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欣怡
CHEN,HSIN-YI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對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and School Adjustment t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鄭淑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高關懷班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school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對學校適應之影響,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根據相關文獻發展出「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滿意度問卷」與「學校適應量表問卷」,以為資料蒐集之工具,研究對象包括新北市國民中學參與高關懷班學生,共發放510份問卷,回收371份,回收率達73%,其中有效問卷344份,有效回收率67.5%。資料之處理與分析包括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簡單迴歸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參與高關懷班學生知覺參與高關懷班滿意度高於學校適應情
    形。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無中輟紀錄的高關懷班學生對參與高關懷班滿意度的認知較
    有中輟紀錄的學生高。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無中輟紀錄的高關懷班學生對學校適應的認知較有中輟紀錄
    的學生高。
    四、新北市高關懷班學生「參與高關懷班滿意度」與「學校適應」各層面呈現正
    相關。
    五、新北市國民中學高關懷班學生的「有無中輟紀錄」與「參與高關懷班滿意度」
    對「學校適應」具有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與承辦學校人員提出參考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proposed for being the reference of relate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o collect pertinent dat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fo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hool adjustment scale” were developed. The subjects in the study we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A total of 51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371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344 answered completely, and the return rate was about 67.5%.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in New Taipei City perceived better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than the school adjustment .
    2. The students who have no dropout records perceived better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than the students who have dropout records.
    3. The students who have no dropout records perceived better school adjustment than
    the students who have dropout records.
    4. There were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all dimensions of the satisfaction
    for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in New Taipei City and school adjustment.
    5. The students who have dropout record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in New Taipei City had predicative efficacy for all the dimensions of school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chool personnel.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高關懷班之意涵 13 第二節 新北市高關懷班之實施概況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節 學校適應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之現況 91 第二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高關懷班學生學校適應之現況 100 第三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參與高關懷班學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及預測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分 131 二、英文部分 139 附錄 141 附錄一、預防中輟高關懷課程計畫 141 附錄二、新北市國民中學102年度(第一階段)高關懷班實施計畫 145 附錄三、問卷調查人數一覽表 149 附錄四、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51 附錄五、專家內容效度問卷審查結果表 158 附錄六、預試問卷 160 附錄七、正式問卷 163

    一、中文部分
    王文瑛、李華璋、林清文、陳嘉雯、賀孝銘(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
    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王以仁、王聲偉(2008)。中輟生的問題成因與介入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
    95-107。
    王姿勻、許富美(2007)。國中中輟高關懷班學生之課程規劃。北縣教育,61,
    49-55。
    王昱淇(2011)。冒險教育訓練課程對高關懷班教師知能提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王鍾和、李坤崇、吳文賢、楊昌裕、歐慧敏、劉丁洲(2000)。國民教育階段具
    影中輟傾向學生之適性課程規劃研究—快樂學習適性課程手冊。臺北市:教
    育部。
    王藝璇(2013)。就讀高關懷班中輟生復學適應。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月刊,134,41-53。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內政部警政署(2011)。警政統計通報100年第45號。取自http:// www. 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4&nowPage=2&pagesize=15&mp=1
    臺北縣政府(2005)。臺北縣未來一年半重大創新性施政-高關懷青少年計畫。
    取自http://tea.ntue.edu.tw/~linys/doc/%B0% AA%C3 %F6%C3
    h%ABC%A4%D6%A6~%ADp%B5e.doc
    臺北縣政府(2006)。臺北縣97年度高關懷青少年-友善校園牽手計畫。臺北縣:
    教育局。
    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9)。高關懷彈性課程之資料收集
    與課程規劃研究。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3.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國民教育法(2011)。取自http:// law.moj.gov.tw/ 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何孟倫(2005)。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何紀瑩(2004)。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2000)。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復學安置與輔導策略之研究。高雄縣:高
    雄縣立大寮國民中學。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
    25-50。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縣: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6)。用愛共築中輟生復學之路。找回迷途孩子,建構自尊校園學生
    中輟防治輔導經驗傳承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李文蘭、查獻瑞(2008)。試辦高關懷青少年社區牽手方案之成效探討。取自
    http://210.59.2.1/jfvs/教學組/專題報告/專題報告.htm
    李姿靜(2012)。不一樣的路-談中輟復學彈性適性化課程。臺灣教育,673,46-47。
    李姿靜(2012)。不要再「輟」了-高雄市中輟復學彈性課程實施現況與成效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李靜怡、劉明松(2011)。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東臺灣
    特殊教育學報,13,99-126。
    李曉晶(2002)。臺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愫嫻、張耀中(2006)。「桃花園」外徘迴的孩子:中輟與復學問題研究。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173-206。
    林士力(2009)。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千瑄(2008)。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ㄧ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杏足(2005)。我國中介教育課程與實施策略之有效因素。取自http:// dropout.heart.net.tw/newspaper003.htm
    林均倫(2011)。中部地區國中生正向心理、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秀真(2001)。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清文(2005)。中途輟學防治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32,154-155。
    林清文、廖裕星(2007)。國中中輟高危險學生中輟意圖及其相關因素模式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1),25-46。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金蓮玉(2003)。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金枝(2006)。國中低成就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與支持系統之建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校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瑋潔(2005)。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元泰(2012)。新北市立國民中學辦理高關懷班方案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資雄(2004)。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實施另類課程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致遠
    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高元杰(2005)。高關懷青少年計畫成果報告。(臺北縣政府)專案報告。臺北縣:教育局。
    袁淑貞(2010)。合作式中途班學生適應概況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炳煌(1997)。臺北縣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實施調查研究。高雄
    市:復文。
    張紉(2002)。工作者對於中輟問題與預防認知之探究-以臺北市青少年中途輟學
    預防服務系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3,57-90。
    張裕豐(2011)。中輟高危險群學生的缺課歸因、處境需求及其對參與處遇方案之
    回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未出版,新竹市。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巿
    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臺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中輟生預防追蹤與復學
    輔導工作原則修正規定」-附件四預防中輟高關懷課程計畫。取自http://gazette.nat.gov.tw/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5242/ ch05/type2/gov40/ num13/OEg.pdf
    教育部(2010a)。99年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中心成果報告
    (97.12.25~98.12.24)與進度報告。取自http:// 140.111.34.88/ discontinue_school.php
    教育部(2010b)。中輟學生輔導資源手冊。取自http:// www.guide.edu.tw/discontinue_school.php
    教育部(2012a)。100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b)。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中輟生
    預防追蹤與復學輔導工作原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取自http:// 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35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0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取自http:// 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378&Page=14083&Index=5&WID=31d75a44-efff
    -4c44-a075-15a9eb7aecdf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學報,12,181-245。
    莊璧阡(2011)。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富美(2008)。國中中介教育方案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高關懷班為例。國立臺
    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福生(2005)。臺灣地區少年非行狀況與防制策略之探討。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
    論文集(八)。臺北市:法務部。
    許靜心(2012)。牽你的手:運用服務學習方案協助高關懷學生之行動研究。慈
    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郭芳庭(2010)。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俊言(2012)。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校園潛在因子。諮商與輔導,323,7-12 。
    陳建元(2011)。冒險課程對高關懷班學生自我概念、學校依附及出勤率之影響。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秋儀(1998)。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
    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淑玲(2008)。對中輟復學生實施多元適性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山水國中慈輝分
    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傅玉琴(2005)。單親家庭父母生活品質與其子女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臺中
    市課後托育中心中高年級學齡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葉川榮(2002)。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詠翔(2012)。流行音樂樂團課程改善國中高關懷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
    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青霏(2007)。睡眠與情緒、學校適應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孝銘、林清文(2007)。諮商與輔導:中輟中介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64,112-114。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與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
    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73-98。
    賀孝銘(2008)。中輟生復學輔導的現況與未來。師友月刊,491,8-15。
    新北市政府(2011)。新北市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標準作業流程手冊。
    新北市:教育局。
    新北市政府(2013)。新北市國民中學102年度(第一階段)高關懷班實施計畫。新
    北市:教育局。
    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3)。本市國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概況。取自http://
    www.bas.ntpc.gov.tw/web/SG?pageID=49378
    黃千毓(2008)。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明華(2008)。國中生家庭氣氛、學校適應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
    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俊凱(2006)。臺北縣中輟高危險群學生處遇方案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彥融、盧臺華(2012)。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之研究─以北部三縣市
    為例。特殊教育學報,35,47-78。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楊雅筑(2009)。資源式中途班之實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
    桃園縣國中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蕙萍(2004)。資源式中途班實施成效探討-以屏東縣一所國中為例。屏東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幸芳(2006)。國中學生知覺教師即時行為之運用、自尊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幸紋(2010)。尋找那片綠草如茵-以學生為本的高關懷青少年自然體驗課程初
    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盈芳(2011)。學校依附感與教師支持。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素妙(2011)。國民中學慈輝班學生行為問題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臺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臺北縣
    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文忠、徐美鈴、李玲惠、許志明、石安樂、游玉英、林水見、江鷹敏、曲慧娟、
    張炳煌(1997)。臺北縣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實施調查研究。高
    雄市:復文。
    鄧靖眉(2011)。親子依附、師生互動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高關
    懷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所碩士論文班,未出版,臺南市。
    謝紹文(2008)。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
    與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NY: McGraw- Hill.
    Aron, L. Y. (2003). Toward a typology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A compilation of elements from the literature.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Birch, S. H., & Ladd, G. W. (1997).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5, 61-79.
    Callet, V. (2010). Problems solved, problems created: A critical-case analysis of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for at-risk students .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Cuban, L.(1989). At-risk students: What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can do.Education leadership, 46(5), 29-31
    Glasser,W.(1969). Schools without failure.New York,NY:Harper & Row.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Michel, J., Marc L.,Bernard, B., & Richard, E. T.(1997) Disentangling the weight of school dropout predictors: A test on two longitudinal samp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733-762.
    Newman, P. R., & Newman, B. M . (1981) . Living: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NY : The Dorsey Press.
    Prevatt, F., & Kelly, F. D. (2003).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1, 377-395.
    Renee, E. S., & Franklin ,J. B. (2007).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A meta-analysis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messages in the home and in schoo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56, 433-452.
    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2003).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 121-126.
    Youngman, M .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 258-264.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r,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3, 207-2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