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慧敏 CHENG HUI-MIN |
---|---|
論文名稱: |
東坡樂府之美學觀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Chuang, Yao-L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蘇軾 、東坡樂府 、美學 、豪放 、婉約 、沉鬱 、清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廷焯曰:「人知東坡古詩古文,卓絕百代,不知東坡之詞,尤出詩文之右。」姑不論陳廷焯對東坡詞是否過譽,就文學體裁的開創性而言,東坡樂府在詞史上確有其一席之地。再者,詞原屬於封閉型的文類,本身就有其面貌表情,在這個以「情」為主的園地中,東坡之才如何駕馭馳騁,應頗值得探討。
若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東坡的性情置於北宋的政治風暴中,無疑注定了悲劇的一生;然而其以生命寫詞,卻又將詞的生命提昇到另一層境界。
論東坡的豪放詞,思考方向大約可以分兩層,第一,是豪放詞不單是豪,也應包括曠;第二,東坡詞確是豪放詞─有豪亦有曠,然而真正反映東坡內在思想的,無疑是「曠」詞。東坡在人生的出處、榮辱之際,以儒道相互調節,同時又努力實踐著佛老思想追求的精神自由,加上本身充盈的天份才氣,自然地造就了他超曠的心性氣質。論文第二章,談東坡詞「清曠雄健的豪放美」,主要內容分兩節:論豪─江山與英雄、論曠─心靈空間的安頓。第一節中,從東坡構詞的布景來看,他偏好用大山大水構成詞境空間的氣勢,當我們仰望這些粗獷雄偉的自然構景時,心理上多半會隨之產生一種自然衝動,因此呈現在詞作上時,當然也就表現了雄渾大氣的陽剛之美。此外,關於歷史的書寫,一方面是借用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塊壘,另一方面更由於道家的修養,通觀古今。「時間」的命題對蘇東坡來說,其實是一種悲慨,然而東坡的智慧在於「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不但體會而且承擔了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有限性,也將這種種執著復歸於天地之間。可以說,即使在「豪」詞之中,東坡仍然有他自己一路的「曠」達。
至於「主體形象」方面的英雄與狂夫,一方面代表了主體的肯定與自覺,另一方面這種「英雄原型」的建構,則可視為一種自我補償。他對現實是欲振乏力的,這種想望被封藏在無意識的本我之中,由此,東坡的情感洩口也不得不轉向佛老,尋求另一種層次的超越。所以在論曠一節,則是探討他在這些困境之中如何獲得心靈的安頓。如果說東坡詞的「豪」是以高山大川的外在景觀為襯,意欲在物我之中以移情的方式得到喜悅,英雄、狂夫是東坡內心困境的外顯,那麼曠達詞的寫作似乎才是東坡生命的答案。如果英雄、狂夫代表著人生中的困頓時刻,一種短暫的補償,那麼曠達的境界更是內省式的自我超越。
東坡算得上是肉體、精神上的雙重受難者,但是在儒釋道的思想沉澱中,他還是自己開出了一條「苦難─省思─超越」的思路,「悟」到極處,才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若說「悟」是一種內心的直覺體驗,那麼「人生如夢」則是更具體的消解之道。他以螺旋式的思考,以更高的視角去解釋有限時空帶來的失落,並企圖在其中尋找精神的自由。
就東坡的秀美之詞言,將其分為濃筆與淡筆。濃筆是指東坡詞中的沉鬱頓挫,這是前人點出而又未及深論的地方。傳統婉約詞或多或少都帶有女性的特點,但是東坡的婉約還是不同於一般人,他的婉約有很重的「沉鬱」;即使寫女子,也異於一般婉約詞中的脂粉之氣、卑順之態、綢繆之情。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手弄生綃白團扇,這些美人個個冰清玉潔,超凡脫俗,這一方面當然表現的東坡的審美觀,另一方面也寄託了他個人的理想形象。
淡筆一則指東坡詞意趣上的雅、詞筆上的雅。大量用典,使得詞意更典雅深致。另外,東坡這一類詞多半設色素淡,素淡即是前所提及的「清」。東坡詞很喜歡寫楊花,也喜歡以雪喻楊花,加上他喜歡用的好風如水,明月如水,還有月亮的形象,這些都共同構逐一個「清」的感覺。清是清涼,清透、清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元素都是白色,色調清冷,這點也反映了東坡自身在曠達的修鍊之中,意欲使自己保持一種冷靜與清醒。另外東坡也有一些農村詞,我將他歸諸野性美一類。而「自然」其實應該是東坡晚年藝術反璞歸真的最高境界。
綜觀東坡詞,以宏觀言,則在詞史上奠定其「別是一家」的地位,就微觀言,則豪婉兼有、剛柔並濟,藝術價值更不待言。
一‧東坡樂府相關書目
(一) 詞集
東坡詞編年箋證 ﹝宋﹞蘇軾撰‧薛瑞生箋證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9
東坡樂府箋 ﹝宋﹞蘇軾撰‧龍榆生校箋 臺北:華正書局 1980
蘇東坡詞 曹樹銘校編 臺北:臺灣商務 1983
(二) 其他作品
東坡全集一百五十卷 ﹝宋﹞蘇軾 臺北:世界書局 1987
東坡續集十二卷 ﹝宋﹞蘇軾 明嘉靖13年江西布政司刊蘇文忠公全集本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清﹞王文誥 臺北:學生書局 1967
蘇軾詩集 ﹝清﹞王文誥‧馮應榴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83
東坡題跋 ﹝宋﹞蘇軾 臺北:新文豐 1986
東坡禪喜集 ﹝明﹞徐長孺 臺北:考古文化 1982.2
東坡志林 ﹝宋﹞蘇軾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1
(三)近人研究
三蘇文藝思想 曾棗莊著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95.8
東坡的心靈世界 黃啟方著 臺灣:學生書局 2002.10
東坡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冷成金著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5
東坡樂府研究 唐玲玲著 成都:巴蜀書社 1993.2
蘇東坡的文學理論 游信利著 臺北:學生書局 1981.6
蘇東坡新傳(上)(下) 李一冰著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6.9
蘇詞彙評 曾棗莊主編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0.1
蘇詞研究 ﹝日﹞保刈佳昭著 北京:線裝書局 2001.10
蘇軾研究 王水照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5
蘇軾的莊子學 姜聲調著 文津出版社 1999.12
蘇軾論 朱靖華著 北京:京華出版社 1997.12
蘇軾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9.3
蘇軾資料彙編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 北京:中華書局 2004.1
二‧其他參考書目
(一)古籍
二老堂詩話 ﹝宋﹞周必大 臺北:新文豐 1985
小學紺珠 ﹝宋﹞王應麟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6
四庫全書 ﹝清﹞永瑢‧紀昀等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10
孔氏談苑五卷 ﹝宋﹞孔平仲 臺北:新文豐 1985
左傳會箋(上)(下) ﹝晉﹞杜預注‧竹添光鴻箋 臺北:天工書局 1993
北史 ﹝唐﹞李延壽 臺北:鼎文書局 1985.7
古畫品錄 ﹝南齊﹞謝赫
宋朝事實類苑 ﹝宋﹞江少虞 臺北:源流出版社 1982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爰園詞話 ﹝明﹞俞彥撰 臺北:新文豐 1988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 臺北:世界書局 1962
新唐書 ﹝宋﹞歐陽脩‧宋祁 臺北:鼎文書局 1976
稼軒詞編年箋注 ﹝宋﹞辛棄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李燾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說詩晬語 ﹝清﹞沈德潛 臺北:新文豐 1989
樂府指迷箋釋 ﹝宋﹞沈義父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7
遺山先生文集 ﹝金﹞元好問 明成弘間李省齋刊本
歸田錄二卷 ﹝宋﹞歐陽修 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1966
藝概 ﹝清﹞劉熙載 臺北:廣文書局 1946
(二)近著
人間詞話新注 王國維‧滕咸惠 台北:里仁書局 1987
文學批評的視野 龔鵬程著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0
文學概論(上)(下)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鍾子翱‧梁仲華‧童慶炳執筆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4.12
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 龍協濤著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3.8
文學與美學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第二集 臺北:文史哲 1991.10
文學與美學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第四集 臺北:文史哲 1995.9
文體與文體論 Graham Hough著‧何欣譯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9.4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 張法著 臺北:淑馨 1998.10
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 楊中芳、高尚仁合編 臺北:遠流 1991.5.
中國文化新論‧抒情的境界 蔡英俊主編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6.6
中國文化新論‧意象的流變 蔡英俊主編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7.4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 葉太平著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8.7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等著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5.12
中國文學史初稿 王忠林‧左松超‧皮述民‧金榮華‧邱燮友‧黃錦鋐‧傅錫壬‧應裕康合著 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1995.1
中國文學批評年選 柯慶明編 台北:巨人出版社 1976.8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著 臺北:華正書局 1995.7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炳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7.10
中國古典美學史 陳望衡著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8
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6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澤著 濟南:齊魯書社 1989.8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 臺北:漢京文化 1983.4
中國抒情傳統 蕭馳著 臺北:允晨文化 1999.1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著 臺北:學生書局 1983.10
中國詞學史 謝桃坊著 成都:巴蜀書社 2002.12
中國詩性文化 劉士林著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4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6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 羅中峰著 台北:洪葉文化 2001.2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朱良志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3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 香港:大眾書局 1969
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 成復旺著 台北:商鼎文化 1992
宋人雅詞原論 趙曉蘭著 成都:巴蜀書社 1999.9
宋詞辨 謝桃坊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9
杜學與蘇學 楊勝寬著 成都:巴蜀書社 2003.6
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 臺北:瑞光印刷場 1964
批評的剖析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
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
美的範疇論 姚一葦著 臺北:開明書店 1978.9
美學百科全書 李澤厚‧汝信主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0.12
美學與人文精神 東海大學文學院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8
美學導論 張法著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12
唐宋詞史 楊海明著 高雄:麗文文化 1996.2
唐宋詞美學 楊海明著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6
唐宋詞流派史 劉揚忠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3
唐宋詞通論 吳熊和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3
唐詩的美學詮釋 李浩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5
情感與形式 蘇珊‧郎格著;劉大基等譯 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1.10
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 王建元著 臺北:東大出版社 1992.8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蔡源煌著 臺北:雅典出版社 1988.8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德﹞H‧R‧姚斯(Jauss,Hans Robert)、﹝英﹞R‧C‧霍拉勃( Holub, Robert C.)著‧周寧、金元浦譯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詞的審美特性 孫立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2
詞話學 朱崇才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1
詞話叢編 唐圭璋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6.6
詞學 第十二輯 施蟄存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11
詩史本色與妙悟 龔鵬程著 臺北:學生書局 1993.2
詩美學 李元洛著 臺北:東大出版社 1990.2
詩詞曲藝術論 趙山林著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6
當代文學理論 T‧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 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
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古代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 劉文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陳世驤文存 陳世驤著 臺北:志文出版社 1975
歷代詞人品鑒辭典 吳相洲、王志遠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12
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 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等譯 臺北:商鼎文化 1991.12
禪與唐宋作家 姚南強著 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1
藝概 劉熙載 臺北:廣文書局 1964
三‧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 黃惠菁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6
蘇辛豪放詞的形成及其成就研究 李浚植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蘇東坡詠物詞研究 楊麗玲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6
蘇軾元祐詞研究 許錦華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6
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 史國興(Curtin Dean Smith)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 謝惠芳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12
(二)單篇論文
中國藝術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蔣孔陽 復旦學報 3期 1987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下) 高友工 中外文學 7卷11‧12期 1978
我思故我夢─試論晏幾道、蘇軾及吳文英詞裡的夢 林順夫 中外文學30卷1期 2001.6
由李白詩歌詮釋史看詩的現實性與超越性(上)(下) 龔鵬程 歷史月刊117.118期
1997.10.11
東坡詞札記 ﹝日﹞村上哲見‧楊鐵嬰譯 文學遺產增刊16輯 1983
東坡樂府縱論 龍榆生 詞學季刊 2卷3期 1935.4
試論中國藝術精神(上)(下) 高友工 九州學刊 2卷2‧3期1988.1、1988.2
朝向詞藝傳統的建立─論溫庭筠與韋莊的詞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
中外文學19卷20期 1991.3
陳廷焯「沉鬱說」與古代詩歌傳統 陳水雲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2001.12
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顏崑陽
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 2000.7
蘇軾水龍吟詞中的想像藝術 唐文德 語文教育通訊 第23期 2001.12
蘇軾初期的送別詞 ﹝日﹞西紀昭‧孫康宜譯 詞學第2輯 1983
蘇軾詞創作的性格因素─兼論蘇詞與辛詞的差異 劉石 中國文化月刊152期 1992.6
蘇軾詞與李白 孫鐵吾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第6期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