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碩庭
Yang, Shuo-Ting
論文名稱: 打開教學實習的黑盒子:行動者網絡觀點
Unboxing the Black Box of Teaching Internship: An Actor-Network-Theory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委員: 林君憶
Lin, Chun-Yi
王慧蘭
Wang, Hui-Lan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日期: 2023/07/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行動者網絡課程教學實習實習教師
英文關鍵詞: Actor Network Theory,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um, Trainee teacher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06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學實習是實習教師由大學過渡到中學現場的歷程。本研究以行動者網絡(ANT)的視角出發,借Latour打開黑盒子的精神,瞭解教學實習的網絡是如何構成的。以Callon、Nespor等人的理論作為架構,觀察英才大學地理科教學實習的情景,並以兩位實習教師作為主要研究參與者。透過研究資料蒐集,分析教學實習中的行動者以及網絡的構成。研究發現如下:第一,將「教學演示與設計」作為實習期間的必要通過點,能看見不同行動者在網絡中的動態。實習教師透過課堂案例、自編教材與教師的回應達成對學生的徵召。研究進一步發現「徵召」幫助我們看見教與學在心理歷程以外的實際行動,如何透過多樣物件達成,體現人與物在網絡中的對稱關係。第二,教學實習座落於大學與中學的學習網絡間,各自有多種人與非人行動者存在,行動者間交互影響,改變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的行動軌跡。教師在網絡中創造新的物件,找到在實習網絡中位置,進而穩定並支持自身的教學,完成對多重教育期待的回應。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process of a trainee teacher transitioning from university to middle school.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 Network Theory(ANT), this study uses Latour's perspective of unboxing the black box to understand how the network of teaching practice is constitute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allon, Nespor, etc., I obser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eography in Yingcai University, and take two trainee teachers as the main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the actor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etwork are analyzed.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design is regarded as an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during the internship, the dynamics of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network can be observed. The trainee teachers use examples, self-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sponses skills to achieve enrollment to the students. Furthermore, ”enrollment” helps us understand how the actual ac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yo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are achieved through various objects, reflecting the 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objects in the network. Secondly, teaching practic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learning networks of universities and middle schools, each with a variety of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tors changes the action trajectory of trainee teachers during the practice period. Teachers create new objects, find their way in the internship network, stabilize and support their own teaching, and complete the response to multipl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集中實習的場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打開實習的黑盒子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教學實習課程 10 壹、教學實習課程的定位與人物 10 貳、教學實習課程的物件與學習 13 參、小結:教學實習裡的人與物 14 第二節 從行動者網絡與教學實習對話 16 壹、行動者網絡:從Latour的炭疽菌實驗室到Callon的扇貝海灣 16 貳、ANT對教育和學習現場的洞見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27 壹、研究架構 27 貳、研究流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個案描述 31 壹、研究方法簡介 31 貳、個案描述與前導研究經驗 32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選取 35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信實度 37 壹、資料蒐集與整理 37 貳、資料分析與信實度 3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1 壹、知情同意原則 41 貳、匿名與保密原則 41 第四章 教學實習的行動者網絡 42 第一節 教學實習的日常 42 壹、英才大學實習課堂 43 貳、小玉老師的陽光高中教學實習 46 參、小如老師的燦爛國中教學實習 53 肆、小結:教學實習現場的多重實在 57 第二節 教學實習作為網絡 58 壹、問題化:確立實習關係的開端 58 貳、利害關係化與徵召:實習的網絡如何走向穩定? 61 參、動員──由誰代言?代言什麼? 73 肆、實習教師的學習與避免異議 77 伍、小結:實習教師的學習 82 第三節 打開黑盒的反思 83 壹、從「舉例」看見地理系營造的網絡 84 貳、反思「徵召」學生的教育學連結 87 參、教師對多重教育期待的因應 89 肆、小結:打開教學實習的黑盒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104

    中文部分

    Creswell. J. W.& Clark, V. L.P. (2015)。如何理解研究:使用者指南。(蘇文賢譯)。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Latour, B.(2004)。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林宗德譯)。載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83)

    Merriam, S.B.(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顏寧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Thomas, G.(2016)。怎麼作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中道譯)。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丁一顧,梁東民(2020)。臺灣教育實習制度的回顧與前瞻。幼兒教育,329,6-18。

    方舟、周水珍(2023)。教學實習課程協同師徒制師資生專業成長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6(1),1-27。

    邱紹一(2020)。教育實習制度之我見我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2),31-38。

    巫淑華(2016)。學習課程:從「教學實習」與「教育實習」實作中探討師資生的學習。雙溪教育論壇,5,1-21。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林文源(2014)。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和春(2017)。台灣中小學師資的職前教育與教育實習:變革年代的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707,9-16。

    林明煌、陳文瑜(2020)。教育實習優質化:縮短理論到實務的最後一哩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2),8-12。

    周春美(2003)。教育學程學生在「短期校外教學實習期間」教學專業化省思歷程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3(1),79-91。

    周鳳美(2010)。師資生集中實習教學省思札記之內容分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3(1),41-69。

    張堯卿、梁慧雯(2018)。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檢視高中教師跨學科領域課程設計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6(S),441-460。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 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25。

    陳怡心(2018)。以行動者網絡觀點探究水資源課程之生成與轉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易芬(2010)。師培生職前學習經驗之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1,39-66。

    陳斐卿(2021)。操作型教師研習的網絡效果: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教育研究集刊,64(7),39-79。

    教育部(2019)。《師資培育法》。

    曾怡潓(2018)。一所學校的課程計畫書轉譯歷程研究:行動者網絡理論取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楊琬琳、鍾宜君(2020)。批判教育學視角下實習教師的實習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2),31-61。

    羅家玲(2021)。融合教室觀察訓練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於輔導活動教學實習課程之實踐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4(1),63-90。

    英文部分

    Callon, M.(1984).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21, 196-233.

    Fenwick, T. & Edwards, R. (2010). Actor-Network Theory in Education.UK, Routledge

    Latour, B. (1999).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w, J. (2008). Actor-Network Theory and Material Semiotics. In: Bryan S. Turner(Ed.)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3rd Edition (pp. 141-158). Oxford, UK: Blackwell.

    Nespor, J.(1994)Knowledge In Motion: Space, Time And Curriculum In Undergraduate Physics And Management. UK: Routledge.

    Star, S. L., & Griesemer, J. R. (1989). Institutional Ecology,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1907-39.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3), 387-4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