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凱婷 Kai-Ting,Chang |
---|---|
論文名稱: |
搖滾樂手玩團經驗與自我認同-以「1976」樂團為例 The band experience and self-identity of a rocker- a case study of 1976 band |
指導教授: | 王永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自我認同 、搖滾樂團 、1976 |
英文關鍵詞: | self-identity, rock band, 197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65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搖滾樂自發展以來,持續在社會、藝術、文化、認同等面向被討論著,1950年代隨著美軍駐台傳入台灣,發展至近十多年來台灣搖滾樂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連帶影響更多研究者以台灣搖滾樂發展及搖滾樂團、樂手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1976」樂團為研究對象,針對現任樂手 進行深度訪談,書寫樂手個別生命經驗以及樂團發展歷程及歷程中與環境脈絡的交互影響,以及認同的形塑。
「1976」團員各自透過不同的生命經驗接觸到搖滾樂、在共同的時空下相遇一起玩團,透過創作傳達自己的生活,也在玩團過程中建構命定般的情誼。十多年來台灣政治環境的變遷與全球化的發展、家人/朋友/產業/環境的各種阻力與助力持續影響著「1976」樂團對情境的詮釋與決定。「玩團至今」這件事讓「喜歡一件事然後一直做下去」變得很有說服力、是足以改變一生的興趣。而「玩團」可以表達自己、認識自己,同時又被很多人喜歡這樣的好事,非常值得推薦給更多的人了解。
Rock'n' Roll is often discussed in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culture, art, etc.. Beginning in 1950s Rock'n' Roll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Taiwan by Americans. Nowadays more and more rock bands are sprouting in Taiwan, as well as specific studies about it. This qualitative study focusing on the“1976” band as a research material performed in-depth interviews of “1976” band members. This research shows their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the band's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rom their environment and the band members' growing identity.
The members of 1976 band were exposed to Rock'n' Roll throughou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but somehow managed to meet each other and that is how the “1976” band was born. They share the passion of music together; therefore, became really good friends and express their life and emotions through their songs. The band' s evolution and the members' decision making are influenced by globalization, the political contex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 on. “Being a rocker” can be a very good interest. Rockers express and recognize themselves through the band' s evolution, moreover, some even become popular rock stars. It is worth recommending.
中文資料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毛雅芬(2007)。重檢濁水溪公社之音樂實踐。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馮靖惠(2007)。圖騰樂團音樂實作的美學與真誠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丁怡文(2004)。台灣搖滾樂團經營與發展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欣(2006)。創作型搖滾樂團結合傳統音樂素材之研究--以好客樂隊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增華(1997)。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認同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冠妏(2009)。青少年期遭受隱性攻擊事件的女孩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安邦、陳英豪(199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編著(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空大。
呂玉蟬(譯)(2010)。Geoff Emerick & Howard Massey著。披頭四-艾比路三號的日子。台北市:博雅書屋。
黃慧雯(2001)。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江南發(民80)。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亭境(2009)。台灣獨立搖滾樂團中性別角色的壓抑與實踐:以十個女吉他手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 台北live house 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周昭平(2000)。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潮流之下,台灣唱片公司的華語歌曲產製策略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會論文。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子婷(2007)。搖滾樂中的國族想像—以羅大佑與閃靈的音樂創作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
張宏哲、林哲立(譯)(民94)。J. B. Ashford, G. W. Lecroy& K. L. Lortie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
中坡不孝生(2006)。摩登少年舞舞舞,七六引領新浪潮。
http://mimibon.im.tv/2688892/musicstory&id=5384。
中坡不孝生(2007)。古調自愛〈方向感〉,今人高調多不談。
http://mimibon.im.tv/2688892/musicstory&id=5385。
中坡不孝生(2008)。努特壯遊金銀島,這個星球很七六。
http://mimibon.im.tv/2688892/musicstory&id=5134。
陳姵君(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淑琴(1995)。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以祖孫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石志偉(2006)。充權觀點在青少年服務中之實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村上春樹(2009)。1Q84 Book 1。台北市:時報文化。
村上春樹(2009)。1Q84 Book 2。台北市:時報文化。
村上春樹(2009)。1Q84 Book 3。台北市:時報文化。
蔡宜剛(2001)。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岳儒(2006)。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栗珍鳳(1999)。大學生自我分化和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馨(2005)。台灣搖滾樂團女樂手之樂團經歷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貞儀(譯)(2006)。Bob Dylan著。台北市:大塊文化。
吳英璋、溫明晶(2005)。從整體學業自我效能感談青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之形成。警政署政風室日新法律半年刊,5:34-44。
王啟明(2003)。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換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彭倩文(譯)(1993)。Simon Frith著。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
田禾(譯)(2000)。Giddens,A.著。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劉曉春、張意真(譯)(1997)。Kenneth E. Reid著。社會團體工作。台北:揚智。
郭政倫(譯)(2000)。Peter Wicke著。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
何穎怡(譯)(2006)。Ruth Padel著。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台北:商周。
黃德祥等(譯)(2006)。Richard M. Lerner著。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台北:心理。
趙旭東、方文(譯) (2002)。Anthony Giddens著。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Simon Frith、Will Straw & John Street著。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
蔡明錕、文鎧威(譯)(2004)。Robert Palmer著。搖滾樂狂躁的歷史。台北:商周。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巨流。
英文資料
Azerrad Michael(1994).Come as You Are: The Story of Nirvana. Doubleday.
Berzonsky, M. D. (1990). Self-construction Over the Life-Span: A Process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Formation. In G. J. Neimeyer and R. A.Neimeyer(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 1)155-186 . Greenwich,CT: JAI Press.
Erikson, E.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Y: Norton
Erikson, E.H.(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Y: Norton
Giddens,A.(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Polity Press.
Lambert, M. J. & Dejulio, S. S.(1977). Toward a validation of diverse measures of human interaction and counseling process. Small Group Behavior, 8, 393-395.
Marcia, J. E.(196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51-558.
Marcia, J. E.(1980).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Marcia, J. E.(1983).Some direc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ego develop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3)215-223.
Marcia, J. E.(1988). Common process underlying ego identity,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tion. In D. K. Lapsley & F. C. Power (Eds.), Self, ego,and identity: Integrative approaches. 211-225.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arcia, J. E. (1993). Ego identity : a handbook for psychosocial research.NY :Springer Verlag.
Teleschau(2009.6.6)。Brian Molko。Monsters and Critics:
http://traductionsetparoles.over-blog.com/article 33191139.html
數位影音資料
mod1976com(2010)1976《街頭之星》收錄於 《艋舺》電影原聲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J5ypPGkYlE
Placebo-Happy You’re Gone, Sheffield 02 Academy, May 9th 2009: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k-FqbxG2g
Placebo(1996)Teenage Angst[Recorder by Placebo]. On Placebo[CD]. EU:Virgin Records.
Placebo(1996)Blace-Eyed[Recorder by Placebo]. On Black Market Music[CD].EU:Virgin Records.
1976(2008)。科學怪人的玫瑰收錄於1976這個星球[CD]。 台北:SONY MUSIC。
mod1976com(2010)1976《街頭之星》收錄於 《艋舺》電影原聲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J5ypPGkYlE
台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http://www.tmc.org.tw/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