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筱珺
Ho,Hsiao-Chun
論文名稱: 舉重技術報告-以何筱珺選手參加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63公斤及為例
Weightlifting Technical Report- Ho Hsiao Chun with the women 63 kilogramme category at the 2011 Shenzhen Universiade
指導教授: 俞智贏
Yu, Chih-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技術報告舉重
英文關鍵詞: Technical report, Weightlif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舉重項目奪得了兩面銅牌,提升國內舉重運動風氣,成為下一屆英國倫敦奧運的重點奪牌項目。本報告以何筱珺選手參加2011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63公斤級為例,將訓練及參賽過程進行分析紀錄與檢討,希望藉此報告從中找出優缺點,作為往後教練選手訓練的參考與依據。以下各章節之重點介紹:第壹章個案描述:何筱珺選手國小、國中練田徑,高中開始轉向練舉重的過程,經由各階段教練隨競賽年齡規畫訓練內容。第貳章學理基礎:舉重選手的主要能量來源為磷化物系統及微少量乳酸系統,因此訓練時須針對此能量系統訓練。在心理技能屬性方面,舉重是屬於內在、閉索性的運動項目。體能訓練部分以抓舉、挺舉專項體能為肌力訓練,並且發展柔軟度、協調性、肌力、速度等一般體能提高運動技術水準。心理訓練部分則包括意象訓練、模擬訓練、建立自信心等。技術訓練部分包含了改進技術、熟練技術、發展技術等訓練階段。第参章訓練及參賽計畫:安排訓練計畫前,針對訓練特殊性及內外部環境S.W.O.T分析後擬定,本訓練計畫是以雙峰週期劃分,透過定期的體能、心理、技術檢測後調整下一階段的訓練內容。體能部分需提升專項體能如腰部肌力及腿部肌力,心理部分需在專注力、自信心,技術部份則是需提高試舉成功率。在參賽計畫安排上,比賽從出發至結束時間共十天,期間安排了四天訓練、一天模擬比賽訓練、四天調整訓練、一天比賽。第肆章訓練及參賽成果與建議:經由執行計畫後,在主要比賽(2011深圳世大運)未達到目標設定,獲得冠軍。建議:選拔過程之建議:選手與教練之遴選、提早確認年度比賽行事曆;訓練過程之建議:聘請專業心理輔導師、移地訓練;參賽過程之建議:場館內器材設備之使用、增加磅秤擺設。

    When it comes to the event that Chinese Taipei went on to take two bronze medals at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weightlifting has become a trend and been put emphasis on, especially at the coming London Games. This report takes Ho Hsiao Chun as a case; by analyzing and reviewing the heavyweight lifter’s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women 63 kilogramme category at the 2011 Shenzhen Universiade, we can not only find 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share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with other instructors.
    Chapter One is Ho’s case study, it includes her weightlifting experience from attending the sport to being trained during her elementary to high school. Chapter Two is academic research; it includes three portion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echnic trainings. By knowing how and why PC (phosphocreatine) and trace lactic acid for weightlifters’ energy, we focus on these supplements while physical training. By providing dynamic simulation and self-confidence built,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therefore formed. By practicing snatching and clean jerking, athletes’ flexibility, coordination and efficient skills are refined.
    Chapter Three contains examining of athletes’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 plans. By examining both of athlet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ir technical adjustment every two weeks, the success rate may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 By the analysis of SWOT, both inner and external hardware conditions a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plans of participation, it takes ten days to finish the cycle; four-day training, one-day dynamic simulation, four-day training, and one-day for the real games.
    Chapter Four involves games outcome and some suggestions. After exercising the above plans, we still failed to win the champion at the 2011 Shenzhen Universiade. Therefore, three main suggestions are examined in each procedure: athletes and coaches’ picking, psychologists’ selection, and equipments choosing.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x 第壹章 個案描述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個人訓練經歷…………………………………2 第三節 體能心理技術檢測安排…………………………3 第四節 個人體能分析……………………………………4 第五節 個人心理分析……………………………………7 第六節 個人技術分析……………………………………12 第貳章 學理基礎 第一節 舉重發展簡史………………………………………13 第二節 項目特性分析……………………………………16 第三節 體能訓練方法………………………………………23 第四節 心理訓練方法………………………………………42 第五節 技術訓練方法………………………………………45 第六節 戰術訓練方法………………………………………46 第參章 訓練及參賽計畫 第一節 內部環境S.O.W.T分析………………………………50 第二節 訓練特殊性分析……………………………………51 第三節 訓練計畫………………………………………64 第四節 參賽計畫…………………………………………85 第肆章 訓練及參賽成果與建議 第一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基本描述…………………91 第二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檢討…………………………103 第三節 選拔、訓練、參賽過程之建議………………………1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13 外文部分…………………………………………115 附錄 附錄一 2011年第廿六屆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舉重代表隊教練及選手遴選辦 法………………………………116 附錄二 成績迴歸表……………………………118 附錄三 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舉重相關報導……121 附錄四 個人小傳……………………………126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舉重協會網站(2011)。2011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ctwa.org.tw/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九十九年學年度舉重錦標賽秩序冊(2011)。台北市:教育部。
    江啟一(1973)。舉重訓練原理。環球書社出版。
    江碧璇(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以96年全國運動會江璧璇選手女子個人全能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維華、黃千惠、林明鉐、黃榮達、蔡溫義、陳淑枝(1995)。舉重選手心智訓
    練之實施與評估。國立體育學院書叢,5(2),61–73。
    杜成斌(2010)。淺談如何搞好舉重訓練。科教縱橫,7,141。
    吳萬福 (2007)。有效的運動訓練與指導-運動教練的具體任務與修養。台北縣:易利。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銀禾。
    林正常(1995)。運動生理學於排球訓練上的應用。中華民國體育季刊,34, 135-145。
    林正常(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
    林正常(譯)(2004)。成功運動教練學。台北縣:藝軒。(Rainer Martens, 1997)
    紅雙喜網站(2011)。2011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dhs-sports.com/portal/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舉重。北京:人民體育。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馬鐵、郭小燕、周豐、馬挺(譯)(1990)。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體育。(圖多.博姆帕,1976)
    高詹燦(2008)。一決勝負!金牌選手的50招運動心理學。台北縣:三悅。
    許育達、陳壹豪、劉皓敏、應充明、韓立祥(譯)(2011)。肌力訓練圖解聖經。
    台北市:旗標。(DK Publishing, 2010)
    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官方網站(2011)。2011年11月15日。網址http://www.sz2011.org/
    陳瑞蓮、陳淑枝、黃達德(2010)。大專女子舉重選手抓舉與挺舉提鈴期之動力
    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2,64–69。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1)。2011年2月28日。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郭慎民(1974)。舉重運動的訓練方法與技術分析。台北科學教育學刊,6,25–
    32。
    國立體育大學(2010)。運動競技心理診斷與建設手冊。
    楊美子(2001)。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楊素冠、陳盛元(2002)。如何提高舉重比賽試舉成功率。教練科學,1,100–
    108。
    蔡溫義(1996)。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蔡崇濱、林信甫、林政東、吳柏翰、鄭景峰、傅正思、戴堯種(譯)(2004)。肌力與體能訓練。台北市:藝軒。(Thomas R. Baechle and Roger W. Earle, 2000)
    劉一民(譯)(1991)。運動員心理學。台北市:桂冠。(Terry Orlick, 1991)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等(譯)(2002)。競技與
    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Robert S Weinberg and
    Daniel Gould, 1999)
    顧鴻泉(2005)。競技舉重與運動訓練論文集。北京:長城。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1991)。舉重,北京:人民體育。
    體育院校函授教材(1999)。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
    外文部分
    Orlick, T. & Partington, J. (1988). Mental linlc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Psychologist, 2, 105-130.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