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鴻綿
Chien, Hung-Mien
論文名稱: 人的延伸─報馬仔的臺灣口頭文化研究:以布袋戲《儒俠小顏回》為例
The Extensions of Man:A Study on Oral Culture for Informant-as-Medium in Taiwan by Puppet Theater
指導教授: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報馬仔媒介口頭文化延伸加強作用臺語文
英文關鍵詞: Informant, Media, Oral Culture, Extension, Intensification, Taiwane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正如早期車子為了肆應道路或靈活方便,車輪由四輪變為兩輪。人類的祖先南猿屬和人屬,也為了適應地球氣候和環境的變遷,演化出以兩足行走的直立姿勢,因而能空出雙手以採集、獵取更多的食物。因為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腦容量,使得直立人得以成為自然界中前所未有的發明高手,有了多樣化的工具和武器及充分的肉類供食用,直立人才成為第一個能適應全球各種環境的人類祖先。
    比起工具,機器是一種過程的延伸或外展,工具延伸了拳頭、指甲、牙齒或手臂。輪子則延伸了雙腳的交替移動或連續移動,而印刷是第一個完全手工機械化的產物,它也打破了雙手移動的狀況,使手的移動變成一系列分離的步驟。這一系列分離的步驟,和輪子的旋轉一樣都是重複性的。進入電的時代,通過電磁帶,不同動作的數碼,都可以在同一時間達到。因此和裝配線原則一樣,以系列分析的機械性原則也要告一段落了。這個時代,連做為腳延伸的輪子也正在成為過時的東西。和用筆書寫或印刷術,以及人退化後的腳指頭與飛機的機輪一樣,輪子正在文化中退居輔助的角色。
    而媒介可能一直都有下述三種意涵:
    其一,普遍的舊意涵是指仲介機構,或中間物;
    其二,指技術層面的意涵,例如將聲音、視覺、印刷等視為不同的媒介;
    其三,專指資本主義的意涵,在這個意涵裡,報紙或廣播事業──被視為像廣告之類的一種狹義媒介(媒體)。
    媒介被廣泛使用,是當廣播與新聞報紙在通訊傳播上,重要性與日俱增之時。做為人類延伸的傳播工具或媒介報馬仔(Pò-bé-á)等符號,及其本身所傳遞的訊息內容,曾支配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臺灣也不例外。
    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原型,建構「鬆緊模型」來重構人的延伸,以重新喚醒我們曾經有過的原初、有機口頭文化的部落記憶,並召回屬於聽覺的想像。

    It’s to be good at dealing with varied roads or easy to handle properly, that the wheels were changed from four to two in the earlier wheeled vehicle. The ancestors of man : Australopitheous and Homo also adapted to the climate and the varied environment on the earth. They were evolutional to Homo Erectus walking by two feet so that they have another two hands to collect and hunt more food to eat. The much more food, the much more brain capacity, the Homo Erectus could become the unprecedented experts for invention. The Homo Erectus could make an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 of the globe because the diversity of tools,weapons and a plenty of meat.
    As contrasted with the mere tool, the machine is an extension or outering of a process. The tool extends the fist, the nails, the teeth, the arm. The wheel extends the feet in rotation or sequential movement. Printing, the first complete mechanization of a handicraft, breaks up the movement of the hand into a series of discrete steps that are as repeatable as the wheel is rotary. From this analytic sequence came the assembly-line principle, but the assembly line is now obsolete in the electric age because synchronization is no longer sequential. By electric tapes, synchronization of any number of different acts can be simultaneous. Thus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of analysis in series has come to an end. Even the wheel itself, the extention of foot, now is obsolescent. It is that, like penmanship, typography or atrophied toes of man, the wheels of airplane, the wheel will move into a subsidiary role in the culture.
    There has probably been a convergence of three senses: (i) the old general sense of an intervening or intermediate agency or substance; (ii) the conscious technical sense, as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nt and sound and vision as media; (iii) the specialized capitalist sense, in which a newspaper or broadcasting service – something narrow else, such as advertising.
    Media became widely used when broadcasting as well as the press had become important in communications. To be the extensions of man, the medium or the informant-as-medium is the message, ever handl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including Taiwan.
    The model: Extensive vs. Intensive constructed is that we can reconstruct the Extensions of Man, in order to reawaken the tribal memory of primitive, organic orality we used to have and evoke the aural imagination by the prototyp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理論引介 3 一、 口頭文化捎來的訊息 3 二、 冷媒介、熱媒介與過熱媒介的逆轉 6 三、 從去部落化到重新部落化 9 四、 報馬仔就是會想像、愛延伸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一、 逐水草而居到安土重遷:心理積存的隱喻 12 二、 「鬆緊模型」在農牧業和語言學的意義 14 三、 模型建構的必要與重構的目的 15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9 第二章 報馬仔的相關詞源 22 第一節 有關「報馬仔」的文獻典故 22 一、 從「道路想像」到「媒介即訊息」 22 二、 「鋪」的空間概念化 25 三、 歷史故事:楊貴妃和宅配荔枝 26 四、 古本音的「鋪馬」成為今變音的「報馬仔」 28 第二節 鋪馬橫跨,東渡來台 30 一、 定距離的「鋪」延伸做為傳播站的「店舖」 30 二、 書面古今異義的「爪牙」vs.口頭掩飾機制的「抓扒仔」 35 三、 當「報馬仔」遇上「抓扒仔」 36 第三節 臺灣「報馬仔」的古典詞源 37 一、 臺灣縣志 38 二、 彰化縣志 38 三、 福建通志臺灣府 38 四、 臺東州采訪冊 39 五、 臺灣語典 39 第四節 口語詞和文學中的「報馬仔」 40 一、 有關後殖民文學的報馬仔 42 二、 口語詞和民間文學的報馬仔 43 三、 臺灣文學的報馬仔 46 第三章 口頭文化報馬仔的意涵 57 第一節 在儀式場合使用的套語 57 一、 口語鏗鏘的部落世界 58 二、 報馬仔的台詞、套語 62 第二節 節慶動態性的加強媒介 64 一、 報馬仔:加強儀式的熱媒介 65 二、 蜂炮與放天燈 68 三、 「三月痟媽祖」的集體感知 69 四、 避邪vs.辟邪 72 第三節 報馬仔語音的傳播強度與張力 75 一、 口頭傳統的鬼神與神話 75 二、 「菝仔票」、〈芭樂歌〉與民間祭拜習俗中的禁忌 76 三、 語音的「鋩角」─ 誰與爭鋒 79 第四節 語意與語音演化的逆轉 82 一、 異國書寫的報馬仔 ─「購缐」與「構陷」 82 二、 奴才再現:從罵人變自稱 85 第四章 布袋戲舞台報馬仔:以《儒俠小顏回》為例 90 第一節 布袋戲表演的特色 91 一、 角色 / 腳色(數) 91 二、 秀才遇到兵?理盲的「儒」槓上文盲的「俠」 92 三、 儒挾文自重,與俠的浪漫化 94 第二節 報馬仔人物 96 一、 甘草人物在布袋戲舞台的職能 96 二、 間接叫戰的報馬仔 99 第三節 詞組、語音重複強調的訊息 101 一、 詞組套語的冗餘成分 102 二、 從形音義到音義形 105 三、 口頭傳統隱喻重構的時空 106 四、 量詞與重點數字的巨稱詞化 110 五、 被動的外加成分vs.主動的同步發聲 112 第四節 從諧音的喜感到詞意降格的隱喻 115 一、 「in祖媽」與「咱家」 116 二、 動物化、植物化與妖魔化 118 三、 A 咖、Q咖、大小咖、好咖、漚咖、怪咖到「魯」肉咖 130 第五節 外來語的報馬仔 131 一、 文白混雜與雅俗共生 131 二、 「激詼諧」與「飄撇」的外來語借用 133 三、 反諷的喜感 138 第六節 「答喙鼓」的抬槓 140 一、 爭相把風「顧口」搶佔風頭 141 二、 見風轉舵:報馬仔的兩面性 144 第五章 結論 從「引人入彀」到「引人入勝」 149 第一節 引橋帶路的報馬仔 150 一、 布袋戲口頭表演研究的價值 150 二、 報馬仔的臺灣演繹與演義 152 第二節 想像延伸的動員符號 155 一、 創造性模糊的內涵與外延 155 二、 藝術、文化與流行:聽「報馬仔」怎麼說 156 引用文獻 160 一、 專書部分 160 二、 報紙/期刊/論文 164 三、 網路資源 165 四、 影音 166 附錄 布袋戲《儒俠小顏回》演出文本 167

    一、 專書部分
    Althusser, Louis 1971a [1970] '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Ben Brewster. London:New Left Books.
    Armstrong, Karen 2005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Canongate Books Ltd.
    Armstrong, Karen(凱倫‧阿姆斯特朗) 2005《神話簡史》胡亞豳 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
    Barthes, Roland 2007 [1968] Elememts of Semilog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廖炳惠《 關鍵詞200》
    Bergson, Henri 1991 [1940] Le rire:Eessai sur l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 Paris : P.U.F.。
    Brooker, Peter(彼得‧布魯克) 2004《文化理論詞彙 第二版》王志弘、李根芳 譯 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BuBmann, Hadumod(哈杜默德‧布施曼) 2007《語言學辭典》Lexikon Der Sprachwissenschaft. 北京:商務印書館。
    Defoe, Daniel 2004 [1722]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大疫年紀事》謝佳真 譯 南方朔 導讀 麥田出版。
    Fischer, Steven Roger(史提夫‧羅傑‧費雪) 2009 [2000]《語言的歷史》 陳萱芳等 台北:商周出版。
    Foley, John M. 1991 [1988]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Frazer, J.G. 1991 [1936] The Golden Bough.《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汪培基 譯 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
    Gates, Bill(比爾‧蓋茲) 1999《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樂為良 譯 商周出版。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 Basic.
    Gennep,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ka B. Vizedom & Gabielle L. Caffee (trans.)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orgios Tserdaniels, Wai Yi Peggy Wong 2004 Language Files. 台北:Bookman Books, 9th edition.
    Goddy, Jack[John Rankin](ed.) 1977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Savage Mind. (Cambridge,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ove, Andrew S.(安迪‧葛洛夫) 1999 [1996] 《10倍速時代》王平原 譯 大塊文化出版。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Edi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Coser.
    Jakobson, Roman. 1963 Essai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 les foundations du langage. Paris : Minuit.
    Levinson, Paul(保羅‧李文森) 2000 [1999] Digital McLuhan: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數位麥克魯漢》宋偉航 譯 貓頭鷹出版社。
    Lévi-Strauss, Claude 1966 [1962] The Savage Mind.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dge, David(ed.) 1988 Modern Criticism and Theory: A Reader. London:Longman.
    Luo, Cheng(羅澄) 2009 Cleftability in Language.(語言強調結構研究) 武漢大學出版社。
    McLuhan, E.(埃里克‧麥克盧漢等編) 2006 [2000]《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McLuhan, Marshall 1987《傳播工具新論》葉明德 譯 巨流圖書。
    McLuhan, Marshall 2006 [1994]《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鄭明萱 譯 貓頭鷹出版。
    McLuhan, Marshall 2009 [1994/1995]《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 譯 商務印書館。
    McLuhan, Marshall(馬歇爾‧麥克盧漢) 2009 [1994](*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 of Man. Routledge : London.
    Ong, Walter J. 2002 [1982]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Routledge : New York.
    Ong, Walter J. 2008 [1982] 《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何道寬 譯 北京:宏偉雙華印刷出版。
    Pickering,W.A.(必麒麟) 1999 [1993] 《歷險福爾摩沙》陳逸君 譯,原民文化。
    Storey, John 2000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Storey, John(約翰‧史都瑞) 2008《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 譯 台北:巨流圖書。
    Waal, Frans de(法蘭斯‧德瓦爾) 2007 Our Inner Ape.《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利、暴力、愛與性》陳信宏 譯 台北:麥田出版(城邦)。
    Wajnryb, Ruth(露絲‧韋津利) 2008 [2006]《髒話文化史》顏韻 譯 台北:麥田出版。
    Wang, C. H. 1974 The Bell and the Drum :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rren, R.M. & Warren, R.P. 1970 Auditory Illusions Kind Confusions. Scientific American. 223
    White, Hayden 1978 Tropics of Discourse :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aymond 1984. Keywords :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Fontana Press: London.
    Williams, Raymond(雷蒙‧威廉士) 2004《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 譯 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于丹 2007《論語心得》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出版。
    文康 1980《兒女英雄傳下》 河洛出版社。
    文康 1996《兒女英雄傳下》 花山文藝出版社。
    王崧興 2001《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 : 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臺北:唐山出版社。
    王瑛曾 1962《臺灣文獻叢刊重修鳳山縣志》第146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司馬遷 1993《史記選注匯評》韓兆琦 編注 文津出版社。
    石鋒 2008《語言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會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亦玄 1988《新編台語溯源》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亦玄 1996《新編台語溯源續篇》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匡人也(蔡秋桐) 1979〈王爺豬〉《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3 小說選集二》李南衡 編 台北:明潭出版社。
    朱熹 編 1965《近思錄上》王雲五 主編 臺灣商務印書館。
    佚人 撰 1972《長春真人兩遊記校注蒙古律例》王國維 校注 台北:廣文書局。
    佚名 1960《台灣文獻叢刊福建通誌台灣府》[第84種 ] 台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吳晟 1994《吳晟詩集》開拓書店。
    吳錫德 2006《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台北:麥田出版(城邦)。
    呂理正 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宋國誠 2004《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 : 擎松。
    李勉 評注 1996《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敖 1995 李敖作品精選集《中國命研究》桂冠。
    李敖 1995 李敖作品精選集《國民黨研究》桂冠。
    李喬 1993《臺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
    李喬 2001《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
    李鴻禧 1995《憲法與人權》元照出版。
    李鑫淼 編選 2000《歷代詩詞名句精選》台北:玉樹圖書印刷有限公司。
    杜佑 1978《通典下冊》大化書局。
    沙海昂 註 2000《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沈平山 1986《布袋戲》台北 作者自費出版。
    周璽 1962 [1830]《臺灣文獻叢刊彰化縣志》第156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季季 編 1988《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
    林安慶 2010 《漢字古今音論》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林明德 1999《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書:八十七年度成果報告》 臺北:中華民俗研究學會承辦出版。
    林茂賢 1999《台灣民俗記事》萬卷樓圖書出版。
    林淑慧 2009《禮俗‧記憶與啓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邱坤良等 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 宜蘭縣政府出版
    青木正兒 1982 [1930]《中國近代戲曲史》王吉盧 譯。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南方朔 1999《語言是我們的星圖》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南方朔 2000《語言是我們的海洋》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南方朔 2001《在語言的天空下》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南方朔 2002《語言是我們的希望》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南方朔 2003《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南方朔 2004《語言之鑰》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施文儀 2005〈喝鈴瑯做防疫〉《臺灣俗語講講衛生》 婦幼家庭。
    施耐庵 1987 《水滸傳上》 聯經出版社。
    施耐庵 1994《水滸全傳校注二》李泉一 校注 里仁書局。
    洪惟仁 1987《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自立晚報出版。
    洪惟仁 1995《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前衛出版社。
    胡傳 1960 [1896]《臺灣文獻叢刊台東州采訪冊》第81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容世誠 1997《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 :麥田出版社。
    班固 撰 1975《漢書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七傳》顏師古 注 洪氏出版社。
    班固 撰 1975《漢書卷五十八至卷八十四傳》顏師古 注 洪氏出版社。
    索緒爾 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袁冀 2006《 元史研究論集 》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春凰等 2002《台語文學概論》臺北:前衛。
    教育部 2009《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詞》教育部出版。
    曹雪芹、高鶚 原著 馮其庸等 校注 1984《紅樓夢校注》(第二冊) 里仁書局。
    脫脫等 纂1975《金史》中華書局。
    莊英章等 編著 1991《文化人類學》上下冊 空中大學。
    許慎 2002《說文解字》段玉裁 注 台北 :萬卷樓出版。
    許極燉 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連雅堂 著 1987〈雅言〉《臺灣語典》姚榮松 導讀 金楓出版社。
    連橫 2001《台灣語典》裕文堂。
    郭錫良等 編著 2003《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冊 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文達 1961 [1720]《臺灣文獻叢刊台灣縣志》第103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陳芳明 2002《後殖民台灣 :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麥田出版。
    陳芳明 2007《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 :麥田。
    陳香 1983《臺灣竹枝詞選集》臺灣商務書館印。
    陳原 2001《語言與語言學論叢》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家旭 2007《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陳學霖 2003《金宋史論叢》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龍廷 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前衛出版社。
    陳龍廷 2008《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春暉出版社。
    陳龍廷 2010《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春暉出版社。
    陳璸 1961 [1765] 《臺灣文獻叢刊陳清端公文選》第116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
    勞允棟 編 2005《英漢語言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文雄 1993《臺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大田。
    黃宣範 2008《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文鶴出版。
    黃春明 1979《鑼》遠景出版社。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 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笠出版社。
    董忠司 總編纂 2002《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
    廖炳惠 2007《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 : 麥田。
    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1960 [1871] (第84種篇16 郵驛) 規制志 篇43 驛傳(遞鋪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趙鋼立 2007《新編說文解字字典 》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還月 1994〈迎神卷〉《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臺原出版 。
    蔡繼瑛 1998《世說新語》台南 :文國書局。
    鄭清文 1997《鄭清文集》前衛出版社。
    鄭清文 1998《三腳馬》麥田出版。
    鄭清文 2006《三腳馬臺灣小說青春讀本9》遠流出版。
    鄭清文等 1986 《三腳馬(台灣現代小說選Ⅲ)》名流出版社
    謝志偉 2008〈懺悔〉《來得集》圓神出版社。
    謝國平 2002《語言學概論》三民書局出版。
    韓非 1996《韓非子下冊》張覺譯 注 台灣古籍出版社。
    顏元叔 1973《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上)》譯自 John D. Jump (ed.) The Critical Idiom.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羅愛萍 編 1996《百子全書-21 呂氏春秋(下)~淮南子(上)》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顧炎武 1958《原抄本日知錄》中台印刷廠。

    二、 報紙/期刊/論文
    心語 2007《大紀元 》臺灣報紙新聞 文化博覽網路。
    吳國安 2007〈到底是什麼鬼?〉自由時報 2007.11.30。
    施淑青 1977〈李天祿的掌中世界〉中國時報 1977.8.1 第五版。
    殷偵維 2007〈高群當里長 里民天天開心〉自由時報第A13V版 2007.01.19。
    莊嘉仁 2005〈臺灣民間武術用詞與口訣之研究初探〉《身體文化學報》1 : 311-328。
    雲林縣政府 2007 新聞局新聞稿 2007.02.26。
    蔡國顯〈拔仔拜拜送禮 拔得頭籌〉自由時報 2011.01.24 A15版。
    謝志偉 2004〈「沒有國家」要加入聯合國〉《自由時報 謝志專欄》2004.08.24。
    簡鴻綿 2004〈三寶VS.三斧〉《語言心適講》台日副刊 2004.09.01。
    簡鴻綿〈人VS.儂〉《語言心適講》臺灣公論報。
    何大安 20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P.261-271。
    宋承錫(仁川大學) 2008〈日據時代末期殖民地內的二言狀況和文學〉《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 (一) 》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李天祿 1985〈掌中戲略述〉 文訊 17 : 102-107。
    俞允平 1971〈幕後奇人黃俊雄和他的掌中世界〉電視週刊 465 : 12-15。
    胡萬川 2009《廖添丁去世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亡命好漢的生與死-莊芋、曾切、廖添丁傳說之研究〉2009 : 1-17。
    徐佳士 1991〈麥克魯漢的傳播理論評介〉新聞學研究(第一集)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出版社(1991 : 294-304)。
    張靜茹 2005〈報馬仔的悲歌〉《文學臺灣》卷期55,2005.07.15。
    許毓良 2004〈清代臺灣社會的控制─以購線為例─〉《臺灣風物》54卷 03期。
    陳芳明 2000〈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十二期,頁166-179。
    楊秀芳 1996〈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研討大綱〉台北:臺灣語文學會。
    潘科元 2003〈復興台語四句連〉《台文Bong報 2003 A-khioh 賞》。
    潘科元 2010〈耳空輕、目孔赤〉《台文Bong報》第171期 。
    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 1963《台灣私法》(物權編) 文叢 第150種。
    簡鴻綿 2010a〈由模型:Extensive vs. Intensive重構台語文的加強詞 (上)〉《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 》開朗雜誌 第九期,2010.09。
    簡鴻綿 2010b〈由模型:Extensive vs. Intensive重構台語文的加強詞 (中)〉《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 》開朗雜誌 第十期,2010.12。
    方耀乾 2008《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鎮山 2005〈畸零人物語:論鄭清文的〈三腳馬〉與〈髮〉的邊緣發聲〉《第四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莊萬壽 主編 台師大台文所發行。
    曾品滄 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台灣文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相林 2007〈俄羅斯傳統婚俗儀式中的象徵意義〉《禁忌與禮儀》(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
    廖振富 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三、 網路資源
    大紀元http://www.epochtaiwan.net
    元宵節http://www2.ctps.tp.edu.tw/country/holiday/hldy_b/hldy_b3.htm
    北港朝天宮六媽金順崇轎班會網站(2009.03.19)http://urshop.com.tw
    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http://www.tbmc.com.tw
    市場報馬仔http://www.tccg.gov.tw/tour/snack/index.htm
    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水果 http://vschool.scu.edu.tw
    林茂賢 M.H.LIN BLOG(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newmhlin/
    施文彬〈芭樂歌〉 作詞:武雄 http://lyrics.oiktv.com
    香港教育城中學中文學科天地 http://www.hked city.net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鹿溪竹枝詞-大冶詩卷 http://home.ed.ucities.edu.tw
    歲時禮俗 http://www.epochtimes.com/b5/nf3566.htm
    端午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17/n1746998.htm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四、 影音
    吳榮昌 2008〈電訪〉9月03日。
    喬致庸 2006.05-06《喬家大院》。
    鄭清文 2008〈面訪〉5月23日。
    蘇志榮 1900S《小顏回》現場演出錄音帶。
    蘇志榮 2006 錦五洲主演 高雄〈訪〉6月22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