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婉甄
論文名稱: 漢字形似字之相似度評定暨創意精緻化策略對其區辨成效之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ating of Similarity Degree and Creative Radical laborate Mnemonics in Distinguish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Pairs of Similar Patterns
指導教授: 陳學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創意精緻化學習策略形似漢字相似度評定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者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radical elaborate mnemonics, the Chinese character pair of similar pattern, the rating of the similarity degree, CSL learne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形似漢字的混淆,是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CSL)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錯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CSL學習者對形似漢字的相似度評定情形與創意精緻化學習策略對形似漢字的區辦學習成效。研究一分析CSL學習在不同相似型態漢字間的相似度評定差異;研究參與者為80名臺灣師大華裔學生;研究工具為自編的相似字對評定作業「漢字字形評定量表」。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二則旨在探討創意精緻化學習策略對相似字對區辨的學習成效,研究參與者為招募的23位CSL學習者。研究設計為受試者內設計,所有研究參與者均需學習由研究一中抽選10組相似字對,其中一半透過「自行觀察」情境進行學習,另一半透過「創意精緻化」情境進行學習。研究工具則為形似字對區辨教學材料、形似字對字義選擇配對測驗和漢字字形評定量表。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考驗。研究一結果顯示,CSL研究參與者對於不同相似形態的相似度評定有顯著的差異,其中以增減筆畫型態最相似;研究二發現,創意精緻化策略對於字義選擇配對測驗有較顯著的進步,但創意精緻化和自行區辨兩種區辨學習策略對於形似字對的字形區辨的助益並無顯著差異,區辨教學前後的形似字對相似度評定分數並無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漢字辨識學習理論及教學實務提出建議。

    This thesis includes two studi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first study were 80 ethnic Chinese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not Chinese. They were tested on various exercises with 60 character pairs of similar pattern to evaluate the rating of the similarity degre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he two-way ANOVA. The objects of the second study were 23 Chinese-as-the-second-language (CSL) learners. To discover how the creative radical elaborate mnemonics affec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imilar charact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the data was examined by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he t-TEST. In the first study, it reveals obvious differences when the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on similarity evaluation with a series of characters of similar forms. The second study reflects the participants' progress was vivid when they apply the creative radical-sophistic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to the test on distinguishing word meaning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y show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rating of the similarity degree among participants.
    This thesis displays that various creative radical elaborate mnemonics are helpful in learning character pairs of similar patterns, including the sinogram-based theory, the key-images, the Chinese radicals and Chinese-stem deriving instructional method, and the elabora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Moreover, the rating of the similarity degree is useful to reflect how well a learner can distinguish characters of similar patterns.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名詞解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漢字形似現象與書寫偏誤 4  第二節 漢字的語言特性 7  第三節 漢字的對外教學與形似漢字區辨教學 10  第四節 創意部件精緻化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 21 第三章 研究一:華裔生對不同型態之形似漢字的相似度判斷 27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程序 27  第三節 研究材料 2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29  第五節 研究結果 30  第六節 討論 31 第四章 研究二:創意精緻化學習策略對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者   在形似漢字區辨的學習效果之研究 33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實驗設計 33  第四節 實驗程序 3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4  第七節 研究結果 45  第八節 討論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結論 5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1 參考文獻 附錄:創意精緻化學習策略應用於形似漢字區辨之教材

    王寧(2013)。漢字構型學講座。台北市:三民書局。
    王開揚(2009)。漢字難學的命題無法否定。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王瓊珠(2005a)。高頻部首/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影響。  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6(1),95-124。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18,207-235。
    呂叔湘(1987)。漢語文的特點和當前的語文問題。中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如龍(2010)。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學導入。華文教學與研究,38(2),1-5
    李寧(2009)。認知發展:漢字輸入中信息代碼加工的理論與實踐(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頁79-85。
    吳慧聆(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
      教育學報,25,1-30。
    林季苗(2010)。漢語教學四大原則與法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8(2),65-  79。
    林姿君(2010)。運用心智圖法之漢字聯想研究:以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為研   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碧香(2009)。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  
      23(1),55-68。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燕梅(2013)。漢字文化的模式與內涵。台北:文津出版社。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  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
      東師院學報,14,179-218。
    紀壽惠(2009)。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宣崇慧(2007)。直接教學模式對不同認知問題識字困難學童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名凱(譯)(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原作者:Ferdinand de   
      Saussure)。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郭騫(2008)。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談詞彙記憶策略。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6(11)。135。
    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
      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43,66-86。
    陳學志、陳仙舟、張道行(2012)。漢語組字規則資料庫暨漢字偏誤資料庫之建   置、擴充及運用。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報告,未出版。
    陳學志、張雨霖、張瓅勻、吳阜融(2013),常用中文字形音相似字的分析。「第
      21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瑩漣(2009)。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同聲旁字組」分析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楓(2008)。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俊羽(2008)。字本位理論在對外華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認識。雲南師範大學學  報對外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版,6(3),26。
    許錟輝(2005)。現今漢字的文化現象。2004漢字文化節,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145-146。
    許進雄(2002)。簡明中國文字學。新北市:學海出版社。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文光圖書。
    張金蘭(2009)。5C 理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中原華語文學報,3,70。
    張鈞莉(2010)。合理而不過分──談文字學在對外華語教學中的應用。華語文創
      新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中壢市。
    彭藍玉、胡珂菲(2009)。漢字教學方法論。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   集。世界華文出版社:台北市。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畫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  証據。心理學報,29(1),8-16。
    舒兆民(2010)。華語文教學講義。台北:新學林。
    舒兆民(2010)植基於心理認知優勢進行華語文漢字入門教學設計。2010華語文
      教學科際整合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論文集。聯合大學華文系:苗栗市。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
    黃沛榮(2010)。漢字教學的困境與突破。2010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台灣華語文學會。
    黃沛榮(2011)。字理教學的運用及其侷限。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台北市。
    歐素惠、王瓊珠(2004)。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  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71-292。
    鄧守信、洪于慧、張文嫺、盧俊宏(2007),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
      建立及偏誤類型分析。「2007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中逢甲大學。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正中書局。
    錢乃榮、鄧守信(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謝錫金(2000)。基本字帶字【中文教育網】。取自   
      http://www.chineseedu.hku.hk/ChineseTeachingMethod/
      learnword/basic/index.htm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顏廷、楊佳蓉、林芮婷(2010),泰國大學生語音、語法、漢字偏誤分析──以泰
      國甘烹碧皇家大學漢語教育專業學生為例。2010華語文教學與實務研討會論
      文集。教育部。
    關之英(民2010)。華語文識字教學策略之探討。2010華語文創新教學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中壢市。
    Carney, R. N., & Levin, J. R. (2002). Pictorial illustrations still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ex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1), 5-26.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volume I: Basic Research (chap. 2, pp.51-85). NY: Springer Verlag.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Newbury House.
    Reid, D. (1990a). The role of pictures in learning biology: Part 1, perception and observation. Journal of Biology Education, 24(3), 161-172.
    Reid, D. (1990b). The role of pictures in learning biology: Part 2, picture-text process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4(4), 251-258.
    Sadoski, M., & Paivio, A. (2001). Imagery and text: A dual coding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ahwah, NJ: Erlbau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