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筱玲
CHEN HSIAO-LING
論文名稱: 《禪真逸史》研究
指導教授: 林保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禪真逸史題材混融題材綜合三教合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禪真逸史》是小說研究領域中的一顆「遺珠」,具有相當藝術價值的《禪真逸史》,實值得經由大篇幅的論述,凸顯其特色所在;《禪真逸史》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在於「題材混融」,但卻往往為混類現象的研究者所忽略。本文期待能讓一部藝術價值相當的小說,得到應有的闡述,並使《禪真逸史》被混類現象的研究正視。
    《禪真逸史》以南北朝後期的南北對峙為主要時代背景,敘述東魏大將林時茂(林澹然)出家學禪,其弟子杜伏威、薛舉和張善相三人舉兵封侯,四人最終修成仙佛的故事。本書首刊於明天啓年間,自明末迄於清代,始終刊印不絶。作者為清溪道人方汝浩,方汝浩於史無傳,生平無可查考。
    研究者普遍認為,《禪真逸史》的主題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也點出《禪真逸史》融合了哪些三教思想。但是,若要對小說達到最精確的理解,便必須釐清《禪真逸史》如何結合三教思想,即三教思想之間的關係、組織安排為何的問題。故本論文對《禪真逸史》主題思想的討論,首先將指出《禪真逸史》兼攝了三教的哪些思想,再進一步討論三教思想的結構。
    「題材混融」是《禪真逸史》最重要的藝術特色,確立《禪真逸史》混融了哪些題材類型、如何成為這類的題材,及各種題材類型間的聯繫、關係,即為本論文三、四章的討論重點。由於神魔題材是《禪真逸史》的主軸,故本文擬以神魔題材的「人物」──謫仙、所遇之人,「情節」──受難、了結情緣與濟世,以及「空間」──受劫世界作為切入點,探討《禪真逸史》「題材混融」的問題。
    而《禪真逸史》對這六種題材類型的處理,與當時個別題材類型的普遍處理方式,有無殊異之處?經由與當時類型小說的對照,《禪真逸史》的處理方式,又具有怎樣的意義?是第五章首出的討論重點。既然揭示《禪真逸史》「混融」六大題材類型,便必須界定何謂「混」、何謂「融」。再者,由於「讀者」是《禪真逸史》成書的重要考量,從「讀者」的觀點來看,混融六大題材類型又具有何種意義?而「混融」的宣傳與創作,又是否是編輯者與作者有意為之?這是第五章另一項討論重點。
    《禪真逸史》「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透露本書具有「入世」與「出世」的雙重立場;穿梭其間的人物「俠」與其修禪煉道的目標,又具有「利己」與「利他」的雙重傾向;再加上混融六大題材類型的藝術特色,說明《禪真逸史》的整體特色在於「多樣」。《禪真逸史》在「入世」的立場上肯定「出世」;讓「俠」修禪煉道、企及仙佛,由「利己」逐漸趨於「利己」、「利他」;以神魔為主軸貫串六大題材類型,則是《禪真逸史》對「多樣」的「調合」。

    《「禪真逸史」研究》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重點…………………………………………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重點 第二節、《禪真逸史》的版本、作者與流傳…………………………………6 一、《禪真逸史》故事提要 二、《禪真逸史》的版本 (一) 明刻本 (二) 清刻本 (三) 小結 三、《禪真逸史》的作者 四、《禪真逸史》的流傳 (一) 於清代遭禁毀 (二) 影響戲曲題材 第二章、《禪真逸史》的主題思想……………………………………………23 第一節、明哲保身的理念………………………………………………………23 一、《禪真逸史》的「保身」思想 (一)「保全形軀」之「保身」思想的道教詮釋 (二)《禪真逸史》的「保全形軀」思想 (三) 《禪真逸史》的「保全財富官爵、聲名與自我實現」思想 二、《禪真逸史》的「明哲」思想 (一) 望氣、星占之「明」 (二) 掌握人情事理之「明」 第二節、兼修人仙的宣揚………………………………………………………37 一、「仙道以人道為本」的道教理念 二、仙道與人道的衝突 三、《禪真逸史》「修人得仙」的主題思想 (一) 孝親敬長的完成 (二) 愛民忠君的體現 (三) 夫婦姻緣的實現 四、《禪真逸史》「同修人仙」的主題思想 (一) 外修仙道,內持人道 (二) 仙道修習的內容 (三) 修仙持人的衝突 第三節、慈悲的情懷……………………………………………………………49 一、撥苦、與樂的慈悲體現 二、破除「自」與「他」的慈悲歷程 三、慈悲的平等與反戰性質 四、慈悲利人,人返報己 第四節、三教思想的結構………………………………………………………55 一、「入世」的基本立場 二、儒道關係:道先儒後 三、儒佛關係:儒先佛次 第三章、《禪真逸史》的六大題材類型與結構 ──以「人物」為討論起點…………………………………………63 第一節、「謫仙」與俠義、歷史題材…………………………………………64 一、「謫仙」的仙界出身 (一) 神魔題材:謫仙的罪罰與解罪 (二) 論述主軸:解罪、他人與受劫世界 (三) 謫仙之「受難」 二、「俠」的人間身分 (一) 因「了結情緣/違法」而「受難」 (二) 俠義題材:「違法」的「俠」 (三) 以「聚義」而「受難/解難」 三、「亂世英雄」的歷史原型 第二節、「所遇之人」與公案、世情題材……………………………………76 一、「正面人物」引領的公案題材 二、「負面人物」開展的世情題材 (一) 世情題材:酒、色、財、氣的縱恣 (二) 鍾守淨與黎賽玉:重色貪歡背倫常 (三) 杜應元與桑嘉:賭博競氣俱傷亡 (四) 尤氏:悍妒婦人俠嚴懲 (五) 陳阿保:好利貪財以命償 第四章、《禪真逸史》的六大題材類型與結構 ──以「情節」、「空間」為討論起點………………………………89 第一節、「了結情緣」與俠義、愛情題材……………………………………89 一、三子的了結情緣與俠義題材 (一) 俠的兄弟、父子與朋友情緣:違法與義釋 (二) 江湖:俠義題材下的空間 二、林澹然的了結情緣與俠義題材 (一) 因「了結情緣/效忠」而「受難」 (二) 俠義題材:「效忠國家君父」的「俠」 (三) 以「了結情緣」而「受難/解難」 三、三子的了結夫婦情緣與愛情題材 (一) 愛情題材:情的落定、生發與完成 (二) 傳曲琴緣 (三) 陣前姻緣 (四) 才子佳人 第二節、「受劫世界」與俠義、歷史題材……………………………………102 一、君臣失序生戰亂:受劫世界與歷史題材 二、好氣尚義成江湖:受劫世界與俠義題材 三、聚義征逐緣動氣:受劫世界與俠義、歷史題材 四、受難下的受劫世界:是「受難/解難」還是「濟世」? 第三節、「濟世」與俠義、歷史題材…………………………………………110 一、重建、維持穩定的生存秩序 (一) 接受招安與經世:濟世與俠義題材 (二) 拒戰:神魔題材下的濟世行動 (三) 歸附:濟世與歷史題材 二、拯濟失序的道德人性 (一) 行俠仗義:濟世與俠義題材 (二) 度化:神魔題材下的濟世行動 第五章、《禪真逸史》題材類型的處理與混融………………………………121 第一節、《禪真逸史》題材類型的處理………………………………………121 一、神魔題材:突破素材用罄的困境 二、歷史題材:擺脫朝代寫遍的絶境 (一) 歷史人物杜伏威的虛構 (二) 歷史人物薛舉、張善相的虛構 (三) 虛構人物林澹然與侯景之亂 (四) 歷史題材:對按鑑手法的突破 三、俠義題材:反映俠客的三重身分 四、世情題材:凸顯藝術手法的轉型 五、愛情題材:別於豔情風潮的清流 六、公案題材: (一) 理想清官形象的削弱 (二) 由社會案件往政治案件的轉向 第二節、《禪真逸史》題材類型的混融………………………………………144 一、「混」與「融」 二、讀者:成書的重要考量環節 三、《禪真逸史》同時混融六大題材類型的意義 四、有意為之? 第六章、結語:《禪真逸史》的多樣與調合…………………………………155 第一節、入世與出世……………………………………………………………155 第二節、俠與修禪煉道…………………………………………………………157 第三節、神魔小說的屬類………………………………………………………158 參考書目…………………………………………………………………………161

    參考書目
    一、小說文本 (依出版時代排列)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清初本衙爽閣藏板刊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書館典藏。)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清初刊本,國家圖書館典藏。)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清代文新堂刊本,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明﹞陳忱:《禪真逸史》,《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第三輯》(台北:天一 出版社,1975年。)
    ﹝明﹞清溪道人編著、兌玉校點:《禪真逸史》(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明﹞清溪道人編著,高學安、余德余校點:《禪真逸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清溪道人編著,江巨榮、李平校點:《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年。)
    ﹝明﹞清溪道人編著:《禪真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詞話(萬曆本)》(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明﹞清溪道人:《禪真後史》,《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年。)
    ﹝明﹞清溪道人:《東度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年。)
    ﹝明﹞袁于令:《隋史遺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清﹞李百川:《綠野仙踪》(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二、古籍文獻 (依時代順序排列)
    ﹝周﹞韓非:《四部備要‧子部‧韓非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毛亨傳:《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2年。)
    ﹝漢﹞鄭玄注:《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漢﹞劉熙:《釋名》,《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葛洪:《抱朴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道家子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東晉﹞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台北:全佛文化,1997年。)
    ﹝後秦﹞鳩犘羅什譯:《梵網經》(台北:台灣印經處,1954年。)
    ﹝劉宋﹞陸修靜著:《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要籍選刊(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道藏要籍選刊(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北周﹞宇文邕纂:《無上祕要》,《道藏要籍選刊(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姚思廉:《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
    ﹝唐﹞李延壽:《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出版社,1985年。)
    ﹝唐﹞魏徵:《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出版社,1987年。)
    ﹝唐﹞王懸河著:《三洞珠囊》,《道藏要籍選刊(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王士元著、陳茂仁校證:《亢倉子校證》(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唐﹞三藏法師玄裝譯:《大寶積經》(台南:和裕出版社,1999年。)
    ﹝唐﹞般若等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台南:和裕出版社,2000年。)
    ﹝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出版社,1985年。)
    ﹝宋﹞歐陽修:《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出版社,1988年。)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朱熹著:《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宋﹞朱熹著:《四書集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宋﹞張伯端著,劉國樑、連遙注譯:《悟真篇》(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明﹞張三丰著,方春陽點校:《張三丰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周弘祖:《古今書刻》,《叢書集成續編(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明﹞劉若愚:《內板經書紀略》,《叢書集成續編(六)》)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明﹞劉若愚:《明宮史‧內板書數》,《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五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評論2》(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清﹞金古良:《朱上如木刻四種‧無雙譜》,《喜咏軒叢書》(北京:全國圖書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余蓮村輯:《得一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台北:文海出版社,2005年)第九十二輯。
    ﹝清﹞高奕撰:《新傳奇品》,《曲苑》(民國十年(1921)海寧陳氏影印巾箱本。)
    王明編:《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印﹞龍樹菩薩著、﹝後秦﹞鳩犘羅什譯:《大智度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三、工具書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內閣文庫:《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台北:進學書局出版,1970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台北: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973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史為東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國慶:《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心慧:《明代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浙江圖書館編:《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二版)》(台北:中央圖書館,1986年。)
    郭英德編:《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光:《中國歷代帝王年號》(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黃文暘著、董康輯:《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出版社,1967年。)
    賈晉華編:《香港所藏古籍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潘英:《中國上古國名地名辭彙及索引》(台北:明文出版社,1986年。)
    譚正璧:《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局,1985年。)

    四、近人專著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從仁、黃自恆:《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漫談》。(台北:雙和國際出版社,1996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編:《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台北:大展出版社,2000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李劍國、陳洪:《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沈怡鈞:《中國古代小說簡史》(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下)》(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宋國誠:《認識社會》(台北:臺灣書店,1997年。)
    林保淳、龔鵬程:《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林保淳、葉洪生:《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啓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波:《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姜生:《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茍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遜、孫菊園編撰:《古典小說精華選析》(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出版社,1981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
    徐儒宗:《人和論──倫家人倫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唐凱麟、張懷承:《成人與成聖──儒家倫理道德精粹》(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出版社,1994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傅禮軍:《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張廷興:《中國古代豔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楊玉輝:《道教人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管歐:《法學緒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蔡國樑:《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鄭振鐸著,劉英明、李豔明編輯:《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3年。)
    衛紹生:《神祕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錫慶、齊大衛:《寫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劉孟宇:《寫作大要》(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5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戴望舒:《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鍾子翱、梁仲華、童慶炳:《文學概論(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魏承思:《佛教與人生》(台南:大孚書局,1994年。)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譚正璧、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杭州:浙江省新華書店,1984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日﹞秋水園主人:《小說字彙》(大阪府:大阪書林,二十世紀初出版,詳細年代不詳。)
    ﹝日﹞大庭脩編:《舶載書目》(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72年。)
    ﹝日﹞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美﹞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韓﹞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英﹞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德﹞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 witz)著、楊南芳等譯校:《戰爭論》(新店市:左岸文化,2006年。)

    五、期刊論文 (依發表時間排列)
    (一) 臺灣地區
    陳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6月。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
    謝佑平:〈中國古代「辯護士」、「訟師」與現代職業律師的差異〉,《法令月刊》2002年6月。
    林保淳:〈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八期,2003年7月。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2005年12月。
    武峰:〈葛洪《抱朴子外篇》仁、明概念關係之哲學史的析論〉,《鵝湖月刊》2008年3月。
    林保淳:〈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及其省思〉,《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陳大康:〈悲劇、喜劇,再回歸到悲劇:〈鶯鶯傳〉、《紅樓夢》及其間的經典轉化〉,《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胡衍南:〈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2009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二) 大陸地區
    申暢:〈明代中州小說大家方汝浩及其代表作《禪真逸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劉書成〈論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跨類型現象〉,《社科縱橫》1993年第1期。
    房日晰:〈《禪真逸史》校點後記〉,《咸陽師專學報(綜合雙月刊)》1997年第2期(文科版)。
    胡蓮玉:〈陸雲龍生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
    黃毅:〈從《四貪詞》與正文的矛盾看《金瓶梅》中的時代意識〉,《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
    陶臘紅:〈《綠野仙踪》文體歸類之我見〉,《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12月。
    陶立明、朱冠艾:〈宋元時期賭風再探〉,《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董建華:〈試論《綠野仙踪》題材類型的多元化〉,《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雷勇:〈清初白話長篇小說的嬗變〉,《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2期。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文體交叉、融混現象雛議〉,《學術月刊》2004年1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文史哲》2004年第4期。
    戴建國:〈「主僕名份」與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變革時期階級研究之一〉,《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章因之:〈《綠野仙踪》:清代「多向型小說」的特色及其產生背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楊建波、張玲:〈神魔、歷史與世情的結合──《綠野仙踪》〉,《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
    劉汝山、喬文:〈《禪真逸史》對話性的初步探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彭利芝、彭家模:〈論明清歷史小說中的「得天命者得天下」之觀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郭豫適、劉富偉:〈拓新‧雜糅‧滲透──關於嘉、道時期章回小說類型問題的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
    沈利華:〈中國傳統幸福觀析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張子俠:〈「天命」思想早期變化的特點〉,《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4期。
    葛紅兵:〈小說類型理論與批評實踐──小說類型學研究論綱〉,《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六、學位論文 (依發表時間排列)
    李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董建華:《綠野仙踪》多元化探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
    倪秀蘭:《佛教的慈悲觀》(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3月。)
    林美君:《論清代俠義小說的烏托邦主義──以《施公案》及《三俠五義》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梅:《呂熊與《女仙外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
    謝昆芩:《《綠野仙踪》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陳致維:《明代宗教神祇出身傳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2006年6月。)

    七、網路資料
    上海圖書館古籍書目網路檢索系統http://search.library.sh.cn/guji/。
    中國古籍善本目錄導航系統:http://202.96.31.45/。
    中國國家圖書館網頁:http://www.nlc.gov.cn/。
    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http://rbdl.calis.edu.cn/pages/Search.htm。
    首都圖書館網頁:http://query.clcn.net.cn/。
    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資料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網路檢索系統:http://www.lib.ntnu.edu.tw/。
    臺灣大學圖書館網路檢索系
    http://www.lib.ntu.edu.tw/default.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