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韻涵 Wang, Yun-Han |
---|---|
論文名稱: |
《孽海花》影響來源研究:以《海上花列傳》與《儒林外史》為例 The Influence of Haishanghua liezhuan and Rulin waish on Niehai hua |
指導教授: |
鄭怡庭
Zheng, Yi-Ting 胡衍南 Hu, Yan-N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孽海花 、海上花列傳 、儒林外史 、影響研究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9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孽海花》的研究多從小說的時期風格與小說類型作為框架,本論文嘗試從影響來源和《孽海花》之間的關係來開展論述。本文擇取《海上花列傳》、《儒林外史》作為《孽海花》創作之影響來源,藉由探討《孽海花》與影響來源之間的承衍關係來審視《孽海花》的創造性轉化,以期能展現《孽海花》的文學價值與其豐富的文學特質。
第一章〈緒論〉,分析本論文的研究範圍、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文獻之探討以及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曾樸《孽海花》創作背景與曾樸文學觀〉,先從晚清整體社會與文化環境展開論述,說明自強運動、維新運動的起落對晚清社會風氣之影響,帶出小說界革命及小說觀念的轉變對晚清知識份子進行小說創作之意義,再透過知識份子自身的複雜性來顯豁其創作小說之意圖。通過晚清文壇的發展概況,說明曾樸的創作環境,探討曾樸的文學觀與曾樸對後世文學產生的影響。接著從病體中國的角度切入,討論《孽海花》故事情節中清室覆亡與金雯青死亡兩者的隱喻關係。將「東亞病夫」中國與「東亞病夫」金雯青作對應,探討二者發病到死亡的演變過程與「東亞病夫」病體所懷藏的死亡隱喻。
第三章〈《孽海花》對妓女題材小說的繼承與超越〉,將妓女題材小說視為曾樸創作《孽海花》的影響來源之一,以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作為參照對象,探究《孽海花》與《海上花列傳》等妓女題材小說之間的聯繫,說明《孽海花》對此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並闡述《孽海花》的超越性與獨特之處。全章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對「狹邪小說」的定義出發,討論晚清妓女題材小說的「現代性」特質;再針對《孽海花》傅彩雲人生際遇與身分地位的轉變,探究傅彩雲作為妓女群體中的通例/特例,而她展現出的被動性/主動性為何;最後,探討作為「放誕」美人的傅彩雲何以成為「新女性」的先驅,並梳理晚清以降女性形象的被塑造與「新女性」概念的形成。
第四章〈《孽海花》對《儒林外史》的承襲與突破〉,以歷來學者所建立「《儒林外史》為《孽海花》影響來源之一」的命題為研究基點,嘗試通過「士」、「世」的框架探討《儒林外史》與《孽海花》之間的關聯性與異同,梳理《孽海花》對《儒林外史》的承襲與突破之處。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說法開始談起,討論歷來對諷刺小說、譴責小說的討論,並分析此二類小說之異同;再探討清代士文化的發展對清代社會的影響,並分析《儒林外史》與《孽海花》文本中如何反映的當代士人形象與世人文化景況;而後,討論以「公心諷世」的《儒林外史》與「命意於匡世」《孽海花》所展演出的兩種影射的書寫形式,通過二書對世態人情的反映,觀察作者們對世俗、禮教的態度與省思,並嘗試理解、釐清他們心中所欲追求的理想世界之形象。
第五章〈結論〉,則總論各章節的研究路徑、方向與研究成果、貢獻。根據《孽海花》與《海上花列傳》、《儒林外史》所進行比較和對照,嘗試賦予《孽海花》較為客觀的評價,不再將其囿限於小說類型與小說結構等論述框架中,而是讓《孽海花》在與其影響來源進行對話時,展演出其精神價值與文學特色。
參考文獻
一、文本
吳敬梓撰、繆天華校注:《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6月。
曾樸撰、葉經柱校注、繆天華校閱:《孽海花》,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韓邦慶著、姜漢椿校注:《海上花列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加]曼素恩(Susan Mann)著:《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新北:左岸文化,2005年11月。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1月。
[拉脫維亞]柏林(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5月。
[法]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10月。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2月。
[美]葉凱蒂(Yeh, Catherine)著:《上海‧愛:名妓、知識份子和娛樂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1月。
[美]韓南(Patrick Hannan)著:《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李鴻章撰、[清]吳汝倫編:《李文忠公全集(二)‧奏稿二十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11月。
[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時務報館編:《時務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清]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德]康德(Kant, Immanuel)撰、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
王宇清著:《中國服裝史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9月。
王汎森著:《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6月。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年3月。
王保生、王颷著:《小說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
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王祖獻著:《孽海花論稿》,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12月。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9月。
王業霖著:《中國文字獄》,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5月。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6月。
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王德威著:《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8月。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9月。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呂文翠著:《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9年11月。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10月。
李書緯著:《晚清民國重生繪》,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8月。
李樹著:《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月。
杜慧敏著:《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1901~191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2月。
周宗奇著:《清代文字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孟瑤著:《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武舟著:《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
武舟著:《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
邵雍著:《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阿英著:《晚清小說史》,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37年5月。
柳詒徵著:《中國文化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9月。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纓(Hu, Ying)著:《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夏曉虹著、呂文翠編:《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夏曉虹著:《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夏曉虹著:《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徐君、楊海著:《妓女史》,臺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8月。
徐君慧著:《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時萌著:《晚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時萌著:《曾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秦孟瀟著:《中國小說史初稿》,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袁行霈著:《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馬積高著:《中國古代文學史‧第四卷》,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7月。
高彥頤(Dorothy Ko)著:《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2007年6月。
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8月。
許倬雲著:《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許慧琦著:《「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政大歷史系,2003年1月。
郭延禮著:《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郭延禮著:《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郭延禮著:《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郭延禮著:《自西徂東:先哲的文化之旅》,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郭延禮著:《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
郭延禮著:《愛國主義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郭箴一著:《中國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陳平原、夏曉虹著:《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陳平原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著:《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華梅著:《中國服裝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
黃能馥、陳娟娟編著:《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7月。
黃錦珠著:《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
黃錦珠著:《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楊子堅著:《新編中國古代小說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9月。
楊乾坤著:《中國古代文字獄》,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楊國明著:《晚清小說與社會經濟轉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1月。
楊瑞松著:《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9月。
楊鳳城等著:《千古文字獄──清代紀實》,北京: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11月。
楊聯芬著:《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7月。
葉曉青著、夏曉虹編:《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葛凱著:《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熊月之著:《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
熊月之著:《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9月。
劉海峰著:《中國科舉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劍梅(Liu, Jianmei)著:《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4年5月。
歐陽健著:《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歐陽健著:《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魯迅著:《魯迅全集‧第九卷》,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
賴芳伶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9月。
錢玄同著:《錢玄同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錢振綱著:《清末民國小說史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韓一宇著:《清末民初漢譯法國文學研究(1897~19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
譚邦和著:《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蘇生文、趙爽著:《西風東漸──衣食住行的近代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田甜:《社會轉型視角下《孽海花》的現代性書寫》,南昌: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朱芯儀:《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南投:暨南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江江明:《從性別政治論《海上花列傳》中的娼妓生存》,嘉義: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江謝美惠:《《孽海花》寫作藝術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余欣怡:《現代的想像圖景──晚清小說的文明話語》,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舜華:《孽海情天 會通中西──論曾樸對法國文學的借鑒及其意義》,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志宏:《《儒林外史》敘事藝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艷如:《《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的城市空間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武晉紅:《試論《孽海花》中的外交事件》,太原:山西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邱韶瑩:《從想像、嘗試到失落:試論晚清的「新小說」理想》,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紀俊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孫如文:《《孽海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栗子菁:《魏晉任誕士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許嘉雯:《晚清小說的身體圖像》,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郭志芳:《《孽海花》多重意蘊探析》,青島:青島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郭穎瑄:《清中葉青樓筆記之文化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怡潔:《晚清狹邪小說之現代性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淑貞:《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的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美珍:《晚清四大小說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黃淑貞:《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人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慧玲:《論《儒林外史》的敘事方式》,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士朋:《清中葉以降至民初的茶館酒樓與客棧》,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廖麗菁:《傳奇女子賽金花──歷史與文學書寫》,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榮麗湘:《《孽海花》及其圖強意識》,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翟振華:《《孽海花》的敘事藝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潘良枝:《試論晚清小說中文人與妓女傳統寫作模式的破碎──以《花月痕》、《海上花列傳》、《孽海花》為例》,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談啟志:《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麗珍:〈從《儒林外史》、《孽海花》、《圍城》看近三百年中士人形象的變化〉,《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11年,頁88-91。
丘冰、李良虎:〈民主、革命、愛國之歌──試談《孽海花》的主題思想〉,《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5卷第4期,2004年,頁57-59。
付建舟:〈中國歷史小說的近現代轉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10年1月,頁98-102。
伏濤:〈《赴試學院放歌》、《孽海花》之互釋〉,《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90-94。
吕朝彬:〈近代小說中的思想火花──《孽海花》中的議論研究〉,《文藝評論》第443期,2010年,頁138-139。
吳舜華:〈曾樸與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萌芽〉,《小說評論》2010年第3期,2010年,頁83-89。
吳磊:〈曾樸翻譯思想研究〉,《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8年3月,頁118-121。
呂文翠:〈「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敍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08年10月,頁97-138。
李永東:〈政治與情欲的雙重敘事──論上海租界語境調控下的《孽海花》〉,《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1年1月,頁29-33。
李志宏:〈《海上花列傳》的書寫性質及其話語表現〉,《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期,2011年1月,頁169-208。
李志宏:〈《儒林外史》敘述者形象及其敘述的可靠性問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0期,2011年7月,頁123-168。
李志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女性愛慾及其性別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年7月,頁29-54。
李霈:〈《孽海花》──歷史與諷刺的交界〉,《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8-61。
林香伶:〈覺世與再創:論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東海中文學報》21期,2009年7月,頁113-147。
胡纓(Hu, Ying):〈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頁1-29。
夏曉虹:〈秋瑾之死與晚清的「秋瑾文學」〉,《山西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8。
孫如文:〈彩雲易散玻璃薄──《孽海花》中傅彩雲人物形象析論〉,《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23-232。
涂秀虹:〈《孽海花》:對古老民族的文化批判與反思〉,《閩江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8月,頁68-72。
馬曉冬:〈作者與譯者的對話:曾樸的《魯男子》與法國小說《肉與死》〉,《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08年6月,頁125-129。
張巧瑜:〈譴責小說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以曾樸《孽海花》為例〉,《衍學集》第5期,2012年7月,頁51-64。
張紅娟:〈淺論《孽海花》歷史敘事的現代性〉,《青年文學家》第19期,2009年,頁24-25。
張蓓蓓:〈世說新語別解──任誕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19-45。
張艦戈:〈淺析《孽海花》中晚清文人的思想形態〉,《黑龍江史志》第226期,2010年9月,頁139。
符靜:〈從《孽海花》、《續孽海花》人物談──看上海淪陷時期的掌故熱〉,《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152-157。
陳夢:〈容納外界成分,培養創造源泉──試論雨果對曾樸的創作影響〉,
《寧夏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17-122。
陳夢:〈淺論曾樸對雨果的譯介〉,《惠州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0-64。
陳慧:〈賽金花形象的演變〉,《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3期,2012年,頁78-79。
陳遼:〈中國文學中的別一景觀──談「寫妓女」的文學和妓女寫的文學〉,《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1999年,頁130-134。
傅潔:〈從《孽海花》看晚清的女性解放〉,《滄桑》2010年第2期,2010年1月,頁229-232。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317-356。
曾垂超:〈《孽海花》之「孽海」與「花」新解〉,《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55-60。
曾思:〈《孽海花》敘事視角解讀〉,《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頁66-70。
黃海兵、陳金章:〈思維轉型期的新嘗試──試析《孽海花》對小說傳統審美方式的磨合〉,《莆田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2年6月,頁29-33。
楊聯芬:〈《孽海花》與中國歷史小說模式的現代轉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2年7月,頁64-70。
楊聯芬:〈從曾樸到李趼人:中國長篇歷史小說現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9期,2003年,頁92-98。
劉大先:〈流言時代:《孽海花》與晚清三十年〉,《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2期,2012年,頁171-189。
劉堃:〈晚清的女性教化與女性想像──以《孽海花》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3期,2011年12月,頁69-77。
劉傳霞:〈文學敘事中的賽金花〉,《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4期,2005年,頁69-72。
劉穎:〈《孽海花》的現代小說價值和敘事話語形態〉,《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2013年10月,頁56-64。
慕德芳:〈孽海之花──論《孽海花》中的傅彩雲〉,《考試周刊》2011年第41期,2011年,頁19-20。
潘程環:〈論《孽海花》的「名士狂態」與迷情傳統〉,《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00-103。
潘程環:〈論《孽海花》的歷史性和政治性〉,《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120期,2011年10月,頁56-64。
潘程環:〈論《孽海花》對立分裂的形式要素〉,《湘南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2年6月,頁61-64。
蔡祝青:〈動盪亂世奇女子──論《孽海花》中賽金花的形象〉,《鵝湖月刊》第317期,2001年11月,頁53-61。
蔣凡:〈賽瓦公案辯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2年3月,頁130-138。
蔣郁蔥:〈生於末世運偏消──從《孽海花》人物金雯青看晚清知識份子狀態〉,《經濟與社會發展》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50-152。
簡瑛瑛:〈叛逆女性的絕叫:從《傀儡家庭》到《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外文學》第18卷第10期,1990年3月,頁51-74。
顏健富:〈《海上花列傳》的書寫性質及其話語表現〉,《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17-151。
欒梅健:〈論《海上花列傳》的現代性特質〉,《政大中文學報》第五期,2006年6月,頁8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