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雷皓天
Lei, Hao-Tien
論文名稱: 唐宋時期絞胎器研究
The Study of Marbled War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口試委員: 劉靜敏
Liu, Ching-Ming
劉靜
Liu, Ching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口試日期: 2022/01/0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2
中文關鍵詞: 絞胎鞏義窯當陽峪窯物質文化文化交流
英文關鍵詞: Marbled ware, Gongyi kiln, Dangyangyu kiln, Material culture, Cultural exchange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個案研究法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觀察研究內容分析法風格類型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1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陶瓷學界過往在唐宋時期絞胎器的研究上過於零星且分散,學界多傾向關注絞胎器在紋樣上的仿擬對象,亦或是將其納入鉛釉陶的系統中來被一起討論,以其作為專題研究的學術論著至今較為稀少,對於其所乘載的史料價值也仍具有待被發掘的研究潛力。在考古材料方面,絞胎器的出土廣泛地散佈於東亞範圍內的墓葬與遺址單位中,本批材料除未被進行系統性的爬梳外,對於絞胎器的使用狀況與傳播途徑,至今也尚未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將針對出土材料與相關文獻進行考察,再對各國博物館的收藏狀況進行整理,並建置系統性的研究資料庫,進一步藉由對各器型的風格類型學比對下,嘗試梳理絞胎器各器型的盛行時段與演進關係。

    在彙整唐宋時期絞胎器的材料狀況後,本文將再針對絞胎器的域外出土與流通狀況、使用階級與贊助者群體,以及其與宗教、政治權利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考察,嘗試在全面性的分析絞胎器所顯現的物質情況下,還原其於唐宋時期的使用原境。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who studied ceramic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imitation of marbled ware in the pattern, or to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lead-glazed pottery system to be discussed. Research focused on marbled ware is relatively rare so far, and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is still potential to be explored. In addition, in the newly unearthed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marbled ware is widely found in tombs and ruins in East Asia. However, the use of this batch of materials and the export route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we will first investigate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n organize the marbled ware collections of museums in various countries to build a systematic research database.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the styles of each type, this research will try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time period and evolution of each type of marbled ware.

    After sorting 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marbled war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will also study the foreign trade status of marbled ware, the class of users and the group of sponsors, an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rights.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revealed by marbled ware, this research will try to restore its context of use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唐代絞胎器研究 17 第一節 唐代絞胎器出土狀況 17 第二節 唐代絞胎器器型特色與種類 35 第三節 唐代絞胎器紋飾種類 88 第三章 唐代絞胎器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 100 第一節 唐朝疆域外絞胎器的分布狀況與貿易路線 100 第二節 唐代絞胎器的使用族群推測 108 第三節 唐代絞胎器的使用脈絡與其和佛教文化的互動關係 111 第四章 宋金絞胎器研究 125 第一節 宋金絞胎器出土狀況 125 第二節 宋金絞胎器器型特色與種類 143 第三節 宋金絞胎器紋飾種類 202 第四節 絞釉器的出現 215 第五章 宋金絞胎器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 236 第一節 宋金疆域外絞胎器的分布狀況與貿易路線 236 第二節 宋金絞胎器的使用族群推測 261 第三節 宋金絞胎器與佛教文化的互動關係 267 第六章 結論 276 參考書目 278 附表一 唐代墓葬出土絞胎器 319 附表二 唐代遺址出土絞胎器 336 附表三 唐代窯址出土絞胎器 354 附表四 博物館與收藏單位藏唐代絞胎器 378 附表五 渤海國出土絞胎器 478 附表六 唐代韓國出土絞胎器 481 附表七 唐代日本出土絞胎器 482 附表八 宋金墓葬出土絞胎器 494 附表九 宋金遺址出土絞胎器 497 附表一〇 宋金窯址出土絞胎器 522 附表一一 博物館與收藏單位藏宋金絞胎器 559 附表一二 遼出土絞胎器 614 附表一三 蒙古帝國出土絞胎器 619 附表一四 宋金時期日本出土絞胎器 621 附表一五 宋金時期東南亞出土絞胎器 626 附表一六 宋金時期韓國出土絞胎器 628 附表一七 博物館與收藏單位藏高麗青瓷絞胎器 636

    一. 古籍文獻

    1. (唐)澄觀,《華嚴大疏鈔》,卷四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經》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經》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3. (唐)道世,《法苑珠林.厭欲部》,卷四十三,《四部叢刊》景明萬曆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 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
    4. (唐)道世,《法苑珠林》,第十七,《四部叢刊》明萬曆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5. (唐)道宣,《廣弘明集》,卷第十七,《四部叢刊》景明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6. (唐)房玄齡,《晉書・列傳十九.阮籍》,清《武英殿二十四史》本,收入《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
    7. (唐)藍谷沙門惠詳,《弘贊法華傳》,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經》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8. (唐)李延壽,《北史》,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9. (唐)李白,〈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收於《李太白集》卷二十八,宋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10. (唐)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武德七年(624)成書,卷八十四〈寶玉部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年。
    11. (唐)釋圓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河北:花山文藝出版,2007,頁203-204、230-231、353-355、383。
    12. (唐至五代)馮贄,《雲仙雜記.遊仙枕》,卷十,《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
    13. (北宋)李誡編著,《營造法式》,第三十三卷,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頁911。
    14.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七,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wiki. pl?if=gb&res=520633,檢索日期2021年7月28日。
    15. (元)托克托,《宋史》,志第七十六,禮二十六(兇禮二),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75976,檢索日期2021年7月28日。
    16. (鎌倉時代)光宗,《溪嵐拾葉集》,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數位資料庫,T.76, 2410: 768b,https://21dzk.l.u-tokyo.ac.jp/SAT/satdb201 5.php?lang=en,檢索日期2021年7月24日。

    二. 近人著作

    (一) 中文書目

    1. Aurel Stein(斯坦因)撰,向逵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斯坦因黑水獲古紀略》,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第四版,頁254-275。
    2. 于文榮,〈淺析唐代北方陶瓷工藝成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第2期,頁91-106。
    3. 于陸洋,〈南宋境內出土金朝瓷器研究〉,《南方文物》2019年第1期,頁191-201。
    4. 于陸洋、鄭建明,〈21世紀以來宋元時期北方加彩瓷窯址考古新進展〉,《文物天地》2019年第2期,頁100-106。
    5. 于楊,〈北宋當陽峪絞胎瓷特色及制作工藝〉,《中原文物》2011年第6期,頁81-82。
    6. 大同市博物館編、王利民主編,《平城文物精粹:大同市博物館館藏精品錄》,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頁138、141。
    7. 大西磨希子,〈棺槨形制舍利容器的傳播與武則天〉,《形象史學》2020年第15輯,頁1-17。
    8. 大西磨希子著、祝世潔譯,〈武則天與佛教〉,《敦煌寫本研究年報》2019年第13號,頁33-50。
    9. 大西磨希子著、祝世潔譯,〈唐代官方寫經及其傳播—以《寶雨經》為線索〉,《絲綢之路研究集刊》2018年第二輯,頁205-216。
    10. 大西磨希子著譯、趙晶校,〈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文物與《唐關市令》—以《天聖令・關市令》為中心〉,《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2018年第12輯,頁244-282。
    11.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垦利區博物館編,《絲路之光:垦利海北遺址考古與文物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2. 山東淄博陶瓷史編寫組,〈山東淄博市淄川區磁村古窯址試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6期,頁46-58。
    13. 弋戈,〈李重潤墓「絞胎馬」有誤〉,《文博》1986年第3期,頁57-58。
    14. 中國古陶瓷學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十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15. 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導小組編,《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6. 中國社會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青龍寺與西明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揚州城 1987-1998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隋唐洛陽城:1959-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 第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隋唐洛陽城:1959-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 第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西安郊區隋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21.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頁214。
    22.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5隋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頁286-287。
    23.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6唐、五代》,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4.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唐三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8,Pl.23、Pl.38、Pl.150。
    25. 中澤富士雄著、晏新志譯,〈朝鮮半島出土的宋代瓷器〉,《文博》2000年第5期,頁37-42。
    26. 天津博物館編,《天津博物館藏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29。
    27. 孔妍婷,〈北宋《營造法式》之銀鋌文—從宋元時期吉州窯陶瓷器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021年第461期,頁62-84。
    28. 方燕明,〈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華夏考古》2016第3期,頁148-152。
    29. 毛杰英,〈介紹幾件宋代瓷枕〉,《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頁116-117。
    30. 水既生,〈山西古代陶瓷裝飾技法及其應用〉,《河北陶瓷》1980年第4期,頁37-49。
    31. 王三營、曹金萍,〈2014年開封新街口出土宋元時期瓷器標本〉,《中原文物》2017年第三期,頁13-27。
    32. 王仁波,〈唐三彩騎馬狩獵俑〉,《文物》1979年第1期,頁67。
    33. 王文浩,〈洛陽關林大道唐墓(LNGM56)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頁37-42。
    34. 王文華、王保仁、陳新、郝紅星,〈鞏義鋁廠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頁15-17。
    35. 王玉,〈重慶三峽庫區唐代佛教石刻造像調查報告〉,《考古學報》2006年第4期,頁509-531。
    36. 王自力,〈陝西周至縣八云塔地宮的發掘〉,《考古》2012年第6期,頁26-40。
    37. 王岩、李春林,〈洛陽宋代衙署庭園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6年第6期,頁1-5。
    38. 王岩、陳良偉、姜波,〈洛陽唐東都上陽宮園林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2期,頁38-75。
    39. 王長啟,〈西安發現一批唐代金銀器〉,《文博》2003年第1期,頁8-11。
    40. 王保仁、張新月,〈河南新鄭市摩托城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5年第4期,頁48-59。
    41. 王建保,〈當陽峪窯址群考察紀略〉,《中國陶瓷》2011年第1期,頁53-63。
    42. 王貞平著、賈永會譯,《多極亞洲中的唐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頁95-103。
    43. 王莉,〈從館藏陶瓷器看絞胎工藝〉,收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編集部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頁107-110。
    44. 王進先,〈山西長治市北郊唐崔拏墓〉,《文物》1987年第8期,頁43-48。
    45. 王進楠,〈三彩絞胎瓷枕〉,收於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全集唐・五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2000,頁131、244。
    46. 王勤金,〈江蘇揚州市文化宮唐代建築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第5期,頁413-420。
    47. 王勤金,〈揚州大東門街基建工地唐代排水溝等遺跡的發現和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3期,頁40-49。
    48. 王樂樂,〈唐代渤海國釉陶器的類型及相關問題探討〉,《華夏考古》2006年第2期,頁88-94。
    49. 王曉毅、高振華、賈堯、馬鵬亮、袁國華,〈山西河津市固鎮瓷窯址金代四號作坊發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3期,頁48-67。
    50. 世榮,〈長沙赤峰山2號唐墓簡介〉,《文物》1960年第3期,頁56-58。
    51. 付淑華,〈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文物》2006年第11期,頁48-60。
    52.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文物保管所編,《觀台磁州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53. 北京藝術博物館編,《中國當陽峪窯》,北京:中國華僑,2011。
    54. 北京藝術博物館編,《中國鞏義窯》,北京:中國華僑,2011。
    55. 史丹利・外因斯坦(Stanley Weinstein)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教》,台北:佛光文化,1996,頁61-76。
    56. 史明立,〈唐代南北方主要窯口出土陶瓷枕淺析〉,《文物天地》2019年第9期,18-21。
    57. 史林花,〈多元文化共存的唐代絞胎枕〉,《文物天地》2019年第9期,頁22-26。
    58. 司紅偉、李永軍,〈鎮江金家灣墓地六朝至唐代墓葬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6年第2期,頁40-52。
    59. 司馬國紅,〈洛陽市東明小區C5M1542唐墓〉,《文物》2004年第7期,頁55-66。
    60. 田淑華,〈承德縣三溝村發現遼金窖藏〉,《文物》1986年第6期,頁83-84。
    61. 白彬、王麗君、余靖、干倩倩、傅成金、雷玉華、董華鋒,〈四川安岳林鳳侯家灣摩崖造像調查簡報〉,《文物》2017年第5期,頁72-84。
    62. 白寶玉、吳鵬,〈遼寧朝陽新華路遼代石宮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1期,頁42-54。
    63. 石從枝、李軍,〈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考古》2004第5期,頁38-54。
    64. 石澤良昭著,林佩欣譯,《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新北:八旗文化,2018初版,2020六刷版,頁47-53、218-221。
    65. 任艷,〈說枕—從一件北宋絞胎枕說起〉,《中原文物》2013年第5期,頁105-110。
    66.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國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頁15-91。
    67. 全錦雲,〈湖北鄖縣唐李徽、閻婉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8期,頁30-42。
    6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化市文物管理所編著、王洪峰主編,《六頂山渤海墓葬:2004-2009年清理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69. 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考古》2005年第7期,頁29-34。
    70. 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的新發現〉,《考古》2005年第12期,頁3-6。
    71. 安徽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館編,《淮北柳孜運河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2. 安徽省博物館編,《安徽省博物館藏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頁51。
    73. 成耆仁,〈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硏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74. 成耆仁,《火焰之泥 陶瓷釋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7-14、273。
    75. 朱勇偉、陳鋼,《寧波古陶瓷拾遺》,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頁41。
    76. 朱振文、劉樂山,〈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文物》1988年第11期,頁68-71。
    77. 朱獻雄,〈安徽青陽金龜原北宋滕子京家族墓地清理簡報〉,《中原文物》2013年第3期,頁22-26。
    78. 江西省博物館編,《江西宋代紀年墓與紀年青白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頁122-124。
    79.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西安西郊熱電廠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4期,頁50-95。
    80.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品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141。
    81. 何明,〈記塔虎城出土的遼金文物〉,《文物》1982年第7期,頁44-49。
    82. 吳同、丁雨譯,《摶泥作瓷─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中國陶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頁38-39。
    83. 吳英,〈中華人民共和國赴日漢唐文物展覽簡介〉,《文物》1979年第1期,頁64。
    84. 吳聖林、魏華東,〈江西永修縣雲山珍如寺僧塔地宮出土的文物〉,《江西文物》1989年第3期,頁64-65。
    85. 吾健,〈唐絞胎碗〉,收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編集部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三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頁10。
    86. 呂竑樹、崔劍鋒、周雪琪、劉陽、趙永軍,〈金上京出土硅酸鹽文物分析〉,《北方文物》2019年第1期,頁57-68。
    87. 呂常凌主編、徐昱責任編集、山東文物事業管理局、山東美術出版社編輯,《山東文物精萃》,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頁80、253。
    88. 妙濟浩、薛增福,〈河北曲陽北鎮發現定窯瓷器〉,《文物》1984年第5期,頁86-88。
    89. 宋伯胤,《枕林拾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頁164-165。
    90. 巫鴻,〈閱讀「缺席」:中國藝術史中的三個時刻〉,收於《世界3》編委會編著,《世界3:作為觀念的藝術史》,廣州:嶺南美術,2014,頁31。
    91. 巫鴻,《「空間」的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頁131-140。
    92. 李文信,〈遼瓷簡述〉,收於李文信,《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訂本》,瀋陽:遼寧人民出版,2009,原載《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2期,頁395-416。
    93. 李占楊,〈發掘“小北邙”晉唐古墓〉,《文物天地》2004年第4期,頁52-53。
    94. 李白軍,〈山西大同西環路遼金墓發掘簡報〉,《文物》2015年第12期,頁46-59。
    95. 李仲謀,〈上海博物館藏絞胎陶瓷及相關諸問題〉,《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第0期,頁263-282。
    96. 李守義,〈民國時期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概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三期,頁139-157。
    97. 李明、袁明,〈西安南郊唐代楊貴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11期,頁20-39。
    98. 李林娜主編,《南越藏珍》,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97-198。
    99. 李知彥,〈唐三彩〉,收於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唐三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8。
    100. 李芳,《江山陶瓷》,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圖70。
    101. 李長慶、黑光,〈西安北郊發現唐代金花銀盤〉,《文物》1963年第10期,頁60-61。
    102. 李則斌,〈江蘇揚州市毛紡織廠古漕河遺址調查〉,《考古》1992年第1期,頁55-61。
    103. 李振光、倪克魯、佟佩華、吳雙成、宮德杰,〈山東臨朐白龍寺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1期,頁69-81。
    104. 李振奇、史雲徵、李蘭珂,〈河北臨城七座唐墓〉,《文物》1990年第5期,頁21-27。
    105. 李校卿、鄧新波、李秋展,〈洛陽唐魏協夫婦墓發掘簡報〉,《洛陽考古》2016年第2期,頁25-33。
    106. 李清泉,〈佛教改變了什麼—來自五代宋遼金墓葬美術的觀察〉,收於巫鴻、朱青生、鄭岩,《古代墓葬美術研究 第四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頁248-249。
    107. 李逸友,〈昭盟巴林左旗林東鎮金墓〉,《文物》1959年第7期,頁63-64。
    108. 李楊,〈試論唐宋越窯對其他窯口裝飾技法的借鑒—以寧波博物館藏品為例〉,《福建文博》2019年第1期,頁64-69。
    109. 李詳耆等輯,《鉅鹿宋器叢錄:第一編瓷器題字》,天津:天津博物院,1923年。
    110. 李廣寧,《古瓷片的收藏及價值評估》,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頁124-126。
    111. 李鋒、賈琳瑜、姚智輝、鄭國奇、王鑫、劉吉淼、蘇瑞晨、鄭衛,〈河南寶丰小店唐墓發掘簡報〉,《文物》2020年第2期,頁10-19。
    112. 李隨森、張玉芳,〈洛陽博物館征集到的古代文物〉,《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頁101-106。
    113. 李隨森、張玉芳,〈洛陽博物館徵集到的古代文物〉,《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頁101-106。
    114. 李龍彬、沈彤林,〈遼寧法庫縣葉茂台23號遼墓發掘簡報〉,《考古》2010年第1期,頁49-68。
    115. 李鎮漢著、李延青、戴琳劍譯,《高麗時代宋商往來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頁46-54。
    116. 沈中常,〈四川德陽出土的宋代銀器簡介〉,《文物》1961年第11期,頁48-52。
    117. 沈璟華主編,《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沈船出水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110。
    118. 肖貴田、衛松濤、宋波,〈兗州興隆塔北宋地宮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11期,頁42-62。
    119. 辛革,〈河南宋金元明考古六十年〉,《華夏考古》2012年第2期,頁137-150。
    120. 周天裕,〈湖北當陽玉泉寺隋代大鐵鑊〉,《文物》1981年第6期,頁86。
    121. 周健、馮剛,〈山西太原唐代赫連山、赫連簡墓〉,《文物》2019年第5期,頁4-25。
    122. 周肇祥,〈當陽瓷記〉,《藝林月刊》1935年第67期,頁10。
    123. 周肇祥,〈當陽瓷記〉,《藝林月刊》1935年第68期,頁11。
    124. 周覺民,〈描金、仿拔蠟法和絞胎工藝在陶瓷器上的應用〉,《上海博物館集刊》1983年第2期,頁209-210。
    125. 孟耀虎,〈孟家井窯燒造的建築琉璃〉,《文物世界》2004年第3期,頁48-50。
    126. 孟耀虎、任志錄,〈山西渾源縣界莊唐代瓷窯〉,《考古》2002年第4期,頁60-68。
    127. 孟耀虎、暢紅霞、郗程民,〈山西孟縣古瓷窯(磁窯坡窯)遺址調查簡報〉,《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頁11-21。
    128. 孟耀虎、韓烈火,〈五彩繽紛的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文物天地》2005年12期,52-57。
    129. 屈志仁,〈絞胎、「絞釉」和流沙箋〉,《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年第0期,頁252-256。
    130. 房振、郭俊峰、何利,〈濟南市魏家庄遺址宋元墓葬發掘報告〉,《海岱考古》2014年第七輯,頁219-273。
    131. 易立、楊波,〈成都市清江東路張家墩隋唐至南宋磚室墓〉,《考古》2018年第2期,頁61-80。
    132. 杭天,《安思遠舊藏古陶瓷選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頁30-31。
    133.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編,《浙江宋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34. 杭德州、何漢南、韓繼宗、楊正興,〈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第1期,頁7-18。
    135.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中國銀器和瓷器的關係(公元600-1400年)—藝術史和工藝方面的若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4期,頁32-36。
    136. 林士民,〈浙江寧波出土的唐宋醫藥用具〉,《文物》1982年第8期,頁91-93。
    137. 林士民,〈浙江寧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1976年第7期,頁60-61。
    138. 林士民,〈浙江寧波和義路遺址發掘報告〉,收於林士民,《再現昔日的文明─東方大港寧波考古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原載於《東方文物》1981年創刊號,頁111-147。
    139. 林士民,《青瓷與越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246-247。
    140. 林世田,〈《大雲經疏》初步研究〉,《文獻季刊》2002年第4期,頁47-59。
    141. 林容伊,〈唐代絞胎陶瓷工藝發展與起源問題〉,收於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編,《2009年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9,頁30-52。
    142. 林容伊,〈唐宋陶瓷與西方玻璃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頁43-57。
    143. 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編,〈古瓷碗〉,《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1931年第4期,頁2。
    144. 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編,〈古瓷碗〉,《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1932年第29期,頁1。
    14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鞏義白河窯考古新發現》,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4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編,《黃冶窯考古新發現》,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14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宋皇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圖版七三。
    14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94-95。
    14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鞏義黃冶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15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博物馆、鲁山縣段店窑文化研究所編,《魯山段店窯遺珍》,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15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寶豐汝窯博物館編,《寶豐清涼寺窯 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頁266-267、313。
    15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寶豐汝窯博物館編,《寶豐清涼寺窯 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彩版三四七、三四八。
    153. 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黃冶唐三彩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54. 肥田路美著,顏娟英、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曹堯民譯,《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8,頁333-353。
    155. 邱國彬,〈內蒙古敖漢旗皮匠溝1、2號遼墓〉,《文物》1998年第9期,頁46-52。
    156. 金戈,〈密縣北宋塔基中的三彩琉璃塔和其它文物〉,《文物》1972年第10期,頁63-66。
    157. 金英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高麗遺址出土中國瓷器〉《文物》2010年第4期,頁77-95。
    158. 金家廣,〈河北固安于沿村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4期,頁1-17。
    159. 俞凉亘,〈河南洛陽市瀍河東岸唐代窯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3期,頁23-32。
    160. 俞凉亘、朱亮,〈河南洛陽市關林1305號唐墓〉,《考古》2006年第2期,頁48-55。
    161. 俞偉超,〈一九五六年河南陝縣劉家渠漢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頁9-19。
    162. 信應君、毛長立、梁秀菊,〈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宋金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9年第6期,頁29-33。
    163. 南京市博物總館、寧波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編,《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沈船和貿易瓷器》,北京:文物出版,2017,頁154-157。
    164. 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揚州師範學院發掘工作組,〈揚州唐城遺址1975年考古工作簡報〉,《文物》1977年第9期,頁16-30。
    165. 姜吉仲,《高麗與宋金外交經貿關係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頁209-220。
    166. 柯嘉豪(John Keieschnick)著,趙悠等譯,《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新北:遠足文化,2020,頁148。
    167. 段文杰,〈榆林窟第25窟壁畫藝術探討〉,《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頁1-7。
    168. 畑地正憲著、鄭樑生譯,〈北宋與遼的貿易及其歲贈〉,《食貨月刊》1974年第4期,頁32-47。
    169. 胡彥羽,〈淺談絞胎陶瓷器的發展與演變〉,《杭州文博》2013年第1期,頁33-39。
    170. 胡彥羽,〈絞胎陶瓷器初步研究〉,吉林:吉林大學考古學碩士論文,2008。
    171. 胡秋莉,〈山東博物館近年徵集的淄博窯瓷器簡介〉,收於主編張麗萍、張美芳,《磁州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第四屆磁州窯論壇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頁297-306。
    172. 胡秋莉、王絢,〈館藏淄博窯瓷器選介〉,《文物天地》2017年第1期,頁25-28。
    173. 范冬青,〈陶瓷枕略論〉,《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年第0期,頁267-291。
    174. 范佳楠,〈綠釉絞胎提梁壺〉,收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華古軒編著、秦大樹、麥溥泰、高憲平主編,《閒事與雅器 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中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頁216-219、542-543。
    175. 范桂杰、胡昌鈺,〈四川德陽縣發現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第7期,頁82-84。
    176. 范鳳妹,〈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江西歷史文物》1986年第1期,頁98-109。
    177. 范鳳妹、吳志紅,〈江西出土的隋代青瓷〉,《江西歷史文物》1984年第1期,頁38-77。
    178. 郎惠云,〈日本出土的唐三彩及其科学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6期,頁。
    179. 倪雁,〈山東泰山岱廟出土宋代石刻畫〉,《文物》2014年第11期,頁84-90。
    180. 原雪輝,〈當陽峪窯研究中幾個需要澄清的問題〉,《焦作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頁32-33。
    181. 原雪輝,〈論當陽峪窯〉,《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年第8期,頁70-82。
    182. 孫建華、張郁,〈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11期,頁4-24。
    183. 孫新民、教鳳麟,〈介紹幾件陶瓷精品〉,《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頁。109-112。
    184. 孫新民、教鳳麟,〈介绍幾件陶瓷精品〉,《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頁109-112。
    185. 孫憲周,〈淺談芝田宋代三彩窯〉,《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頁92-94。
    186. 孫憲國、孫角雲,〈鞏義市芝田宋三彩窯址調查〉,《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頁67-74。
    187. 孫機,〈絞胎器與癭器〉,《文物》1988年第12期,頁66-68。
    188. 宮希成、閆紅主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館编,《汴水蘊物華:柳孜運河遺址出土文物》,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189. 徐良玉,《揚州館藏文物精華》,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頁12。
    190. 徐波、柴麗平,〈山東墾利縣海北遺址新發現〉,《華夏考古》2016年第1期,頁38-44。
    191. 徐殿魁,〈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六座紀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頁429-457。
    192. 徐繼紅,〈磁州窯裝飾技法補遺〉,收於主編張麗萍、張美芳,《磁州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第四屆磁州窯論壇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頁65-95。
    193. 晉中市文物局、介休市文物局、深圳望野博物館編著,《晉善晉美‧三晉窯火:中國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頁34-35、296-297、328-329。
    19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晚唐錢寬夫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95. 涂喬,〈古汴枕話—隋唐大運河宿州段出土瓷枕賞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8期,頁17-19。
    196. 神野惠,〈大安寺陶枕再考〉,收於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跡の發掘調查概報》,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0,頁49-61,中譯載於《華夏考古》2015年第1期,頁124-136。
    197. 秦大樹,〈北京市海淀區南辛庄金墓清理簡報〉,《文物》1988年第7期,頁56-66。
    198. 秦大樹,〈宋元明製瓷手工業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收於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280-288。
    199. 秦大樹,〈高麗鑲嵌青瓷與中國瓷器鑲嵌裝飾工藝的聯系與傳承〉,《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9期,頁5-27。
    200. 秦大樹、李鑫,〈卡爾貝克的「焦作窯」—當陽峪窯研究史與窯業特徵駁議〉,收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編,《中國當陽峪窯》,北京:中國華僑,2011,頁217-229。
    201. 秦大樹、馬忠里,〈河北省磁縣觀台磁州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4期,頁1-22。
    202. 秦大樹、高美京、李鑫,〈定窯澗磁岭窯區發展階段初探〉,《考古》2014年第3期,頁82-97。
    203. 秦大樹、趙文軍、李靜,〈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劉家門鈞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1期,頁26-52。
    204. 秦大樹、趙文軍、劉岩,〈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窯址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5期,頁15-36。
    205. 翁彥俊、江建新、秦大樹、江小民,〈江西景德鎮落馬橋窯址宋元遺存發掘簡報〉,《文物》2017年第5期,頁4-36。
    206. 袁進京、張先得,〈北京市通縣金代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第11期,頁9-15。
    207. 郝雪琳、鄭建明,〈21世紀以來北方地區黑釉瓷窯址考古新進展〉,《文物天地》2019年第10期,頁88-95。
    208. 郝雪琳、鄭建明,〈21世紀以來宋(遼金)元時期三彩暨低溫釉陶窯址考古新進展〉,《文物天地》2020年第5期,頁94-101。
    209.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1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編著,《宋代耀州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圖版三九。
    211.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編著,《藍田呂氏家族墓園 第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頁566-570。
    212.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編著,《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13.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著,《醴泉坊遺址2001年發掘報告》,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14. 陝西省考古硏究院编,《唐長安醴泉坊三彩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15.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7期,頁26-31。
    216.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周天游主編,《尋覓散落的瑰寶:陝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文物精萃》,西安:三秦出版,2001,頁46。
    217.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18. 馬正元,〈焦作電廠金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頁97-101。
    219. 馬希桂,〈北京大葆台金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第5期,頁426-432。
    220. 馬希桂,〈北京先農壇金墓〉,《文物》1977年第11期,頁91-94。
    221. 馬志軍,〈唐李倕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6期,頁3-22。
    222. 馬岩波、馬正元,〈焦作古瓷窯遺址的分佈與考古發掘〉,《焦作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42-44。
    223. 馬昇、段沛庭、王江、商彤流,〈山西汾陽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第12期,頁16-32。
    224. 馬雁飛,〈試論遼金大同瓷窯的裝飾風格〉,《文物天地》2020年第9期,頁52-55。
    225. 高阿申、錢偉君,〈唐絞胎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藝研究〉,《收藏家》2005年第11期,頁21-26。
    226. 高義夫、李江,〈磁縣講武城鎮雙廟取土場唐墓發掘簡報〉,《邊疆考古研究》2015年第18輯,頁75-81。
    22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 文物篇(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53。
    22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纂委員會編輯,《百代昌吉─黑釉‧磁州‧吉州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頁3-4。
    229. 國家文物局主編,〈河北黃驊金代海峰鎮遺址〉,收於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126-131。
    230. 宿州文物編寫組編,《宿州文物》,北京:文物出版,2008,頁242、263。
    231. 宿州市博物館編,《宿州市博物館文物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頁4-5、76、94。
    232. 寇玉峰、李國學,〈遼寧輪胎附屬廠古墓清理簡報〉,《邊疆考古研究》2004年第3輯,頁326-337。
    233. 崔耕、張家泰、魏殿臣,〈密縣法海寺石塔摭遺〉,《中原文物》1987年第4期,頁37-44。
    234. 崔濤、葉翔、文好斌、徐長青,〈江西吉水房后山隋代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2期,頁41-61。
    235. 崔麗娟,〈一件宋金淄博窯絞胎瓷的研究與修復〉,《文物世界》2015年第3期,頁78-80。
    236. 張小菲、劉富良,〈鞏義市天璽華府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6年第5期,頁11-15。
    237. 張玉芳,〈河洛地區出土唐代瓷器概述〉,《中原文物》2000年第6期,頁53-57。
    238. 張玉芳,〈洛陽出土的宋代瓷器漫談〉,《中州今古》1999年第3期,頁3-5。
    239. 張汝福,〈初識東焦作窯〉,《收藏家》2007年第10期,頁90-92。
    240. 張汝福,〈當陽峪窯陶瓷水路外運初探〉,收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編,《中國當陽峪窯》,北京:中國華僑,2011,頁296-304。
    241. 張松林、劉彥鋒、郝紅星、劉洪淼,〈河南省鞏義市孝西村唐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1期,頁37-50。
    242. 張松林、劉彥鋒、張建華、趙海星,〈河南省鞏義市芝田兩座唐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1期,頁51-64。
    243. 張建文、蔡夢珂、李娟,〈洛陽關林大道徐屯東段唐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頁33-47。
    244. 張建民,〈河南博物院征集的部分打私文物〉,《中原文物》2001年第1期,頁79-84。
    245. 張春長、魏曙光,〈河北南宮后底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1期,頁19-33。
    246. 張春媚、劉習祥、趙爭鳴,〈河南新鄉市唐代墓葬發掘報告〉,《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頁3-12。
    247.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山西》,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52、148-149、152-153。
    248.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山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71-72、136、165。
    249.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內蒙古》,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82、189、233。
    250.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173。
    251.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安徽》,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70、147。
    252.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江蘇 上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84。
    253.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河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94-95、202-203。
    254.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浙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123。
    255.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陝西》,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24、84、170。
    256. 張英、王則、樊遠生、費曉軍,〈吉林農安金代窖藏文物〉,《文物》1988年第7期,頁74-81。
    257. 張培德,〈山東淄博出土宋代影青瓷器〉,《文物》1982年第12期,頁90。
    258. 張斌宏、楊巧靈,〈長治爐坊巷古遺址調查〉,《文物世界》2001年第3期,頁45-48。
    259. 張琨林,〈關於中國響銅工藝—從院藏響銅長頸瓶出發〉,《故宮文物月刊》2021年第456期,頁76-90。
    260. 張翠玲,〈洛陽唐豆盧恕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頁26-29。
    261. 張劍,〈洛陽安樂宋代窖藏瓷器〉,《文物》1986年第12期,頁69-71。
    262. 張輝、孫茂梅,〈安徽南陵鐵拐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12期,頁34-49。
    263. 張錯,〈奶子軍持.淨水聖器—軍持淵源與風格演變〉,《故宮文物月刊》2011年第335期,頁50-58。
    264. 張臨生,〈建盞與北宋鬥茶〉,《故宮季刊》1978年第13期,頁87-89。
    265. 望野,〈河南中部迤北發現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繪陶瓷〉,《文物》2006年第2期,頁54-91。
    266. 梁法偉、申文、楊樹剛、牛力,〈河南新鄉時代華庭遺址H37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6年第3期,頁38-44。
    267. 梅建國主編,《段店窯魯山花瓷》,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頁96-98。
    268. 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編,《唐人器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頁18-19、144-147。
    269. 莊明軍、李寶壘、王岩,〈山東青州市仰天山路宋代磚室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10期,頁94-96。
    270. 郭木森,〈河南汝州市東溝瓷窯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9年第2期,頁12-33。
    271. 郭木森、趙文軍,〈河南汝州市區古代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0年第3期,頁31-40。
    272. 郭木森、劉蘭華、趙志文,〈河南鞏義市黄冶窑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7年第4期,頁106-129。
    273. 郭治中、李逸友,〈內蒙古黑城考古發掘紀要〉,《文物》1987年第7期,頁1-23。
    274. 郭長江、楊學安、陳方藝,〈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廟墓群第二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2年第2期,頁12-22。
    275. 郭強,〈唐代陶瓷絞胎工藝考辨〉,《中國陶瓷》2016年第9期,頁115-124。
    276. 閆勇、張英軍、趙娟,〈山東萊州市西山張家村壁畫墓發掘簡報〉,《海岱考古》2015年第0期,頁399-406。
    277. 陳世玖,〈呼和浩特博物館館藏瓷器選介〉,《內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Z1期,頁39-40。
    278. 陳永志主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208-209。
    279. 陳有旺,〈西安王家墳村第90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8期,頁29-32。
    280. 陳敏,〈當陽峪窯的裝飾藝術〉,《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頁105-108。
    281. 陳淼,〈洛陽三彩絞胎裝飾及其新工藝初探〉,《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78-80。
    282. 陳超,〈淮北市烈山窯址出土文物淺析〉,《文物天地》2019年第7期,頁77-81。
    283. 陳萬里,〈建國以來對于古代窯址的調查〉,《文物》1959年第10期,頁44-49。
    284. 陳萬里,〈談當陽峪窯〉,《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4期,頁44-47。
    285. 陳燦平、張衛紅、劉坤、仝廣、線琦、池振峰,〈河北省康保縣西土城城址考古調查簡報〉,《草原文物》2014年第1期,頁63-77。
    286. 陳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陶瓷枕〉,《文物》2012年第11期,頁89-92。
    287. 陶富海、解希恭,〈山西襄汾縣曲里村金元墓清理簡報〉,《文物》1986年第12期,頁47-52。
    288. 陸思賢、杜承武,〈察右前旗豪欠營第六號遼墓清理簡報〉,《文物》1983年第9期,頁1-8。
    289. 喀喇沁旗文化館,〈遼寧昭盟喀喇沁旗發現唐代鎏金銀器〉,《考古》1977年第5期,頁327-334。
    290. 彭美玲,〈兩宋皇家原廟及其禮俗意義淺探〉,《成大中文學報》2016年第52期,頁101-104。
    291. 彭國維,〈合肥北宋馬紹庭夫妻合葬墓〉,《文物》1991年第3期,頁26-38。
    292. 揚州市文物局編,《韞玉凝暉:揚州地區博物館藏文物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293. 揚州博物館、上海天物館文化藝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編,《藏珍集粹:唐宋元明清瓷器精品滙展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20。
    294.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1997,頁139-147。
    295. 曾肅良,《宋代耀州窯青瓷研究》,台北:三藝圖書公司,2005,頁52-96。
    296. 焦強、白彥芳、周雪松,〈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龜墓〉,《考古》2004年第9期,頁51-57。
    297. 程永建、王炬,〈洛陽龍門張溝唐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4期,頁42-50。
    298. 程立憲、劉林、余家棟,〈江西豐城羅湖窯發掘簡報〉,《江西歷史文物》1981年第1期,頁43-50。
    299. 程林泉、王九剛、王磊、袁長江,〈唐姚無陂墓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12期,頁72-81。
    300. 項章,〈隨州義地崗出土唐代佛具〉,《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頁124-125。
    301. 馮小琦主編,《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河南》,北京,故宮博物院,2013,頁519。
    302. 馮先銘,〈河南鞏縣古窯址調查記要〉,《文物》1959年第3期,頁56-58。
    303. 馮恩學、王會民、張寶剛主編、黃驊市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2000年黃驊市海豐鎮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04. 黃冬梅,〈江西清江出土的幾件吉州窯瓷器〉,《文物》1987年第5期,頁95-96。
    305. 黃吉軍、鄭衛、習淑琴、馬伊莎,〈洛陽新區厚載門唐墓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1期,頁38-42。
    306. 黃信、胡強、魏惠平、任濤、王培生、吳占欽,〈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考古》2019年第7期,頁77-91。
    307. 黃炳煜,〈從泰州出土的絞胎罐、壺談絞胎器〉,《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頁67-69。
    308.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9,頁1-2。
    309. 黃博,〈神御在蜀:宋代四川的御容奉祀與地方政治〉,《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頁24-37。
    310. 塔拉、張海斌、張紅星主編,《包頭燕家梁遺址發掘報告(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11. 塔拉、張海斌、張紅星主編,《包頭燕家梁遺址發掘報告(下)》,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12. 塔拉、張海斌、張紅星主編,《包頭燕家梁遺址發掘報告(中)》,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13. 塔拉等,〈水旱碼頭燕家梁〉,《文物天地》2007年第2期,頁88-94。
    314. 楊正宏、蕭夢龍、劉麗文主編,《鎮江出土陶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頁117。
    315. 楊正興,〈西安東郊十里鋪337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8期,頁33-40。
    316. 楊正興,〈陝西興平縣西郊清理宋墓一座〉,《文物》1959年第2期,頁39-40。
    317. 楊軍凱、鄭旭東、趙占銳,〈西安馬家溝唐太州司馬閻識微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10期,頁25-48。
    318. 楊振威、孫小菲,〈鞏義新見絞胎枕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16年第3期,頁107-109。
    319. 楊效俊,〈武周時期兩京地區的佛教視覺文化〉,《唐史論叢》2010年第0期,頁260-280。
    320. 楊海鵬、徐景華,〈吉林農安遼代遺存中的渤海文化因素辨析〉,《北方文物》2016年第3期,頁50-53。
    321. 楊培鈞主編,《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陶瓷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頁164-166、178。
    322. 楊揚,〈隋唐洛陽城遺址出土唐三彩器具舉隅〉,《中原文物》2017年第3期,頁54-58。
    323. 楊貴金,〈中國絞胎藝術瓷研究〉,《焦作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頁14-16。
    324. 楊貴金,〈當陽峪窯新探〉,《文物春秋》1997年第S1期,頁160-164。
    325. 楊澍,〈河南臨汝縣發現一座唐墓〉,《考古》1988年第2期,頁186-187。
    326. 楊靜榮,〈“捶丸“和擊角球〉,《文物天地》2005年第6期,頁38-41。
    327. 楊靜榮,〈有關磁州窯起源和發展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2期,90-96。
    328. 楊鐵甫,《鞏義市博物館藏品鑒賞》,中華詩詞出版社,2011。
    329. 楢崎彰一、曹建南譯,〈日本出土的唐三彩〉,《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頁43-53。
    330. 溫松全,〈福建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的發掘〉,《考古》2014年第2期,頁54-78。
    331. 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左道: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頁156。
    332. 萬雄飛,〈遼寧阜新關山遼墓出土瓷器的窯口與年代〉,《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第1期,頁203-217。
    333. 葉文程,〈晉江泉州古外銷陶瓷初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頁105-111。
    334. 葉喆民,〈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文物》1964年第8期,頁27-36。
    335. 葉喆民,〈論當陽峪窯與磁州窯系〉,《中國陶瓷》1982年第2期,頁52-57。
    336.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頁43-64。
    337. 葛志功,〈安徽風台「連城」遺址內發現一批唐—元時代的文物〉,《文物》1965年第10期,頁46-56。
    338. 董健麗,〈山東淄博磁村窯址調查〉,《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頁9-13。
    339. 董貽安主編,《寧波文物集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頁185、Pl.52。
    340. 裘曉翔、周少華,〈高麗青瓷與磁州窯的比較研究〉,《東方收藏》2014年第7期,頁15-20。
    341. 解廷琦,〈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4期,頁1-7。
    342. 賈忠敏、賈永祿,〈河北省內丘縣邢窯調查簡報〉,《文物》1987年第9期,頁1-10。
    343. 賈振國,〈淄博市博山大街窯址〉,《文物》1987年第9期,頁11-40。
    344. 路菁,《遼代陶瓷》,瀋陽:遼寧畫報,2003,頁28-35。
    345. 雷皓天,〈張公巷汝窯創燒時期考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舉辦,《2020年藝術史暨視覺文化研究生聯合論文發表會》,2020,研討會論文集摘要與筆者口頭發表。
    346. 靳楓毅,〈遼寧朝陽前窗戶村遼墓〉,《文物》1980年第12期,頁17-29。
    347. 靳楓毅、徐基,〈遼寧建昌龜山一號遼墓〉,《文物》1985年第3期,頁48-55。
    348.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吳忠北郊北魏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269-270、287。
    349. 廖永民、張毅敏,〈黃冶窯唐三彩的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第4期,頁79-82。
    350. 廖寶秀,〈中國與日本茶道器用文化之比較—以唐宋明為例〉,收於廖寶秀,《歷代茶器與茶事》,北京:故宮出版社,2017初版,2018年第2版,頁112-116。
    351. 廖寶秀,〈宋代兔毫盞及其周邊茶盞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000年第17-3期,頁63。
    352. 廖寶秀,《宋代喫茶法與茶器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頁34。
    353. 福建博物館、晉江博物館編著,《磁灶窯址:福建晉江磁灶窯址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圖版三六、四六。
    354. 翟繼才,〈洛陽16工區76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5期,頁41-44。
    355. 蓋之庸、李權、馮吉祥、董立民、劉洪元、丁文澤,〈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葬〉,《考古》2016年第10期,頁55-80。
    356. 趙子豪、鄭建明,〈21世紀以來唐三彩暨低溫釉陶窯址考古新進展〉,《文物天地》2020年第4期,頁100-106。
    357. 趙子豪、鄭建明,〈21世紀以來絞胎和絞釉陶瓷窯址考古新進展〉,《文物天地》2020年第8期,頁90-95。
    358. 趙宏,〈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9年第1期,頁42-59。
    359. 趙志文,〈修武當陽峪窯考古發掘與初步研究〉,收於馮小琦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磁州窯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頁311-318。
    360. 趙志文、郭木森、宮嵩濤、朱汝生,〈河南登封市法王寺二號塔地宮〉,《華夏考古》2003年第2期,頁28-37。
    361. 趙志文、劉蘭華,〈河南鞏義市白河窑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1年第1期,頁26-86。
    362. 趙青雲、毛寶亮、趙文軍,〈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文物》1989年第11期,頁1-14。
    363. 趙青雲、王典章,〈新安古窯址的新發現〉,《中原文物》1978年第1期,頁48-57。
    364. 趙青雲、李德保,〈河南省鶴壁集瓷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第8期,頁1-12。
    365. 趙青雲、張久益,〈河南汝瓷博物館藏品選介〉,《文物》1989年第11期,頁15-21。
    366. 趙振華、朱亮,〈洛陽龍門唐安菩夫婦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頁21-26。
    367. 趙偉,《北宋文人與佛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20,頁13-39。
    368. 趙晶、楊軍凱,〈西安南郊唐吳興郡夫人沈和墓發掘簡報〉,《文物》2019年第7期,頁38-49。
    369. 趙德才、羅火金、張麗芳,〈2013年當陽峪窯調查簡報〉,《文物世界》2015年第5期,頁10-12。
    370. 齊東方,〈何家村遺寶的埋藏地點和年代〉,《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頁70-74。
    371. 齊東方,〈法門寺地宮的發現與唐代金銀器研究〉,《文博》1991年第4期
    372. 齊東方,〈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頁59-81。
    373. 齊東方,〈試論西安地區唐代墓葬的等級制度〉,收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編,《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1990,頁286-310。
    374. 劉幻真,〈包頭市燕家梁出土元代瓷器調查記〉,《內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創刊號,頁115-118。
    375. 劉玉生、馬儷鵬,〈河南省方城縣出土一批宋代瓷器〉,《文物》1983年第3期,頁92-94。
    376. 劉岩,〈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分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論文,2005。
    377. 劉炎、何質夫,〈西安市東南郊沙坡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4年第6期,頁30-32。
    378. 劉芳如主編,《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頁114。
    379. 劉建洲,〈鞏縣唐三彩窯址調查〉,《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頁16-22。
    380. 劉淑芬,〈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收於劉淑芬,《中古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68-397。
    381. 劉連強、夏素穎、韓雙軍,〈河北平山縣西岳村隋唐崔氏墓〉,《考古》2001年第2期,頁55-70。
    382. 劉凱,〈湖北武穴市從政村發現一座北宋墓〉,《考古》2001年第12期,頁89-90。
    383. 劉惠英,〈揚州唐城手工業作坊遺址第二、三次發掘簡報〉,《文物》1980年第3期,頁11-16。
    384. 劉朝暉,〈唐青花菱形花葉紋補說〉,收於上海博物館編,《大唐寶船:黑石號沈船所見9-10世紀的航海、貿易與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頁338-349。
    385. 劉劍、郭俊峰、李銘,〈山東濟南長清崮云湖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2期,頁21-39。
    386. 劉曉東、胡秀杰,〈渤海陶器的分類、分期與傳承淵源研究〉,《北方文物》2003年第1期,頁25-38。
    387. 劉曉紅、王立彬,〈金代遺珍葉縣文集出土瓷器〉,《收藏》,2010年第11期,頁51-55。
    388. 劉興文,〈河北寬城出土兩件唐代銀器〉,《考古》1985年第9期,頁857-858。
    389. 劉靜敏,〈北宋耀州窯爐形器之研究—兼論宋代用香文化〉,收於耀州窯博物館編,《中國耀州窯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頁96-107。
    390. 劉靜敏,〈金爐香正薰—從法王寺鎏金鏤空銅熏爐試析唐代佛教用香〉,收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頁285-295。
    391. 劉靜敏,《宋代《香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2007,頁379-389。
    392. 劉濤,〈「磁州窯類型」幾種瓷器的年代與產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第2期,頁56-69。
    393. 劉濤,〈絞胎器與「絞釉」器〉,《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頁92-98。
    394. 劉濤,《宋遼金紀年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95.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肇慶古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32-33、73-77、圖版三九。
    396. 禚振西,〈耀州窯遺址陶瓷的新發現〉,《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1期,頁26-41。
    397. 蔡玫芬,〈官府與官樣—淺論影響宋代瓷器發展的官方因素〉,收於林柏亭主編,《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14,頁321-337
    398. 蔡強、劉超、白燕培,〈遼寧朝陽四座唐墓〉,《邊疆考古研究》2019年第1期,頁145-154。
    399. 蔣華,〈江蘇揚州出土的唐代陶瓷〉,《文物》1984年第3期,頁63-68。
    400. 鄧禾穎,〈南宋早期宮廷用瓷及相關問題探析—從原杭州東南化工廠出土瓷器談起〉,《東方博物》2012年第1期,頁16-24。
    401. 鄭永振、千太龍,〈吉林省和龍縣北大渤海墓葬〉,《文物》1994年第1期,頁34-43。
    402. 鄭州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滎陽茹固發現唐代瓷窯址〉,《考古》1991年第7期,頁664-666。
    40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鞏義芝田晉唐墓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04.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河南唐三彩與唐青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頁184-185、405-414。
    405. 鄭雅坤,〈三彩騎馬射獵俑〉,收於香港藝術館編製,《長安瑰寶:絲路之都》,香港:香港巿政局,1993,頁222-223。
    406. 駐馬店市博物館編,《厚重天中 駐馬店歷史文化陳列》,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頁217、230、247。
    407. 魯文生主編,山東省博物館編,《山東省博物館藏珍》,山東: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頁12。
    408. 盧元,〈寶雞劇院出土唐瓷碗〉,《文博》1997年第5期,頁14。
    409. 蕭夢龍,〈介紹鎮江宋墓出土的兩件瓷器〉,《文物》1980年第9期,頁95-96。
    410. 蕭夢龍、劉興,〈鎮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文物》1977年第3期,頁55-58。
    411. 遼陽市文物管理所,〈遼陽發現遼墓和金墓〉,《文物》1977年第12期,頁90-92。
    412. 閻存良,《古陶珍寶唐三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頁121-125。
    413. 霍宏偉,〈河南洛陽市隋唐東都外郭城五座窯址的發掘〉,《考古》2008年第2期,頁43-54。
    414. 謝明良,〈日本出土唐宋時代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996年第13卷4期,頁85-140。
    415. 謝明良,〈日本出土唐宋時代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收於《貿易陶瓷與文化史》(台北:允晨文化,2005),頁55。
    416. 謝明良,〈日韓出土的唐三彩〉,《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5期,頁26-32。
    417. 謝明良,〈北宋官窯研究現狀的省思〉,《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5期,頁26-54。
    418. 謝明良,〈再談唐代鉛釉陶枕〉,《故宮文物月刊》2019年第437期,頁70-81。
    419. 謝明良,〈有關「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義的幾個問題〉,收於謝明良,《中國陶瓷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7,頁79-118。
    420. 謝明良,〈唐三彩的使用層和消費情況—以兩京地區為例〉,收於謝明良,《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台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98-97。
    421. 謝明良,〈唐三彩的區域性消費〉,收於謝明良,《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台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121-122。
    422. 謝明良,〈唐代黑陶鉢雜識〉,《故宮文物物月刊》1995年第153期,頁104-115。
    423. 謝明良,〈唐俑札記:想像製作情境〉,《故宮文物月刊》2013年第361期,頁58-67。
    424. 謝明良,〈高麗青瓷紋樣和造型的省思─從「原型」、「祖型」的角度〉,《美術史研究集刊》,2019年第47期,頁10-23。
    425. 謝明良,〈遼瓷札記〉,收於謝明良,《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初版2018再版本,頁341-350。
    426. 謝明良,〈關於「龍牙蕙草」〉,《故宮文物月刊》,2020年第442期,頁66-82。
    427. 韓金秋、樊書海,〈河北平山王母村唐代崔氏墓發掘簡報〉,《文物》2019年第6期,頁38-64。
    428. 韓建武等,〈陝西歷史博物館新徵集文物精粹〉,收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編集部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輯》,三秦出版社,1994。
    429. 顏娟英,〈涅槃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21年第92本第二分,頁339-395。
    430. 魏存成,《渤海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31. 魏智睿、郜濤、劉富良、張夏冰,〈河南鞏義東區唐墓(M253)發掘簡報〉,《文物》2018年第12期,頁18-30。
    432. 羅宗勇、王劍平,〈四川廣元皇澤寺新發現的唐代石刻摩崖造像〉,《文物》2009年第8期,頁72-82。
    433. 羅虎、汪發志、徐繁、崔煒,〈安徽繁昌駱沖窯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3期,頁36-50。
    434. 羅德瑞克.韋陀(Roderick Whitefield)編輯,林保堯編譯,《西域美術一: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蒐集品[敦煌繪畫1〕》,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4,頁235-236。
    435. 羅德瑞克.韋陀(Roderick Whitefield)編輯,林保堯編譯,《西域美術二: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蒐集品[敦煌繪畫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9,頁208。
    436. 羅慧琪,〈傳世鈞窯器的時代問題〉,《美術史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頁109-183。
    437. 藝術家出版社主編,《漢唐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頁293、383、413。
    438. 譚旦冏,《藝海瑰寶‧唐三彩》,臺北:臺北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1,頁85、142、144、151、165、167。
    439. 邊成修,〈太原南郊金勝村三號唐墓〉,《考古》1960年第1期,頁37-39。
    440. 關雙喜、劉向群,〈唐楊諫臣墓出土的幾件文物〉,《文博》1985年第4期,頁48、66。
    441. 龐洪奇,〈峰峰礦區臨水古瓷窯遺址調查〉,收於馮小琦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磁州窯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頁17-42。
    442. 龐楓陶、龐洪奇,〈簡述磁州窯從青瓷到化妝白瓷的創新演進--以古磁州臨水窯為例〉,收於主編張麗萍、張美芳,《磁州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第四屆磁州窯論壇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頁36-39。
    443. 蘇州博物館編,《蘇州博物館藏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22-23。
    444. 顧志洋,〈絞胎紋八方菱口鉢〉,收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華古軒編著、秦大樹、麥溥泰、高憲平主編,《閒事與雅器 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中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頁542-543。
    445. 顧志洋,〈絞胎盞〉,收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華古軒編著、秦大樹、麥溥泰、高憲平主編,《閒事與雅器 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下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頁554-555。
    446. 顧志洋,〈絞胎勸盞一套〉,收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華古軒編著、秦大樹、麥溥泰、高憲平主編,《閒事與雅器 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下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頁548-549。
    447. 龔國強、何歲利,〈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3年第11期,頁7-26。
    448. 龔國強、張全民、何歲利,〈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唐薦福寺遺物〉,《考古》2006年第1期,頁48-53。

    (二) 日韓文書目

    1. E・エドワーズ・マッキンノン、坂井隆訳,〈北スマトラ東部、コタチナ・パヤパシール採の陶磁器〉,《貿易陶磁研究》1993年第13號,頁161-168。
    2. ァール、エル、ホブソン、松平義明譯,〈朝鮮古墳出土の宋元の陶磁〉,《陶磁》1937年第9卷第2號,頁12-15。
    3. 八重樫忠郎,〈平泉出土の輸入陶磁〉,《貿易陶磁研究》1996年第16號,頁49-65。
    4. 三上次男,〈中國的陶枕─唐至元〉,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編,《楊永德收藏中國陶枕》,大阪:楊永德,1984,頁24-28、32、66-67、158-159。
    5. 三上次男,〈福建‧浙江‧河南の古窯址を訪ねて─新しい中国陶磁考古學の成果〉,收於三上次男,《中国陶磁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89,原載於《出光美術館館報》1982年第39期,頁288-322。
    6. 三浦謙一,〈平泉出土の中国產陶瓷の様相〉,收於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監修、藪敏裕、森達也、徳留大輔編,《貿易陶磁器と東アジアの物流:平泉.博多.中国》,東京:高志書院,2019,頁37-50。
    7. 上田宏範、佐藤雅彥,〈唐三彩木理文の鍑 唐代黃釉木理文の脚つき鉢〉,收於大阪市立美術館編,《中國明器泥象》,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1954,頁29、Pl.63、Pl.64。
    8. 上田秀夫,〈黃釉絞胎枕〉,收於朝日新聞社、大広編集,《唐三彩展:洛陽の夢》,大阪:大広,2004,頁90。
    9. 土橋理子,〈唐三彩‧絞胎‧白磁〉,收於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硏究所附属博物館編,《大唐皇帝陵》,奈良: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硏究所附属博物館,2010,頁121。
    10. 土橋理子,〈唐三彩絞胎陶枕〉,收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編,《日本考古展─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頁204、225。
    11.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美の求道者安宅英一の眼:安宅コレクション》,大阪市: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07,頁204、206。
    12.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鄭銀珍負責作品解說),《高麗青磁-ヒスイのきらめき》,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18,頁54-55、104-105、303、318。
    13.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北宋汝窯青磁:考古發掘成果展》,大阪:大阪市美術振興協會、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09,頁60-61。
    14.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宋代の青白磁展》,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1994,頁20。
    15. 大重薰子,〈中国陶磁の解說〉,收於名古屋市博物館編,《安宅コレクション東洋陶磁展》,名古屋:東海テレビ放送、中日新聞社,1979,頁24-25、Pl.35、Pl.37、Pl.41。
    16. 小山富士夫,〈ねりあげ手〉,收於小山富士夫,《小山富士夫著作集(下)朝鮮の陶磁ほか》,東京:朝日新聞社,1979,原載於《茶わん》1940年第10卷第9號,頁388-399。
    17. 小山富士夫,〈三彩‧薩摩焼‧その他〉,收於小山富士夫,《小山富士夫著作集(中)日本の陶磁》,東京:朝日新聞社,1978,頁210-223。
    18. 小山富士夫,〈北宋の修武窯〉,《美術研究》1951年161號,頁1-19。
    19. 小山富士夫,〈磁州窯木理文鉢〉,《陶磁》1937年第9卷第2號,頁2、29-30。
    20. 小山富士夫,〈慶州出土の唐三彩鍑〉,收於小山富士夫,《小山富士夫著作集(下)朝鮮の陶磁ほか》,東京:朝日新聞社,1979,頁328-334。
    21. 小山富士夫,《陶器講座 第6卷 中国II宋》,東京:雄山閣,1971,頁70-73、254-271。
    22. 小松正衛,《中国古陶磁》,大阪:保育社,1993,頁114-117。
    23. 小林仁,〈絞化粧土百合口瓜型瓶〉,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宋磁の美》,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16,頁110、128。
    24. 山口博之,〈出羽国府跡出土の唐三彩陶枕〉,《貿易陶磁研究》2021年第41期,頁53-56。
    25. 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石崎泰之編集,《蒐集家‧浦上敏朗の眼 —館藏名品展:中國‧朝鮮陶磁篇》,山口縣萩市: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1996,頁84、220-221。
    26. 弓場紀知,〈三彩陶枕片〉,收於根津美術館編集,《唐磁:白磁‧青磁‧三彩》,東京:根津美術館,1988,頁57、103。
    27. 弓場紀知,〈陶磁器〉,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五代・北宋・遼・西夏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5》,東京:小学館,1998,頁235-237。
    28. 弓場紀知,〈黃釉練理文枕〉,收於根津美術館編集,《唐磁:白磁‧青磁‧三彩》,東京:根津美術館,1988,頁48、92。
    29. 弓場紀知,〈韓国出土の中国陶磁器─韓国文化史上の中國陶瓷器展をみて〉,《陶說》2004年第621號,頁26-34。
    30. 弓場紀知,《三彩》,東京:平凡社,1995,頁88-89、Pl.58、Pl.84。
    31. 中国硅酸塩学会編,《中国陶磁通史》,東京:平凡社,1991,頁196。
    32. 中野徹,〈隋唐陶磁の文樣〉,收於相賀徹夫編集、佐藤雅彥、長谷部樂爾責任編集,《世界陶瓷全集11 隋‧唐》,東京:小學館,1976,頁290-298。
    33. 中野徹解說,船木佳代子、松本伸之編輯,《飲器:杯‧碗‧托》,和泉: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89,頁30-31、40-47。
    34. 中澤富士雄,〈黃釉絞胎枕〉,收於高知縣立美術館、川島郁子、奧野克仁編集,《安徽省博物館名品展 中國悠久の至寶》,高知:高知縣立美術館,2009,頁39。
    35. 中澤寬將,〈渤海の食器様式の変遷と地域性〉,收於《北東アジア中世紀考古学の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2,頁63-89。
    36. 井手誠之輔,〈高麗仏画から見る祈りの文化〉,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高麗青磁-ヒスイのきらめき》,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18,頁262-263。
    37. 木村理惠,〈絞胎枕類〉,收於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鞏義白河窯の考古新發見》,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2,頁158-159。
    38. 水野清一,〈三彩‧二彩‧一彩 附 絞胎陶〉,收於後藤茂樹等編,《世界陶磁全集 第九卷 中國 隋唐篇》,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1,頁203。
    39. 出光美術館編集,《オリエントの美術:Art of the orient》,東京:出光美術館,2013,頁53。
    40. 田中作太郎,〈唐宋時代のやきもの〉,收於日本陶磁協會、讀賣新聞社主催,《中國古陶磁:唐宋名陶展》,東京:日本陶磁協會、讀賣新聞社,1964。
    41. 矢島律子,〈三彩壺 三彩有蓋壺 黃釉絞胎壺〉,收於愛知縣陶磁資料館編,《美は掌中に在り : 中國の小さなやきもの》,瀬戶市:愛知縣陶磁資料館,2009,頁22。
    42. 矢部良明,〈日本出土の唐宋時代の陶磁〉,收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日本出土の中国陶磁》,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頁105-127。
    43. 石崎泰之,〈黃釉絞胎碗〉,收於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根津美術館編,《やきものが好き, 浮世繪も好き : 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名品展》,東京:根津美術館,2013,頁44、165。
    44. 伊藤郁太郎,〈高麗‧李朝陶磁の技法別分類〉,收於名古屋市博物館編,《安宅コレクション東洋陶磁展》,名古屋:東海テレビ放送、中日新聞社,1979,頁31-33、Pl.163、Pl.176。
    45. 伊藤郁太郎,〈高麗青磁の特質〉,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高句麗・百済・新羅・高麗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10》,東京:小学館,1998,頁334。
    46. 伊藤郁太郎,〈楊氏收藏的中國陶枕〉,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編,《楊永德收藏中國陶枕》,大阪:楊永德,1984,頁224-225、237、238。
    47. 伊藤郁太郎、出川哲明、野村惠子、小林仁、重富滋子、片山まび解說,〈青磁練上碗〉,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集,《東洋陶磁の展開》,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1994,頁115。
    48. 吉澤悟,〈黃釉絞胎枕〉,收於奈良国立博物館編集,《大遣唐使展:平城遷都1300年紀念》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2010,頁56、298。
    49. 守屋雅史,〈白地搔落 牡丹唐草文梅瓶〉,收於阪市立美術館編,《白と黑の競演—中國.磁州窯系陶器の世界》,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2002,頁77、175。
    50. 江上綏、小林宏光,《南禪寺所藏『秘藏詮』の木版画》,東京:山川出版社,1994。
    51. 糸井健二、島津法樹,《東南アジアの陶磁:クメール.タイ.安南のやきもの》,東京:雄山閣出版,1982。
    52. 西田宏子,〈中国陶磁の展開〉,收於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石崎泰之編集,《蒐集家‧浦上敏朗の眼 -- 館藏名品展:中國‧朝鮮陶磁篇》,山口縣萩市: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1996,頁14-15。
    53. 西田宏子,〈綠釉練理文有蓋小壺〉,收於根津美術館編集,《唐磁:白磁‧青磁‧三彩》,東京:根津美術館,1988,頁98-99。
    54. 西村俊範,〈褐釉絞胎脚杯〉,收於財団法人黒川古文化硏究所編集,《黒川古文化硏究所名品展:大阪商人黒川家三代の美術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財團法人黑川古文化硏究所,2000,頁29、161。
    55. 佐藤雅彥,〈隋‧唐の单色釉‧三彩‧絞胎〉,收於相賀徹夫編集、佐藤雅彥、長谷部樂爾責任編集,《世界陶瓷全集11 隋‧唐》,東京:小學館,1976,頁233-254。
    56. 佐藤雅彥,《中国陶磁史》,東京:平凡社,1978初版1979三刷版,頁98-101、Pl.40。
    57. 杉沢昭太郎,〈岩手県平泉で出土した產地不明の輸入陶器〉,《貿易陶磁研究》2003年第23期,頁1-8。
    58. 李愛玲,〈絞胎碗 絞胎盞〉,收於國立中央博物館美術部編,《국립중앙박물관소장중국도자 國立中央博物館所藏中國陶磁》,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2007,頁178-179。
    59. 杜秀雄,《中国古陶磁の名品―杜コレクション》,東京:創樹社美術出版,2007,頁27、101。
    60.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跡の發掘調查概報》,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0。
    61. 奈良文化財硏究所飛鳥資料館,《まぼろしの唐代精華:黄冶唐三彩窯の考古新発見-展》,奈良:奈良文化財硏究所飛鳥資料館,2008。
    62. 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硏究所附属博物館編,《奈良‧平安の中国陶磁 : 西日本出土品を中心として》,奈良県: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硏究所附属博物館,1984。
    63. 奈良國立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聖徳太子と法隆寺》,東京:読売新聞社,2021,頁210。
    64. 奈良縣立檀原考古研究所附屬博物館編,《貿易陶磁─奈良‧平安の中国陶磁》,京都:臨川書店,1994,頁30、73、104、125、179、290-291、300-301、338-339、364-365、366-367、378-379、390-396。
    65. 東京國立博物館、NHK、NHKプロモーション編,《唐の女帝‧則天武后とその時代展:宮廷の榮華》,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8。
    66.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国陶磁出土遺跡一覽表〉,收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日本出土の中国陶磁》,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頁148-174。
    67.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正倉院の世界―皇室がまもり伝えた美》,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2019,頁132-133。
    68.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寄贈廣田松繁コレクション目錄》,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73,頁127-129、Pl.30、Pl.68、Pl.69、Pl.70。
    69.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輯,《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瓷篇I》,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8,頁69-70、143-145。
    70. 단국대학교 매장문화재연구소,《파주 혜음원지 발굴조사 보고서 - 1차~4차 (I) - 波州 惠陰院址 發掘調査報告書 - 1次~4次(I) 》,용인:단국대학교출판부,2006,頁276。
    71. 단국대학교 매장문화재연구소,《파주 혜음원지 발굴조사 보고서 - 1차~4차 (II) - 波州 惠陰院址 發掘調査報告書 - 1次~4次(II) 》,용인:단국대학교출판부,2006,頁633-634、675。
    72. 林屋晴三,〈高麗象嵌青磁〉,收於日本經濟新聞社制作,《安宅コレクション東洋陶磁名品展》,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70。
    73. 林屋晴三、今井敦,《中國陶磁2000年の精華:中國名陶展》,東京:日本テレビ放送網,1992,頁30、150-151。
    7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編,《河南省鞏義市黄冶窯跡の発掘調查概報》,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0,頁74。
    7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著、奈良文化財研究所訳,《河南省鞏義市黄冶窯跡の発掘調查概報》,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0。
    76. 肥塚良三,〈青磁練上盒子〉,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高麗青磁への誘い》,大阪:大阪市美術振興協會,1992,頁109-116、164。
    77. 肥塚良三,〈青磁練上碗〉,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高麗青磁への誘い》,大阪:大阪市美術振興協會,1992,頁109-116、164。
    78. 肥塚良三,〈珠玉の高麗陶磁小品〉,收於大阪巿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珠玉の高麗陶磁小品》,大阪:大阪巿立東洋陶磁美術館,1996,頁2-4、16、19。
    79. 金允貞,〈韓半島に流入した中国・磁州窯系瓷器—その様相と意味をめぐって〉,《貿易陶磁研究》2021年第41期,頁108-109。
    80. 金英媛,〈朝鮮半島出土の中国陶磁〉,《陶說》2004年第621號,頁35-50。
    81. 長谷川祥子,〈白釉絞胎杯・盤〉,收於靜嘉堂編,《静嘉堂宋元圖鑒》,東京:静嘉堂,2002,頁64、138。
    82. 長谷川祥子,〈黃釉絞胎文瓶〉,收於靜嘉堂編,《静嘉堂宋元圖鑒》,東京:静嘉堂,2002,頁64、138。
    83. 長谷部樂爾,〈唐三彩の諸問題〉,《東京國立博物館美術誌》1979年第337號,頁25-33。
    84. 長谷部樂爾,〈高麗の陶磁器〉,收於長谷部樂爾,《東洋陶磁史研究》,原載於《韓国美術2 新羅‧高麗美術》1987年,東京:東洋陶磁學會,2006,頁441-456。
    85. 長谷部樂爾,〈朝鮮陶磁略史〉,收於名古屋市博物館編,《安宅コレクション東洋陶磁展》,名古屋:東海テレビ放送、中日新聞社,1979,頁6-11。
    86. 長谷部樂爾,〈黃釉絞胎貼花文香炉〉,收於相賀徹夫編集、佐藤雅彥、長谷部樂爾責任編集,《世界陶瓷全集11 隋‧唐》,東京:小學館,1976,頁101-102。
    87. 長谷部樂爾,〈綠釉絞胎盞〉,收於相賀徹夫編集、佐藤雅彥、長谷部樂爾責任編集,《世界陶瓷全集11 隋‧唐》,東京:小學館,1976,頁101-102。
    88. 建造物研究室、歷史研究室,〈大安寺発掘調查概要〉,《奈良国立文化財研究所報》1967年,頁1-5。
    89. 神野惠,〈大安寺陶枕再考〉,收於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跡の發掘調查概報》,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0。
    90. 神野惠,〈絞胎枕〉,收於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鞏義白河窯の考古新發見》,奈良: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2,頁158-159。
    91. 財団法人黒川古文化硏究所編集,《黒川古文化硏究所名品展 : 大阪商人黒川家三代の美術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財團法人黑川古文化硏究所,2000,頁29。
    92. 國立大邱博物館編,《우리 문화속의 中國陶磁器》,大邱:國立大邱博物館,2004,頁67。
    93. 國立清州博物館編,《韓國出土中國瓷器特別展》,清州:國立清州博物館,1989,頁13、29。
    94. 崎彰一監修 ; 愛知县陶磁資料館,五島美術館編集,《日本の三彩と绿釉 : 天平に咲いた華》,愛知县 : 愛知县陶磁資料館,1998。
    95. 崔健,〈青磁練上盒〉,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高句麗・百済・新羅・高麗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10》,東京:小学館,1998,頁321、451-452。
    96. 崔健,〈高麗陶磁の性格と展開〉,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高句麗・百済・新羅・高麗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10》,東京:小学館,1998,頁340-342。
    97. 崔淳雨編著,《國寶:韓国七000年美術大系 卷3青磁・土器》,東京:竹書房,1985。
    98. 森達也,〈絞胎笛 絞胎碗〉,收於愛知縣陶磁資料館編,《美は掌中に在り : 中國の小さなやきもの》,瀬戶市:愛知縣陶磁資料館,2009,頁58。
    99. 森達也,〈黃釉絞胎皿〉,收於愛知縣陶磁資料館編,《美は掌中に在り : 中國の小さなやきもの》,瀬戶市:愛知縣陶磁資料館,2009,頁31。
    100. 奧平武彥,〈朝鮮出土の支那陶磁器雜見〉,《陶磁》1937年第9卷第2號,頁1-11。
    101. 楢崎彰一,《日本の三彩と绿釉:天平に咲いた華》,愛知:愛知县陶磁資料館,1998。
    102. 楢崎彰一監修;愛知县陶磁資料館、五島美術館編集,《日本の三彩と绿釉:天平に咲いた華》,愛知:愛知县陶磁資料館,1998年。
    103. 廖永民、張文霞、巽淳一郎訳,〈日本に於ける黄冶窯唐三彩と絞胎器の流行とその影響〉,《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紀要》2003年,頁52-55。
    104. 蔡和璧,〈隋‧唐の陶磁〉,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隋・唐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4》,東京:小学館,1997,頁299-310。
    105. 蔡和璧,〈黃釉絞胎高脚香盒〉,收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編,《隋・唐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4》,東京:小学館,1997,頁271、420-421。
    106. 鄭永鎬,〈康津 沙堂里 青瓦窯址 發掘 參觀記〉,《美術史學研究》1964年第5卷第10號,頁6-7。
    107. 鄭銀珍,〈青磁練上碗〉,收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東洋陶磁の美 :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東京:美術出版社,2014,頁145、263。
    108. 橫田賢次郎,〈太宰府出土の唐三彩と絞胎陶〉,《考古学雜誌》1981年第196號。
    109. 龜井明德,〈三彩陶枕と筺形品の形式と用途〉,收於龜井明德,《中国陶瓷史の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4,頁221-241。
    110. 龜井明德,〈中国東北部出土の陶瓷器〉,收於龜井明德,《中国陶瓷史の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4,頁513-523。
    111. 龜井明德,〈日本出土唐代鉛釉陶の研究〉,收於龜井明德,《中国陶瓷史の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4,頁268-337。
    112. 龜井明德,〈渤海三彩陶の実像〉,收於龜井明德,《中国陶瓷史の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4,頁338-354。
    113. 龜井明德,〈遼‧金代土城出土の陶瓷器の組成─付・農安遼塔出土絞胎盒〉,《アジア遊学》2008年第107期,頁80-87。
    114. 龜井明德,《日本貿易陶磁史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115. 龜井明德,《唐三彩の道》,《Museum Kyushu》1982年第二卷第二號,頁21-22。
    116. 謝明良,〈唐三彩の諸問題〉,《美學美術史論集》第五輯,1985。
    117. 박해훈、장성욱,《천하제일 비색청자》,서울:국립중앙박물관,2012,頁78。
    118. 장남원(張南原),〈고려시대 교태(絞胎)연리문(練理文)자기의 연원과 제작시기〉,《역사와 담론》2012年第63期,頁119-150。
    119. 황지현、장성욱,《강진 사당리 도요지 발굴조사 보고서》,서울:국립중앙박물관,2015,頁69-70。

    (三) 西文書目

    1. Adrian M. Joseph, Hugh M. Moss, and S.J. Fleming, Chinese pottery burial object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ondon: Hugh M. Moss, Ltd, 1970, p.71.
    2. Anthony du Boulay, 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Phaidon, England: Christie's Ltd., 1984, pp.19-23, 38, 40.
    3. Aurel Stein, 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su and Eastern Īrān Vol.I Text,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8, pp.462-463.
    4. Aurel Stein, 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su and Eastern Īrān Vol.III Plates & Plan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8, Pl.LI, Pl.LIII.
    5. Barry Till, Ceramics of Asia, Victoria, B.C.: 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 2003, pp.52, 93.
    6. Basil Gray, Early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The Faber monographs on pottery and porcelain, edited by W.B. Honey,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3, pp.8-15, Pl.53.
    7. Bearbeitet Susanne Schaffler, Chinesische keramik von der Han- bis zur Ming-zeit, Hamburg: Museum fur Kunst und Gewerbe, 1990, pp.46,81-82.
    8. Berwald Oriental Art, Shaping Tang ceramics: influences from the Silk Road, New York: Berwald Oriental Art, 2009, pp.10-11.
    9. Betty Iverson, Monroe, Chinese Ceramics from Chicago Collections, Evanston, Ill.: Mary and Leigh Block Galle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82, p32.
    10. Bisscop, Nicole, La Chine sous toit: 2000 ans d'architecture à travers les modèles réduits d Musée du Henan, Bruxelles: Fonds Mercator: Musées Royaux d'Art et d'Histoire, 2008, pp.218-224.
    11. Catalogue compiled and introduced by Margaret Medley, An exhibition of Tang Sancai pottery,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lan and Simone Hartman, London: International Ceramics Fair and Seminar, 1989, pp.70-73.
    12. Cecile und Michel Beurdeley, Chinesische keramik: ein handbuch, Munchen: Hirmer Verlag, 1974, pp.83-109.
    13. Christian Boehm, Masterpieces of Goryeo Celadons in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 Arsts of Asia, 2017, Vol.47, No.3, pp.60-68.
    14. Dawn F. Rooney, Kendi Pouring vessels in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 collec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40-41.
    15. Eldon Worrall; ed. by Margaret Warhurst, Precious Vessels: 2000 Years of Chinese Pottery, Loverpool: Merseyside County Museum, 1980, p.72.
    16. Entries by Curatorial Department of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traditional art collection, Seoul: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2011, pp.82-83.
    17. Faure Bernard, “Quand l'habit fait le moine: The symbolism of the kāsāya in Sōtō Zen”, Cahirers d’Extreme-Asie 8 ,1995, pp. 353.
    18. Fujio Koyama(小山富士夫)and John Figgess, Two thousand years of Oriental ceramic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60, pp.100-101.
    19. George J. Lee, Selected Far Eastern art in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145, 149.
    20. George Manginis, China rediscovered: the Benaki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Athens: Benaki Museum; London: Haus Publishing Ltd., 2016, p.107.
    21. Hajni Elias, A Man’s Quest for The Beautiful the Barlow Coll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United Kingdom, Arts of Asia, vol.38, No.6, 2008, pp.88-109.
    22. He Li, Chinese ceramics: 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 from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New York: Rizzoli, 1996, pp.140-141, 199.
    23. Henry Trubner, “The Arts of the T'ang Dynasty”, Ars Orientalis, Vol. 3, 1959, pp. 147-152.
    24. Hobson, R. L.,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an account of the potter's art in China from primitive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6, pp.101-108.
    25. Ireneus Laszlo Legeza, 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Malcolm MacDonald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Gulbenkian Museum of Oriental Art and Archaeology,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Durha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10, Pl.XV.
    26. Itoh Ikutaro(伊藤郁太郎); edited by Judith G. Smith, Korean ceramics: from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0, pp.76-77.
    27. J.C.Y. Watt(屈志仁), Marbled Ware of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收於三上次男博士喜寿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三上次男博士喜寿記念論文集‧陶磁編》,東京:平凡社,1985,頁69-78。
    28. J.J. Lally & Co, Chinese ceramics A.D. 400-1400: selections from an American collection, New York: J. J. Lally & Co., 2007, p.14.
    29. J.J. Lally & Co, Early Chinese white wares: the Ronald W. Longsdorf collection, September 11 to October 3, 2015, New York: J. J. Lally & Co., 2015, p7.
    30. Jiena Huo, Fire and earth: early Chinese ceramics (3500 B.C. - 1400 A.D.) in the Museum of East Asian Art, Cologne, Cologne: Museum of East Asian Art, 2008, pp.102, 203.
    31. John Ayer, The Baur collection, Geneva: Chinese ceramics Vol.1, Geneve, Switzerland: Collections Baur; Boston, Mass: Boston Book & Art Shop, 1968, A6, A7.
    32. John Ayers,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 Vol.1, Geneve: Collections Baur, 1999, p.40.
    33. John H. Seto, Handbook of the oriental collection,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Birmingham, Ala: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1988, p.56.
    34. Koyama Fujio(小山富士夫), “Outlines of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Monumenta Serica, Vol. 6, No. 1/2, 1941, pp. 383-389, 392.
    35. Lin Shimin(林士民),” Zhejiang Export Green Glazed Wares: Ningbo Data”, in edited by Chuimei Ho, New Light on Chinese Yue and Longquan Wares: archaeological ceramics found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sia, A.D. 800-1400,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pp.141-168.
    36. Lion, Daisy Goldschmidt, Les poteries et porcelaines Chinoise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7, pp.68-75, Pl.VII.
    37. M. Tregear, “Chinese Ceramic Imports to Japan between the Ni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18, No. 885, 1976, pp. 818-825.
    38. Margaret Medley,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6, pp.75-89.
    39. Masahiko sato(佐藤雅彥), Chinese ceramics: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Tokyo: Meatherhill, 1981, pp.60-73.
    40. Mei Xin Wang, The Revival of Xipi Lacquer: A New Acquisition at the British Museum, Arts of Asia, 2017, Vol.47. No.6, pp.65-69.
    41. Michael Sullivan, Chinese ceramics, bronzes and jades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Alan and Lady Barlow,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3, pp.34-35.
    42. Musée Cernuschi, L'age d'or de la ceramique Chinoise, XIe-XIVe siecles: collection Meiyintang, Paris: Paris-Musees, 1999, pp.13-14.
    43.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Chinese Art Recently Acquired by American Museums”,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Vol. 4, 1950, pp. 62.
    44. Nikos D. Kontogiannis, “A Fragment of a Chinese marbled Ware Bowl from Methoni”, Bizantinistica: RivistaGreece di Studi Bizantini e Slavi, Anno IV, 2002, pp.39-46.
    45.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Catalogue of Exhibit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72, pp.68-69, Pl.33.
    46. Orvar Karlbeck, “Notes on the Wares from the Chiao Tso Potteries”, Ethnos, Vol.8, no.3, 1943, pp.81-95.
    47. Patricia E. Bovey, Barry Till, Ceramics: East meets West, Victoria, B.C.: 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 1982, pp.6-10.
    48. Penelope Hughes Stanton and Rose Kerr, Kiln sites of ancient China: an exhibition lent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ondon: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80, pp.64, Pl.372.
    49. R. L. Hobson, “Sung and Yüan Wares in Corean Tomb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 64, No. 374, 1934, pp. 212-215,218-219.
    50. R. L. Hobson, “Th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 36, No. 205, 1920, pp. 183-185.
    51. R. L. Hobson,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 London: E. Benn, 1925-1928, pp.63-64.
    52. R.L. Hobson,” Corean Pottery-II. The Koryu Period”,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 56, No. 325, 1930, pp. 186-189.
    53. 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 A decade of collecting: an exhibition celebrating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1977,p.38.
    54. Rose Kerr, Song dynasty ceramics, London: V&A Publications, 2004, pp.62-77.
    55. S.J. Vainker,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1, pp.74-85.
    56. Seizo Hayashiya(林屋晴三), Chinese ceramics from Japanese collections : T'ang through Ming dynasties, New York: The Asia Society in association with John Weatherhill, 1977, pp.40-41.
    57. Senshu University Archaeological team, Ceramics discovered at the Kharkhorum site I, Tokyo: Japan national museum of monolian history, 2007, pp.9, 16, 32.
    58. Shelagh Vainker, “Ceramic Consumption in Northern Sung China: The Case of the Educated Urbanites (北宋朝的陶瓷消費—都市的個案研究)“, 收於王耀庭主編,《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頁777-795。
    59. Shelagh Vainker, Song Sancai and Song Building: Relics and Representation of Northern Song Buildings,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66, 2001-2002,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03, pp.1-11.
    60. Sherman E. Lee, “Sung Ceramics in the Light of Recent Japanese Research”, Artibus Asiae, Vol. 11, No. 3, 1948, pp. 165-175.
    61. Suzanne G. Valenstein, 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9, pp.69, 287.
    62. Ulricehamns Konst- o. Östasiatiska Museum, Chinese ceramic treasures: a selection from Ulricehamn East Asian Museum, including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Ulricehamn: Ulricehamns Konst- o. Östasiatiska Museum, 2002, pp.61, 88-89.
    63. Walter Hochstadter, Early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uffalo Museum of Science, Buffalo, N.Y.: The Buffalo Museum of Science, Vol.26, No.5, 1946, pp.13-23.
    64. Wang Liying, The Ancient Chinese Ceramics Research Society (The China Society of Ancient Ceramics),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69, 2004-2005,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06, pp.19-24.
    65. Warren E. Cox, The Book of Porcelain, New York: Crown, 1975, pp.104-127.
    66. Wei Ji, The Art of Chinese Ceramic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Featuring 150 Piec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South San Francisco, Calif: Long River Press, 2006, p.107.
    67. William Bowyer Honey, 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ar Eas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45, pp.54, 174, Pl.28.
    68. William Watson, “Interaction Between Metalworking and Ceramic Technologies in the Tang Period”, Pottery & metalwork in T'ang China: their chronology & external relations Pottery and metalwork in T'ang China. Colloquies on art and archaeology in Asia,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1970, pp.64-67.
    69. William Wats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Neolithic to T’ang,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72, pp.26-32.
    70. William Watson, Pottery & metalwork in T'ang China: their chronology & external relations,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1976, pp.64-67.
    71. Wu Hung,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p.225-228.
    72. Wu Tung, Earth transformed: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Boston, Massa: MFA Publications, 2001, pp.38-39.
    73. Xie Margaret Carney, Chu-lu: A Northern Sung ceramic legacy, Doctoral thesis, University of Kansas, 1989, p.47-68.

    三. 網路資料

    1.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31230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2.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rom.on.ca/objects/339328/bowl;jsessionid=5A8262F63243471F252821A404474C8D?ctx=04aec798-c881-4c01-bf0c-b66bf24aea71&idx=6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3. 北京故宮數位典藏系統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00aeee2763814 c78b4d7f15bc0b5cf23檢索日期:2021年4月11日
    4. 北京故宮數位典藏系統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027cfc1855554cf586c8a5 a03b1a5db5檢索日期:2021年4月11日
    5. 北京故宮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125.html檢索日期:2021年4月11日
    6. 正倉院宝物検索網https://shosoin.kunaicho.go.jp/treasures?id=0000012207&index =1檢索日期:2021年5月24日
    7. 正倉院宝物検索網https://shosoin.kunaicho.go.jp/treasures?id=0000014213&index=0檢索日期:2021年5月24日
    8. 希臘Benaki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benaki.org/index.php?option=com_collectionit ems&view=collectionitem&id=104143&Itemid=540&lang=en檢索日期:2021年2月18日
    9. 美國Seattle Art Museum數位典藏系統http://art.seattleartmuseum.org/objects/ 24689/tripod-dish?ctx=734cf806-744f-4194-9e3f-d7cb9a48c444&idx=65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3日
    10. 美國Seattle Art Museum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art.seattleartmuseum.org/objects/12908/ pillow?ctx=56502c35-3c8c-4600-996d-96fcf9dbd03f&idx=17檢索日期:2021年2月23日
    11.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metmu 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9556?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what=Ceramics&ft=marbled&offset=0&rpp=20&pos=1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2.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9556? 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what=Ceramics&ft=marbled&offset=0&rpp=20&pos=1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3.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www.metmu 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64898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4.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www.metmuseu m.org/art/collection/search/61428?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what=Ceramics&ft=marbled&offset=0&rpp=20&pos=9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5.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書為典藏系統https://asia.si.edu/object/S2005.345/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6.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asia.si.edu/object/S2012.9.3045/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7.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2012.449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8.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2020.187#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19.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artsmia.org/art/17563/tea-cup-china檢索日期:2021年2月19日
    20.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 s .mfa.org/objects/21471/marbleized-jar-on-three-legs-decorated-with-amber-glaze?ctx=812f58be-0354-4a84-b328-eef66bf14810&idx=54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21.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 org/objects/21261/footed-tray?ctx=18c9981a-a324-4049-8ac2-c67628846e9d&idx=44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22.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 objects/20331/marbleized-threefooted-plate-decorated-with-transparent-gre?ctx=aef1edab-cbdc-4c1c-95b4-7f9fb6a20ed2&idx=24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23.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49/detail-of-rim-of-tray?ctx=5d764d70-29f3-4abe-ba4f-a8501f4797af&idx=430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24.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60/marbleized-plate-on-three-feet-decorated-with-clear-glaze?ctx=18c9981a-a324-4049-8ac2-c67628846e9d&idx=441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25.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63/cup-on-three-legs?ctx=313526f9-6d1e-4884-9b82-3f1a84752675&idx=44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26.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64/cup?ctx=313526f9-6d1e-4884-9b82-3f1a84752675& idx=44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27.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339/ewer?ctx=863d49ad -a862-4e7f-82bb-8930cb1b59ce&idx=491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28.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341/dish?ctx=fedc5a92-7b6f-43ce-a4ce-4ce7d16cef5a&idx=49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29.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344/covered-bowl?ctx=fedc5a92-7b6f-43ce-a4ce-4ce7d16cef5a&idx=49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30.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373/jar?ctx=fedc5a92-7b6f-43ce-a4ce-4ce7d16cef5a&idx=498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1.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51/marbelized-cup-decorated-with-amber-glaze?ctx=6a07753d-d9dd-4cb2-b63e-a88babf150c3&idx=52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2.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53/low-bowl?ctx=6a07753d-d9dd-4cb2-b63e-a88babf150c3&idx=527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3.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54/marbleized-shallow-bowl?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28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4.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56/cup?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30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35.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57/marbelized-shallow-bowl-decorated-with-amber-glaze?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31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6.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60/dish?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3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37.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61/cup-stand?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3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38.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62/jar?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536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39.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463/vase?ctx=4a6939fd-0ac6-4e7f-bb49-1445ca8ef0fe&idx= 537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0.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48/pillow-in-irregular-pentagonal-shape-with-crescent-edge?ctx=d382a763-de24-46c2-b7d6-db2bab59 f2c5& idx=17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1.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68/small-lidded-marbelized-jar-decorated-with-amber-glaze?ctx=313526f9-6d1e-4884-9b82-3f1a84752675&idx=448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2.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1250/pillow?ctx =d382a763-de24-46c2-b7d6-db2bab59f2c5&idx=18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3. 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collections/object/198106? position=199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4. 美國哈佛大學數位典藏系統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collections/object/19132 3?position=32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5. 美國哈佛大學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harvardartmuseums. org/collec tions/object/197051?position=8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6. 美國哈佛大學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s://harvardartmuseums. org/collec tions/object/192051?position=1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7.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collections/object /191323?position=32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8. 美國耶魯大學數位典藏系統https://artgallery.yale.edu/collections/objects/1645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49. 英國V&A博物管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vam.ac.uk/item/O437361/ cup-unknown/檢索日期:2021年2月26日
    50. 英國V&A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vam.ac.uk/item/O483295/incense-burner-unknown/檢索日期:2021年2月26日
    51. 英國V&A博物館數為點藏系統http://collections.vam.ac.uk/item/O495060/dish-unknown/檢索日期:2021年2月26日
    52. 英國大英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 ction/object/A_1936-1012-2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3日
    53.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meaa.org.uk/view-item?key=SXsiUCI6 eyJ2YWx1ZSI6Im1hcmJsZWQiLCJvcGVyYXRvciI6MSwiZnV6enlQcmVmaXhMZW5ndGgiOjMsImZ1enp5TWluU2ltaWxhcml0eSI6MC41LCJtYXhTdWdnZXN0aW9ucyI6NSwiYWx3YXlzU3VnZ2VzdCI6bnVsbH19&pg=10&WINID=1611594415223&fullPage=1#kt8PWBZiDJ8AAAF3OoJIRw/23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4.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meaa.org.uk/view-item?key=SXsiUCI 6eyJ2YWx1ZSI6Im1hcmJsZWQiLCJvcGVyYXRvciI6MSwiZnV6enlQcmVmaXhMZW5ndGgiOjMsImZ1enp5TWluU2ltaWxhcml0eSI6MC41LCJtYXhTdWdnZXN0aW9ucyI6NSwiYWx3YXlzU3VnZ2VzdCI6bnVsbH19&pg=5&WINID=1611594413051#kt8PWBZiDJ8AAAF3OoJIRw/18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5.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meaa.org.uk/view-item?key=SXsiUCI6 eyJ2YWx1ZSI6Im1hcmJsZWQiLCJvcGVyYXRvciI6MSwiZnV6enlQcmVmaXhMZW5ndGgiOjMsImZ1enp5TWluU2ltaWxhcml0eSI6MC41LCJtYXhTdWdnZXN0aW9ucyI6NSwiYWx3YXlzU3VnZ2VzdCI6bnVsbH19&pg=8&WINID=1611594413051#kt8PWBZiDJ8AAAF3OoJIRw/177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6.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meaa.org.uk/view-item?key=SXsiUCI6eyJ2YWx1ZSI6Im1hcmJsZWQiLCJvcGVyYXRvciI6MSwiZnV6enlQcmVmaXhMZW5ndGgiOjMsImZ1enp5TWluU2ltaWxhcml0eSI6MC41LCJtYXhTdWdnZXN0aW9ucyI6NSwiYWx3YXlzU3VnZ2VzdCI6bnVsbH19&WINID=1611594422423#kt8PWBZiDJ8AAAF3OoJIRw/83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7.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meaa.org.uk/view-item?key=SXsiUCI6eyJ2YWx1ZSI6Im1hcmJsZWQiLCJvcGVyYXRvciI6MSwiZnV6enlQcmVmaXhMZW5ndGgiOjMsImZ1enp5TWluU2ltaWxhcml0eSI6MC41LCJtYXhTdWdnZXN0aW9ucyI6NSwiYWx3YXlzU3VnZ2VzdCI6bnVsbH19&pg=17&WINID=1611594419635#kt8PWBZiDJ8AAAF3OoJIRw/178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8. 英國牛津大學Ashmolean museum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ashmolean.org/collection/search/per_page/25/offset/0/sort_by/relevance/object/3366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59. 英國牛津大學Ashmolean museum數位典藏系統https://collections.ashmolean.org/collection/search/per_page /25/offset/0/sort_by/relevance/object/3366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60.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數位典藏系統網站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collections/results/detail/7430檢索日期:2021年2月26日
    61. 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查詢資料系統網: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h_collectionsweb/colle ction.aspx?GID=M7M6MB0IM6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6日
    62.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roots.gov.sg/Collection-Landing/listing/108391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6日
    63. 瑞典遠東文物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collections.smvk.se/carlotta-om/web/object/112043檢索日期:2021年3月16日
    64. 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index.html#,檢索日期2021年2月14日
    65. 韓國emuseum數位典藏系統http://www.emuseum.go.kr/main檢索日期:2021年3月16日
    66.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www.museum.go.kr/site/main/relic/search/view? relicId=35861817檢索日期:2021年7月16日
    67. 韓國慶州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s://gyeongju.museum.go.kr/kor/html/sub04/0401.html?mode =V&id=PS0100100201100001100000&cate_code=&cate_gubun=檢索日期2021年5月27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