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淑靚 |
---|---|
論文名稱: |
臺日蕉貿網絡與臺灣的經濟精英(1945-1971) |
指導教授: | 林滿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4 |
中文關鍵詞: | 香蕉 、臺日貿易 、國家與社會 、青果合作社 、蕉商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3 下載:1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對臺日蕉貿網絡的觀察,本文欲探討的主軸如下:
首先,以出口市場而言,1945年後的臺蕉出口與日治時期一樣以日本市場為主。在此背景下,1945年後的臺日蕉貿網絡有那些是日治時期的傳承,又有何變遷?因其經濟地位的重要,已有很多關於戰後的臺灣香蕉的相關研究。但既有的研究中,大多作品皆出自農業經濟學、企業管理學或合作經濟學之領域,因此論述多偏重香蕉產銷的政策面與經濟分析,而缺乏歷史性的或是人脈關係上的視角。 陳慈玉的〈臺灣香蕉的產銷結構(一九一二—一九七二)〉一文是少數出自歷史學界的相關作品, 文中以香蕉出口制度的轉變為主要脈絡,對臺蕉產銷結構的演變做一探討,但在人脈關係之面相上仍留下許多研究的空間。
其次,有關臺灣精英的既有研究,常偏重政治精英與文化精英,對經濟精英的探討,也多限於大企業或家族。本文則以中小蕉商與青果合作社的蕉農領袖為觀察的對象。這些中小商人是締造臺灣「香蕉王國」的最大功臣。不過也因為出口業者的零碎複雜,使臺蕉的出口體制一直難以有效率的整合。這也是臺蕉最後在日本市場失利的結構性因素之一。
再者,學界一般對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研究,常強調中華民國政府對經濟體制的建構,而忽略社會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關於臺灣香蕉既有的研究,也多以制度分期,強調國家的重要。 相較之下,本文則較為強調「人」的因素。本文將指出,在戰後臺日蕉貿的進程中,除國家力量扮演重要角色外,民間所展現蓬勃而活躍的社會力量,不論對於臺日蕉貿的進展或貿易網絡的型塑均功不可沒。尤其戰後初期香蕉業者在出口體制建構的過程中,實有超乎政府權力的自主性空間。商人的力量,實是締造「香蕉王國」最堅實的基礎之一。面對如此活躍的民間力量,國家與社會到底呈現何種關係,亦是本文的重點。
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以對戰後臺日蕉貿最具影響力的兩個關鍵的轉折點為界,分為三部分,共七章。這兩個關鍵的轉折點為:(1)1963年4月日本開放香蕉貿易自由化,使各地區的香蕉都可自由進口;(2)1960年代中期開始,臺蕉的不利之局逐漸形成。第一部份分為三章。第一章論述的時間為1945至1950年9月,在這段時間內,政府對臺蕉的出口甚少干涉,故稱為「自由放任的時期」。先回顧日治時期臺蕉的產銷結構,再論述戰後青果合作社的重組,與蕉商在開拓日本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章論述的時間為1950年10月至1963年3月。在這段時間內,政府嘗試建構新的臺蕉輸出體制。由此過程,我們可管窺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並一探出口體系的內爭。第三章的重點的重點則包括臺灣蕉商的在日聯號與在日華商,及臺灣如何透過這些貿易網絡擴大貿易額。
第二部份分為兩章。第四章論述1963年4月日本蕉貿自由化前夕,臺日各進出口業者的卡位競爭。第五章的重點則是政府所建立的新輸出體制(「五五制」),包括新體制醞釀的過程、影響、各出口團體的反應,並從中觀察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第三部份也分兩章。第六章的重點為1960年代中期後臺蕉種種不利之局的形成,包括日本成立「日本香蕉輸入組合」,實施「二元化」的香蕉輸入制度,不再對臺蕉實行自由化的輸入,與中南美蕉及菲律賓蕉的大量輸日。第七章則論及臺灣為捍衛日本市場所作的種種努力。1971年8月,日本二度開放臺蕉進口自由化,使原有的貿易型態再度改變,故本文將此訂為時間的下限。
本文所使用的資料,主要為各相關政府機關的檔案,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經濟安定委員會及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的檔案,與外交部北投檔庫所收藏的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另外,各重要報紙,如《中央日報》、《聯合報》、《徵信新聞》、《臺灣民聲日報》、《臺灣民聲日報》、《臺灣新聞報》等,與青果界的定期刊物,如《果農合作》、《青果通訊》與《臺灣青果》等,亦提供本文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此外,在關於日本方面香蕉業界的史料,主要來自國內青果刊物的譯述或新聞報導。另外,高木一也所著的〈輸入沿革史〉也是本文所參考的重要史料。高木氏長期任職於日本香蕉輸入組合的事務局,故其著作應極具參考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