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易新
Mickey, I-Hsin Sun
論文名稱: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之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Theses on “Mind Mapping”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李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心智圖法心智圖法評量心智圖法理論架構心智圖法研究趨向
英文關鍵詞: Mind-Mapp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ind-Mapping, Mind-Mapping Evaluation, Evolving Direction of Mind-Mapp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50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學校教學與企業實務應用上,心智圖法已日漸普及,相關學位論文的研究亦蓬勃發展。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之內容,年代從2001年台灣第一篇心智圖法相關論文至2011年12月31日共計102篇學位論文,研究設計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

    一、以正規教育的學校為主要的研究場域,研究對象主要是一般學生,身心障礙學生次之,以社會人士為對象則相對較少,上述研究場域及對象未能因應高齡社會及終身學習的需求。
    二、研究領域以語文為主、自然與科技次之、第三是社會科;研究主題是以提升學生的不同能力為主,學業成就次之,第三是教師的教學,第四是學習的動機與態度;然而,這些研究都未探討性別、年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三、引用的心智圖法理論以心智圖法繪製原則為主、圖解思考次之、第三是大腦領域。缺乏心智圖法知識體理論建構的 “ know why” 及 “know how” 的知識。
    四、所有學位論文都呈現出正向的研究成果與發現,但仍有13篇論文有負向的研究發現,其中12篇與如何繪製心智圖法有關。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分析討論,針對心智圖法知識體的建構、研究趨向、研究方法與心智圖法評量等,提出相關建議。

    “Mind mapp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sectors that has produced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es.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ses on “Mind Mapping” in Taiwan.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rns of those theses which might indicate evolving direction of “Mind mapping” in Taiwan.
    The main finding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are as follows: (1) Formal school has been the main field of the studies which seems to disregard the needs of the aging socie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2) The main interest of the researchers focuses on enhancing diverse abilities of school students, which ignores the influence of age, gender,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intellectual faculties; (3) The graphic principle of “Mind Mapping”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viewpoint referenced in the theses which discount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know-why” and “know-how” ; (4) The capacities of “Mind Mapping” have emerged from affirmative results of the these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 4 -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 5 -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 7 -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 第一節 心智圖法的源起與意義 .......................................................... - 12 - 第二節 心智圖法相關理論基礎 .......................................................... - 13 - 第三節 心智圖法在台灣的發展 .......................................................... - 26 - 第四節 心智圖法相關議題 .................................................................. - 31 - 第五節 小結 ........................................................................................... - 35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37 -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 37 - 第二節 研究實施 ................................................................................... - 38 - 第三節 研究的信效度 .......................................................................... - 42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7 - 第一節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概況分析 .................................. - 47 - 第二節 心智圖法理論建構與評量構面的發展 .................................. - 65 - II 第三節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趨向分析 .................................. - 71 -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 76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 第一節 結論 ........................................................................................... - 81 - 第二節 建議 ........................................................................................... - 84 - 參考文獻 - 87 - 中文文獻 ................................................................................................. - 87 - 英文文獻 ................................................................................................. - 95 - 附錄 - 101 - 附錄一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 ........................................................ - 101 - 附錄二 中國大陸思維導圖(心智圖法)碩士論文 .............................. - 106 - 附錄三 台灣心智圖法期刊論文 ........................................................ - 108 - 附錄四 國外心智圖法學位論文 ........................................................ - 110 - 附錄五 測量指標登錄表格 ................................................................ - 111 - 附錄六 測量指標登錄表格初稿 ........................................................ - 113 - 附錄七 測量指標登錄表格第一次修正後內容 ................................ - 115 - 附錄八 測量指標登錄表格第二次修正後內容 ................................ - 117 - 附錄九 測量指標登錄表格第三次修正後內容 ................................ - 119 - III 表次 頁 表2-1 Hogan 所提出的心智圖法評量架構 ................................................ - 25 - 表2-2 陳盈達所提出的心智圖法評量架構 ............................................... - 26 - 表2-3 台灣地區翻譯心智圖法專書 ........................................................... - 29 - 表2-4 台灣地區華人作者心智圖法專書 ................................................... - 30 - 表3-1 本研究之內容單位與測量類目 ........................................................ - 41 - 表4-1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歷年發表篇數與百分比 ................................... - 47 - 表4-2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場域之分析 ....................................... - 48 - 表4-3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場域的地理區域 ....................................... - 51 - 表4-4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對象身份之分析 ....................................... - 52 - 表4-5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結果與教師相關 ....................................... - 53 - 表4-6 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 ....................................... - 57 - 表4-7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 ........................................................ - 61 - 表4-8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 - 63 - 表4-10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 ......................................................................... - 64 - 表4-9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引用的理論觀點 ............................................... - 66 - 表4-11 論文發表年份與研究場域之發展趨向分析 ................................. - 72 - 表4-12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發表年份與融入領域之發展趨向分析 ......... - 73 - 表4-13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發表年份與研究主題篇數分析表 ................. - 74 - 表4-14 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結果主要發現之趨向分析表 .................. - 75 - IV 圖次 頁 圖1-1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心智圖 ................................................................. - 1 - 圖1-2 研究動機心智圖 ................................................................................. - 4 - 圖1-3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心智圖 ............................................................. - 5 - 圖1-4 名詞釋義心智圖 ................................................................................. - 7 - 圖1-5 研究範圍與限制心智圖 ..................................................................... - 8 - 圖2-1 文獻探討心智圖 ............................................................................... - 11 -

    中文文獻
    1111測評中心(2011)。九大職能星。檢索日期:2011年08月28日。取自:http://assessment.1111.com.tw/cstar/ability.aspx
    CR&LF研究所(2008)。配色的魔法:能夠召喚幸運與感動的創意色彩學。台北縣:博碩文化。
    MBA智庫百科(2011)。邏輯學。檢索日期:2011年07月06日。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9%80%BB%E8%BE%91%E5%AD%A6
    MBA智庫百科(2013)。霍夫斯坦德的國家文化模型。檢索日期:2013年04月14日。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9%9C%8D%E5%A4%AB%E6%96%AF%E5%9D%A6%E5%BE%B7%E7%9A%84%E5%9B%BD%E5%AE%B6%E6%96%87%E5%8C%96%E6%A8%A1%E5%9E%8B
    千千岩英彰(2002)。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台北市:新潮社。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台北市:木村圖書。
    中國知網(2011)。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3日。取自:http://cnki50.csis.com.tw/kns50/Brief.aspx?curpage=3&RecordsPerPage=50&QueryID=65&ID=CMFD&turnpage=1&systemno=&NaviDatabaseName=ZJCLS&NaviField=%e4%b8%93%e9%a2%98%e5%ad%90%e6%a0%8f%e7%9b%ae%e4%bb%a3%e7%a0%81&navigatorValue=
    方雅惠(2007)。運用心智圖法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商業週刊:接班人系列No.3,頁30-33。
    王心怡(2009)。心智圖閱讀教學-國文。台北:南一。
    王秀園(2005)。學習大革命:善用腦子讀好書。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王政彥(2000)。成人的自我調控學習。刊載於成人學習革命,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翔昇(譯)(1998)。教學革命。(Michael Grinder原著)。台北縣:世茂。
    王開府(2007)。概念模組在語文閱讀與寫作思考教學及評量之運用:以心智圖為例。國語文教學運用心智圖工作坊研習資料。教育部國教司主辦。2007年12月28日。
    王開府、潘麗珠、鄭圓鈴、吳惠花、黃惠美、陳俐伶、施教麟、王秀梗、鄭潔慧(2008)。國語文心智圖教學指引。台北:教育部。
    王道還(2004)。布羅卡發現大腦皮質上的「說話區」。科學發展,376,頁80-82。
    王維賢、李先焜、蔡希杰(譯)(2009)。語言學中的邏輯。(Jens Allwood, Lars-Gunnar Anderson & Osten Dahl原著)。北京:北京大學。
    王慧娥(譯)(2009)。我的人生沒有偶然。(勝間和代原著)台北市:三采文化。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台師大圖書館(2012)。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檢索日期:2012年01月02日。取自:http://findit.lib.ntnu.edu.tw/ntnuhyint/search_result.jsp?fid=38806&pageid=1
    玉田國小環境教育網(2010)。網站地圖。檢索日期:2010年09月20日。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6325
    田耐青(譯) (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 Matthew J. Perini原著)。台北市:遠流。
    石朝霖(2006)。色彩能量的奧秘。台北市:商周出版。
    伍全裕(1997)。過目不忘的記憶法。台北縣:漢湘文化。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原著)。台北市:揚智文化。
    江麗美(譯)(1996)。六頂思考帽。(Edward do Bono原著)。台北縣:桂冠。
    何惠敏(2012)。心智圖法可刺激右腦。刊載於榜首滿分筆記術,頁32-33。台北市:今週刊。
    何琦瑜(2008)。二十一世紀所需的素養。親子天下,1,頁50。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 – 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吳永佳(2011)。四種筆記魔法,想到就能做到。Cheers雜誌,2011年7月。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吳朝暉、陳華鈞(2008)。語義網格:模型、方法與應用。杭州:浙江大學。
    呂亨英(譯)(2008)。設計的法則:100個影響認知、增加美感,讓設計更好的關鍵法則。(William Lidwell、Kritina Holden、Jill Butler原著)。台北市:原點。
    李田樹譯(2003)。左腦右腦平衡運用心圖:專案管理的利器。(Karen A. Brown, Nancy Lea Hyer原著)。EMBA世界經理文摘,198,頁56-67。
    李宛蓉(譯)(1998)。六雙行動鞋。(Edward do Bono原著)。台北市:長河。
    李欣蓉(2005)。圖像思考,不可不知的學習方法。刊載於:圖像化學習。(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原著)。台北:遠流。
    李欣蓉(譯)(2005)。圖像化學習。(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原著)。台北:遠流。
    李時芬、林淑媚(譯)(2009)。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inson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福印(2008)。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
    李翠卿(2005)。你也能當記憶高手。Career,343,頁118-121。
    李曄(譯)(2000)。Color Magic顏色魔法書。(野村順一原著)。台北市:方智。
    邢福義、吳振國(2002)。語言學概論。武昌市:華中師範大學。
    亞太教育訓練網(2011)。公開課程。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7日。取自:http://asia-learning.com/course/
    周作宇等人(2005)。思維導圖:喚醒天才的10種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周志勇(2006)。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建設(2006)。語義、邏輯與語言哲學。北京:學苑。
    林三貴(2009)。台灣訓練品質系統:為台灣形塑優質國際化人才。天下雜誌,436,頁138。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2000)。艺朮与错觉 : 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硏究 。 (E.H.贡布里希原著)。長沙市 : 湖南科學技術。
    林佳靜(2006)。休閒農場場主職場學習能力與氣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欣怡譯(2009)。現學現用!商業圖解思考法。(Kaimai Mizuhiro原著)。台北市:商周。
    林政則,(2001)。實用教育學。台北縣:正中。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照田,蔡承志(2004)。邏輯學入門。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Robert P. Weber原著)。台北市:巨流。
    林靜芬(2000)。我國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內容分析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初版。
    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Jeannette Vos & Gordon Dryden原著)。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4年)。
    柳俊帆(譯)(2007)。邏輯思考法圖解。(西村克己原著)。台北市:商周。
    洪偉智、徐塵亮(譯)( 1997)。改變一生的曼陀羅MEMO技法。(今泉浩晃原著)。台北縣:世茂。
    洪蘭(2011)。別把孩子考笨了。天下雜誌,478,頁28。
    洪蘭(譯)(2003)。記憶的秘密。(Rebecca Rupp原著)。台北市:貓頭鷹。
    洪蘭(譯)(2009)。透視記憶。(Larry R. Squire & Eric R. Kandel原著)。台北市:遠流。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7)。魚骨圖、因果圖與問題解決思考流程。取自: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_A107.htm
    孫易新(2001)。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心智圖法基礎篇。板橋市:耶魯。
    孫易新(2002)。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心智圖法進階篇。板橋市:耶魯。
    孫易新(2004)。心智圖思考法。台北市:浩域企管。
    孫易新(2006)。心智圖法創造思考訓練方案對激發企業人士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孫易新(2009)。心智圖法基礎應用。台北市:浩域。
    孫易新(譯)(2007)。心智圖聖經。(Tony Buzan原著)。板橋市:耶魯。
    孫易新、陳資璧(2005a)。心智圖學習法(4):記憶高手。台北市:浩域。
    孫易新、陳資璧(2005b)。心智圖應用大蒐集(1)。台北市:浩域。
    孫維張、劉富華(1996)。語言學概論。長春市:吉林大學。
    展頡(2004)。PMP國際專案管理師培訓課程講義。台北市:展頡知識管理顧問。
    徐烈炯(1996)。語意學。台北市:五南。
    徐道鄰(1956)。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
    馬彥文(2009)。Mind Map學習天書。香港:香港博贊中心。
    高子羽(2004)。如何運用心智圖激發創造力。數位時代,81,頁158-159。
    國家圖書館(2011)。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檢索日期:2011年11月30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ICT2q/search#result
    張志雄(2005)。生命的密碼,色彩知道。台北縣:人本自然。
    張承(2008)。研究所-企研所隨身寶典套書。台北市:鼎茂。
    張淑燕(2004)。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終身學習之研究─以UNESCO學習四大支柱探討。未出版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張鼎昆、徐克茹(譯)(2005)。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Tony Buzan原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張德聰(2012)。銀髮族生活規劃的意義與準備。刊載於銀髮族生活規劃,頁3-20。新北市:空大。
    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檢索日期:2013年04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80048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樂齡學習網。檢索日期:2013年04月23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
    教育部(2011a)。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2011年08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index.aspx
    教育部(2011b)。教育部社教司:終身學習行動331。檢索日期:2013年04月14日。取自:http://edu331.tku.edu.tw/index.php
    教育部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梁雲霞(2005)。運用圖像組織,交兔子樂於思考。刊載於:圖像化學習。(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原著)。台北:遠流。
    章澤儀(譯)(2004)。東大特訓班(1)。(三田紀房原著)。台北市:東販。
    許芳菊(2009)。男孩女孩「腦」不同?。親子天下,9。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許雅惠(譯)(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Peter Jarvis原著)。台北市:五南。
    郭俊賢、陳淑惠(譯) (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David Lazear原著)。台北: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DeeDickinson原著)。台北:遠流。
    郭崑謨(1994)。論文及報告寫作概要。台北市:五南。
    陳旭耀(1997)。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妏(2010)。心智圖法結合繪本閱讀教學方案對國小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創造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市。
    陳芳毓(2008)。【邏輯力】用「關鍵字」溝通,帶領員工解決問題。經理人月刊,44。檢索日期:2013年04月12日。取自: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1303
    陳芳毓(2010)。心智圖:2000家跨國企業採用的思考法。經理人月刊,67,頁120-131。
    陳信博(2003)。國小學童對於性別色彩認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映慈(2010)。小學生學心智圖先「生活化」再「課業化」。PC home Kids,4,頁32-40。
    陳英偉(2006)。實用色彩學。台北市:華立。
    陳國明(1995)。文化問溝通能力模式的探討。新聞學研究,50,頁81-95。
    陳雅文(1995)。「內容分析法」。在胡述兆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頁323)。台北市:漢美。
    陳慧雯(譯)(1998)。大腦小宇宙。(Susan A. Greenfield原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陳懷恩(2008)。圖像學。台北市:如果。
    傅淑貞(1997)。師.生.畢業論文:台灣社研所碩士論文之知識社會學考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雅秀、李德竹(1993)。美國書目計量學博士論文評析。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1期,頁231-240。
    博士博數位人力資源(2010)。里程碑。檢索日期:2010年09月20日。取自:http://www.pospo.com.tw/www/aboutus/b-1-3.htm。
    博田 茶(2000)。好色人生;色彩魔術師。台北市:婦女與生活社。
    彭真(譯)(1997)。學習如何學習。(Trinidad Hunt原著)。台北:世茂。
    彭曉瑩(2010)。資訊融入英語教育:以mind 42軟體繪製心智圖應用在英詩寫作。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3.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220
    游光昭,蔡福興(2001)。電腦化心智繪圖在創造思考教學上之運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4(10),14-18。
    程薇(200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志光教育文化。
    賀桂芬(2010)。想錯未來,企業就完蛋!天下雜誌,440,頁96-99。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黃佳瑜(譯)(2005)。智能記憶。(Barry Gordon & Lisa Berger原著)。台北市:大塊文化。
    黃宣範(1983)。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敏偉、陳雅茜(譯)(1997)。大腦如何思考。(William H. Calvin原著)。台北市:天下文化。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27,頁106-125。
    黃富順(2006)。高齡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楊國德(2011) 。高齡學。台北市:五南。
    黃碩傑(2009)。由語意透明度所引發的再認記憶鏡像效應:行為與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州松(2006)。J. Lyotard 頌讚差異的後現代教育狀況代言人。刊載於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235-255。台北市:高等教育。
    楊希平、陳巧鶯(譯)(2000)。點客成金 – 94個腦力行銷技巧。(Tony Buzan and Richard Israel原著)。台北縣:世茂。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J.R.Fraenkel,N.E.Wallen原著)。台北:心理出版。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Sharan B. Merriam & Rosemary S. Caffarella原著)。台北市:商周。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詹棟樑(2005)。成人教育學。台北縣:冠學文化。
    鄒小蘭(2002)。心智繪的技巧與教學。創造思考教育,12,37-44。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維基百科(2011)。邏輯。檢索日期:2011年07月0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BB%E8%BE%91
    維基百科(2012)。心智圖。檢索日期:2012年01月0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6%99%BA%E5%9B%BE
    翟文明、楚淑慧(2008)。圖解思考法。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
    賓靜蓀(2010)。從教學生到教自己。親子天下,17,頁112-113。
    劉蘊芳(譯)(1999)。7 Brains怎樣擁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Michael Gelb原著)台北: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年)。
    蔡文山(2007)。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博士,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蔡巨鵬(2009)。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之建構與應用。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蔡承志(譯)(2010)。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Tony Buzan原著)。台北市:商周。
    蔡智燦(2005)。應用心智圖擷取品質系統驗證專家內隱知識之實證研究―以QS-9000核心工具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台北市。
    鄭光哲(2007)。文化價值觀的變遷—從Hofstede開始。未出版碩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蕭雲菁(譯)(2006)。心智圖筆記術。(William Reed原著)。台中市:晨星。
    錢秀梅(2001)。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錢昭君(2010)。心智圖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日),台北市。
    戴保羅(譯)(1999)。學習地圖。(Colin Rose & Malcolm J. Nicholl原著)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年)。
    顏秀雯(2002)。迎戰未來的關鍵學習(6):心智圖法。Career,319,頁90-91。
    羅光志(譯)(2005)。PMP專案管理認證指南。(Kim Heldman原著)。台北縣:博碩文化。
    羅玲妃(譯)(1997)。心智繪圖。(Tony Buzan原著)。台北市:一智。
    羅玲妃(譯)(1997)。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Tony Buzan原著)。台北市:一智。
    羅美惠(譯)(1999)。優質大腦。(Dharma Singh Khalsa, M.D. with Cameron Stauth原著)。台北市:先覺。
    蘇心怡(2007)。員工教育訓練對企業競爭之影響。未出版碩士,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英文文獻
    Bromley K. , Vitis L. & Modlo M. (1995). Graphic Organizers. Scholastic Press.
    Bruce-Mitford M. & Wilkinson K. (2008). Signs & symbol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ir origins and meanings. London : Dorling Kindersley.
    Bruce-Mitford M. (1996). The Illustrated Book of Signs & Symbols. New York: DK Publishing, Inc.,.
    Bruner J. S.(1956). A study of thinking. New York : Wiley.
    Burman D., Bitan T., & Booth J.(2008). Sex Differences in Neural Processing of Language Among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a. 2008 April; 46(5): 1349–1362.
    Buzan Asia(2011). Buzan Instructor's Network - Chinese Taipei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buzanasia.com/html/instructorsTW.htm
    Buzan T.(1974). Use your Head. London:BBC.
    Buzan T.(1993). The Mind Map Book. London:BBC.
    Buzan T.(1995). Use your Memory. London:BBC.
    Buzan T.(1998). Master your Memory. London:BBC.
    Buzan T.(2004a). The Mind Map Book. BBC
    Buzan T.(2004b). Mind maps at Work. UK:Thorsons.
    Buzan T.(2007a).Age-Proof Your Brain, Sharpen Your Memory in 7 Days. UK:Thorsons.
    Buzan T.(2007b). The Buzan Study Skills Handbook: The Shortcut to Success in Your Studies with Mind Mapping, Speed Reading and Winning Memory Techniques. London:BBC.
    Buzan, T. & Abbott, S. (2005). Mind maps for kids: Max yourmemory and concentration. London; Thorsons.
    Collins, A. & Loftus, E. F. (1975).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407 - 428. Reprinted in A. Collins & E. Smith (Eds.), (1988) 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 (pp. 126-154). San Mateo CA: Morgan Kaufmann. (Citation classic.)
    Coombs, Philip H. & Ahmed, Manzoor(1974). Attacking Rural Poverty: How Nonformal Education Can Help. A Research Report for the World Bank Prepa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Johsn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harma Singh Khalsa (1999). Brain Longevity:The Breakthrough Medical Program that Improves Your Mind and Memory. New York:Warner Books, Inc.
    Ebbinghaus, H. (1964). Memory. New York: Dover.
    Egan, M. (1999). Reflections on Effective Use of Graphic Organizer. 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Literacy, 42(8). 641 – 645.
    Erikson, E.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Farrand, P.; Hussain, F. & Hennessy, E.(2002). 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 Medical Education, May2002, Vol. 36 Issue 5, p426-431, 6p;
    Fraenkel, Jack R. & Wallen, Norman E. (1999).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College.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Basic Books.
    Gelb M.(2000). 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 Seven Steps to Genius Every Day. New York:Dell.
    Gortzis, L. G.(2010). Selecting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s provided by third-party vendors: A mind map beyond the manuals. Informatics for Health & Social Care, Mar. 2010, Vol. 35 Issue 1, p1-9,
    Holsti, O. R.(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assachusetts :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owe, Michael J. A.(2001). Genius Explain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witt, C.(2009). 3-D mind maps: Placing young children in the centre of their own learning. Teaching Science - the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Jun. 2009, Vol. 55 Issue 2, p42-46,
    Hunt T.(1991). Learning to Learn.: maximizing your performance potential. Publisher :Elan Enterprises Pr.
    Jameson F.(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USA:Duk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T.(2008). PMP Exam Success Series: Bootcamp Manual. Crosswind Project Management Inc.
    Kazlev M.Alan(2003). The Triune Brain. 檢索日期:2011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kheper.net/topics/intelligence/MacLean.htm
    KELLER, J.(2011). Using「Mind Maps」 to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13/2011, Vol. 57 Issue 36, pB12-B12,
    Kirchner, B.(2009). Mind-map your way to an idea: Here is one approach to rooting out workable topics that move you. Writer; Mar. 2009, Vol. 122 Issue 3, p28-29,
    Knowles,M. S.(1978). The Adult Learner. (2nd edn).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
    Knowles,M. S. and Associates(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nowles,M. S.(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raiger, K., Ford, J. K., & Salas, E. (1993).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kill-based, and affective theories of learning outcomes to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evalu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2), 311-328.
    Krasnic T. (2010). Concise Learning: Learn More & Score Higher in Less Time with Less Effort. Concise Books Publishing.
    Macer & Darryl R. J.(2002). The next challenge is to map the human mind. Nature, 11/14/2002, Vol. 420 Issue 6912, p121,
    Mattinson B.(2009). Tony Buzan Mind Mapping – Exactly How It All Began. 檢索日期:2010年09月20日。取自:http://www.tonybuzanmindmapping.com/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pp.81-97.
    North V. & Buzan T.(1991). GET AHEAD: Mind Map Your way to success. pp.15. UK:Buzan Centres Inc.
    Novak, J.D., & Gowin, D.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ase Allan & Pease Barbara (1998).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 Australia: Pease Training International.
    Peterson, A. R., & Snyder, P. J.(1998). Using Mind Maps To Teach Social Problems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U. S. : San Francisco.
    Picton, C.(2009). Mind Maps: reflecting on nature. Emergency Nurse, May 2009, Vol. 17 Issue 2, p3-3, 4/5p
    Pike R.(1994). Creative Training Techniques Handbook . Minneapolis, MN :Lakewood Books
    Ringom B.(1995). Creative Mind-Maps. USA:JCI Inc.
    Rose C. & Nicholl M. J.(1997). Accelerat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Dell Publishing.
    Rose C. & Nicholl M. J.(1997). Accelerat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Dell Publishing.
    Rose C.(1985). Accelerated Learning.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Sibbet, D. (2010). Visual meeting: how graphics, sticky notes, and idea mapping can transform group productivity.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Sowa, John F(1984). Conceptual structures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ind and machine.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Strohmeyer, R. (2011). Mind Maps: Not Just for Brainstorming. PC World, Jul. 2011, Vol. 29 Issue 7, p30-30,
    ThinkBuzan (2010). ThinkBuzan Global Instructor Network. 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thinkbuzan.com/intl/trainers
    Thorpe S. (2000). How to Think Like Einstein:simple ways to break the rules and discover your hidden geuius. Naperville:Sourcebooks.
    Tresidder, J. (2003). 1001 symbols : an illustrated key to the world of symbols. London : Duncan Baird.
    Tulving E.(1972). 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 In E. Tulving & W. Donaldson (Eds.), Organization in memory (pp.381-40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Von Restorff, H. (1933). Über die Wirkung von 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 (The effects of field formation in the trace field). Psychologie Forschung, 18, 299-342.
    Wheeldon, J.; Faubert, J.(2009). Framing Experience: Concept Maps, Mind Maps, and Data Collec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09, Vol. 8 Issue 3, p68-83,
    Wikipedia(2011). Ishikawa diagram. 檢索日期:2011年07月07日。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shbone_diagram
    Wozniak, R. H. (1999). Introduction to memory: Hermann Ebbinghaus (1885/19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