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段文佼
Duan Wen Jiao
論文名稱: 現代漢語動後〔著〕之分析與教學
Analysis and Teach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Verbal Suffix ZHE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時態未完成態存現句去動化持續
英文關鍵詞: tense, imperfective, presentative sentences, deactivated, continuou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著」位於動後,佔時態位置,且常與動前「在」搭配出現,因而早期被學者們誤解為進行態。如:高銘凱(1948)、王力(1958)、趙元任(1968)。現在學者如戴耀晶(1991)、龔千炎(1995)等認為「著」附加以後使動詞產生持續的語義,故稱動後「著」為持續態。我們認為漢語沒有進行態標記,只有時態動詞「在」及表持續語義的持續態標記「著」。
    時態的語義及語法表現和動詞息息相關,因此本論文藉由Comrie(1976)時態的框架,相較於完成態的定義下,探討漢語未完成態的範疇「著」。並根據漢語動詞本身的獨特性,採Teng( 1974)動詞三分的理論來分析動詞搭配的分布現象,同時進一步釐清「著」與「在」的時態角色差異,以界定「著」的語法結構及功能。
    「著」是持續態標記,其核心語義為持續,具有延長動詞作用時間的特性。在句法層次上分為表動態持續的「著1」及表靜態持續的「著2」。表現出來的具體語法形式有「在+V+著」、存在句、狀語句三大類。「著」同時也是狀語標記,並還有兩種語法角色。一是狀態化的功能,二是去動化的功能。
    最後,我們根據「著」的句法分布及特性,分析動後「著」的學習難點並提出語法排序及教學策略上的建議。

    As Zhe is a verbal suffix which often appears with preverbal Zai, in the early period it was misunderstood by scholars as imperfective, Gao (1948), Wang (1958), and Chao (1968). Nowadays scholars such as Dai (1991), Gong (1995) think that the addition of Zhe has a semantic reading as continuous, therefore this verbal suffix is called imperfective.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mark of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in Chinese but the combination of Zai and Zhe.
    Tense and verbs are closely related semantically and syntacticall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finition of imperfective in the framework of tense, Comrie (1976),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hinese Zhe. Teng’s theory (1974) of verbs in three types is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verbs, furthermore to clarify the role of temp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Zai and Zhe, and to define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Zhe.
    Semantically, Zhe denotes continuous, with the property of the extended duration of an action. Syntactically, it can be verbal and static imperfective, so it can be demonstrated in three types: Zai + V + Zhe, presentative sentences, and adverbial structures. In addition, Zhe is also an adverbial mark which has two grammatical roles, the stative one and the deactivated on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e,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it are analyzed, learning order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縮略語表 ix 第一章 導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範圍及架構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時制 4 2.1.1 總結 5 2.2 時態 6 2.2.1 時態的定義 6 2.2.2 漢語時態的定義 7 2.2.3 漢語時態的類別 8 2.2.4 完成態 8 2.2.5 未完成態 14 2.3 漢語的未完成態 16 2.3.1 習慣(Habitual) 16 2.3.2 漢語在Habitual的對應形式 18 2.3.3 持續態的定義 20 2.3.4 進行態的義 20 2.3.5 總結 23 2.4 漢語「著」的理論 24 2.4.1 「著」的進行態說 24 2.4.2 「著」的進行義說 25 2.4.3 「著」不表進行說 26 2.4.4 「著」的持續態說 26 2.4.5 「著」兼具動態與靜態說 27 2.4.6 「著」的分類 28 2.4.7 「著」的非完整性說 29 2.4.8 「著」的存現句說 31 2.4.9 「著」的連動式說 32 2.4.10 「著」的從屬句式說 32 第三章 「著」的語義及動詞搭配分析 35 3.1 名詞釋義 35 3.1.1 均質的時間結構 35 3.1.2 進行義 36 3.1.3 持續義 37 3.1.4 狀態義 38 3.1.5 總結 39 3.2 「著」的語義分析 41 3.2.1 「V著」的動態與靜態語義 41 3.2.2 「V著」的持續義 44 3.2.3 「V著」的進行義 45 3.2.4 總結 46 3.3 「著」與動詞的關係 47 3.3.1 動詞分類原則 48 3.3.2 搭配「著」的動詞類別 49 3.3.3 可表處所位置的動詞 50 3.3.4 可表處所位置的動詞 51 3.3.5 與「在」搭配的動詞 51 3.3.6 與「著」搭配的動詞分類表 52 3.4 「V著」的語義與句法關係 56 3.4.1 「在」介詞組與「著」的關係 56 3.4.2 搭配「在」介詞組的「V著」 58 3.4.3 總結 66 第四章 「著」的時態分析 67 4.1 未完成態「在」與「著」之搭配關係 67 4.1.1 「正」與「在」 67 4.1.2 「在」與「著」的差異 68 4.1.3 只可搭配「在」,不可搭配「著」 69 4.1.4 不可搭配「在」,只可搭配「著」 71 4.1.5 既可搭配「在」也可搭配「著」 76 4.1.6 總結 80 4.2 「著」的時態分析 81 4.2.1 「在」、「著」時態屬性的比較 82 4.2.2 動態持續「著」不做時間背景 82 4.2.3 不屬時態的「著」狀語角色 84 4.2.4 「著」具狀態的特性 86 4.2.5 「著」表賓語存現的特性 87 第五章 「著」的次結構分析 88 5.1 「著」的存在句 88 5.1.2 存在句的形式 89 5.1.3 動態持續「著」的存在句 90 5.1.4 表存在的語義 91 5.1.5 「著」存在句的動後施事 95 5.1.6 「著」與「有」句式的關係 96 5.1.7 「有著」的存在句 98 5.1.8 小結 98 5.1.9 存在句中「著」的時態角色 99 5.1.10 總結 103 5.2 「V1著V2著」結構 104 5.2.1 「V1著V2著」是從屬關係 104 5.2.2 「V1著V2著」的語義關係 106 5.3 「V1著V1著」重覆句 114 5.3.1 總結 115 第六章 「著」的功能分析及教學建議 116 6.1 去動化的功能 116 6.1.1 去動化的定義 116 6.1.2 施事刪除律 117 6.1.3 「著」在存在句中的角色功能 117 6.2 狀態化的功能 120 6.2.1 「著」的否定形式 120 6.2.2 「著」的祈使(imperative)功能句 122 6.2.3 動作結束、狀態開始 123 6.2.4 持續動作轉為態 125 6.2.5 總結 126 6.3 教學建議 129 6.3.1 語法點排序建議 130 6.3.2 偏誤預測 132 6.3.3 教學建議 132 6.3.4 總結 133 第七章 結論 135 7.1 「著」是描寫的迷思 135 7.2 「著」是書面語的迷思 135 7.3 研究限制與省思 135 7.4 研究展望 136 7.4.1 「著」的動態存在句探究 136 7.4.2 「著」在祈使功能句中的角色 136 7.4.3 「著」的中介語料研究 136 7.4.4 「著」的教學實驗 136 參考書目 137

    英文
    Chen,Chung-yu(1986) Constraints on the “V1-zhe…V2”structure JCLTA:Vo1.1 P:1~20
    Chen,Chung-yu(1987) Stemmting form the verbal suffix –ZHE JCLTA, VO1 No.1 P:43~64
    Chu,Chuancey C.H.(1987) The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the verbal suffix —— Zhe.JCLTA:22.1 P:1~41
    Comrie, Bernard(1976) Aspec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 Related Probl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llmore,Charles(1968) The case for case. In Bach and Harms(eds) 1968,1-88.
    Jing-heng Ma(1986) A Study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Verb Suffix ZHE<漢語進行時貌的研究>。台北:文鶴。
    Quirk,R. et al.(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 semantics of the verb phrase. London: Longman.
    Saeed, John,(1997) Semantic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Sheng Ma Jing-heng(1986) A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Verb Suffix ZHE. Taipei.Crane.
    Smith, Carlota S.(1985) Notes on Aspect in Chinese. Texas Linguistic Forum.
    Teng, Shou-hsin (1973)《Negation and Aspect in Chinese》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台北:文鶴。
    Teng, Shou-hsin(1983中譯本)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eng, Shou-hsin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台北:文鶴。
    Teng, Shou-hsin(1979)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 Progressive Aspect in Chinese.台北:文鶴。

    中文
    Li and Thompson.(黃宣範譯本)(1983)。漢語語法。台北:文鶴
    方梅(1996)從「V著」看漢語不完全体的功能特徵。語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務印書館。北京
    王力(1958)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志(1986)談談「紅著臉」這類格式。漢語學習。1986. No.2
    王健(2007)現代漢語存現句研究綜述。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 No.1 P:61~67
    王葆華(2005)存在構式「著」、「了」互換現象的認知解釋。外語學習。2005. No.2 P:1~5
    石毓智(2001)語法的形式和理據。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市
    任鷹(2000)靜態存在句中「V了」、「等于」、「V著」現象解析。世界漢語教學。2000. No.1 P:28~34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北京 
    朱德熙(2001)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北京
    呂叔湘(1942)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1992年再版。台北:文史哲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玉柱(1978)也談「連動式」和「兼語式」。鄭州大學學報。1978. No.2
    宋玉柱(1982a)動態存在句。漢語學習。1982. No.6 .P:9~14
    宋玉柱(1992b)現代漢語語法基本知識。語文出版社。北京
    宋玉柱(1992)存在句的確認。語文月刊。1992. No.11.
    宋玉柱(1999)談談特殊句式研究。(呂叔湘/馬慶株)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北京。
    李臨定(1986)現代漢語句型。商務印書館。北京市
    李鐵根(1997)《了、著、過與漢語時制的表達》。面臨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李鐵根(1998)連動式中「了」、「著」、「過」的單用和連用。漢語學習。1998. No. 2 P:14~18
    李蕊、周小兵(2005)世界漢語教學。2005. No.1 P:64~70
    肖奚強(2002)現代漢語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學林出版社。上海
    邢福義(1998)關係詞「一邊」的配對與單用。面臨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1998現代漢語語法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尚來彬(2005)「進行—持續」範疇中「正(在)」、「在」、「著」、「呢」句法、語用分析。吉林省: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林芯妤(2008)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的偏誤及學習策略分析為基礎網路
    金海林(2008)漢語時態詞「在」與「著」之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屈承熹、紀宗仁(2006)。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胡明揚(1987)北京話初探。商務印書館。北京
    范方蓮(1963)存在句。中國語文。1963. No.5
    范繼淹(1982)論介詞短語「在+處所」。語言研究,1982. No.1
    孫德金(1996)現代漢語動詞做狀語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 No3 P:116~129
    馬慶株(1996)略談漢語動詞時體研究的思路——兼論語法分類研究中的對立原則。語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務印書館。北京
    孫瑞(2005)副詞「在」與助詞「著」的語義分析。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高銘凱(1985)漢語語法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清尾奈津子(2009)現代漢語持續貌「著」與日語相應形式的對比分析與其教學應用。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秀霞(2009)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銳(1993)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中國語文1993.No.4
    陳庭珍(1957)漢語處所詞作主語的存在句。中國語文。1957. No.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7)。實用視聽華語(Ι) Practical Audio Visual Chinese, 台北:正中
    張伯江(1996)《漢語連動式的及物性解釋》。語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務印書館。北京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
    張斌(2003)漢語語法學。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張靜(1977)「連動式」和「兼語式」應該取消。鄭州大學學報。1977. No.4
    陳月明(1999)時間副詞「在」與「著」。漢語學習。第四期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雙月刊1988年第六期(總第207期), 頁401-421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
    陳俊光(2009)《漢語詞綴「們」的語義、篇章、語用探索和教學應用》。《台灣華語文教學》。頁17-41
    陳前瑞(2005)漢語的進行體與未完成體。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一期。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3-34
    陳剛(1985)試論「著」的用法及其與英語進行式的比較。中國語文。1985. No.1
    陳廣豔(2000)動態助詞「著」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池州師專學報。2000. No.2 P:91~94
    彭育波(2004)「V1著V2」結構多角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成凱(1996)連動式研究。語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務印書館。北京
    楊國文(1998)《也談表體助詞「了」、「著」、「過」及句尾「了」和「呢」》。面臨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楊平(2000)《副詞「正」的語法意義》。世界漢語教學。2000. No.2
    雷濤(1993)存在句的範圍、構成和分類。中國語文。1993. No.4
    漢語水平考試部(1992)。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80)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齊滬揚(1994)「N+在+處所+V」句式語義特徵分析。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北京
    劉一之(2001)北京話中的「著」字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英林(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珣主編(2008)新實用漢語課本。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
    劉寧生(1985)論「著」及其兩個相關的動態範疇。語言研究第二期
    潘海華(1997)辭彙映射理論在漢語辭彙語法中的應用。現代外語。1997. No.4
    潘文(2003)論存現句的性質和研究。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No.3 P:7~10
    潘文(2003)現代漢語存現句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鄧守信(1975)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義研究(1983中譯本)。台北。學生書局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四期,頁7~17
    鄧守信(2007)漢語詞類的語法教學。廣州中山大學講稿
    鄧守信(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黎天睦(1994)論「著」的核心意義。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錢乃榮(2000)體助詞「著」不表示「進行」意義。漢語學習。第四期,頁1~6
    戴浩一(1988)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1988年,第一期。北京P:10~19
    戴耀晶(1991)現代漢語表示持續體的「著」的語義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二期,頁92~106
    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戴耀晶(2003)漢語的時體系統和完成體「了」的語義分析。漢語實時體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
    羅義芬、黃居仁(1997)漢語動貌詞「在」與「著」的詞彙意義。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01
    龔千炎(1991)論現代漢語的時制表示和時態表達系統。中國語文,第4期,頁251~261
    龔千炎(1995)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商務印書館。北京
    顧陽(2000)論元結構及論元結構變化/沈楊。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北京

    語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平衡語料庫)http://dbo.sinica.edu.tw/ftms-bin/kiwi.sh?ukey=-370376704&qtype=1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中心語料庫(北大語料庫)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湯素蘭(1994)笨狼的故事。信誼基金出版社。台北。
    馮立音、賴燕秋翻譯。阿拉丁。全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黃慧敏(2005)年獸來了。世一。台南市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