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陳正等著
2005 《新加坡年鑑》,新加坡: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
陳育崧
1983 《椰陰館文存》,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1987 〈古代的新加坡〉,《椰陰館文存補編》,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陳岳、陳翠華
1995 《李光耀-新加坡奠基人》,臺北市:克寧出版社。
陳烈甫
1982 《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庚
1993 《南僑回憶錄》,新加坡:陳嘉庚國際學會、陳嘉庚基金會。
陳碧笙、陳毅明
1986 《陳嘉庚年譜》,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鳴鸞
1987 〈義順港腳百年滄桑〉,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51-58。
曾玲
2003 《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黃松贊
2005 《新加坡社會與華僑華人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黃弼臣
1958 《南洋的香料》,臺北市:海外文庫出版社。
楊松齡等
2006 《各國國有土地經營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以英國、日本及新加坡為例》,臺北市: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鄒豹君
1965 《馬來亞地理》,臺北市:漢明書局。
1966 《新加坡地理論文集》,新加坡:星澳出版社。
趙汝適
1961 《諸蕃志》,臺北市:臺灣銀行。
潘醒農
1993 《潮僑溯源集》,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蔡光篁
1955 《南洋的樹膠》,臺北市:海外文庫出版社。
鄭資約
1972 《東南亞地理誌略》,臺北市:正中書局。
羅佩恒、羅佩菁
2004 《新加坡簡史》,新加坡:新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長永
2006 《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臺北市:五南圖書。
二、中文翻譯書
David Jary & Julia Jary 著,周業謙、周光淦譯
2005 《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F. H. 欣斯利(Hinsley)編,丁鐘華等譯
1999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 P. Dartford
1959 《馬來亞史略》,新加坡:聯營出版有限公司。
Jill Norman著,張德譯
1999 《辛香料百科》,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Parcell(巴素)著,劉前雯譯
1950 《馬來亞華僑史》,檳榔嶼:光華。
W. G. Huff著,牛磊、李潔譯
1994 《新加坡的經濟增長-20世紀裡的貿易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著,王國璋譯
1999 《地理大發現(1400-1600)》,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
1999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
契波拉(Cipolla)編著,張彬村譯
1989 《歐洲經濟史-工業革命篇》,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
1985 《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
華勒斯坦著,郭方等譯
1998 《近代世界體系》,臺北市:桂冠書局。
楊進發著,李發沈譯
1990 《陳嘉庚-華僑傳奇人物》,美國:八方文化。
路西昂‧居由(Lucien Guyot)著,劉燈譯
2006 《香辛料的歷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薩德賽(D. R. SarDesai)著,蔡百詮譯
2001 《東南亞史》,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顔清湟著,粟明鲜等譯
1991 《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貳、中文論文(期刊、學位、研討會論文)
一、中文期刊
林孝勝
1987b 〈李光前的企業王國(1927-1954)-新華家族企業個案研究〉,《亞洲文化》,第9期,頁3-20。
施添福
1979 〈論當代地理學主流的形成及其方法論和本質觀〉,《思與言》,16卷6期,頁569-586。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頁203-242。
唐子來
2000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體系〉,《城市規劃》,24卷1期,頁42-45。
鄒豹君
1968 〈新加坡經濟發展與地理資源〉,《南洋大學學報》,第2期,頁1-25。
鄭惠明
1947 〈華民政務司署史略〉,《南洋學報》,第4卷第1輯,頁54-59。
薛國中
2004 〈16至18世紀西歐東擴論〉,《武漢大學學報》,57卷5期,頁700-708。
二、中文學位論文
王麗婷
2007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合併與分裂》,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論。
吳岳融
2002 《新加坡公共住宅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
李成發
1970 《新加坡的移殖區:以61與108移殖區為例》,新加坡南洋大學文學院地理系榮譽學士論文。
林佳慧
2002 《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林政民
2002 《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曹寶弟
1976 《戰前星馬黃梨業的探討》,新加坡南洋大學歷史系榮譽學士論文。
彭建源
1997 《臺灣、香港、新加坡三地-政府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之比較》,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論。
葉佩雯
2006 《新加坡經濟發展策略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論。
葉爾建
2003 《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盧鏡臣
1998 《偏遠地區環境破壞的社會機制 : 以澎湖海岸地景破壞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硏究所碩論。
參、外文專書
H. Price
1921 Planting In Singapore. Walter Makepeace, Dr. Gilbert E. Brooke, Roland St. J. Braddell edited, One Hundred Years Of Singapore. pp.79-84 London: John Murray
James Lornie
1921 Land Tenure. Walter Makepeace, Dr. Gilbert E. Brooke, Roland St. J. Braddell edited, One Hundred Years Of Singapore. pp.301-314 London: John Murray
D. H. Grist
1933 Nationality of Ownership and Nature of Constitution of Rubber Estates in Malaya. Kuala Lumpur: Dept. of Agriculture
E. E. Rich & C. H. Wilson edited
1941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 IV-The Economy of Expanding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 N. Howes
1953 Vegetable Tanning Materials. London: Butterworth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James C. Jackson
1968 Planters And Speculators: Chinese and Europea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in Malaya, 1786-1921.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C. M. Turnbull
1972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67: Indian Presidency to Crown Colony. London: Athlone Press.
1977 A History of Singapore 1819-1975. Kuala Lumpur ;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E. Gamer
1972 The poli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ohn H. Drabble
1973 Rubber in Malaya, 1876-1922: the genesis of the industry.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ng Yew Kwan
1973 Report on the Agricultural Census of Singapore, 1973. Singapor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 National Statistical Commission.
Lee Poh Ping
1978 Chinese socie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Singapore. 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ers Blaikie
198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il ero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Yen Ching-hwang
1986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 Singapor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ers Blaikie & Harold Brookfield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 New York: Methuen.
W. G. Huff
1994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ingapore : trad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anna Hall Brierley
1994 Spices : The Story of Indonesia’s Spice Trade. 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1996 The Yishun Planning Area: palnning report 1996. Singapor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Martin Perry, Lily Kong, and Brenda Yeoh
1997 Singapore : a developmental city state. Chichester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Ole Johan Dale
1999 Urban Planning In Singap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City.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Watts etc.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ition. Oxford and Malden: Blackwell Pub.
Paul Robbins
2004 Political Ecolog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肆、外文期刊、論文
J. R. Logan
1849 Agriculture Of Singapore. The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pp.508-511
J. T. Thomson
1850 General Report On The Residency Of Singapore, Drawn Up Principally With A View Of Illustrating Its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The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Vol. V, May, pp.206-220
The Economics Branch Of The Dept. of Agriculture, S.S. & F.M.S.
1937 The Malayan Rubber Planting Industry In 1936. Malayan Agricultural Journal. Vol.25, pp.277-285.
Blythe
1947 Historical Sketch of Chinese Labour in Malaya.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MBRAS), Vol.20, part1, pp.64-114
Low Siow Chek
1955 Gambier and Pepper Planting in Singapore 1819-1860. Academic exercise -Dep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Malaya
Lim Chin Beng
1956 The Malayan pineapple canning industry. Academic exercise-Dep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alaya
E. Thio
1960 The Singapore Chinese Protectorate, Events and Conditions Leading to Its Establishment, 1823-1877.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16: 1-2.
Wong Lin Ken
1960 The Trade of Singapore, 1819-69.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MBRAS), Vol. 33, part4
Joyce Ee
1961 Chinese Migration to Singapore, 1896-194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2, pp.33-99
W. Bartley
1969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in 1819.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MBRAS), Vol. XLⅡ, partⅠ, pp. 112-113.
Ang Koh Ping
197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Geographical Papers. Singapore: The South Sea Society
Carl A. Trocki
1976 The Origins of the Kangchu System 1740-1860.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MBRAS), Vol.XLIX, 1976, partⅡ, pp. 136-137.
Chia Hock Chuan
1977 Gambier and Pepper Industry in Singapore and Johore(1819-1917)-a Stud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Academic exercise-Dept. of History, Faculty of Arts, Nanyang University
G. J. Tempelman & F. J. J. Sunykerbuyk
1983 Agriculture In Singapore: Problems of Space and Productivity.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Vol.4 No. 1, pp.62-72
Pitt Kuan Wah
1987 From Palntations To New Town : The Story of Nee Soon., Lim How Seng & Lim Guan Hock edi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e Soon community. pp.193-225
Lim How Seng
1987 The Story Of Bukit Sembawang. , Lim How Seng & Lim Guan Hock edi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e Soon community. pp.240-247
Thomas J. Bassett
1988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Peasant-Herder Conflicts in the Northern Ivory Coast.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 : 3 , pp.453-472.
Margaret D. Chapman
1989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Fisheries Depletion in Amazoni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6 : 4 , pp.331-337.
Tan Hung Boon
1991 Singapore’s Land Use Policies, 1959-1990.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Karl S. Zimmerer
1991 Wetland Production and Smallholder Persistence: Agricultural Change in a Highland Perivian Region.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1 : 3 , pp.443-463.
Raymond L. Bryant
1992 Political Ecology: An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 in Third-World Studies. Political Geography, 11 : 1 , pp.12-36.
Lawrence S. Grossman
1993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Banana Exports and Local Production in St. Vincent, Eastern Caribbean.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3 : 2 , pp.347-367.
Warwick Neville
1993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Land Functions in Singapore. Geoforum, 24:2, pp.143-163
Rachel van Elkan
1995 Singapore’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nneth Bercuson edited, Singapore: A Case Study in Rapid Development. pp.11-19
Erick Swyngedouw
2003 Moderni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Spanish Waterscape, 1890-1930.
In Political Ecology: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Development Studies. pp. 94-112, edited by Karl S. Zimmerer&Thomas J. Basset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伍、地圖集
范毅、周敏主編
2004 《世界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陳奇
出版年不詳 《馬來西亞新加坡地理教科圖》,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邁迪脈思
2006 《新加坡街道指南2006年版》,新加坡:邁迪脈思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Pearson Education Asia Pte. Ltd.,
2002 The Longman Singapore Atlas 2002, Singapore: Pearson Education Asia Pte. Ltd.
陸、網路資源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新加坡統計局),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0 Census of Population 2000 Statistical Release 4: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Travel.
http://www.singstat.gov.sg/pubn/popn/c2000sr4.html(2008/03/22瀏覽)
Thulaja, Naidu Ratnala
2003 Chinese Villages in the North.
http://infopedia.nlb.gov.sg/articles/SIP_385_2005-02-02.html(2008/04/10瀏覽)
新加坡都市重建局
http://www.ura.gov.sg/index.html(2008/02/25瀏覽)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
http://www.hdb.gov.sg/fi10/fi10200p.nsf/DefaultHome/HomePageInternet?
OpenDocument(2008/04/05瀏覽)
萬國有限公司(Bukit Sembawang Estates Limited)
http://www.bukitsembawang.sg/(2008/04/06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