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逸帆
論文名稱: 十七世紀東亞布匹貿易──以絲綢為中心
指導教授: 鄭瑞明
Cheng, Sway-Ming
翁佳音
Ang, Ka-Im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絲綢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17世紀東亞貿易天鵝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七世紀的布匹貿易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又以其中的絲綢貿易值得注目。為了解十七世紀貿易的布匹商品,本文分析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運至東亞的布匹,將布匹分為絲、毛、棉、麻織品等四大類。並進一部以荷蘭東印度公司文獻為主,逐項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東亞貿易的各項織品,其中因絲織品數量、價值頗巨,故成為本文探討之重點,但為釐清布匹種類,亦考證毛、棉麻織品其原料、產地、織法,避免與絲織品攪混。十七世紀的絲織品種類極多,過去翻譯,往往有中、日研究不一致之情況,本文以荷蘭品名為主,比對中、日翻譯,並企圖從織法等研究,探究並翻譯文獻中絲綢。
    本文認為在貿易下的商品其影響是雙向,輸入國技術改良、精美織品大量應用外,輸出國也因貿易的影響,輸入新的技術,以增加貿易商品,其質量皆有增進。其中以天鵝絨技術在中國、日本應用為顯著,並成為各自文化的一部分,為十七世紀東亞貿易中另一項的文化交流。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及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近代初期的絲綢等布匹貿易 17 第一節 十六、七世紀東西世界貿易 17 第二節 絲綢及其他布匹的出口與進口 24 第三節 臺灣與日本進口的絲綢種類 57 第三章 貿易織品名的探討 74 第一節 絲織品名的探究 74 第二節 毛織品的考證 92 第三節 棉、麻織品的考證 101 第四章 交流中的「新生」絲織品 116 第一節 中國絲織品 116 第二節 日本絲織品 130 第三節 絲織品的再生產 135 第五章 結論 146 徵引書目 150

    一、史料
    (一)、中文史料
    1、 王世懋,《閩部疏》,台北市:成文,1975,明寶顔堂訂正刊本。
    2、 王誥、劉雨纂修,《江寧縣志》,卷3,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24》,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正德刻本影印。
    3、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市:臺灣商務,1968。
    4、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1》,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5、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2》,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
    6、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3》,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4。
    7、 佚名,《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台北市:台灣商務,,1966,海涵芬樓景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8、 宋應星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明崇禎十年本。
    9、 沈定均纂修,《漳州府志》,臺南市:朱商羊,1965,光緒四年刊本。
    10、 周瑛,《大明漳州府志》,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正德八年(1513)漳州知府陳洪謨刊本。
    11、 林濂,《福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0,明萬曆二四年(1596)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12、 夏原吉等撰,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微卷影印;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13、 徐光啟,《徐文定公集》,收於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市:國風出版社, 1964,明崇禎間平露堂刻本。
    14、 袁業泗,《漳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0,明崇禎元年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15、 張淵纂,《湖州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6、 張燮;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明萬曆刻本。
    17、 張燮;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明萬曆刻本。
    18、 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北京: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崇禎平露堂刻本。
    19、 陳讓、夏時正纂修,《杭州府志》,卷17,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175》,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南京圖書館藏明成化刻本。
    20、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21、 陽思謙,《泉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0,明萬曆四十年(1612)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22、 黃 、齊碩修;陳耆卿纂,《嘉定赤城志》,收入《宋元地方志37種(11)》,台北市: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23、 黃仲昭纂修,《八閩通志》,卷24-26,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3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明弘治4年刻本。
    2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5、 劉熙,《釋名》,台北市:臺灣商務,1966。
    26、 衛杰,《蠶桑萃編》,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 肆輯2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清光緒26年浙江書局刊本。
    27、 戴侗,《六書故》,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六集》,台北市:台灣商務,197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影印。
    28、 羅青霄,《漳州府志》,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萬曆元年(1573)刊本。
    (二)、日文史料
    1、 ヒスセル著;杉田成卿等訳,《日本風俗考備》,收入《文明源流叢書 巻3 》,東京:國書刊行會,1914。
    2、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 1》,東京都:平凡社,1970。
    3、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 2》,東京都:平凡社,1972。
    4、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 3》,東京都:平凡社,1975。
    5、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イギリス商館長日記 譯文編之上》,東京:東京大學,1979。
    6、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日本關係海外史料: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 譯文編之一 (下)》,東京:東京大學,1976)。
    7、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日本關係海外史料: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 譯文編之五》,東京:東京大學,1985。
    8、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日本關係海外史料: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 譯文編之二 (下)》,東京:東京大學,1975。
    9、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日本關係海外史料: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 譯文編之二(上)》,東京:東京大學,1975。
    10、 平沢元愷,《瓊浦偶筆》,收入《南蠻紅毛史料》,京都市:更生閣,1930。
    11、 法眼季文,《機織彙編》,收於《近世歷史資料集成 第II期 第III卷 日本產業史資料(3)》,東京:霞ケ関出版株式會社,1991。

    (三)、西文史料
    1、 Blusse, L., Everts, N., W.E. Milde and Ts’ao Yung-Ho,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Vol. IV (1655-1662).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2、 Blusse, L., M.E. van Opstall and Ts’ao Yung-Ho,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Vol. I (1629-1641).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86.
    3、 Blusse, L., W.E. Milde and Ts’ao Yung-Ho,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Vol. II (1641-1648).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5.
    4、 Blusse, L., W.E. Milde and Ts’ao Yung-Ho,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Vol. III (1648-1655).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6.
    5、 Chijs J. A. van der ed.,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59. ’s Hage: M. Nijhoff, 1889.
    6、 Chijs J. A. van der., ed.,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61. ’s Hage: M. Nijhoff, 1889.
    7、 Chijs. J. A. van der ed.,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40-1641. ’s Hage: M. Nijhoff, 1887.
    8、 Colenbrander, H.T.,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31-1634.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898.
    9、 Colenbrander, H.T.,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36.b’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899a.
    10、 Colenbrander, H.T.,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37.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899b.
    11、 Colenbrander, H.T.,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41-1642.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00.
    12、 Emma Helen Blair,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2005.
    13、 Hullu J.,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44-1645.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03.
    14、 Hullu J.,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47-1648.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03.
    15、 Hullu J.,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53.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880.
    16、 Hullu J.,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56-1657.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04.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等編譯,《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鄉,2001。
    2、 王賡武著;天津編譯中心譯,《中國與海外華人》,臺灣:臺灣商務,1994。
    3、 王賡武著;姚楠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4、 包樂史(L. Blusse)著;莊國土及程紹剛譯,《中荷交往史(1601-1989)》,阿姆斯特丹:路口店出版社,1989。
    5、 全漢昇,《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6、 朱新予主編,《中國絲綢史(專論)》,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6年。
    7、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8、 袁宣萍、徐錚,《浙江絲綢文化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9、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10、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1、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9。
    1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3、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14、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15、 陳娟娟,《中國織繡服飾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16、 陳荊和,《16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新亞研究所東亞研究室刊,1968。
    17、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5。
    18、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台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5。
    19、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
    20、 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臺北市:如果,2007。
    21、 曾玲,《福建手工業發展史》,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1995。
    22、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 上》,合肥市:黃山書社,2006。
    23、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市:聯經,2000。
    24、 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5、 趙豐、金琳,《紡織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6、 趙豐主編,《中國絲綢通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27、 劉興林、范金民,《長江絲綢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8、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
    29、 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硏究 : 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市:文史哲,1985。
    (二)、日文專書
    1、 Gerardus Cornelius Klerk de Reus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譯,《和蘭東印度會社の行政》,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3。
    2、 丸山伸彦監修,《産地別 すぐわかる染め・織りの見わけ方》,東京都:東京美術,2002。
    3、 山脇悌二郎,《事典絹と木綿の江戸時代》,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4、 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5、 小笠原小枝,《染と織の鑑賞基礎知識》,東京:至文堂,1998。
    6、 小葉田淳,《中世の日本》,大阪市:創元社,1976。
    7、 今來陸郎編,《中歐史》,東京都:山川出版社,1989。
    8、 加藤榮一,《幕藩制國家の形成と外國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3。
    9、 永原慶二,《苧・絹・木棉の社会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10、 永積洋子,《唐船輸出入品数量一覧1637-1833年:復元唐船貨物改帳、帰帆荷物買渡帳》,東京都:創文社,2001。
    11、 石田千尋,《日蘭貿易の史中的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12、 伊藤智夫,《絹 I》,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2。
    13、 守田公夫,《名物裂の成立 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學報(第20冊)》,奈良市: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70。
    14、 岡本良知,《16世紀日歐交通史の研究》,東京:六甲書房,1942。
    15、 河上繁樹,《織りと染めの歴史 日本編》,京都:昭和堂,1991。
    16、 長崎市役所編,《長崎市史.風俗編.上卷》,東京都: 長崎市役所,1968。
    17、 小葉田淳,《中世日支通交貿易史の硏究》,東京都:刀江書院,1941。
    (三)、西文專書
    1、 Curtin, Philip D. Cross-Cultural Trade in World Histor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Voc-Glossarium:Verklaringen Van Termen,Verzameld Uit De Rijks Geschiedkundige Publicatiën Die Betrekking Hebben Op De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3、 Yule, Sir Henry and Burnell, Arthur C., 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 : Routledge & K. Paul, 1968.
    三、期刊學位論文
    (一)、中文論文
    1、 Herrero, Pedro Perez著,李毓中、許壬馨譯,〈馬尼拉大帆船:遠東與美洲貿易史研究〉,《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10:2(南投市,1999.12),頁112-118。
    2、 方真真,〈中國、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絲綢貿易(1657-1686)〉,《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十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8),頁267-328。
    3、 方真真,〈中國與菲律賓的棉布貿易(1657-1687)-以馬尼拉海關文件為中心〉,發表於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主辦「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班牙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10.30)。
    4、 王晨,〈從傳統絲織工藝談漳緞的技術特徵(1) 〉,《絲綢》,2003:05(浙江省:2003),頁47-49。
    5、 永積洋子著,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臺灣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7輯》(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1999),頁37-57。
    6、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明鄭商船之研究〉,《史聯雜誌》,7(臺北,1985.12),頁18-41。
    7、 李毓中,〈《印地亞法典》中的生理人〉,《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327-380。
    8、 李毓中,〈「太平洋絲綢之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0:2(南投市,1999.06),頁145-169。
    9、 李毓中,〈北向與南進:西班牙東亞殖民拓展政策下的菲律賓與臺灣,1565-1642〉,《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學樂,2001),頁31-48。
    10、 李毓中,〈西班牙與臺灣早期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文獻》,52:3(南投市,2001.9),頁357-371。
    11、 林偉盛,〈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臺北,2005.03),頁1-31。
    12、 范金民,〈明清時期江南與福建廣東的經濟聯繫〉,《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福建:2004.01),頁12-21。
    13、 徐曉望,〈晚明福建與江浙的區域貿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福建:2004.01),頁22-30。
    14、 翁佳音,〈17世紀東亞大海商亨萬(Hambuan)事蹟初考〉,《故宮學術季刊》,22:4(台北:2005),頁82-102。
    15、 翁佳音,〈十七世紀福佬海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9-62。
    16、 張彬村,〈十七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為甚麼不再派船到中國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臺北市:中研院人社中心,2005),頁169-190。
    17、 張彬村,〈美洲白銀與婦女貞節:1603年馬尼拉 (Manila) 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295-326。
    18、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臺灣文獻》,36:2(南投,1985.6),頁15-34。
    19、 曹永和,〈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1》(台北:中央研究院三 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41-70
    20、 陳國棟,〈經濟發展、奢侈風氣與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以明代為中心的例證〉,收入曹添旺、賴景昌、楊建成主編,《經濟成長、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43-77。
    21、 劉序楓,〈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3(臺北,1999.9),頁435-473。
    22、 劉序楓,〈財稅與貿易:日本「鎖國」期間中日商品交易之展開〉,《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275- 318。
    23、 劉序楓,〈清代前期の海外貿易政策と長崎貿易〉,《近代日本華僑‧華人研究》(長崎:近代日本華僑學術研究會,1989),頁 30-41。
    24、 劉翠溶,〈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56:3、4(臺北:1978.04),頁1-35
    25、 鄧開頌,〈明清時期澳門海上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9》(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89-138。
    26、 鄭瑞明,〈近世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臺日貿易初探(1624-1662)〉,《臺灣文獻》,57:4(南投市,2006.12),頁1-36。
    27、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關係(1684∼1722)〉,《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4.06),頁43-87。
    28、 鄭瑞明,〈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歷史學報》,14(臺北,1986.06),頁57-108。
    29、 賴永祥,〈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16:2(南投:1965),,頁1-50。
    30、 闕碧芬,〈明代起絨織物探討〉,《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3(上海市:2006),頁1-3。
    (二)、日文論文
    1、 加藤榮一,〈一六三七年平戸オランダ商館貿易表(一)〉,《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報》,5(東京,1970),頁76-89。
    2、 加藤榮一,〈一六三七年平戸オランダ商館貿易表(二)〉,《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報》,6(東京,1971),頁58-79。
    3、 加藤榮一,〈一六三六年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の輸出入商品〉,《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報》,4(東京,1969),頁57-75。
    4、 加藤榮一,〈平戶オランダ商館の商業帳簿に見られる日蘭貿易の一斷面—1636 年オランダ 商館仕譯帳の分析を中心に〉,《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報》,3(東京,1969),頁23-63。
    5、 荒野泰典,〈東アジアの華夷秩序と通商關係〉,《講座世界史1 世界史とは何か:多元的世界の接触の転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頁75-99。
    (三)、學位論文
    1、 周佑芷,〈中國與西屬菲律賓之貿易演變(1565-1700)-貿易結構、內容及運作為主之探討〉,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2、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8。
    3、 劉海東,〈明代絲織品之對外貿易〉,香港:香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196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