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于真
Yu-Jen HUANG
論文名稱: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史寫作脈絡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context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指導教授: 羅基敏
Lo, Kii-M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6
中文關鍵詞: 中國音樂史音樂史寫作音樂史學西化中西交流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music history, writing of music history, music historiography, occidentalization, Sino-Western encount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6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8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中國古代的音樂記載,自古以來一直禮樂制度的面貌,在正史的書寫中占有一席之地,歷代正史樂志中的記載,也成為中國自古以來重視音樂的象徵與證明。然而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西方音樂與音樂思想,伴隨著其他各種的西方文化,開始大量傳入中國。中國學者面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衝擊,開始逐漸反思自己的固有音樂,藉由傳入的西方音樂概念與方法,來檢視中國既有音樂的本質,與發展歷程的問題。「中國音樂史」的寫作,即是在這種中西音樂文化衝突的背景之下,於1920年代逐漸開展出來的新學術範疇,葉伯和192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史》,就是第一本在當代音樂史學觀點下產生的音樂史著作。不同於傳統正史樂志,只做為一朝音樂制度的記載,於傳統中國史觀中亦非「史」而為「志」的寫作類型,二十世紀出現的「中國音樂史」,以當代史學講求歷史連貫性發展,以及音樂史中以音樂元素為主體的觀點,做為音樂史寫作的基礎。作者們憑藉著他們對於中國音樂的了解、對於史料的掌握,以及關於音樂史寫作的不同觀點,完成了各種論述觀點相異的「中國音樂史」。其中有如許之衡、童斐、鄭覲文等人以固守中國傳統音樂內容為本的「國粹派」觀點,有如葉伯和、王光祈、蕭友梅等人,從對於西方音樂史的理解中,主張以西方音樂史寫作方法為前提的「西化派」觀點,此外亦有受到日本現代化影響的日書譯本-田邊尚雄以比較音樂學為基礎的《中國音樂史》,以及匯集二十世紀上半葉成果,並開啟中國音樂史寫作後續發展的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
    本論文以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八本中國音樂史著作為主體,就作者、中西音樂與歷史觀點,以及時代背景等不同的脈絡元素,來分析每一本中國音樂史的寫作脈絡,如寫作目的、內容架構、論述觀點與方法等,以及成書過程、評論與問題等反映時代背景面向的歷史詮釋。並從結構歷史的觀點,以寫作觀點與時間等複合因素為序,呈現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文化相互衝擊與融合下,中國音樂史寫作初發展的歷史樣貌。經由各本文本的分析,本論文在結論中提出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音樂在西方音樂文化影響下,於中國音樂史寫作的範疇中所形成的三個音樂史學論題:雅俗樂的歷史辯證、中西音樂美學的根本差異,以及音樂學範疇拓展對於音樂史觀的影響。這些論題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音樂史寫作與音樂史學中,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議題。

    The writing of music history already existed in ancient China. Yue Zhi, record of music events at court and the rituals of every Dynasty, was included in China’s Standard Histories and served as the primary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 Even though Yue Zhi is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Histories, it does not qualify as a re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 historiography, let alon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hich was based primarily on biography. Since late 19th century,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its music culture, invaded China and had a strong impact. To compete with the then dominant music culture of the West, Chinese intellectuals began to evaluate Chinese ancient music, for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and discourse of it. They applied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 from the West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and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the writing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Viewed this way, the writing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can be said to have emerged in the 1920s. Bo-he Yeh’s Zhongguo yin yue shi, published in 1922, appeared, literally, as the first Chinese music history. Different from Yue Zhi,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recording of music events and rituals, the writing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y in early 20th century focuses on the issues of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causality, which derive from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as well as music ontology,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opics of 19th-century Western music aesthetics.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condition of writing and the quality of the authors, the contents of these work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vary, and depend on how each author comprehended Chinese music and its history. Zhi-heng Hsu, Fei Tong, and Jin-wen Zheng, who were exper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dhered to its system and adopted a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f music discourse in their writings.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conservative. On the contrary, Bo-he Yeh, Yiu-mei Hsiao, and Guang-qi Wang, who had an education of Western art music, are advocates of Westernization. They introduced Western music and methodology into their works, viewing this as an essential strategy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discourse of Chinese music. Zhongguo yin yue shi, yet another example of contemporary writing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includes a partial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ōyō ongaku shi by Japanese musicologist Tanabe Hisao, and presents a Chinese music history that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fer” adopted in comparative musicology.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a contrived “Eastern culture”, this work presents a Japanese response to the West and, in particular, the “Japanese Westernization” campaign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a. In his Zhongguo yin yue shi gang, Yin-liu Yang reviewed the earlier writing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established a new, folk music-based historiography as the major concern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Judging from the impact that Yang crea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omusicology”, this monograph could be regarded as a milestone of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
    In this dissertation, I focus on the eight above-mentioned work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I explore the context of these works’ creation, and discuss the purpose of these writings and their structure, the authors’ methodology, and their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 discourses. I also discuss issu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cluding the authors’ creative process, these works’ publication, their reception, and the biography of each author.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Strukturgeschichte”, I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20th century, an era when Chinese music encountered Western music and underwent a great cultural shock that motivated drastic changes and new approaches. I conclude with three issues on the writing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aspect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 yet to be explored in great depth in current scholarship: the dialectic between court music and folk music,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music and Western music, and the issue of how the expansion of the boundary and category of Chinese music studies influenced its historiograph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西方音樂影響下的中國音樂史啟蒙 2 第二節 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史著作概況 11 一、1920年代 11 二、1930年代 13 三、1940年代與其他 18 第三節 文獻回顧 23 一、以音樂史著作本身為討論對象 24 二、將著作視為近現代音樂史人物論述的一部分 26 三、從「音樂史學」發展的觀點分析中國音樂史著作 29 第四節 研究文本與論述觀點 33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音樂史料 39 第一節 正史樂志:中國音樂史的第一手文獻 40 一、《漢書‧禮樂志》 42 二、《宋書‧樂志》 44 三、《隋書‧音樂志》 48 四、《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 52 五、《宋史‧樂志》 54 小結 57 第二節 樂書:傳統樂學之發展 58 一、《通典‧樂典》 58 二、《通志‧樂略》 60 三、《樂書》 65 四、《琴史》 66 五、《樂律全書》 69 六、《律呂正義》 71 第三章 中國傳統音樂史觀下的侷限與突破-兼論日書漢譯風潮下的中國音樂史 75 第一節 傳統音樂史觀下的中國音樂史 75 一、童斐《中樂尋源》-與西樂對照的中國音樂樂理書 76 (一)童斐生平簡述 76 (二)《中樂尋源》論析 78 二、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中國傳統音樂史觀之體現 82 (一)成書與作者生平 82 (二)《中國音樂小史》論析 85 三、鄭覲文《中國音樂史》-理想與實踐的差距 91 (一)成書與大同樂會 91 (二)制樂至上 95 (三)體格斷代 97 (四)古樂重製的志向 99 (五)理想與實踐的差距 101 第二節 「日本觀點」的中國音樂史-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 104 一、《中國文化史叢書》 104 二、「東洋史」研究與民初日文書籍翻譯 107 三、中國音樂史日書漢譯的前導-《中國音樂史話》 109 四、《中國音樂史》的編譯 114 五、《東洋音樂史》中的《中國音樂史》 116 (一)以樂器為主要考察 118 (二)非關中國的「中國音樂」 120 (三)比較音樂學方法的侷限 122 小結 124 第四章 西方音樂史觀下的中國音樂史 127 第一節 中國音樂史寫作新聲-葉伯和《中國音樂史》 127 一、成書與沉寂 127 二、引用西洋音樂史觀 132 三、西方音樂史架構的影響 137 (一)歷史分期之架構 137 (二)論述內容之架構 140 四、日本音樂史觀的影響 142 五、以音樂實踐論述為主的下卷 145 六、音樂實踐上的美學判斷 148 結語 149 第二節 做為反省的中國音樂史研究-蕭友梅《舊樂沿革》 153 一、蕭友梅的音樂生涯與著作 153 二、中國音樂之落後與原因 157 三、西方音樂體系的學習 160 四、舊樂的復興與中國音樂的創新 165 五、《舊樂沿革》之音樂史觀與方法論 170 六、《舊樂沿革》之特色與寫作脈絡 174 (一)歷史分期的調整 175 (二)由雅樂轉俗樂的進步觀點 177 (三)音樂教育制度與傳承問題 180 (四)古代樂譜之研究與譯譜 182 (五)樂律與戲曲音樂部分的引用及其侷限 184 結語:做為反省的中國音樂史 189 第五章 音樂學觀點下的中國音樂史體系-王光祈《中國音樂史》 193 第一節 王光祈生平與著作 193 第二節 王光祈的寫作風格與音樂思想 207 第三節 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 212 一、樂器學 213 二、樂制研究 216 三、聲音學 223 第四節 王光祈的音樂史觀與《中國音樂史》的寫作 227 一、王光祈的音樂史觀 231 二、《中國音樂史》的寫作與內容 235 三、零碎工作的後續進行-《論中國古典歌劇》 244 結語 247 第六章 中國音樂史寫作的承先啟後-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 249 第一節 楊蔭瀏早期學習背景 249 第二節 《史綱》的撰寫過程與民間音樂史觀 253 第三節 《史綱》史觀的具體呈現 262 一、以儒學發展為參照的歷史分期 262 二、批判的音樂史觀 263 (一)疑古風潮 265 (二)當代研究的突破-考古學 266 (三)華夷之分與雅俗之分的相對性--寓民間音樂為主體之論述 271 (四)雅樂傳承與擬古之批判 275 三、正面的史實論述:外族音樂與民間音樂 278 (一)以融合為目標的外族音樂論述 279 (二)民間音樂的勝利:詞曲音樂 285 (三)民間音樂的全面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學之始 292 結語 293 第七章 結論 297 一、中西音樂史觀的衝突與融合 297 二、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史寫作的基礎論題 303 (一)雅樂與俗樂的辯證 303 (二)中西音樂美學發展之差異 307 (三)律學與民間音樂研究的開展 314 餘論-音樂學發展下音樂史的書寫困境 320 參考書目 323 表目次 表一、歷代正史音樂書志列表 40 表二、〈東洋音樂概說〉與《中國音樂史話》目錄對照 113 表三、《東洋音樂史與》與《中國音樂史》目錄對照 115 表四、蕭友梅文論中關於中西音樂史分期對照 176 表五、孔德「外族音樂與華樂關係表」 285

    一、研究文本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共二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民23)。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王光祈音樂論著二種》。世紀人文系列‧世紀文庫。上海:上海書店,2011:1-215。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陳清泉譯。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王雲五、傅緯平主編。上海:商務,1937(民26)。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陳清泉譯。中國文化史叢書38。王雲五、傅緯平主編。臺北:臺灣商務,1965(民54)。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萬有文庫。第一集一千種。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1930(民19)。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臺一版。人人文庫611。王雲五主編。臺北:臺灣商務,1968(民57)。
    童斐。《中樂尋源》。上海:商務,1926(民15)。
    童斐。《中樂尋源》。台北:學藝,1976(民65)。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上海:商務,1952。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1995(民84)。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上卷。成都:葉伯和,1922(民11)。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下卷〉。《音樂探索》,no.1(1988):3-9。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顧鴻喬編。台北:貫雅,1993(民82)。
    鄭覲文。《中國音樂史》。上海:大同樂會,1929(民18)。
    蕭友梅。〈舊樂沿革〉。《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1990:468-536。
    蕭友梅。〈舊樂沿革〉。《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陳聆群、洛秦主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4:682-737。
    二、中文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漢〕班固。《前漢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北京:商務,2008。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梁〕沈約。《宋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唐〕魏徵等。《隋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唐〕杜佑。《杜氏通典》。嘉靖十八年西樵方獻夫刊本。
    〔唐〕杜佑。《通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後晉〕劉昫。《舊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歐陽修。《新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朱長文。《琴史》。《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陳暘。《樂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鄭樵。《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宋〕鄭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元〕托克托。《宋史》。《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元〕托克托。《遼史》。《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朱載堉。《樂律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明〕蔣克謙。《琴書大全》。共22卷。《琴曲集成》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
    〔清〕康熙。《律呂正義‧續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清〕乾隆。《欽定詩經樂譜》,《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萬有文庫。上海:商務,1933(民22)。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
    三、專書著作
    (一)中文
    元青主编。《中國近代出版史稿》。天津:南開大學,2011。
    孔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上海:商務,1934(民23)。
    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福州:福建教育,2006。
    王光祈。《西洋音樂與詩歌》。上海:中華書局,1924(民13)。
    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論》。上海:中華書局,1924(民13)。
    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6(民25)。
    王光祈。《西洋樂器提要》。上海:中華書局,1928(民17)。
    王光祈。《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上海:中華書局,1929(民18)。
    王光祈。《西洋制譜學提要》。上海:中華書局,1929(民 18)。
    王光祈。《東方民族之音樂》。上海:中華書局,1929(民18)。
    王光祈。《音學》。上海:啟智書局,1931(民20)。
    王光祈。《王光祈旅德存稿》。上海:中華書局,1936(民25)。
    王光祈。《西方音樂史綱要上冊》。上海:中華書局,1937(民26)。
    王光祈。《西洋美術史入門》。廣州:中華書局,1939 (民28)。
    王光祈。《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上冊》。北京:人民音樂,1993。
    王光祈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王光祈先生紀念冊》。近代中國史料叢刊19。台北:文海,1968(民57)。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允晨叢刊13。台北:允晨,1987(民76)。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商務,1915(民4)。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陳清泉譯補。上海:商務,1937(民26)。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商務,1935(民24)。
    西村真次。《文化移動論》。李寶瑄譯。上海:商務,1936(民25)。
    宋路霞。《百年收藏:20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雲錄》。上海:復旦大學,1999。
    宋壽昌。《中西音樂發達概況》。上海:正中書局,1936(民25)。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中文大學,2007。
    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三部、轉折和發展(1945-1971)》。上海:上海外與教育,2004。
    李濟等編。《安陽發掘報告一~四期》。北平:中研院史語所,1929-1933(民18-22)。
    李儼。《中國算學史》。上海:商務,1937(民26)。
    岸邊成雄。《伊斯蘭音樂》。郎櫻譯。上海:上海文藝,1983。
    金靜庵。《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1998(民87)。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王古魯譯。上海:商務,1933(民22)。
    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俞寄凡。《西洋音樂小史》。萬有文庫。上海:商務,1930(民19)。
    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浦江清。《清華園日記 西行日記》。北京:三聯,1999。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2004。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家自述》。上海:上海教育,1997。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北京:商務,1994。
    張靜蔚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北京:人民音樂,1998。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民國學述經典文庫‧思想史類叢。北京:東方,1996。
    許之衡。《聲律學》。台北:學海,1998(民87)。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1994(民83)。
    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台北:環宇,1974(民63)。
    郭寶鈞。《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喬建中、毛繼增彙編。《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楊蔭瀏(紀念集)》。台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92(民81)。
    黃慶福。《清末留日學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4。台北:中央研究院,1975(民64)。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1997(民86)。
    葉伯和。《詩歌集》。成都:葉伯和,再版,1922(民11)。
    達爾豪斯。《音樂史學原理》。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
    廖輔叔。《蕭友梅傳》。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3。
    赫胥黎。《天演論》。嚴復譯。臺一版。台北:商務,1969(民58)。
    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2009。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台北:耀文,1998(民87)。
    劉錫誠。《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文聯,2007。
    樂嘉藻。《中國建築史》。杭州:樂嘉藻,1933(民22)。
    衛聚賢。《中國考古學史》。上海:商務,1937(民26)。
    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鄭錦揚。《音樂史學美學論稿》。上卷。福州:海峽文藝,1993。
    黎文等編。《王光祈研究論文集》。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1985。
    澤田總清。《中國韻文史》。王鶴儀編譯。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上海:商務,1937(民26)。
    蕭友梅、王光祈。《中國古代樂器考‧論中國古典歌劇》。廖輔叔、金經言譯。民國學術叢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蕭友梅。《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陳聆群、洛秦主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4。
    龍沐勛。《中國韻文史》。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叢書。上海:商務,1934(民23)。
    戴念祖。《天潢真人朱載堉》。鄭州市:大象,2008。
    韓立文、畢興編。《王光祈年譜》。北京:人民音樂, 1987。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一)》。臺北:樂韻,1990(民79)。
    羅振玉。《古器物識小錄》。大連:墨緣堂,1931。
    羅振玉。《殷墟古器物圖錄》。京都:東山學社,1916。
    羅振玉。《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第三冊。台北:文華,1969(民58)。
    (二)日文
    伊東忠太。《支那建築史》,東洋史講座11。東京:雄山閣,1931(昭和6)。
    小中村清矩。《歌舞音樂略史》。東京:小中村清矩,1888(明治21)。
    加藤長江編。《日本音樂沿革史》。東京:松本樂器,1909(明治42)。
    田邊尚雄。《最近科學上より見たる音樂の原理》。東京:內田老鶴圃,1916(大正5)。
    田邊尚雄。《日本音樂講話》。東京:岩波書店1926 ( 大正15)。
    田邊尚雄。《東洋音樂論》。春秋文庫21。東京:春秋社,1929(昭和4)。
    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東洋史講座13。東京:雄山閣,1930(昭和5)。
    田邊尚雄。《日本音樂史》。東京:雄山閣(1932(昭和7)。
    石倉小三郎。《西洋音樂史》。東京:博文館,1995(明治38)。
    伊澤修二。《音楽取調成績申報書》。東京:文部省,1884(明治17)。
    西村真次。《文化移動論》。東京:エルノス,1926(大正15)。
    岸邊成雄。《東亞音樂史考》。東京:龍吟社,1944(昭和19)。
    東京音樂學校編。《東京音樂學校規則》。東京:東京音樂學校,1889(明治22)。
    松井廣吉。《日本帝國史》。東京:博文館,1889(明治22)。
    青木正兒。《支那近世戲曲史》。東京:弘文堂,1930(民19)。
    嵯峨正作。《日本史綱》。東京:小林新兵衛,1888(明治21)。
    澤田總清。《支那韻文史》。東京:弘道館,1929(昭和4)。
    (三)西文
    Aalst, Jules A. van. Chinese Music.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84.
    Adler, Guido. Methode der Musikgeschichte . Leipzig: Breitkopf & Härtel, 1919.
    Allen, Warren Dwight. Philosophies of music history: a study of general histories of music 1600-1960. New York: Dover, 1962.
    Batka, Richard. Geschichte der Musik. 3 v. Stuttgart: Carl Grüuninger (Klett & Hartmann), 1909, 1910, 1915.
    Curt, Sachs.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Dover, 2006.
    Dahlhaus, Carl. Foundations of music history. trans. by J. B. Robin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Dahlhaus, Carl. Grundlagen der Musikgeschichte. Köln: Musikverlag hans Gerig, 1977.
    Engel, Car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national music, comprising researches into popular song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London: Longmans, Green, Reader, and Dyer, 1866.
    Helmholtz, Herman.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 trans. by Alexander J. Ellis.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5.
    Laloy, Louis. La musique chinoise. Paris: Librairie Renouard, 1903.
    Richard, Timothy. Paper on Chinese music.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9.
    Riemann, Hugo. Katechismus der Akustic (Musikwissenschaft . Leipzig: M. Hesse, 1891.
    Riemann, Hugo. Katechismus der Musikgeschichte. Leipzig: M. Hesse, 1901.
    Schaefer, Karl Ludolf. Musikalische Akustik. Leipzig: G.J. Göschen, 1902.
    四、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一)中文
    ----------。〈大同樂會之新組織〉。《申報》,第18222號,1923 年11 月17 日:第17版。
    ----------。〈中國音樂史出版〉。《申報》,20042號,1928年12月31日:第21版。
    ----------。〈研究院紀事〉。《國學論叢》,no.1 (1927):298。
    ----------。〈鄭覲文在大同樂會演說制樂〉。《申報》,第19881號,1928年7月22日:第24版。
    ----------。〈出版介紹:中國音樂史〉。《劇學月刊》,卷4,no.1(1935):32。
    于雨琴。〈鼓吹樂起源之辨析〉。《史地研究》,no.159(2009):26-29。
    方。〈新書介紹:《中國音樂史》〉。《圖書季刊》,卷2,no.1(1935):65-66。
    中村圭爾。〈日本的東洋史研究〉。村井恭子譯。《陰山學刊》, 卷20,no.4(2007):72-76。
    仁樸。〈中國商業史〉。《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經濟學》。宋濤主編。福州:福建教育,2005:786。
    方惠生、朱舟。〈王光祈為什麼要改學音樂〉。《王光祈研究論文集》。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1985:77-79。
    方輝。〈明義士在華期間的文物收藏及其對中國考古學的貢獻〉。《加拿大傳教士在中國》。宋家珩編。北京:東方,1995:256-272。
    牛島優子。〈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與課題〉。《音樂探索》,no.2(2010):6、9-10。
    王子初。〈略論荀勗的笛上三調-荀勗笛律研究之二〉。《殘鐘錄》。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4:113-121。
    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no.21(2008):145-166。
    王光祈。〈千百年間中國與西方的音樂交流〉。肖力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3(1984):16-19。
    王光祈。〈中國音樂短史〉。《中華教育界》,卷17,no.6(1928):1-13。
    王光祈。〈王光祈論文二篇〉。金經言譯。《中國音樂學》,no.4(2004):53-58。
    王光祈。〈西洋人與中國戲(德國通訊)(二)〉。《生活》,卷5,no.41(1930):682-683。
    王光祈。〈西洋人與中國戲(德國通訊)〉。《生活》,卷5,no.40(1930):664-665;
    王光祈。〈音樂在教育上的價值〉。《中華教育界》,卷16,no.8(1927):14。
    王光祈。〈通信〉。《音樂教育》,no.8(1934):18-19。
    王光祈。〈通訊-王光祈與魏時珍論音樂〉。《醒獅》,no.100(1926):第6版。
    王光祈。〈學說話與學唱歌〉。《中華教育界》,卷17,no.7(1928):1-12。
    王光祈。〈譯譜之研究〉。《王光祈文集‧第一輯 音樂卷(上)》。成都:四川音樂院,2009(民98):303-31。
    王冰。〈《律呂纂要》之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no.4(2002):68-81。
    王汎森。〈殷墟發掘與一九三零年代的學術界〉。《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no.17 (2009):1-2。
    王求真。〈近現代上海音樂教育的發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no.3(1998):102-105。
    王奇生。〈民國時期的日書漢譯〉。《近代史研究》,no.4(2008):45-63。
    王勇。〈還歷史一段真相——關於王光祈留德原因的重新考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2(2007):14-20。
    王珉。〈鼓吹樂起源說〉。《音樂藝術》,no.4 (2003):64-69;
    王家範。〈中國通史編纂百年回顧〉。《史林》,no.6(2003):1-16。
    王國維。〈宋大曲考〉。《國粹學報》,卷6。 no.1-6(1910):141-152、113-116、81-88、93-100、93-99、91-96。
    王國維。〈唐宋大曲考〉。《國學論叢》,卷1。 no.3(1928):75。
    王雲五。〈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張菊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胡適、蔡元培、王雲五編。上海:商務,1937(民26):226。
    王震中。〈先商的文化與年代(續)〉。《中原文物》,no.2 (2005):44。
    王露。〈中西音樂歸一說〉。《音樂雜誌》,卷1,no.7(1920):1-3;卷1,no.9-10(1920):1-2。
    史凱敏。〈鼓吹樂起源述評〉。《大眾文藝》,no.21 (2011):25-26;
    田邊尚雄。〈中國古代音樂之世界的價值〉。《東方雜誌》,卷20,no.10(1923):131-135。
    朱舟。〈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述評〉。《音樂研究》,no.4(1984):19-22。
    朱舟。〈葉伯和《中國音樂史》述評〉。《音樂探索》,no.1(1988):11-15。
    江玉玲。〈王光祈的音樂著述與三十年代的柏林學派--從王光祈的自傳談起〉。《藝術學》,no.11(1994):113-132。
    牟宗三。〈儒家學術之發展及其使命〉。《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2000(民89):1-2。
    吳伯婭。〈康熙與《律曆淵源》的編纂〉。《故宮博物院院刊》,no.4(2002):64。
    吳志武。〈朱載堉的鄉飲詩樂譜研究--為紀念朱載堉誕辰470周年而作〉。《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no.1(2007):51-60。
    吳福臨。〈小學唱歌之實驗〉。《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北京:人民音樂,1998:132-136。
    吳繩海。〈中國古代音樂及樂器之發達與變遷〉。《音樂教育》,卷2,no.9、10(1934):41-45、57-64。
    宋振海。〈中國音樂史略〉。《音樂季刊》,no.4(1924):1-2。
    宋鎮豪。〈殷墟甲骨文中的樂器與音樂歌舞〉。《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民98):39-63。
    快人。〈王光祈留德治樂〉。《音樂季刊》, no.5(1925):8。
    杜亞雄。〈20世紀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no.3、4(2000):26-29、16-20。
    李宏鋒。〈王光祈比較音樂史學思想對中國學界的影響-兼及比較音樂史學科方法論的幾個問題〉。《音樂探索》,no.2 (2012):42。
    李岩。〈許之衡生平事略及其音樂戲曲著述的研究〉。《中國音樂學》, no.1(1999):38-51。
    李延紅。〈“三大樂系”理論淵源求索〉。《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2(2006):72-79。
    李恩績。〈鄭琴師的妙奏〉。《愛儷園夢影錄》。北京:新華書店,1984:286-291。
    李海祁。〈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音樂通史:杜佑《通典‧樂典》〉。《圖書館學刊》,no.2(2012):118-119。
    李樹化。〈音樂〉。《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海:良友,1936(民25):1-62。
    李靜。〈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1,no.2(2004):140-144。
    汪樸。〈喚醒沉睡史料 還原先輩全貌——從發現蕭友梅留德期間的一篇報告說起〉。《人民音樂》,no.1(2006):39-41。
    沈心工。〈《重編學校唱歌集》編輯大意〉。《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161-162。
    沈心工輯譯。〈小學唱歌教授法〉。《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218-219。
    沈有鼎。〈書評:東西樂制之研究〉。《清華學報》,卷11,no.1(1936):261-271。
    沈怡。〈追憶光祈兄〉。《王光祈先生紀念冊》。上海:王光祈先生紀念委員會,1936(民25):52-54。
    沈國威。〈日語難嗎?─以近代初識日語的中國人為說〉。《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no.43(2010(平成22)):119-130。
    周凡夫。〈王光祈的音樂思想初探〉。《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92-111。
    周軍平。〈音樂教育家葉伯和〉。《成都文史資料第二輯》。成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142-148。
    周耘、新崛歡乃。〈比較音樂學歷史背景的中日學術交流-以田邊尚雄、王光祈等人的活動為線索〉。《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126(2012):80-85。
    周菁葆。〈龜茲琵琶七調與印度七調碑之比較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no.4(2010):33-47。
    季青。〈歷代音樂源流考〉。《小說新報》,卷8,no.8(1923):7-10。
    尚小明。〈由“分期”到“斷代”史--民國時期大學“中國通史”講授體系之演變〉。《史學集刊》,no.1(2011):56-68。
    尚虹。〈《文獻通考‧樂考》述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3(2000):22-25。
    岸邊成雄。〈比較音樂學的沿革〉。Curt Sachs。《比較音樂學》。林勝儀譯。臺北:全音,1982(民71):109-110。
    岸邊成雄。〈比較音樂學的業績與方法〉。郎櫻譯。《民族音樂學譯文集》。北京:中國文聯,1985:265-277。
    岸邊成雄。〈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黃鐘流韻集:紀念王光祈先生》。成都:成都,1993:593-597。
    金文達。〈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發展的某些誤解〉。《音樂研究》,no.2(1988):60-67。
    金經言。〈譯者附注〉。蕭友梅、王光祈。《中國古代樂器考‧論中國古典歌劇》。廖輔叔、金經言譯。民國學術叢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265。
    門馬直美。〈【各種民族的音階】解說〉。方克、孫玄齡譯。《民族音樂學譯文集》。董維松、沈洽編。北京:中國文聯,1985:30-38。
    俞人豪。〈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的柏林學派〉。《音樂探索》,no.3(1986):46-51。
    柯政和。〈中國音樂發達概況〉。《音樂教育》,卷1,no.8-9合刊(1933):24-39。
    洛秦。〈鄭覲文《中國音樂史》評述〉。《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1 (1988):12-16。
    胡為。〈國樂小史〉。《廣播週刊》,no.120、122、124、126、128(1937):49-50、50-51、56-57、53、46。
    胡慈舟。〈童斐和他的傳統聲樂藝術論述《中樂尋源》學習劄記〉。《中國音樂》,no.4(1995):4-5。
    胥必海、譚勇。〈孔子〝禮樂〞觀對王光祈國樂思想的影響〉。《音樂探索》,no.3(2010):6-8;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完成現代學術轉型的第一本著作——從音樂學術史角度看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音樂探索》,no.1(2013):3-7。
    匪石。〈中國音樂改良說〉。《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 。北京:人民音樂,1998:189-192。
    唐蘭。〈古樂器小記〉。《燕京學報》,no.14(1933):59-101。
    孫尚勇。〈論漢代鼓吹的類別及流變〉。《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 2011):154-163。
    孫時。〈音樂與教育〉。《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 。北京:人民音樂,1998:293-298。
    孫海。〈蕭友梅留德史料新探〉。《音樂研究》,no.1(2007 ):18-32。
    孫鼎。〈中國雅樂〉。《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236-243。
    孫曉暉。〈《舊唐書‧音樂志》的史料來源--兼論唐代樂令〉。《音樂研究》,no.3(2002):24-33。
    孫曉暉。〈《新唐書‧禮樂志》的史料來源〉。《中國音樂學》,no.4(2003):26-28。
    宮宏宇。〈王光祈初到德國〉。《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no.3(2002):13-21、39。
    宮宏宇。〈王光祈與吳若膺關係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4(2008):49-56。
    徐元勇。〈新知識、新視野、新思維成就新研究-王光祈音樂學研究之啟示〉。《中國音樂》,no.3(2010):60-63。
    徐天祥。〈關於〈復興國樂我見〉的作者問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no.3(2012):16-23。
    徐雁平。〈王雲五與《中國文化史叢書》〉。《書海夜泊》。南京:江蘇教育,2001:244-249。
    袁同禮。〈中國音樂書目舉要〉。《音樂雜誌》,卷1, no.1、2(1928):1-12、13-23。
    袁昱。〈燕京大學音樂系發展歷史與教學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no.1(2012):94-102。
    屠月三。〈中國音樂的進化與退化〉。《進德月刊》,卷2,no.1(1936):25-28。
    張次溪。〈辛亥以來記述中國戲劇(京劇)書錄(附音樂書目)〉。《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張靜盧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379-390。
    張若谷。〈王光祈的音樂叢刊〉。傅彥長、朱應鵬、張若穀。《藝術家三言》。上海:良友,1927(民16):289-295。
    張浩典。〈童斐〉。《宜興人物志》。中冊。宜興文史資料第24 輯、江蘇文史資料第101輯。江蘇省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135-136。
    張越。〈《古史辨》與〝古史辨派〞辨析〉。《學術研究》,no.2(2008):111-115。
    曹安和。〈楊蔭瀏與音樂史〉。《曹安和先生音樂生涯》。濟南:山東文藝,2005:187-190。
    梁剛。〈塗山再考〉。《唐都學刊》,卷17,專輯二(2001):171-173。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中國歷史研究法》。跟大師學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161-174。
    梅雪林。〈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評述〉。《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3-4合刊(1994):100-102。
    梅雪林。〈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下卷述評〉。《音樂探索》,no.1(1995):26-27。
    許之衡。〈讀國粹學報感言〉。《國粹學報》,卷1,no.6(1905):6-16。
    許之衡。〈與夏瞿禪論白石詞譜〉。《詞學季刊》,卷2,no.1(1934):194-196。
    許常惠。〈出版者的話〉。《楊蔭瀏(紀念集):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臺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92(民81):1-3。
    郭瑩。〈王光祈“禮樂復興”思想及其成因初探〉。《音樂探索》,no.4(2001):7-11;
    郭燕紅。〈蕭友梅《舊樂沿革》述評〉。《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no.4(1988):84-87。
    陳永。〈對葉伯和的再認識〉。《音樂藝術》,no.4(2007):62-70。
    陳永。〈近代"中國音樂史學"之形成及其特點〉。《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no.4(2008):99-106。
    陳仲子。〈近代中西音樂之比較觀〉。《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255-261。
    蔡明玲。〈陳萬鼐教授的清史樂志研究-兼述文學與音樂的關係研究〉。《長庚科技學刊》,no.14(2011(民100)):105-117。
    陳應時。〈“變”和“閏”是清角和清羽嗎?—對王光祈燕調理論的質疑〉。《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2(1982):13-20。
    喬建中。〈中國新音樂的偉大先行者-蕭友梅史學論文讀後〉。《中國音樂學》,no.4(1992):5-11。
    喬建中整理。〈楊蔭瀏先生的音樂之路〉。《中國音樂學》,no.4(1999):5-14。
    斐肖伊。〈"餘桃公"之戲劇史--許之衡與《霓裳艷》傳奇瑣談〉。《民國達人錄》。桂林:廣西師大,2011:206-216。
    曾志忞。〈《樂典教科書》自序〉。《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 。北京:人民音樂,1998:209-211。
    曾志忞。〈《教授音樂之初步》序〉 。《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143。
    曾志忞。〈音樂四哭〉。《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225-227。
    曾志忞。〈歌劇改良百話〉。《搜索歷史-中國近現代音樂文論選編》。中國音樂學院叢書。張靜蔚編。上海:上海音樂,2004:65-74。
    曾美月。〈中國古代樂器考導讀〉。蕭友梅、王光祈。《中國古代樂器考‧論中國古代歌劇》。廖輔叔、金經言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1-12。
    植村幸生。〈田邊尚雄與東洋音樂的概念〉。周耘譯。《黃鐘》,no.2(2010):81-87。
    童斐。〈音樂教材之商榷〉。《東方雜誌》,卷14,no.8(1917(民6)):180-183。。
    舒新城。〈總序〉。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上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1-5。
    華蔚芳。〈楊蔭瀏年表〉。《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楊蔭瀏(紀念集)》。喬建中、毛繼增彙編。臺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92(民81):105-117。
    閔震東。〈憶成都海燈樂社〉。《老照片》第23輯。濟南:山東畫報,2002:146-154。
    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歷史性成就及其局限——在紀念楊蔭瀏先生誕辰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人民音樂》,no.1(2000):15-16;
    馮長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粹主義音樂思潮〉。《中國音樂學》,no.4(2005):75-88。
    黃仕忠。〈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的再評價〉。《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no.16(2010):252-257。
    黃旭東、汪樸。〈蕭友梅留日年份、回國日期及參加清廷考試時間考辯-舊資料重讀與新史料初探〉。《音樂研究》,no.3(2007):56-61。
    黃自。〈音樂欣賞〉。《黃自遺作集:文論分冊》。上海音樂學院黃自遺作集編輯小組編。合肥:安徽文藝,1997:92-96。
    黃福慶。〈清末留日政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2(1971):47-95。
    楊沒累。〈評王光祈論中國樂律並質田邊尚雄〉。《民鐸雜誌》,卷8,no.4(1927):6-22
    楊昭恕。〈哲學系設立樂學講座之必要〉。《音樂雜誌》,卷1, no.3(1920):1-4。
    楊蔭瀏。〈對舊著《中國音樂史綱》的初步批判〉。《音樂研究》,no.4(1958):92-93。
    楊蔭瀏。〈一個音樂史研究者的體會〉。《人民音樂》,no.7(1962):10-11。
    楊蔭瀏。〈音樂史問題漫談〉。李妲娜筆錄。《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no.2(1980):12-18。
    楊蔭瀏。〈語言音樂學初探〉。《語言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1983:1-94。
    楊蔭瀏。〈國樂前途及其研究〉。《中國音樂學》,no.4(1989):4-15。
    楊蔭瀏。〈聖歌探討之初步〉。《楊蔭瀏全集‧第13卷 雜文、詩歌、譯文、年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南京:江蘇文藝,2009:3-4。
    楊鵬。〈從客觀到非理性-近代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求索》,no.6(2013):60-63。
    解玉峰,〈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今讀〉,《文學遺產》,no.2(2005):127-137。
    鄒振環。〈王雲五與《中國文化史叢書》〉。《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彙輯第2輯》,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編。開封:河南大學,2005:344-452。
    廖輔叔。〈記王光祈先生〉。《音樂研究》,no.3(1980):16-20。
    廖輔叔。〈譯後記〉。蕭友梅、王光祈。《中國古代樂器考‧論中國古典歌劇》。民國學術叢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157
    漆明鏡。〈試從《禦制律呂正義》論〝康熙十四律〞〉。《文化藝術研究》,卷5,no.2(2012):117-122。
    管建華。〈試評王光祈的比較音樂學觀點〉。《王光祈研究論文集》。黎文等編。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1985 :102-115。
    裴道思。〈對《中國音樂史綱》的一些意見〉。《音樂研究》,no.3(1958):84-87。
    趙玉清。〈也論〝康熙十四律〞〉。《黃鍾-舞漢音樂學院學報》,no.4(2008):187-194。
    趙家壁。〈回憶我編的第一部成套書-《一角叢書》〉。《新文學史料》,no.3(1983):227-237。
    趙節明編。〈蕭友梅著述目錄〉。《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人民音樂,1990:555-561。
    劉再生。〈新作迭出百舸爭流-後楊蔭瀏時代中國音樂史學的幾點思考〉。《人民音樂》,no.3(2009):14-21。
    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中國音樂學》。no.4(1999):53-67。
    劉林海。〈“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世界歷史》,no.5(2012):93-102。
    劉英。〈音樂救國的踐行-再論王光祈的國樂觀〉。《音樂探索》,no.3(2010):9-12。
    劉順。〈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現狀與方法〉。《藝術百家》,no.2(2007):86-88。
    劉靖之。〈蕭友梅的音樂思想與賞踐〉。《劉靖之談樂》。臺北:樂韻,1996(民85):399-445。
    劉綿綿。〈中國近代言“樂理"之的一人-曾志忞--兼對杜亞雄 《中國樂理結構體系芻議》之補遺〉。《樂府新聲-沈揚音樂學院學報》,no.2(2006):104-105。
    劉緒、雷興山。〈洹北花園莊遺址與河亶甲居相摘要〉。《文物世界》,no4 (1999):18。
    劍虹。〈音樂於教育界之功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219-222。
    鄭大華。〈九一八後的民族復興思潮〉。《學術月刊》。卷38, no.4(2006):110-117。
    鄭祖襄。〈《通典‧樂典》述評〉。《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no.3(1996):14-15。
    鄭祖襄。〈一部仍具學術價值的〝舊著〞--談楊蔭瀏先生的《中國音樂史綱》〉。《中國音樂學》,no.4(1999):21-29。
    鄭祖襄。〈〝開皇樂議〞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中國音樂學》,no.4(2001):105-121。
    鄭祖襄。〈也談宋代文獻中的變與閏〉。《音樂研究》,no.4(2003):60-63。
    鄭祖襄。〈談楊蔭瀏對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外來說"的批評〉。《音樂研究》,no.1(2012):5-14, 57。
    鄭祖襄。〈中西音樂比較之下的尋根之作-重讀蕭友梅的三部〝中國古代音樂史〞〉。《音樂研究》,no.5(2013):56-64。
    鄭覲文。〈《雅樂新編‧初集》緒言〉。《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張靜蔚編。北京:人民音樂,1998:173-174。
    黎國韜。〈鼓吹樂及其起源簡議〉。《藝術百家》,no.77 (2004):76-79。
    穆華。〈中國音樂文獻書稿〉。《音樂教育》,no.1(1936):102-108。
    蕭友梅。〈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槪略(上)〉。《樂藝》,卷1,no.5(1931):13-20。
    蕭友梅。〈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向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出的博士論文)〉。廖輔叔譯。《音樂藝術》,no.2, 3, 4(1989):2-18, 1-17, 1-34。
    錢德明。〈中國古今音樂考〉。葉燈譯。《藝苑》音樂版,no.4(1996):52-63;no.1、2、3(1997):47-59、53-62、53-63。
    龍月心。〈“不禁轉載”的《詩歌集》〉。《科技文萃》,no.2(1995):168-169。
    繆天瑞。〈中國音樂略史〉。《音樂雜誌》,卷1,no.4、6(1928):1-5、1-8。
    繆天瑞。〈中國古代音樂的流弊和現代音樂的趨向〉。《新樂潮》,卷3,no.1(1929):15-19。
    繆天瑞。〈答仰衡書〉。《音樂教育》,卷2,no.8(1934):73-79。
    繆天瑞。〈調合中西藝術中的中國音樂〉。《音樂隨筆》。北京:人民音樂,2009:3-10。
    繆斐言。〈繆天瑞先生年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no.4(1998):35-37。
    薛兆華。〈五千年來中國音樂變遷史綱〉。《滬大樂刊》,卷2,no.3-4合刊(1934):23-36。
    豐子愷。〈從西方音樂上考察中國的音律〉。《東方雜誌》,卷20,no.18、19(1923):78-96、71-86。
    闕仲瑤。〈中國音樂史論〉。《讀書雜誌》,卷1,no.1(1943):49-54。
    魏嗣鑾。〈我所能記憶之光祈生平〉。《王光祈先生紀念冊》。上海:王光祈先生紀念委員會。1936(民25):35-39。
    羅伯夔。〈中國音樂源流考〉。《音樂季刊》,no.1(1923):6-7。
    關繼文、秦蓉。〈王光祈:我國近現代多種音樂文化研究的開拓者-世紀之初王估強音樂思想研究的一個側面〉。《樂山師範學院學報》,卷 22,no.7(2007):128-131。
    鐘思遠。〈王光祈《夔州雜詩》論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卷27,no.11(2012):53-54。
    鐘善祥。〈試評王光祈的博士論文-論中國古典歌劇〉。《王光祈研究論文集》。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1985: 205-212。
    蘭士卜(Leon Lansburg)。〈中國音樂之外論〉。《新教育》,no.2(1919):217-218。
    蘭因。〈中國音樂二千年來〉。《廣州音樂》,卷4,no.3、4(1936):1-4。
    顧鴻喬。〈四川現代著名音樂家、文學家、教育家葉伯和〉。《文史雜誌》,no.6(1988):7-8。
    顧鴻喬。〈關于發現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下卷的說明〉。《音樂探索》,no.1(1988):10。
    顧鴻喬。〈葉伯和和他的《中國音樂史》--紀念葉伯和誕辰一百周年〉。《音樂研究》,no.4(1989):28-34。
    (二)日文
    小中村清矩。〈音樂史〉。《史學協會雜誌》,no.1(1883):31-42;no.2(1883): 1-11;no.3(1883):20-29。
    田邊尚雄。〈譯者序〉。カール‧インゲル。《文明史より見たる世界の楽器》。東京:世界文庫,1924(大正13):5。
    吉田寬。〈神津仙三郎『音楽利害』(明治二四年)と明治前期の音楽思想 : 一九世紀音楽思想史再考のために〉。《東京音樂研究》,no.66(2001):17-36。
    岸邊成雄。〈書評: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東洋音樂研究》,卷1,no.1(1937):78-81。
    瀧遼一。〈書評: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東洋音樂研究》,卷2,no.1(1939):1-3;
    瀧遼一。〈日文紹介:鄭覲文「中國音樂史」〉。《東洋音樂研究》,卷2,no.2(1940):132-133。
    (三)西文
    Adler, Guido. "Umfang, Methode und Ziel der Musikwissenschaft". Vierteljahrsschrift fur musikwissenschaft v.1. Leipzig: Breitkopf und Härtel , 1885: 16-17.
    Cohn, Arthur Wolfgang. "Hugo Riemann als Systematiker der Musik wissenschaft". Zeit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 v.3 (1920-1921): 46-50.
    Courant, Maurice. "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 Encyclopédie de la musique et dictionnaire du Conservatoire v.1. Paris, Charles Delagrave, 1913: 77-211.
    Ellis, Alexander John. "On the musical scales of various nation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ts no.1688 (1885): 485-527.
    Fischer, Erich. "Beiträge zur Erforschung der chinesischen Musik. Aus dem Phonogrammarchiv des psychologischen Instituts der Universität zu Berlin". Sammelbände der Internationalen Musikgesellschaft 12. Jahrg., H. 2. Leipzig : Breitkopf & Härtel, 1911: 153-206.
    Hornbostel, Erich M. von & Curt Sachs. "Systematik der Musikinstrumente". Zeitschrift fiir Ethnologie 46 (1914): 532-590.
    Lansberg, Leon. "Seven notes in Chinese music; Only five are used: Mr. Lansberg writes of the melody and harmony of the celestial kingdom and explains why as a matter of fact it has no national anthem—Some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the songs of China and their composers-How different emperors influenced the music of the land", The New York Herald Magazine 1918/12/15: 15.
    Toner, P.G. 2007. "The Gestation of Cross-Cultural Music Research and the Birth of Ethnomusicology", Humanities Research 14(1): 85-110。
    五、學位論文
    丁璐。《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科學化進程--從朱載堉到楊蔭瀏》。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07。
    王勇。《王光祈留德生涯與西文著述研究--一位新文化鬥士走上音樂學之路的"足跡"考析》。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06。
    王菲菲。《論南宋音樂文化的世俗化特徵及其歷史定位--以都城臨安為個案的研究》。上海音樂院博士論文,2006。
    王麗麗。《鄭覲文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
    呂薇。《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初探》。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8。
    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1。
    周頤。《赤子心懷有隱曲--楊蔭瀏學術史事擇微》。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08。
    范揚坤。《別裁與正宗:曲牌音樂的現象存有與歷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許敬。《艱難的新生—《草堂》及葉伯和考論》。溪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陳中嵐。《殷墟出土樂器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陳永。《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0。
    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5。
    劉真。《鄭覲文音樂著述研究》。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鄭斌斌。《1937年以前中國音樂期刊文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0。
    六、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 edu.tw/ archaeo3/System/pages/intro.html (accessed July 18, 2014)。
    何愛國。〈「全盤西化」Vs「中國本位」──試論1930年代中國關於文化建設路向的論戰〉。《二十一世紀》網路版,no.34(2005)。http://www.cuhk.edu.hk/ics/ 21c/supplem/essay/0410015.htm (accessed Oct 28, 2014) 。
    吳慧貞。〈朱熹道統論探究-以四書為中心〉。《第八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11-14。http://www.nknu.edu.tw/~jingxue/100/download/101jing/101010.pdf (accessed July 15, 2014) 。
    泉屋博古館。〈ひょう氏編鐘12器〉。http://www.sen-oku.or.jp/kyoto/exhibit/exhibit03-04.html (accessed July 18, 2014) 。
    陳正生。〈應給鄭覲文公正的評價〉。《上海音訊》,no.1( 2013):第7版。http://www.shmusic.org/NewsDetail.aspx?Gid=1000 (accessed May 28, 2013) 。
    陳正生。〈讀鄭覲文《蕭笛新譜》〉。http://www.zhongyuetujian.com/bbs/ viewthread.php ?tid = 5182 (accessed December 11, 2012) 。
    維基百科編者。〈中樂團〉。《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w/index.php?title=%E4%B8%AD%E6%A8%82%E5%9C%98&oldid=25511440 (accessed May 24, 2013) 。
    OCLC. WorldCat. http://www.worldcat.org/title/zhongguo-yin-yue-shi/oclc/20732471/ editions?cookie=&start_edition=1&sd=desc&se=yr&referer=br&qt=show_more_yr%3A& editionsView=true&fq=&fc=yr%3A_25 (accessed Aug 8, 2014).
    Wikipedia contributors, "Berliner Phonogramm -Archiv,"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d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Berliner_Phonogramm- Archiv&oldid=131058583 (accessed August 28, 2014).
    七、工具書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體音美卷》。周正國、高奉仁、常銳倫主編。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273。
    ----------。〈童斐(1865-1932)〉。《常州市誌》。第三冊。常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592。
    ----------。〈中國倫理學史〉。《中國哲學大詞典》。張岱年主編。上海:上海辭書,2010:926。
    ----------。《1906-1949中國音樂期刊篇目匯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金牛區地方誌編篡委員會編。《成都市金牛區誌》。成都:四川大學,1996。
    陳玉堂。《中國文學史舊版書目提要》。上海: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1985。
    繆天瑞、吉聯抗、郭乃安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1984。
    韓霞輝編。《宜興縣志》。第3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Lindley, Mark. "Temperaments."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 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 27643 (accessed October 7, 2014).
    Pegg, Carole, et al. "Ethnomusicolog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 article/grove/music/52178pg2 (accessed August 22, 2014).
    Rice, Timothy, "Comparative musicolog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 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6454 (accessed August 21, 2014).
    Stanley, Glenn. "Historiograph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
    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1674 (accessed November 21, 20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