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文婕 Su, Wen-Chieh |
---|---|
論文名稱: |
隱喻法轉換文化符號之商品設計研究與創作 Using Metaphor to Transform Cultural Symbols into Product Design |
指導教授: |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隱喻 、文化商品 、澎湖文化 、首飾 |
英文關鍵詞: | metaphor, cultural product, Penghu culture, jewelr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商品是一項傳播思想、符號與生活方式的消費品,與一般商品區別於文化識別的呈現,藉由文化的擷取與再設計,將文化的象徵意涵融入商品設計,以現代思維轉換文化傳統形式。近幾年市面多充斥以直接效仿或紋飾拼貼「設計」之商品,忽略文化意涵的表現和商品類型的連結。為跳脫現有框架,建立合理的設計脈絡,「隱喻」的運用是突破窘困的方法。隱喻藉由相似性映射、擷取、轉換等方式,巧妙連接文化符號與商品類型,用文化的概念包裝商品,創新商品的造形和功能,亦即詮釋文化內涵。
本研究旨在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的設計,透過隱喻和文化商品相關理論的研究,歸納隱喻設計相似性類型以及文化符號轉換至商品的設計元素,並藉由市售的文化商品分析隱喻設計模式、相似類型和文化內涵擷取類別的使用情形,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的設計模式,以建立隱喻設計流程,提供以澎湖文化為主軸的商品創作應用。
本創作選定首飾為商品類型(主體),澎湖文化(載體)為設計轉換的概念,運用案例分析所建立的隱喻設計流程,依相似類型尋找與首飾相仿的澎湖文化符號,並按照文化三層次之分類,訂定硓𥑮厝(硓𥑮石)、澎湖蒙面女郎和海上明珠為載體,建立隱喻設計模式,再者擷取文化符號的元素轉換至商品設計,創作出三系列的首飾商品。最後,整合文獻探討、案例分析和創作之結論,並提出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創作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主要結論有:(1)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融合隱喻與文化商品的設計方法,界定主體為商品類型,載體為文化符號,藉由隱喻相似類型、隱喻設計模式和文化內涵擷取類別的應用,以達到創新商品的固有形態,表現特定的文化內涵。(2)文化三層次中,形而下層次的文化符號是最常使用的元素,形而中與形而上層次則多以形而下層次的具象文化輔助設計,但需重描繪抽象概念,簡化具象文化形態,以防止模糊焦點。(3)所指相似性隱喻是文化商品最普遍的設計模式,經常搭配機能相似、象徵相似或情境相似使用,來表達商品的指示與象徵意義。能指相似性隱喻和外觀相似的合併運用,則是側重描繪文化商品外觀設計的方法。(4)隱喻設計首先須定義主體和載體,主體選擇因以可塑性高之商品類型作為依據,載體範疇則可依設計者的自身經驗作為依憑,並藉隱喻相似性類型尋找合適的載體,以建立所指或能指相似模式(5)擷取文化符號轉換之元素時,應多面向的由文化三層次中尋找相關的文化元素合併使用,以達到全面深入文化內涵。另外,擷取文化符號的同時進行創作發想,可讓擷取之元素準確的表現於商品設計中。
Cultural product refers to consumer goods that aim to spread ideas, symbols, and lifestyles. Different from normal goods, it incorporates cultural imagery into the product design and transforms the way we present our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counterfeit products or products with ornaments are everywhere; however, these products tend to ign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product itself. Metaphors can be an effective tool to help designers think out of the box and design products in a systematic way. Metaphors, with the use of similarity mapping, design retrieval, and transformation, can help link up the cultural symbols with the types of commodities. With metaphors, designers can invent produc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e in mind, which help them come up with novel ideas about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produ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s to the design of cultural commodities. By studying theories regarding metaphors and 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types of metaphors and the design elements were generalized.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on the market also helped understand the use of the design model of metaphor, the types of similarities, the categories of cultural content for design retrieval. The study of how metaphors wer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The design of products of Penghu culture wa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ss.
In this design, jewelry was chosen as the product type (tenor) while Penghu culture was chosen as the main concept (vehicle). The product design was based on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which was analyzed from the cases and looked for the symbols that can stand for Penghu culture based on the types of similarity.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oral stone houses (coral stone), masked women in Penghu, and pearl of the sea were chosen as vehicles. Next step was to develop the model of metaphorical design. Then, I incorporated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symbols into the product design and came up with the three jewelry products. Finally, I put together the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and the conclusion of my creation and came up with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following related study and creation.
Results include (1)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combines metaphors and the design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products, which makes the product type the tenor and makes the cultural symbols the vehicl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ypes of similarity, design mode, and the cultural design retrieval, the innovative products can remain its appear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vey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2) In the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ultural symbols of physic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ones, followed by the mid-position and metaphysics which are used as an auxiliary. However, the descrip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cultural forms should be highly emphasized so that the focus can be clear to see. (3)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enor signifier and vehicle signifier are quite common in design modes. They often go with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or scenarios. (4) The first step of metaphorical design is to define the tenor and vehicle. The tenor should be chosen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of the products while the vehicle is up to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the designer. Then, with the use of the types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metaphors, the mode is created. (5) When retrieving elements from the culture concept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an be a great help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cepts. Also, creative thinking is highly advi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trieval of cultural symbols, which can be a great help to product design.
刁生虎(2006)。中國古代隱喻研究述論。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5)。49-52。
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創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設計學報,16(4),35-55。
王韻雅(2011)。成語的隱喻藝術。台北市:威秀資訊。
王鴻祥(2012)。隱喻設計。台北市:桑格。
王鑫(2015)。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囍字設計中的應用。大眾文藝,2015(5),93-93。
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核定本)。經濟部、新聞局、文建會。
白琬華(2008)。運用隱喻手法於婚嫁商品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江日瑋(2007)。隱喻類比運用於產品型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設計研究所,台中市。
向勇(2015)。文化產業導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
何明泉,蔡子瑋(1995)。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城大學報,130,99-115。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1-15。
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
束定芳、湯本慶(2002)。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外語研究,72。
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文化、生活、消費與產品設計。台北市:亞太圖書。
李侑芳(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雲林縣。
李幼蒸(2007)。理論符號學導論(第3版)。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李文馨(2012)。文化商品設計與模式之創作-以箍桶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吳珮瑜(2007)。隱喻手法在造形創新設計上的應用 —以生活用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台北市。
吳育龍、高源國、李雅琪(2010)。台灣民俗信仰擲杯筊互動設計。設計學研究,13(2),1-18。
官政能(1994)。企業產品的文化理念。產品設計與包裝,55,61-65。
周家培(2010)。產品隱喻分析與設計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
林志煒(2005)。平面廣告圖像符號之隱喻性多空間模式探討與應用-以時報廣告金像獎(1997-2003)得獎作品與時報廣告金犢獎(2005)創作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2005(7),26-32。
林文鎮(2008)。澎湖縣無形文化資產 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報告書。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文山(2007)。霹靂武器事典3。台北市:霹靂新潮社。
胡飛(2008)。藝術設計符號基礎。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唐贊袞(1997)。台陽見聞錄。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孫玉珊(2005)。創造端與消費者端對大眾型文化商品之認知: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倪文東、郭方宏(2006)。蘭亭序與行書技法。南昌市:江西美術。
徐恆醇(2008)。設計符號學。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徐華慈(2009)。選擇與適應:漢語隱喻的語用綜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徐志揚(2010)。側懸式廣告招牌視覺辨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35-55。
高星平(2008)。類比思考運用於海報設計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馬壯寰(2008)。索緒爾語言理論要點評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叔亮(1947)。窗花民間剪紙藝術。北京市:高原書店。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
陳玫岑(1991)。從文化認知觀點探討產品造形發展之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新竹市。
陳浩、高筠(2009)。語意的傳達 產品設計符號理論與方法。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
張沛(2004)。隱喻的生命。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詠捷(2006)。澎湖文化資產資料手冊。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
張良林(2010)。隱喻的符號性。外語學刊,157,148-150。
張岑瑤、莊鈺如(2011)。創新於文化裡扎根:文化商品設計模型初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3),151-165。
張天賜(2011)。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台北市。
馮廣藝(2001)。漢語比喻研究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黃慶萱(1975)。修辭學。台北市:三民。
黃美秀(2003)。黑熊手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台北市:商周出版。
黃婷淇(2006)。文化轉化產品之設計發展模式-以海安路街道家具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黃顯讚(2007)。時尚珠寶首飾設計「造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
楊晨輝(2002)。隱喻之哲學內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嘉義縣。
楊志遠(2010)。環境與歷史-清代台灣野生鹿消失的原因分析。高雄師大學報,2010(28),79-92。
葉志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數位。
楊靜修(2011)。辦桌文化之服務設計探討與創作-以結婚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未出版。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16-22。
趙榮台、方國運(1988)。台灣野豬之生物學初探。林業試驗所研究系刊,3(1),353-362。
趙英山(1997)。書法新義。新北市:台灣商務。
趙毅衡(2012)。符號學。台北市:新銳文創。
臧秀清、游濤(2011)。文化產品:特徵與屬性的再認識。探索,2011(5), 120-123。
廖定玲(2010)。詩性隱喻意義構建與再構建的主體作用研究。湖南學院學報,31(3),26-30。
劉元風(1989)。首飾。北京市:紡織工業。
劉宇紅(2011)。隱喻的多視角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澎湖縣鄉土教育教材編輯委員會(1997)。澎湖鄉土教材自然篇:菊島之美。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鄧育仁、孫式文(2001)。廣告裡的圖象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新聞學研究,62,35-71。
滕菲(2004)。靈動的符號:首飾設計實驗教程。北京市:人民美術。
鄭智允(2011)。隱喻理論運用於產品設計之探討-以燈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未出版。
蔣雯(2013)。淺探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形囍的藝術審美價值。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8),15-16。
賴艾如(2003)。平面廣告中隱喻之基底域與目標域相似性類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桃園。
蕭明瑜(2009)。老寶貝 新創意:產業文化資產轉化設計。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蕭明瑜(2014)。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台中市。
蕭瓊瑞(2015)。島民歡歌-重構台民早期生活史。台灣博物季刊。34(1),6-15。
戴林(1990)。中國印章藝術。北京市:北京美術攝影。
戴寶村(2014)。與鹿共舞-梅花鹿與原住民。台灣學通訊,84,10-11。
薛保瑕(2002)。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北市:未出版。
謝定源(2004)。豆腐的起源及豆製品的探討。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4(10),18-27。
韓乾(2008)。研究方法原理。台北市:五南。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蘇璧(2005)。福祿壽喜四百印。太原市:山西經濟。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95-104。
蘭冰(2013)。中西方月亮文化聯想意義對比分析。雲南開放大學學報,15(2),48-52。
Carleton, P.(1995). Metaself-A Visual Aid to Being Human. Paladin Enterprise.
Fiske, J.著,張錦鏵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Fauconnier, G. & Turner, M.(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Vol22(2), 133-187.
Gentner, D.(1983).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 7(2), 155-170.
Haley, M. C.(1995).Iconic functions of the index in poetic metaphor. Journal of Pragmatics 24, 605-625.
Julier, G.著,鄭郁欣譯(2009)。設計的文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Jones, J. C.著,張建成譯(1994)。設計方法。台北市:六合。
Kövecses, Z.(2002)。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Turner, 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London :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 To Appear in Ortony, Andrew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Johnso, M.著,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市:聯經。
Moalosi, R., Popovic, V., Hudson, A., & Kumar, K. L.(2005).Integration of culture within Botswana product design.Proceedings 2005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gress,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lin, Taiwan.
Ortony, A.(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NY,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ussure, F. D.著,裴文譯(2001)。普通語言學教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Tylor, E.著,連樹聲譯(2005)。原始文化(重譯本):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TaiwanNews月刊編輯部(2010)。府城老字號。台北市:台灣英文新聞。
大紀元(2010)。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11/n2873720.htm。
文化部(2015)。201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上網日期:2016年6月15日。網址:http://cci.culture.tw/cht/index.php?code=list&ids=2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09)。錫工藝。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NE0990100000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4.1。
互動百科(2012)。窗花。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7%AA%97%E8%8A%B1&prd=button_doc_jinru。
台灣原住民文化知識網(2009)。阿美族編織。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www.knowlegde.ipc.gov.taipei/fp.asp?fpage=cp&xItem=1001093&CtNode=17425&mp=cb01。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山豬。上網日期:2016年5月10日。網址:http://210.240.125.35/citing/default.asp。
共治設計(2013)。關於磨石子。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cargocollective.com/co-fusion/about-Taiwanese-terrazzo。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無日期)。金桔主題館。上網日期:2016年5月5日。網址: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753453&ctNode=8411&mp=359&kpi=0&hashid=。
百度百科(無日期)。喜餅。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23.htm。
百度百科(無日期)。交椅。上網日期:2016年5月5日。
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7113.htm。
康健雜誌(2000)。防癌小尖兵:蔥。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國家地理頻道(2009)。武士刀傳奇。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natgeotv.com/hk/samurai-sword。
曹銘宗(無日期)。台灣小吃,讚。上網日期:2016年5月8日。網址: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97293&queryType=qc。
黃娟(2006)。冷兵器。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fwvAwAAQBAJ&dq=%E5%86%B7%E5%85%B5%E5%99%A8&hl=zh-TW&source=gbs_navlinks_s。
經典雜誌(2015)。【經典書摘】老屋顏 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7766。
漢典黃曆(2014)。婚禮中須知的旺桃花運秘方。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hl.zdic.net/xxfs/aqhy/0225/21196.html。
維基百科(2015)。蠟燭。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C%A1%E7%83%9B。
維基百科(2015)。月相。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B%B8。
聽見台灣(2015)。聽見台灣:北港犁炮。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vWfy7lpVE。
Studio Domo(無日期)。豆腐凳/豆腐吧台椅。上網日期:2016年5月10日。網址:http://studiodomo.net/tw/products/typ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