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瑜楨 Wang, Yu-Zhen |
---|---|
論文名稱: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史料三篇研究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01 |
中文關鍵詞: | 清華簡 、清華六 、鄭國 、鄭武夫人 、鄭文公 、子產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CH.014.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8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以2016年4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陸)》之三篇鄭國史料為研究對象。由於西周末至戰國初的鄭國歷史在傳世文獻中記載較少,本文研究內容或可與史書內容相互印證,或可補充說明史書的不足。全文共分為五章,第壹章是緒論;第貳章〈鄭武夫人規孺子〉篇是討論鄭武公過世後,鄭武夫人武姜對繼任君主莊公的勸誡以及由二三子大夫輔政,務必以先君治國經驗為方針的叮囑,其中蘊含著鄭武夫人與國君的權力爭奪關係,耐人尋味;第參章〈鄭文公問太伯〉是太伯敘述討論開國君主桓公、武公、莊公開疆闢土的經過,以及昭公、厲公力爭君位的史事,並且勸誡文公當以先君之功為要;第肆章〈子產〉是一篇傳述子產道德修養和施政成績的論說,內容敘述了子產對「聖君」和「不良君」的看法,以及子產的治國理念,全文分為11個要點進行論述;第伍章是總結本文對於研究鄭國歷史的價值和展望,期望對於先秦時期的鄭國史料研究具有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左丘明:《國語》,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周)晏嬰撰、(漢)劉向校編:《晏子春秋》(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
(周)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7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司馬遷:《史記》(新北市板橋:藝文印書館,1955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本)。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
(漢)伏勝撰、(清)皮錫瑞疏證:《尚書大傳疏證》(師伏堂叢書)。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漢)班固:《白虎通》(民國十二年夏五月北京直隸書局影印乾隆甲辰抱經堂雕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第1版、1978年3月第4次印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全二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賈誼:《新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卷五。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二版一印)。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劉向:《新序》(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6月)。
(晉)杜預:《春秋釋例》(《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第146冊,卷三)。
(晉)杜預撰:《春秋釋例(附校勘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晉)范寧集解、(唐)楊仕勛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唐)李延壽撰:《南史(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第1次初版、1974年2月第2次印刷)。
(宋)丁度等編:《集韻(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37年6月)。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7月)。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初版、1986年3月第3次印刷)。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御覽(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初版、1995年10月第5次印刷)。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宋嘉定三年刻本,影上海圖書館藏宋嘉定中刊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載《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卷一千二百五十五.經部.春秋類》(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宋)蔡沈:《書經集傳(四書五經)》(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4月)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元)趙汸:《春秋屬辭》,收入《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1年6月)。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5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2003年4月第2次印刷)。
(清)王琰等奉敕撰:《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應麟:《詩地理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皇清經解續編》)。
(清)江永:《群經補義》,參《皇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0月)。
(清)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欽定四庫全書本.史部》)。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俞樾:《群經平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一七八經部,1995年)。
(清)俞樾:《春在堂全書(全7冊)》(江蘇: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冊《群經平議》。
(清)孫星衍:《孔子集語集解》(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4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欽定四庫全書》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3月初版、1934年2月再版)。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月)。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
(清)惠士奇:《春秋說》(《欽定四庫全書本.經部.春秋類》)。
(清)惠士奇:《惠氏春秋說》,阮元編:《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2冊。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十三經清人注疏.論語正義(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二、【近人著作】
丁福保編:《古錢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2月初版、1984年12月第2次印刷)。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全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共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纂:《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1999年12月第2次印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1996年6月重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8月)。
尹盛平:《西周史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月)。
方詩銘、王修齡輯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王輝、陳昭容師、王□偉合著:《秦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王輝主編、楊宗兵、彭□文、蔣文孝編著:《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王子楊:《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叔岷校詮:《莊子校詮(全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初版、1999年6月景印三版)。
王恩田:《陶文字典》(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月第3次印刷)。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史樹青:《長沙仰天湖出土楚簡研究》(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6月)。
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初版、2006年9月第5次印刷)。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佐野光一:《木簡字典》(東京:雄山閣,1985年8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2月)。
余迺永校注:《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全二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7月)。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吳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11月)。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全四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零:《李零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二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年4月)。
李天虹:《楚國銅器與竹簡文字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賈連翔、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李守奎、肖□攀:《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守奎:《漢字學論稿》(北京:人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
李均明、劉國忠、劉光勝、鄔文玲等著:《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再版)。
李宗焜師:《甲骨文字編(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家浩:《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2013年7月重印)。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人民美術名家學術文叢》(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2月)。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每日新聞社、每日書道會編輯發行:《古代中國の文字と至寶(湖南省出土古代文物展)》(2004年9月7日-10月24日),サントリ—美術館展覽圖錄,頁67第34號。
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全套十六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月)。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12月)。
周祖謨校訂:《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修訂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10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王瑜楨、金宇祥、李雅萍、黃澤鈞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11月)。
季師旭昇主編、袁國華協編、陳思婷、張繼凌、高佑仁、朱賜麟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3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屈萬里:《屈萬里全集.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2月)。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林清源師:《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2月)。
林義光:《文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林劍鳴:《簡牘概述》(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二):葛陵楚墓竹簡、長臺關楚墓竹簡》(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青森縣:弘前大學文理學部文學研究室,1953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綫裝書局,2006年11月)。
徐在國:《楚帛書詁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
馬飛海總主編、汪慶正主編、馬承源審校:《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馬楠:《清華簡《繫年》輯證》(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高明、葛英會編:《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2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滙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張儒、劉毓慶著:《漢字通用聲素》(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5月)。
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6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許雄志編:《秦印文字彙編》(河南:鄭州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二號,1965年5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全1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982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陳偉主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三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本影印出版。
陳劍師:《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陳劍師:《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陳松長:《帛書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1月)。
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陳昭容師:《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史語所專刊之103)。
陳美蘭:《戰國竹簡東周人名用字現象研究―以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為範圍》(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10月)。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上、下冊)》(北京:綫裝書局,2008年10月)。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後於(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季旭昇);後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一編)》第17-1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按:原作係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1956年出版。
彭林譯著:《儀禮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次印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339-340;附錄二和附錄三分別發表李家浩先生〈江陵九店五十六號墓竹簡釋文〉及彭浩先生〈江陵九店六二一號墓竹簡釋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2月)。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漫步》(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全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全六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2005年8月重印)。
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比較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黃德寬主編、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郝士宏、陳秉新、王蘊智著:《古文字譜系疏證(全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黃懷信:《小爾雅匯校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上、下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黃懷信撰:《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1985年3月第2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四冊)》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1995年10月第5次印刷)。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年6月)。
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45年4月初版)。
董蓮池:《新金文編(全三冊)》(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全六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
裘錫圭原著;黃天樹、沈培、陳劍、郭永秉讀解:《中西學術名篇精讀.裘錫圭卷》(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6月)。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8月)。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10.文學史編、周易編、管子編、璞堂雜業篇、語言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按:此文係從開明書店1948年出版的《聞一多全集》收入。
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趙平安:《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劉釗主編、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出版社,2009年5月)。
劉釗主編、洪颺、周忠兵、張傳官、李霜潔、任攀、高原合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劉嬌:《言公與剿說─從出土簡帛古籍看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12月)。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全四十六冊)》(北京:綫裝書局,2005年6月)。
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蕭毅:《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8年10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6年3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1年6月)。
錢穆:《史記地名考(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濮茅左、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鍾柏生師:《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參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嚴一萍:《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2月)。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2月)。
三、【期刊論文】(含會議論文)
(英)馬克.奧里爾.斯坦因著,殷晴、劇世華、張南、殷小娟譯:《沙埋和闐廢墟記》(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9月)。
王永昌:〈清華簡研究二題〉,《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16年10月),頁82-84。
王樹瑛:〈漢語「不A不B」格式的結構關係及語義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1999年9月),頁117-121。
尹盛平:〈試論金文中的「周」〉,《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陝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1983年);又見氏著:《西周史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頁27-32。
方稚松:〈關于甲骨文「叀」字構形的再認識〉,《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總第178期),頁90-97、160。
方繼成:〈關于宗周鐘〉,載《人文雜誌》1957年第2期,頁46-48。
王輝:〈周畿內地名小地〉,《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3期,頁26-31。
王人聰:〈西周金文「 」一詞補釋〉,《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2期,頁49-50、25。
王子楊:〈釋甲骨金文中的「將」──兼說古文字「將」之流變〉,《出土文獻》第4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頁114-120。
王挺斌:〈清華簡第六輯研讀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98-204。
王國維:〈周開國年表〉,收入氏著:《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初編第四冊《觀堂別集》,頁1259-1265。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清華週刊》(1925年7月);收入氏著:《王國維遺書(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趙萬里輯:《靜庵文集續編》,頁65-69。
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第四卷。
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芮良夫毖》釋讀〉,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頁184-194。
王澤文:〈晉公𥂴再研究〉,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八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頁38-46。
石小力:〈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90-197。
代生、張少筠:〈清華簡《繫年》所見鄭國史事初探代〉《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15年6月,頁242-247。
田醒農、雒忠如:〈多友鼎的發現及其銘文試釋〉,載《人文雜誌》1981年第4期,頁115-118。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2期,頁90-92。
白於藍:〈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頁85-86。
白於藍:〈清華簡《厚父》校釋四則〉,先發表於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屆年會:「表意文字體系與漢字學科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國:慶星大學,2016年6月24日-28日),頁1-6;後發表於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紀念于省吾先生誕辰120周年、姚孝遂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7月10-11日),頁141-148;後由白於藍、吳祺合撰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戰國秦漢室主辦,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6.秋冬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朱歧祥:〈說「爭」〉,《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頁1-8。
何琳儀、房振三:〈「也」「只」考辨〉,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頁169-178。
何樹環:〈金文「 」字別解─兼及「惠」〉,《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12年6月),頁223-266。
吳良寶:〈清華簡地名「 、 」小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78-182。
吳良寶:〈膚施、慮虒及相關問題〉,《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屆年會「表意文字體系與漢字學科建設」會議論文集》(韓國:釜山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2016年6月24-28日),頁136-141。
呂廟軍、李學勤:〈重寫中國學術史何以可能?——關於「出土文獻與古史重建」問題的對話〉原刊於《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4期,頁1-4;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24,2015年11月7日。
宋有志:〈湖北荊門嚴倉墓群M1發掘情況〉,《江漢考古》2010年第1期,頁132、彩版圖一-圖八。
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鄭地和鄭國東遷〉,《文物》2006年第9期,頁70-78;又參氏著:《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零:〈長臺關楚簡〈申徒狄〉研究〉,發表於《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頁309-322。後收入氏著:《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年4月),頁176-192。
李零:〈楚帛書的再認識〉,載《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頁139-162。
李天虹:〈說「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400-403。
李永康:〈武漢江夏丁家嘴發現戰國楚墓出土竹簡〉,《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頁128。
李仲操:〈也釋多友鼎銘文〉,載《人文雜誌》1982年第6期,頁95-99。
李守奎:〈系統釋字法與古文字考釋——以「厂」、「石」構形功能的分析為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5卷第4期(2015年7月),頁225-241、256;又收入李守奎、肖攀:《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守奎:〈《鄭武夫人規孺子》中的喪禮用語與相關的禮制問題〉,《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1期,頁11-18。
李守奎:〈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表意初文〉,收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協辦:《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10月16-17日),頁49-50;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頁80-86;收入氏著:《漢字學論稿》(北京:人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頁49-58。
李宗焜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試詁〉,《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2月),頁547-562。
李家浩:〈庚壺銘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89-101。
李家浩:〈盱眙銅壺芻議〉,《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頁355-362。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柿枳〉,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
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池」字―兼談「只」字的來源〉,《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頁245-250;後收入氏著:《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頁18-24。
李家浩:《 鐘銘文考釋》(原載《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輯,1998;後收入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松儒:〈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等四篇字跡研究〉,發表於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紀念于省吾先生誕辰一二〇周年、姚孝遂先生誕辰九十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6年7月10-11日),頁159-171。
李愛玲、白雁釗:〈春秋初期周鄭關係探析〉,《鄭州師範教育》2013年第1期,頁62-65。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頁4-17。
李學勤:〈談自學古文字〉,《文史知識》1981年6期,頁3-8。
李學勤:〈晉公𥂴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頁134-137。
李學勤:〈試論董家村青銅器群〉,收入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頁98-105。
李學勤:〈長臺官竹簡中的〈墨子〉佚篇〉,收入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頁352-359。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載《中國文化》第七期,頁1-7;收入氏著:《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又修訂本《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1997年12月);又修訂本《走出疑古時代》(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
李學勤:〈論西周鄭的地望〉,收入氏著:《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頁40-47。
李學勤:〈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年第10期,頁39。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載《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後收入氏著:《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6月),頁1-8。〈清華簡又現重要發現〉,載《光明日報》,2009年4月26日。〈清華簡:「讓人讀起來太激動」〉,載《光明日報》,2009年4月28日。
李學勤:〈棗莊徐樓村宋公鼎與費國〉,《史學月刊》,2012年第1期;後刪去後半部,並加以修改,改名為〈談棗莊徐樓村宋公鼎〉,收入《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頁97-99。
李學勤:〈由《繫年》第二章論鄭國初年史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5-6。
李學勤:〈有關春秋史事的清華簡五種綜述〉,《文物》2016年第3期,頁79-83。
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載《人文雜誌》1981年第6期,頁87-92、附圖一-二,收入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人民美術名家學術文叢》(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2月)。
李學勤:〈釋〈詩論〉簡「兔」及從「兔」之字〉,《北方論叢》2003年第1期,頁55-56。
李學勤:〈釋東周器名巵及有關文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頁39-42;收入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頁330-334。
馬楠:〈淺談「由」訓作「用」的若干實例〉,《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580-583。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會議論文集》(湖北: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2006年11月8-10日);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30。
沈培:〈西周金文中的「 」和〈尚書〉中的「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218-224。
沈培:〈說郭店簡中的「肆」〉,劉利民、周建設主編:《語言》第二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頁302-319。
沈培:〈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校讀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歷史系共同主辦:《「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7.新出土戰國秦漢簡牘研究」會議論文集》(湖北:武漢大學,2017年10月10-11日)。
沈培:〈從釋讀清華簡的一個實例談談在校讀古文獻中重視古人思想觀念的效用〉,《「2017『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17年10月14日-15日)。
周波:〈《二年律令》釋文與注釋商榷〉,「簡帛研究」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oubo03.htm,2004年5月29日;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頁405-409。
周翔:〈九年將軍戈銘文新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75-82。
周忠兵:〈遹簋銘文中的「爵」字補釋〉的意見,見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頁48-52。
周海華、魏宜輝:〈讀銅器銘文(四則)〉,《東南文化》2000年第5期,頁82-84。
孟蓬生:〈說「櫓」—兼論「古」字的構形本意〉,《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二輯(總第九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7年),頁91-95。
季師旭昇:〈《清華簡》「領禦」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17年10月14-15日)。
季師旭昇:〈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肙的字〉,《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377-397。
季師旭昇:〈說朱〉,《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合辦,1998年5月10-12日),頁129-144。
季師旭昇:〈說廉〉,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中國文字學會合辦:《「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中國文字學會合辦,2016年5月13-14日。
季師旭昇:〈說詩經、金文、戰國文字中幾個特殊意義的「足」〉,「紀念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18年10月(待刊)。
季師旭昇:〈說釐〉,國家文化總會主辦、中央硏究院合辦、歷史語言硏究所承辦:「『甲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論文,2010年8月28-29日;後發表於《中國文字》新36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月),頁1-16。
尚志儒:〈鄭、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討〉,載《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頁438-450。
松丸道雄:〈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つい──殷代國家構造研究のために〉,《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三十一冊,1963年。又見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二十八冊,頁1-42。此據《甲骨文獻集成》頁1-42引。
松井嘉德:〈周王子弟の封建:鄭の始封建、東遷をめぐつて〉,《史林》72.4(1989年),頁30-32。
林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115-119;收入氏著:《林澐學術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頁209-212。
林清源師:〈《殷周金文集成》11383號戈銘文讀序檢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張光裕主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10月),頁423-437。
林清源師:〈戰國燕王戈器銘特徵及其定名辨偽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1999年3月),頁239-282。
林清源師:〈《清華陸.鄭武夫人規孺子》通釋〉,發表於中興大學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主辦:「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五十四)—中臺灣場(一)」(臺中:中興大學,2017年10月21日),待刊稿。按:此文蒙林清源師惠賜,謹致謝忱。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燕下都23號遺址出土一批銅戈〉,《文物》1982年第8期,頁42-50。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我國考古史上空前的發現——信陽長臺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頁21-3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頁4-19。
金宇祥:〈據清華伍釋讀楚文字二則〉,中國文字學會主辦:《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16年5月13-14日),頁1-19。
侯乃峰:〈古文字中的「助」字補說〉,李學勤、馮克堅主編:《中國文字博物館系列叢書.第五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頁108-118。
姚堯:〈「如即不如」考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五輯,頁241-253。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頁309-323。
胡平生:〈20世紀出土的第一支漢文簡牘〉,《文物天地》2000年第5期,頁8-10。
唐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綜論寶雞市近年發現的一批青銅器的重要歷史價值》附錄《伯 三器銘文的譯文和考釋》〉,《文物》1976年第6期,頁39;收入氏著:《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頁409-410。
唐蘭:〈周王 鐘考〉,原載《故宮博物院年刊(第一期)》(1936年7月);收入氏著《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蘭:〈晉公 考釋〉,收入氏著:《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頁15-16。原載《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四卷一期,1934年。
唐蘭:〈記錯金書鳥篆青銅器殘片銘〉,《文物》1961年第10期,頁23-25;收入故宮博物院主編、氏著:《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頁113-114。
徐中舒:〈試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收入氏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徐少華:〈古蓼國歷史地理考異〉,載《歷史地理》第十四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頁202-210。
徐在國:〈《〈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主辦:《「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17年7月15日);後載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83-86。
徐在國:〈楚簡文字新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頁81-84。
孫合肥:〈清華簡《子產》簡19-23校讀〉,《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9卷(總第101期),頁1-3。
晏昌貴:〈秦家嘴「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0-13;收入氏著:《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頁21-23、371-376。
晏昌貴:《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頁109-111。
秦永龍:〈多友鼎〉,收入氏著:《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頁99-107。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文物》第10期(1982年),頁1-8。
荊沙鐵路考古隊:〈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頁36-43。
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頁35-48。
袁金平:〈新見金文補釋二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6月17-18日,頁135-137。
馬楠:〈《鄭文公問太伯》與鄭國早期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二屆古文字青年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頁305-310。
馬楠:〈《鄭文公問太伯》與鄭國早期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二屆古文字青年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頁305-310;後載《文物》2016年第3期,頁84-87。
馬楠:〈淺談「由」訓作「用」的若干實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580-583。
馬楠:〈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與鄭國早期史事〉,《文物》2016年第3期,頁84-87。
馬世之:〈鄶國史跡初探〉,《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頁32-36。
馬俊才:〈鄭、韓兩都平面佈局初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2期,頁115-129、250-251。
高明:〈古體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見《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中國語文研究》1982年第4期。
高智:〈古文字「也」、「只」形義關係解析〉,《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524-529。
高佑仁:〈釋古文字的「爭」及其演變脈絡〉,《中國文字》新35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6月),頁189-230。
張以仁:〈鄭桓公非厲王之子述辯〉,載《張以仁先秦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頁615-655。
張以仁:〈鄭國滅鄶資料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50卷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頁615-625。
張玉金〈《詩經》《尚書》中「誕」字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總第24期),頁34-37。
張亞初:〈談多友鼎銘文的幾個問題〉,載《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3期,頁64-68。
張春龍:〈慈利楚簡概述〉,收入北京大學、達慕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頁4-11。
張惟捷:〈甲骨文研究二題—說 與 (助)〉,《殷都學刊》2013年第3期,頁1-12。
張新俊:〈上博簡《彭祖》「毋怙富」解〉,《武漢大學2004年全國博士學術論壇論文集》(湖北),2004年10月;又見《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指導教授:吳振武),〈第四節 楚文字中的「古」與「由」〉,頁106-113。
張緒球:〈宣黃公路仙江段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收穫〉,《江漢考古》1992年第3期,頁59、91-92。
梁曉景:〈鄶國史跡探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頁104-108。
郭永秉:〈從戰國楚系「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發表于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簡帛.經典.古史研究】國際論壇,香港浸會大學,2011年11月30日-12月2日;;後收入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頁345-352;又收入氏著:《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頁3-13。
郭沫若:〈諡法之起源〉,收入氏著:《金文叢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第1版)。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載《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41-48。
陳偉:〈新蔡楚簡零釋〉,饒宗頤主編《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頁95-98。
陳偉:〈楚國第二批司法簡芻議〉,《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116-121。
陳偉武:〈讀清華簡第六冊小札〉,收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十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10月),頁205-209。
陳劍師:〈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南方文明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抽印本,2003年12月;又發表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79,2008年7月31日;收入氏著:《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頁57-79。
陳劍師:〈甲骨金文「 」字補釋〉,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40-44;收入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頁99-106。
陳劍師:〈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1、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2,2007年12月29日;後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13-47。
陳劍師:〈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0,2004年4月29日;收入氏著:《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112-113。
陳劍師:〈金文零釋四則〉,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132-146。
陳劍師:〈《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 (邇)」及有關諸字》導讀〉,收入裘錫圭主編;黃天樹、沈培、陳劍、郭永秉讀解:《中西學術名篇精讀.裘錫圭卷》(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6月),頁224-295。
陳劍師:〈據戰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兩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頁371-382;又收入氏著:《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454-465。
陳昭容師:〈釋古文字中的「丵」及从「丵」之字〉,《中國文字》新廿二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2月),頁121-150。
陳英傑:〈讀鄭武夫人規孺子札記〉,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一室承辦:《「第三屆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簡帛專題)學術研討會暨2017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7年8月15-16日),頁1-3。
陳振裕:〈湖北楚簡概述〉,載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4-11。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收入《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頁219。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六)〉,《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頁85-123、附圖版一-八。又收入氏著:《西周銅器斷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頁180-182。
陳鵬宇:〈西周厲王時期戰爭銘文的對比研究〉,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7期,頁84-95。
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發現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兼談饒宗頤先生的「三重證據法」〉,《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426-429。
尉侯凱:〈讀清華簡六札記(五則)〉,《出土文獻》第十輯(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頁124-129。
湖北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頁33-55。
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嚴倉發掘甲字形大墓及車馬坑——為楚文字研究提供新資料〉,載《中國文物報》,2010年2月5日。
湖北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頁7-17。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頁71-116、圖版柒-貳陸。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頁25-29。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5期,頁35-38。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信陽長臺關七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3期,頁31-4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頁37-4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湖南慈利石板村戰國墓〉,《考古學報》1995年第2期,頁173-20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工作五十年》,載《新中國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頁301-302。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號墓椁墓〉,《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頁85-94、圖壹-圖陸。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楊家灣M006號木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2期,頁20-46。
湖南省古墓葬清理工作隊:〈長沙仰天湖戰國墓發現大批竹簡及彩繪木俑、雕刻花板〉,《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3期,頁53-62。
湯餘惠:〈九年將軍張戈銘文補正〉,《史學集刊》1984年第4期,頁73-80。
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原在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發表。
陶玉亮:〈春秋戰陣補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1991年12月27日),頁63。
單育辰:〈清華六《子產》釋文商榷〉,收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十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10月),頁210-218。
彭裕商:〈「喪」字淺議〉,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頁203-205。
彭裕商:〈金文研究與古代典籍〉,《四川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頁96-103;收入氏著:《述古集》(四川:巴蜀書社,2016年1月),頁182-193。
黃永川:〈新鄭鄭公大墓出土豐侯辨疑—兼談其再文化史上的意義〉,《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頁14-26。
黃崗市博物館、黃州區博物館:〈湖北黃崗兩座中型楚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頁257-284、圖版壹-圖拾陸。
黃盛璋:〈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1-65。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中)〉(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3月),頁38-40。又見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黃鳳春、劉國勝:〈左塚三號楚墓出土的棋局文字及用途初考〉,收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附錄六,頁227-232。
楊安:〈「助」、「叀」考辨〉,《中國文字》新3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月),頁155-170。
楊希枚:〈論久被忽略的《左傳》諸侯以字爲謚之制——兼論生稱謚問題〉,刊于《中國史研究》1987年4期,頁71-79;後來楊先生又發揮後一義,成〈論周初諸王之生稱謚〉,刊於《殷都學刊》1988年3期,頁10-13。此二文並收入其著:《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頁257-281。
楊建敏:〈從《世本》記載看鄭國四都三遷〉,《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2009年7月),頁42-47。
楊啟乾:〈常德市德山夕陽坡二號楚墓竹簡初探〉,收入湖北省楚史研究會編:《楚史與楚文化研究》(武漢:《求索》雜誌社,1987年12月),頁336-349。
楊紹宣:〈宗周鐘、散氏盤與毛公鼎記載的西周歷史〉,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1年第4期,頁25-36、附圖一-三。
楊懷源:〈《鄭武夫人規孺子》簡一、二零劄〉,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和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第二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10月27日-10月30日),頁238-242。
楊樹達:〈新識字之由來〉,收入氏著:《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2年9月),頁1-16。
楊樹達:〈宗周鐘跋〉,收入氏著:《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2年9月),頁136-137。
楊樹達:〈毛公鼎跋〉,收入氏著:《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國科學院,1952年9月),頁29-30。
董珊:〈如何認識古文字?〉,《中華遺產》2010年第2期,頁16-17。
虞萬里:〈《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史林》2007年2月,頁133。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載《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頁3-16;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附錄二。
裘錫圭、李家浩:〈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418-428;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67-76。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臺灣師大國文系、中研院史語所聯合主辦:「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5月10-12日;又收在《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444-448。
裘錫圭、沈□培:〈二十世紀的漢語文字學〉,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4.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75。
裘錫圭、陳□劍師合著:〈古文字研究五十年〉,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503。
裘錫圭:〈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帛牘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75。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收入氏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176;又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33-269。
裘錫圭:〈甲骨文字考釋(八篇).釋 〉,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頁153-157;收入氏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35-39;又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72-76。
裘錫圭:〈甲骨文字考釋(續).釋「弘」「強」〉,《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53-58;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184-188。
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收入《保利藏金》編委會編:《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6月),頁366釋文。
裘錫圭:〈西周糧田考〉,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論文集5.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193-201。
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集》,2007年12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806,2009年6月2日;後根據網站發文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5.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326-337。
裘錫圭:〈說 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386-392;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論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33-38。
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472-474。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頁25-31。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435;後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05-229。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裡的「遠」「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1-10;後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167-176。
裘錫圭:〈釋戰國楚簡中的「 」字〉,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帛牘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462-463。
裘锡圭:〈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收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四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頁1-18;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328,2014年9月9日。
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頁383-406。
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頁383-406。
聞一多:〈釋桑〉,收入氏著:《聞一多全集10.文學史編、周易編、管子編、璞堂雜業篇、語言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頁553-559。
聞一多:〈釋噩〉,收入氏著:《聞一多全集10.文學史編、周易編、管子編、璞堂雜業篇、語言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頁560-561。按:此文係從開明書店1948年出版的《聞一多全集》收入。
馮勝君:〈說毀〉,《「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2015年12月12-13日),頁52-56。
趙平安:〈秦穆公放歸子儀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25日-27日),頁195-201。
趙平安:〈清華簡《子儀》與春秋史的幾個問題〉《第三屆簡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謝桂華先生《漢晉簡牘論叢》出版座談會》,2015年11月6-7日。
趙平安:〈對上古漢語語氣詞「只」的新認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陳偉主編:《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頁1-6。
趙平安:〈釋戰國文字中的「乳」〉,發表於中國文字學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承辦、河北北方學院協辦:《中國文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年7月),頁63-66;載《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8月);後收入氏著:《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頁112-117。
趙平安:〈談談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現象——以《厚父》爲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頁291-297;又發表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5/20150428092435024426590/20150428092435024426590_.html,2015年4月28日;收入氏著:《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頁231-238。
劉光:〈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所見鄭國初年史事研究〉,《山西檔案》2016年第6期,頁31-34。
劉雨:〈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載《考古》1983年第2期,頁152-157。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277-281;收入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嶽麓書社,2005年7月),頁140-148。
劉釗:〈戰國楚「作詩逞志」璽考釋〉,劉利民、周建設主編:《語言》第4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84-187。
劉釗:〈釋甲骨文耤、羲、蟺、敖、㦵諸字〉,收入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頁13-17。
劉翔:〈多友鼎銘兩議〉,載《人文雜誌》1983年第1期,頁82–85。
劉影:〈甲骨文中「鼄」字的一種用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28-29日),頁113-118。
劉洪濤:〈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4,2010年5月29日,收入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6月),頁179-188。
劉洪濤:〈談古文字中用作「察、淺、竊」之字的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頁315-319。
劉國忠:〈清華簡《管仲》初探〉《第三屆簡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謝桂華先生《漢晉簡牘論叢》出版座談會》,2015年11月6-7日,後載《文物》2016年第3期,頁88-91。
劉國勝、黃鳳春:〈記荊門左塚楚墓漆梮〉,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2003年10月15-17日),頁493-504。
劉彬徽:〈常德夕陽坡楚簡考釋〉,發表於四川成都《紀念徐中書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國際漢語古文字學研討會》(1998年10月);輯入氏著:《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7月),頁215-218。
劉樂賢:〈古璽文字考釋(十則)〉,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頁291-292。
劉樂賢:〈談睡虎地秦簡法律文書中的「見」字〉,未刊稿。按:此文蒙陳劍師惠賜,謹致謝忱。
滕壬生、黃錫全:〈江陵磚瓦廠M370楚墓竹簡〉,《簡帛研究二〇〇一》,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18-221。
蔡偉:〈《馬王堆漢墓帛書》札記(三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頁405-406。
蔡一峰:〈讀清華簡第六輯零劄(五則)〉,收入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二輯)―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專號》(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1月),頁255-260。
鄧佩玲:〈談〈晉公盤〉銘文的韻讀及文字問題〉,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聯合主辦:《「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研討會」會議論文》,2017年7月15-16日。
鄭偉:〈古代楚方言「 」字的來源〉,《中國語文》2007年第4期,頁378-381。
盧連成:〈周都淢鄭考〉,《考古與文物叢刊》第2號:「《古文字論集(1)》」(1983年),頁8-11。
蕭毅:〈慈利竹書零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頁330-334。
錢穆:〈周初地理考〉,收入氏著:《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頁1-71。
隨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7期,頁1-24。
謝明文:〈晉公𥂴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集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頁236-257。
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抱」—兼論「包」字〉,《中國書法》2015年第22期(2015年12月),收入氏著:《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35-46。
謝維揚:〈古書成書和流傳情況研究的進展與古史史料學概念—為紀念《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八十周年而作〉,收入上海大學歷史系編:《懷疑與解釋——中國古代史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8月)。
顏世鉉:〈再論是「翦伐」還是「撲伐」〉,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2013年11月22-24日,頁95-114;後收入由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出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2015年2月),頁563-582。
蘇建洲:〈《上博五.弟子問》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本第二分,2012年6月,頁185-241。
蘇建洲:〈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編鐘銘文「 」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主辨、陳偉主編:《簡帛》第1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頁19-28。
蘇建洲:〈釋《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的「肆」字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頁41-65。
饒宗頤:《談「十干」與「立主」——殷因夏禮的一二例證》,《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頁17-22,又以〈談三重證據法——十干與立主〉爲題收入氏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1.史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10月),頁12-18。又〈古史重建與地域擴張問題〉一文,收入沈建華編:《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四、【學位論文】
方勇:《秦簡牘文字彙編》(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指導教授:吳振武);後於(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83年7月,指導教授:周何、李威熊)。
王明欽:《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系古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1989年5月)。
王愛民:《燕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指導教授:馮勝君)。
石繼承:《漢印研究二題》(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指導教授:施謝捷)。
任達:《《肩水金關漢簡(壹)》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指導教授:馮勝君)。
朱克理:《《春秋》、《左傳》中所見的諸侯殯喪禮儀考述》(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指導教授:黃海烈)。
何家興:《戰國文字分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元學位論文,2010年4月,指導教授:徐在國)。
吳博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厚父》文本集釋與相關問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指導教授:陳劍)。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指導教授:李家浩)。
李瑤:《居延舊簡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指導教授:馮勝君)。
李春桃:《傳鈔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指導教授:吳振武)。
單育辰:《《曹沬之陳》文本及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指導教授:吳振武)。
施謝捷:《古璽彙考》(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指導教授:黃德寬)。
孫剛:《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指導教授:馮勝君)。
孫合肥:《戰國文字形體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指導教授:徐在國)。
徐淵:《禮典相關兩周秦漢出土文獻考疑》(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指導教授:陳劍)。
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指導教授:黃德寬)。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指導教授:吳振武),頁25-27。
劉剛:《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其內部差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指導教授:裘錫圭)。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湖北: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指導教授:陳偉)。
潘飛:《關沮秦簡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指導教授:徐在國)。
蔡偉:《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指導教師:陳劍)。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三)》字根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指導教授:季旭昇、羅凡晸)。
蘇勇:《周代鄭國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指導教授:呂文鬱)。
五、【網路論文】(含網路報紙、新聞網)
「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網站──老鼠」,網址: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XeGozFG80msJ:www.tepma.org.tw/html/front/bin/ptlist.phtml%3FCategory%3D332579+&cd=7&hl=zh-TW&ct=clnk&gl=tw。
子居:〈清華簡《子儀》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網址: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6/05/11/333?ckattempt=1,2016年5月11日。
子居:〈清華簡《厚父》解析〉,「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28171432545304531/20150428171432545304531_.html,2015年4月28日。
子居:〈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網址: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6/06/07/338?ckattempt=1,2016年6月7日。
王寧:〈由清華簡六二篇說鄭的立國時間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Test/Web/Show/2777,2016年4月20日。
王寧:〈清華簡六《子產》釋文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51,2016年7月4日。
王寧:〈清華簡六《子儀》釋文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24,2016年6月9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甲本)釋文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9,2016年5月30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函」「訾」別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1,2016年5月20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之「太伯」爲「洩伯」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47,2016年5月8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的「縈軛」「遺陰」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Test/Web/Show/2793,2016年5月16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甲本)釋文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9,2016年5月30日。
王寧:〈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寬式文本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84,2016年5月1日。
王寧:〈釋清華簡六〈子產〉中的「完」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78,2016年6月14日。
王蕾記者、趙曉傑記者:〈李克強總理考察清華大學,瞭解清華簡保護和研究工作〉,清華新聞網: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945/2016/20160415131456805806468/20160415131456805806468_.html,2016年4月15日;又載《人民日報》,2016年4月17日第1版。
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2,2016年4月17日。
王恩田:〈晉公盤銘文辨偽〉,「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57,2015年3月3日。
朱鳳瀚:〈釋 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353,2014年10月19日。
何有祖:〈慈利竹書與今本《吳語》試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2005年12月26日。
何有祖:〈慈利楚簡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1,2005年11月27日。
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8,2008年12月31日。
何有祖:〈讀清華簡六劄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67,2017年8月17日。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2002年1月17日;載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頁243-259。
吳雪飛:〈金文「 」字補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073,2013年6月17日首發。
吳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396,2014年12月10日首發。
宋華強:〈新蔡簡「百之」、「贛之」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96,2006年8月13日。
宋華強:〈釋新蔡簡中的一個祭牲名〉,「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52,2006年5月24日。
李銳:〈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疏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868,2009年8月11日。
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李陳續記者、蔡麗麗通訊員:〈「安大簡」:先秦文獻又一重大發現〉,《光明日報》第一版,「安徽大學網」:http://www.ahu.edu.cn/52/c9/c163a21193/page.htm,2016年5月16日。
李鵬輝:〈清華簡陸筆記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5,2016年4月20日。
沈培:〈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24,2007年7月15日;收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152-159。
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4.htm,2005年6月21日。
孟躍龍:〈清華簡「伊𨳿」即「伊闕」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1,2016年4月18日。
金宇祥:〈談清華伍〈命訓〉與左塚漆棋局的耕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32,2016年1月16日。
范常喜:〈簡帛《周易.夬卦》「喪」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5,2006年3月14日。
范常喜:〈對於楚簡中「喪」字的一點補充〉,「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0#_edn2,2006年3月17日。
范雲飛:〈《清華陸.子產》「尊令裕義」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46,2016年10月18日。
徐在國:〈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9,2016年4月17日。
徐在國:〈談清華六《子產》中的三個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3,2016年4月19日。
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載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第二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頁265-298;後修訂稿刊布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2005年11月2日。
桂珍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饋而不二」引喻考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86,2016年5月2日。
桂珍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饋而不二」引喻考論〉後網名「王寧」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86,2016年5月3日,第2樓。
桂珍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饋而不二」引喻考論〉後網名「梁園客」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86,2016年5月3日,第3樓。
桂珍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饋而不二」引喻考論〉後網名「薛後生」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86,2016年5月2日,第1樓。
尉侯凱:〈《鄭文公問太伯》(甲本)注釋訂補(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69,2016年6月6日。
尉侯凱:〈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編連獻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73,2016年6月9日。
張立行:〈戰國竹簡露真容〉,《文匯報》,1999年1月5日。
張伯元:〈清華簡六《子産》篇「法律」一詞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51,2016年4月20日。
張崇禮:〈釋楚文字「列」及从「列」得聲的字〉,「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080,2013年6月28日。
曹方向:〈清華六「饋而不二」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9,2016年4月22日。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2016年4月16日(首發)。
陳爻:〈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1,2004年4月29日首發;收入陳劍師著:《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112-123。
陳惠玲:〈上博六《競公瘧》釋「疥」及「旬又五公乃出見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6,2007年10月23日。
陳偉:〈鄭伯克段「前傳」的歷史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30日(http://www.cssn.cn/lsx/lskj/201605/t20160530_3028614.shtml)。
陳劍師:〈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60),2008年2月28日首發;又收錄於《簡帛研究2005》(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頁30-43。
陳劍師:〈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2003年1月8日,收入氏著:《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24-31。
陳劍師:〈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先後將文章分別以(上)、(中)、(下)三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1、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2,2007年12月29日;後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13-47。
陳劍師:〈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載《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頁74-94;收入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頁59-80。
陳劍師:〈清華簡《皇門》「 」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7,2011年2月4日。
陳劍師:〈清華簡字義零札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15年12月12-13日),頁14-25。
陳劍師:〈簡談《繫年》的「 」和楚簡部分「 」字當釋讀爲「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996,2013年1月6日。
陳劍師:〈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2017年5月5日。
陳劍師:〈釋「琮」及相關諸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二〇〇六論文集》(湖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1月8-10日);後分為(一)、(二)二部分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0,2007年12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1,2007年12月21日;收入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5月),頁271-316。
陳劍師於2016年9月-2017年1月「古文字形體源流」課堂講述。(彰化: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
陳劍師於2016年9月-2017年1月「新刊出土文獻研讀專題(舊名:「出土文獻研究專題」)」課堂講述。(彰化: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
陳治軍:〈清華簡六《子產》中的「 」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05,2016年9月24日。
單育辰:〈1900年以來出土簡帛一覽〉,「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2,2005年11月14日。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有皇將起》校讀〉,「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598,2011年7月17日。
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354,2011年1月5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協調部:〈2010考古發掘系列之七——沙洋縣黃歇村東周墓群發掘情況介紹〉,「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網」,2011年7月6日。
程燕:〈清華六考釋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5,2016年4月19日。
黃聖松、黃庭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28,2016年9月7日。
黃聖松、黃庭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31,2016年9月14日。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子產》書後(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33,2016年4月25日。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7),2016年4月20日。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書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9,2011年12月29日。
黃錫全:〈《上博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6月22日。
黃聖松、黃庭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28,2016年9月7日。
黃聖松、黃庭頎:〈《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札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31,2016年9月14日。
楊博:〈簡述楚系簡帛典籍的史料分類〉,「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9,2013年1月17日。
楊蒙生:〈清華六《子儀》篇簡文校讀記〉,「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732765197964/20160416052732765197964_.html,2016年4月16日。
楊蒙生:〈讀清華六《子儀》筆記五則―附《鄭文公問太伯》筆記一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網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603696651907/20160416052603696651907_.html,2016年4月16日;後又以〈讀簡叢札〉一文發表於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和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第二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10月27日-10月30日),三、鄭桓公專斷,頁244-245。
楊蒙生:〈讀清華六《子儀》筆記五則——附《鄭文公問太伯》筆記一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603696651907/20160416052603696651907_.html,2016年4月16日。
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zesheng02.htm,2004年4月29日。
董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41,2008年2月17日;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110-130。
董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為族」的楚王族》補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10,2011年11月16日。
董珊:〈楚簡《恆先》初探〉,「簡帛研究網」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2-1.htm,2004年5月12日。
網名「Blackbronz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5樓。
網名「Blackbronz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5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4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8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3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2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8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6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7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5,2016年4月29日,第40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6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8日,第42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8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4月29日,第80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6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1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4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0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8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8日,第41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7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6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儀》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2016年4月16日,第7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4,2016年4月17日,第23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5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6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5,2016年4月20日,第43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7樓。
網名「bula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6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19日,第22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3日,第36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8日,第1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5日,第39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2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1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7日,第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6日,第0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4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1日,第3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016年4月17日,第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7日,第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4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1日,第3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8日,第7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29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2日,第5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5日,第63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29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5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9日,第44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3日,第60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3日,第61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6日,首發。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2日,第57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017年4月23日,第0樓。
網名「ee」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3&page=5,2016年4月20日,第43樓。
網名「sting」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8日,第76樓。
網名「wanghuzi」在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一文下的跟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2,2016年4月17日,第2樓。
網名「wangwei7706」在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一文下的跟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2,2016年4月17日,第5樓。
網名「wltwlt2007」,簡帛論壇>古史新探>〈嚴倉古墓發掘出珍貴竹簡和鐵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906&page=1,2010年1月7日,簡帛論壇,第18樓。
網名「yushiawjen」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20日,第29樓。
網名「zjdds」在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一文下的跟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2,2016年4月17日,第1樓。
網名「zzusdy」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0,2017年6月19日,第194樓。
網名「子居」:〈清華簡《繫年》第16~19章解析(網名「子居」)〉,「孔子2000網」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25;載《學燈》第二十五期。
網名「子居」:〈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甲本)》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網址: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6/05/01/327,2016年5月1日。
網名「子居」:〈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網址: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6/06/07/338?ckattempt=1,2016年6月7日。
網名「子居」:〈清華簡《繫年》1-4章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網址: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5/09/11/201?i=1,2012年1月6日。
網名「子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2016年5月31日,第51樓。
網名「天巒」:〈釋《清華六.管仲》的「廛」〉學者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71,2016年4月16日,第1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6日,第0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8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6日,第3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1,2016年8月23日,第101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6日,第2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9樓。
網名「心包」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9樓。
網名「曰古氏」:〈釋清華簡(伍)《命訓》篇的「耒」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論壇>論壇區>學術討論」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95,2015年5月15日。
網名「曰古氏」發言見網名「楚竹客」:〈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中心網>學術論壇區>學術討論」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28,2016年4月22日,第3樓。
網名「曰古氏」發言見網名「楚竹客」:〈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中心網>學術論壇區>學術討論」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28,2016年4月22日,第4樓。
網名「王挺斌」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3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5月9日,第47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5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3日,第92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3日,第93樓。又王寧:〈清華簡六《子產》釋文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2851,2016年7月4日。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4日,第95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5日,第97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5日,第98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4日,第95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3日,第91樓。
網名「王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3日,第93樓。
網名「白天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2016年6月6日,第52樓。
網名「因次」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7日,第70樓。
網名「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27日,第40樓。
網名「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2樓。
網名「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3日,第90樓。
網名「佑仁」發表跟帖評論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有皇將起》校讀〉,「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598,2011年7月17日,第32樓(2011年7月20日)。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第31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2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0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2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1日,第34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8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8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8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6日,第64樓。按:此帖已刪。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8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8樓。
網名「明珍」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2017年5月1日,第123樓。
網名「易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7日,第4樓。
網名「易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7日,第5樓。又見於何有祖:〈讀清華六短劄(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4,2016年4月19日。
網名「易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6日,第3樓。後以本名「何有祖」發表:〈讀清華六短札(三則)〉一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4,2016年4月19日。
網名「易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4,2016年4月18日,第34樓;後又名為〈讀清華六短札(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4,2016年4月19日。
網名「易泉」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19日,第50樓。
網名「東山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4月27日,第41樓。
網名「東山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4日,第36樓。
網名「東山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5日,第37樓。
網名「東山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7日,第39樓。
網名「東山鐸」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5,2016年5月26日,第44樓。
網名「東潮」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0日,第53樓。
網名「林少平」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9日,第43樓。
網名「知北游」在「新浪博客網」發表〈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釋文寬式文本〉一文,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c4f8f10102wow1.html,2016年6月12日。
網名「金宇祥」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1日,第55樓。
網名「厚予」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9日,第29樓。
網名「厚予」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2樓。
網名「苦行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8樓。
網名「苦行僧」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4,2016年4月22日,第33樓。
網名「悅園」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6,2016年5月31日,第52樓。
網名「悅園」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6,2016年5月31日,第51樓。
網名「悅園」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2016年5月30日,第50樓。
網名「海天」:〈說曾侯與鐘的「 (固)」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論壇>論壇區>學術討論」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41&extra=page%3D1,2014年10月18日。
網名「海天遊踪」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5月8日,第46樓。
網名「海天遊蹤」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4月30日,第81樓。
網名「海天遊蹤」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9日,第45樓。
網名「海天遊蹤」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簡三《良臣》劄記」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52,2013年1月9日,第3樓。按:此帖已刪。
網名「問道」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20日,第27樓。
網名「問道」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0日,第54樓。
網名「魚游春水」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7樓。
網名「魚游春水」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19日,第30樓。
網名「魚游春水」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4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6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7日,第7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4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016年4月18日,第9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8日,第39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2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8日,第40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1樓。
網名「無痕」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9日,第46樓。
網名「紫竹道人」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20日,第26樓。
網名「紫竹道人」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9樓。
網名「紫竹道人」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2016年4月26日,第38樓。
網名「紫竹道人」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五《殷高宗問于三壽》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9&page=3,2015年4月13日,第29樓。
網名「楚竹客」:〈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中心網>學術論壇區>學術討論」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28,2016年4月22日。
網名「劉孟瞻」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0樓。
網名「劉孟瞻」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9日,第28樓
網名「劉偉浠」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5,2016年5月6日,第41樓。
網名「劉偉浠」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5日,第99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19日,第20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4月27日,第4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19日,第24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9日,第2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4月16日,第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7日,第8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2016年4月16日,第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0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3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5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016年4月18日,第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月,第18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2016年4月18日,第19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16年4月18日,第2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說清華簡《皇門》簡12「臣」、「藎臣」〉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01,2014年10月5日,第0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隨州文峰塔曾侯 編鐘銘文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199,2014年9月17日,第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7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1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1日,第83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8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2日,第86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2016年4月17日,第24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3日,第89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4日,第94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8日,第7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4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5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6日,第65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6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7,2016年4月27日,第67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6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9日,第77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4月30日,第82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7日,第8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0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3日,第88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2017年6月19日,第113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2017年5月1日,第119樓。
網名「暮四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2017年4月30日,第114樓。
網名「蕭旭」的評論發表于王寧:〈清華簡六《子儀》釋文校讀〉一文下方討論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24,2016年6月9日,第1樓。
網名「黔之菜」:〈清華簡(陸)《子產》小札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73,2016年4月20日。
網名「黔之菜」:〈清華簡(陸)《子產》篇之「勛勉」或可讀為「黽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91,2016年5月12日。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6,2016年6月2日,第53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3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5月14日,第44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3,2016年4月20日,第25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page=5,2016年5月4日,第43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6,2016年6月2日,第53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016年4月17日,第6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6,2016年4月20日,第51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9,2016年5月1日,第84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8,2016年4月29日,第79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2016年4月16日,第1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10,2016年5月4日,第96樓。
網名「薛後生」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2,2016年4月17日,第19樓。
網名「薛後生」在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函」「訾」別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1)一文下方的評價,2016年5月20日,第1樓。
網名「羅小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2017年6月16日,第53樓。
網名「羅小虎」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7,2017年6月27日,第61樓。
網名「難言」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之「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六《子產》初讀」討論區的發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5,2016年4月19日,第49樓。
臺師大季師旭昇讀書會:〈子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6年10月-2017年1月)。
臺師大季師旭昇讀書會:〈鄭文公問太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6年7月-9月)。
臺師大季師旭昇讀書會:〈鄭武夫人規孺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7年3月-2017年4月)。
趙平安:〈《清華簡(陸)》文字補釋(六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835466553594/20160416052835466553594_.html,2016年4月16日;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83-189。
趙平安:〈釋清華簡《命訓》中的「耕」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網」網址: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50408/331428472088739,2015年4月8日;載《深圳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頁34-37。
劉剛:〈清華叄《良臣》為具有晉系文字風格的抄本補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02,2013年1月17日;又見氏著:《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其內部差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指導教授:裘錫圭),頁217附論。
劉釗、張傳官:〈談「一沐三捉髮」的「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_NewsStyle/2184,2013年11月28日;本文原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頁31-36;收入劉釗:《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357-368。
劉洪濤:〈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1164,2010年5月29日;收入《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6月),頁179-188。
劉洪濤:〈說「爭」、「靜」是「耕」的本字——兼說甲骨文「爭」反映的是犁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1126,2010年4月9日。
劉洪濤:〈談戰國楚系的「 」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58,2010年5月30日。
劉洪濤:〈釋「肙」〉,「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30,2011年8月1日;後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頁9-18。
蔣文、程少軒:〈《用曰》第4簡與第19簡試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85,2008年3月24日。
蔣偉男:〈簡牘「毀」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31,2016年4月23日;後收入《古籍研究》編輯委員會編:《古籍研究》總第64卷(江蘇:鳳凰出版社,2016年12月),頁181-185。
蕭旭:〈唐五代佛經音義書同源詞例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17,2011年8月15日。
蕭毅:〈慈利竹書《國語.吳語》初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9,2005年12月30日。
黔之菜:〈清華簡(陸)《子產》篇之「勛勉」或可讀為「黽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91,2016年5月12日。
顏世鉉:〈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校讀二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835,2009年6月29日。
羅小華:〈試論清華簡中的幾個人名〉,「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4,2016年4月8日。
龐壯城:〈《清華簡(陸)》考釋零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37,2016年4月22日。
蘇建洲:〈《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豎刁與易牙為相」章字詞考釋〉,「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1,2006年3月17日。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5,2006年11月27日。
蘇建洲:〈《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35,2016年4年26日。
蘇建洲:〈《清華六》文字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6,2016年4月20日。
蘇建洲:〈「喪」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9,2006年3月15日。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5,2006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