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瑋婷
Chao, Wei-Ting
論文名稱: 國中教師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Junyi Academy to the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Yillan County
指導教授: 郝永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均一教育平台國中教師使用平台結合教學
英文關鍵詞: the Junyi Academ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3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之情況、教師使用平台結合教學之考量面向,以及教師背景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文獻探討,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的途徑,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例,調查全校共四十八位教師,並且採立意取樣三位教師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
    最後,整合量化與質性的研究發現獲致以下三點結論:
    壹、多數教師仍維持傳統的教學方式,部份教師將「均一教育平台」視為輔助原有教學的工具,並且使用平台的最大問題為學生未能在課餘時間持續自主學習。
    貳、教師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結合教學之首要考量面向為科技創新面向。
    叁、不同職稱、身分別以及文書處理軟體使用情況(科1)在「曾經自行瀏覽平台與否」方面有顯著差異,其餘各部份則未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未來研究、教育人員以及政策推動人員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Junyi Academy to the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contributed by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subjec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adopte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ata-gathering by surveying all forty-eight teach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Yilan County and interviewing three of them.
    The following key findings emerged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of the study:
    1. The majority of the subjects still gave lectures in a traditional way. Some of them used the Junyi Academy as a tool to facilitate their teaching without integrating it into their teaching.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tudents did not initiate self-learning on the Academy after class.
    2. The subjects used the Academy in their teaching primarily because of its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reated by the subjects’ professional posts, employment titles, and conditions of using web browsers technologies were observed only in the item of “having browsed the Junyi Academy or not,” while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showed no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study may provide implications that will inform future research, pedagogical practice, and policy-making.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均一教育平台」的發展與內涵 9 第二節 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結合教學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考量面向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之情況 55 第二節 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結合教學之考量面向 71 第三節 影響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之教師背景因素分析 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與啟示 119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份 123 西文部份 129 附錄 133 附錄一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 133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4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53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61 附錄五 不同個人背景教師在使用平台情況之差異情形分析整理表 163

    中文部份
    王千倖(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31-56。
    王亦穹(譯)(2014)。S. Khan著。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臺北市:圓神。
    王欽哲(201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師友月刊,574,21-25。
    白亦方(2002)。教學資源之探究。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309-326)。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吳志銘、趙嘉浩(2003)。初入網路教學新領域。資訊與教育,93,35-43。
    吳明柱(2015a,1月28日)。均一教育平台之於翻轉數學教學的推動歷程~宜蘭經驗縣層級策略整合篇(一)【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5798/post/85331/555514
    吳明柱(2015b,2月8日)。關於推動均一教育平台的宜蘭經驗彙整【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5798/post/88973/558674
    吳明柱(2015c,9月20日)。複製經驗、擴大規模,需要更多的連結與合作!~翻轉偏鄉行動論壇QA【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5798/post/85331/595778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昭容、劉子鍵(2012)。實驗法在數位學習研究的應用。載於宋曜廷(主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頁44-72)。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冠緯(2015a,3月)。從Khan Academy看未來教育。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取自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859
    呂冠緯(2015b,3月)。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2:「翻轉」到底是什麼?。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取自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861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李昆翰(2014)。遊戲化的機制與設計。國教新知,61(4),13-21。
    巫素萍(2016)。從「均一」到「學思達」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佳玲(2009)。數位學習時期。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歷史篇、應用篇)(頁91-112)。臺北市:學富。
    李昆翰(2014)。遊戲化的機制與設計。國教新知,61(4),13-21。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李春麟、方文昌(2013)。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整合資訊科技外部變數之論點。企業管理學報,97,1-37。
    李珮瑜、連采宜(201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契機及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13-16。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幸玉(2015)。翻轉教室之教學成效—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單元教學。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財裕(2015)。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國斌(2013)。台南市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順成(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宜明(2016)。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分數單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素蘋、黃宏宇(2014)。缺”E”不可—以紮根理論建構影響國中教師推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多向度理論模式。國教新知,61(1),21-31。
    洪蘭(譯)(2001)。L. R. Squire & E. R. Kandel著。透視記憶。臺北市:遠流。
    胡進興(2015)。國中數學教學之翻轉教室行動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132-155。
    徐式寬(2008)。台北縣市國中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方式與考量面向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86,61-78。
    徐式寬(2014)。談教師在資訊科技教育中的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1-3。
    徐式寬、林珮貞(2003)。反省與回顧台灣政府近年來在電腦融入教學上的投資與努力。教學科技與媒體,66,60-71。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涂佳玲(2016)。運用補救教學資源平台於國小三年級除法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益勤(2014,3月)。台中市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激發自學力老師等著被問倒。親子天下雜誌,54。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
    張義松(2014)。數位學習平台應用於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分數單元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338&Page=16848&Index=4&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教育部(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338&Page=16848&Index=4&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教育部(2008a)。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338&Page=16848&Index=4&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教育部(2008b)。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取自http://learning.teldap.tw/GipOpenWeb/wSite/ct?xItem=2822&ctNode=224&mp=1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http://12basic.edu.tw/index.php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學年度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名錄【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梁素梅(2008)。彰化縣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
    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靜姿、何榮桂(2014)。翻轉吧教學!。台灣教育,686,9-1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育捷(2015)。翻轉教室對於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忠輝(2015)。數位學習在國小中年級數學線上學習之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麗茹(2016)。數位學習平台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中國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文經(2012)。對教學科技與媒體運用的一些思考—賀《教學科技與媒體》出刊百期。教學科技與媒體,100,4-14。
    黃志勇(2014,1月)。翻轉吧!學習~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的教學觀察。臺中市教育電子報,32。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history/page/2
    黃琪雯(2015)。翻轉教室理念融入高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均一教育平台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楊心怡、劉遠楨(2012)。 創新學習:資訊科技的應用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100,36-41。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葉丙成(2015,6月)。教出孩子的真正能力!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66(2),30-43。
    詹翔霖(2015)。新世代教學新思維。師友月刊,574,10-14。
    廖怡慧(2012,9月)。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深耕—教與學電子報,31。取自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
    賓靜蓀(2015,1月)。專訪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世界。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取自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245
    趙瑞(2013)。可汗學院課程學習經歷帶來的思考。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79,41-45。
    劉世雄、尹玫君(2006)。非同步數位教材的學習策略與教學應用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4),155-176。
    劉怡甫(2013,1月)。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1/01/5915.aspx
    劉俐華(2016)。磨課師(MOOCS)課程:均一教育平台於數學科補救教學之運用:以國中「科學記號」單元為例。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劉雅慧(2016)。互動式教學平台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饒世妙(2013)。國小教師ICT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從Larry Cuban對科技的教育觀點。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4,53-83。

    西文部份
    Ash, K. (2012, August). Educators evaluate ‘flipped classroom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index.html
    Bergmann, J. & Sams, 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Eugene, OR: ISTE.
    Bruyckere, P. D., Kirschner, P. A., & Hulshof, C. D. (2015).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merican Educator, 2016, Spring, 12-18.
    Buabeng-Andoh, C. (2012).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 ado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8(1), 136-155.
    Cargile, L. A. (2015). Blending instruction with Khan Academy. Mathematics Teacher, 109(1), 34-39.
    Davis, H. & Andrzejewski, C. (2009, December). Teacher Belief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com/reference/article/teacher-beliefs/#C
    EDUCAUSE (2012).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flipped classrooms. Retrieved from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LI7081.pdf
    Hung, M. L., Chou, C., Chen, C. H., & Own, Z. Y. (2010). Learner readiness for online learning: Scale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1080-1090.
    Kelly, H. (2014). A path analysis of educators perceptions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5(2), 26-42.
    Kerr, S. T. (1990).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as textbooks and the social imperatives of educational change. In D. L. Elliot & A. Woodward (Eds.), 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p. 194-221).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Khan, S. & Slavitt, E. (2013). A bold new math cla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6), 28-31.
    Khan, S. (2012). The one-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New York, NY: Hachette Digital.
    Krathwohl, D. R. (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4), 212-218.
    Mana, M. & You, W. (2014). 2013 STARTALK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 A report. College Park, MD: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asrom, M., Zainon, O., & Rahiman, R. (2008). Critical success in e-learning: an exam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Society and Education, 1(2), 131-142.
    Mundahl, H. (2012, April 5). 6 tips for a better flipped classroom .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socialmedia.com/2012/04/6-tips-for-a-better-flipped-classroom/
    Murphy, R., Gallapher, L., Krumm, A., Mislevy, J., & Hafter, A. (2014, March). Reasearch on the use of Khan Academy in schools. Menlo park, CA: SRI International.
    Panichi, L. (2015). A critical analysis of learne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worlds: how can virtual worlds inform our pedagogy? In F. Helm, L. Bradley, M. Guarda, & S. Thouesny (Eds.), Critical CALL –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EUROCALL Conference, Padova, Italy (pp. 464-469). Dublin, Ireland: Research-publishing.net. http://dx.doi.org/10.14705/rpnet.2015.000376
    Pearson, A. T. (1989). The teach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NY: Rouledge.
    Roblyer, M. D. (2006).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Sams, A. & Bergmann, J. (2013). 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6), 16-20.
    Selim, H. M. (2007).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learning acceptance: Confirmatory factor models. Computers & Education, 49(2), 396-413.
    Sparks, S. D. (2011, September). Lectures are homework in schools following Khan Academy lead.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index.html
    Staker, H. & Horn, M. B. (2012). 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 San Mateo, CA: Innosight Institute.
    Tolman, M., Eggermont, M., & Hugo, R. (2015). Introduction of gamification in common core engineering. Paper presented at 2015 Canadi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CEEA15) Conference, Hamilton, Ontario.
    Tucker, B. (2012). The flipped classroom: 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 frees class time for learning. Education Next, 82-83. Retrieved from http://educationnext.org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tn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