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景木
論文名稱: 甲骨文構形研究
指導教授: 邱德修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4
中文關鍵詞: 甲骨文文字學考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29下載:9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訂為「甲骨文構形研究」,由於文字的發展在甲骨文時期仍屬不穩定的狀態,我們從左右不別、偏旁互用、省繁不一即可得知。因此本論文乃針對一些基本字形予以深入研究,試著尋繹文字發展的縱向脈絡,並旁及同時期偏旁應用的橫向脈絡。我們以《甲骨文編》為藍本,擇取若干字就其字形、字音與字義三方面進行有系統的考證。內容大致上是,第一、將《甲骨文編》的字形按出現期別予以分類。第二、將各家說解予以分類提要。第三、對各家說解進行辯駁,並找出各字的甲骨文初文和取象來源。第四、將《甲骨文編》附錄已考釋者編入正文。第五、考訂該字在甲骨卜辭中的語言意義。我們認為此一工作能對研究文字發展在甲骨文階段有正確的認識。

    凡例……………………………………………………………………………………………1 簡稱表…………………………………………………………………………………………2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的材料與方法…………………………………………………………………6 第二章 正文…………………………………………………….………………………...9 第一卷 §1.1元(11) §1.2天(19) §1.3帝(27) §1.4示(37) §1.5王(45) §1.6玉(56) §1.7气(66) §1.8中(73) 第二卷 §2.1小(88) §2.2口(100) §2.3單(106) §2.4止(116) §2.5行(125) §2.6龠(132) §2.7冊(141) 第三卷 §3.1屰(149) §3.2鬲(156) §3.3丮(164) §3.4臣(169) §3.5貞(179) §3.6用(191) 第四卷 §4.1自(204) §4.2羽(216) §4.3隹(228) §4.4叀(235) §4.5(247) §4.6冎(254) §4.7角(261) 第五卷 §5.1工(267) §5.2巫(283) §5.3乃(289) §5.4于(297) §5.5皂(305) §5.6鬯(311) §5.7入(318) 第六卷 §6.1果(325) §6.2東(330) §6.3才(336) §6.4桑(343) §6.5(347) §6.6(354) §6.7束(366) 第七卷 §7.1(371) §7.2囧(375) §7.3盾(381) §7.4齊(388) §7.5彔(392) §7.6米(397) 第八卷 §8.1匕(402) §8.2尸(411) §8.3方(419) §8.4允(419) 第九卷 §9.1(431) §9.2(437) §9.3旬(447) §9.4勿(454) 第十卷 §10.1(460) §10.2光(465) §10.3(469) §10.4(474) 第十一卷 §11.1水(481) §11.2(490) §11.3州(495) §11.4永(498) 第十二卷 §12.1不(504) §12.2申(509) 第三章 結論……………………………………………………………………………518 參考書目……………………………………………………………………………………529

    民國以前參考書目及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于 鬯《說文職墨》,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王 筠《說文釋例》,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說文句讀》,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田昊炤《說文二徐箋異》,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孔廣居《說文疑疑》,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林義光《文源》,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字說》,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吳紹瑄〈釋辰〉,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俞 樾《兒錄》,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桂 馥《說文義證》,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徐 鉉《說文校錄》,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2-18頁,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徐 鍇《說文繫傳》,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說文繫傳通論》,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徐 灝《說文解字注箋》,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許 慎《說文解字》,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饒 炯《說文解字部首訂》,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嚴章福《說文校議議》,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本,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

    民國以後參考書目及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二畫

    丁 山《說文闕義箋》,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一,1930年8月
    《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丁 驌〈屯乙八八九六版辭釋〉《中國文字》第38冊,董作賓先生逝世七周年紀念專號,1970年12月
    〈三期與武乙卜辭之區別〉《中國文字》新12期,嚴一萍先生逝世周年紀念專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7月
    〈說木杏束〉《中國文字》第33冊,1969年9月
    丁邦新〈從詩經「其雨」的用法看卜辭中命辭的性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2001年5月

    三畫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北京,虎坊橋大業印書局,1940年10月
    《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北京,虎坊橋大業印書局,1941年8月
    《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京,虎坊橋大業印書局,1944年5月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關于「釋臣與鬲」一文的幾點意見〉《考古》,1965年第6期
    〈釋繭〉《上海博物館集刊》(1982)總第2期,建館三十周年特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7月
    〈釋盾〉《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釋鬲、〉《吉林大學史學集刊復刊號》,1981年10月
    〈釋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2期
    〈釋人尸仁夷〉《上海大公報文史周刊》第14期,1947年1月29日
    〈論俗書每合于古文〉《中國語文研究》第5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4年
    〈釋賁〉《北京晨報》,1936年2月17日
    〈釋百〉《江漢考古》,1983年第4期
    〈釋古文字中的字和工冊、冊、豆冊〉《古文字研究》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
    〈釋天大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詩經中「止」字的辨釋〉《中華文史論叢》第3輯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全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于省吾、陳世輝〈釋庶〉《考古》,1959年第10期
    于豪亮〈說「引」字〉,《考古》,1977年第5期
    〈說「俎」字〉,《中國語文研究》,1981年第2期

    四畫

    王 襄《簠室殷契類纂》影印線裝本一函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33年12月
    《古文流變臆說》,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1917年5月
    《觀堂集林》全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王夢鷗〈釋用〉《大陸雜誌》第25卷12期,1962年12月
    王思田〈釋匕氏示〉《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香港中大學,1993年10月
    王恩田〈釋 ()、 (官)、 (師)〉《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釋 ()、 (官)、 (師)補證〉《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發行,1997年10月
    王貴民〈說史〉《甲骨探史錄》,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9月
    〈說「降永」〉《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王 暉〈「年」字語源考〉《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王人聰〈釋元用與元弄〉《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3期
    王元鹿〈說「方」〉《辭書研究》,1986年第2期
    王寧生〈釋臣〉《考古》,1979年第3期
    王蘊智〈史前陶器符號的發現與漢字起源的探索〉《華夏考古》,1994年第3期
    〈「典」「冊」考源〉《殷都學刊》,1994年第4期
    〈典冊古音及上古舌齒音聲母同源例析〉《殷都學刊》,1996年第1期
    〈說「枼」〉《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蘊智、張旭、董蓮池、周寶宏《漢語漢字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王 輝〈正足疋同源說〉《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4期
    〈殷人火祭說〉《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1982年5月
    《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王獻唐〈說撻線〉《中國文字》第34冊,1969年12月
    〈人與夷〉《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齊魯書社影印本一冊,1983年5月
    王慎行〈人形古文字零釋〉《殷都學刊》,1991年第1期
    王玉哲〈甲骨、金文中的「朝」與「明」字及其相關問題〉《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殷人寶玉、用玉及對玉器研究的啟示〉《殷墟發掘70周年學術紀念會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1998年10月
    王宇信、宋鎮豪《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方述鑫《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1985年3月
    〈說甲骨文「 」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論殷墟卜辭中的示〉《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殷墟卜辭中所見的「ㄕ」〉《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考古學專刊乙種第二十號,文物出版社,1982年3月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五畫

    加滕常賢《漢字的起源》,日本東京角川書店,1970年12月
    田倩君〈釋申電神〉《中國文字》第2冊,1961年1月
    〈釋南〉《中國文字》第8冊,1962年6月
    〈釋鼎〉《中國文字》第11冊,1963年3月
    〈釋卿鄉饗〉《中國文字》第15冊,1965年3月
    〈從天帝二字探討中國文化之起源〉《人文學報》第1期,1970年9月
    〈釋示〉《中國文字》第50冊,1973年12月
    田樹生〈釋中〉《殷都學刊》,1991年第2期
    史宗周〈釋巫〉《教育與文化》第337期,1966年1月
    白川靜〈作考〉鄭清茂日譯中,《中國文字》第39、40冊,1971年3、6月
    《說文新義》,日本神戶五典書院,1976年
    白玉崢〈殷契佚存五一八號骨柶考釋〉《中國文字》新10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契文舉例校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
    平 心〈甲骨文金文劄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58年第3期

    六畫

    李 濟〈跪坐蹲居與箕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本,1953年6月
    李孝定〈讀栔識小錄〉(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1964年9月
    〈殷契零拾〉《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臺北,清華學報社,1967年1月
    《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4月
    《漢字史話》,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5月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6月
    《甲骨文字集釋》全8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
    《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月
    《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2月
    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4月
    李學勤〈關於囟字及其他〉《古代中國》第14卷,1989年
    〈力、耒和踏鋤〉《農業考古》,1990年第2期
    《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李純一〈試釋用、庸、甬,并試論鐘名之演變〉《考古》,1964年第6期
    李香平〈重釋「余一人」〉《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1期
    李宗焜〈釋磬聲〉《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發行,1997年10月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6月
    李亞農〈殷契雜釋〉《中國考古學報》,1951年第5冊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李 瑾〈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語音發展〉《華夏考古》,1994年第4期
    〈卜辭「臣方」與氐羌「縱目人」之關係---殷周古文結體之人類學透視〉《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李 圃《甲骨文選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6月
    《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
    李 圃主編《古文字詁林》全10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
    李 零〈為《說「引」字》釋疑〉《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2號,1983年11月
    李國正〈「臣」字新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李紹連〈殷的「上帝」與周的「天」〉《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
    伍仕謙〈甲骨文考釋六則〉《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1982年5月
    〈論文字本義應于偏旁相諸字中求證----探詢文字本義釋例之一〉《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巴蜀書社,1990年
    向 夏《文解字部首講疏》,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
    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3年12月
    《殷周文字釋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2月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2月
    〈釋叀〉《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1990年8月
    〈釋勿、同字〉《說文解字研究論文集》,1991年9月
    朱彥民〈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甲骨學研究巨著–讀《甲骨學一百年》〉《考古》,2002年第1期
    成家徹郎〈甲骨文「 」之釋字與解義〉曲英杰日譯中《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10月
    邢福義〈論「不」字獨說〉《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七畫

    余永梁〈殷虛文字考〉《清華研究院國學論叢》第1卷1號,1927年
    〈殷虛文字續考〉《清華研究院國學論叢》第1卷4號,1928年10月
    余鴻業〈字素的分析試釋且、土、帝等形意變化〉《安陽殷墟筆會論文選》,1984年10月
    吳其昌〈夨彝考釋〉《燕京學報》第9期,1931年
    〈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編〉《幗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5卷第3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36年
    《殷虛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6月
    吳 匡〈釋、允〉《書目季刊》第18卷1期,1984年6月
    吳 匡、蔡哲茂〈釋〉《大陸雜誌》第72卷2期,1986年
    吳振武〈字的形音義---為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而作〉《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
    吳鎮烽〈讀金文札記三則〉《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
    那志良〈說琮〉《大陸雜誌》第11卷第2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55年
    〈剛卯〉《大陸雜誌》第11卷第11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55年12月
    何金松〈釋西、翌、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漢字形義考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漢字形義考源》,湖北,武漢出版社,1996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辛介夫〈王皇二字合箋〉《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
    沈建華〈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鼓〉《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釋甲骨文中所見西周幾個重要地名〉《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
    沈之瑜〈釋琮〉《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總第2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沈之瑜、濮茅左〈套卜大骨一版考釋〉《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沈寶春〈釋「凡」與「冎凡ㄓ」〉《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香港中大學,1993年10月
    汪寧生〈釋臣〉《考古》,1979年
    何 〈甲骨卜辭「貞」字新考〉《南方民族考古》第5輯,四川大學博物館編,1992年
    肖 楠〈試論卜辭中的「工」與「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肖 兵〈示、王、皇〉《遼寧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
    杜彤華〈說鼎〉《歷史知識》,1983年第2期

    八畫

    明義士《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金祖同《殷虛卜辭講話》,上海,中國書店,1935年
    《殷契遺珠》(孔德圖書館叢書第一種),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1939年
    金祥恆〈釋生止之〉(上、下)《中國文字》第5、6冊,1961年9月、1962年1月
    〈甲骨文通借字舉隅〉《中國文字》第10冊,1962年12月
    〈釋庸〉《中國文字》第13冊,1964年9月
    〈釋〉《中國文字》第29冊,1968年9月
    〈從甲骨卜辭研究殷商軍旅中之王族三行三師〉《中國文字》第52冊,1974年6月
    《續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2月
    松丸道雄、高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3月26日
    邱德修〈解朝〉《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2年4月
    〈說各〉《成功大學中文系刊》,1972年4月
    〈說來解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2年6月
    〈說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4年2月
    《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
    《說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2月
    《文字學新撢》,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0年9月
    〈《說文》籀文「災」字考〉《紀念高明先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3月
    〈《詩經》「以雅以南」新證〉《第一屆經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
    〈從假借看漢字的發展及其對國語文教學之應用〉《第一屆全國國語文教學研討會學術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1995年3月
    《殷契粹編考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2月
    〈甲骨文「喪」字考---兼論《說文》「喪」字從「哭亡」作的由來〉《中等教育輔導叢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6年6月
    《新訓詁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8月
    〈《金文編‧附錄》「倲」字考〉《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4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周曉陸〈釋東、南、西、北與中----兼說子、午〉《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周鳳五〈說猾〉《中國文字》第47冊,1973年3月
    周鳳五、林素清《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8月
    周策縱〈「巫」字初義探源〉《大陸雜誌》第69卷6期,1984年10月
    周匡明〈桑考〉《農業考古》創刊號,1981年6月
    屈萬里〈甲骨文「」「比」二字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48年9月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
    林 澐〈說王〉《考古》,1965年第6期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從甲骨文正確認識漢字的原始形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演講稿》,1998年5月11日
    〈王、士同源及相關問題〉《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季旭昇〈說弘〉《大陸雜誌》第84卷第9期,1992年4月
    〈說皇〉《第六屆中國文字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
    〈從古文字談詩經中幾個特殊的「叀」字的解釋〉《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說气〉《中國文字》新26期,2000年12月
    林寶卿〈「鼻」字音義演變探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竺家寧〈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聲韻論叢》第1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五月

    九畫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年9月5日
    〈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語言和文字的同一性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4期
    〈本字、正字、借字及其相互關係〉《華學》第2輯,1996年12月
    〈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柯昌濟《殷虛書契補釋》自刻本一冊,1921年6月
    《韡華閣集古錄跋尾》15卷,1935年
    姜亮夫〈釋王〉《東北大學志林》第3期,1942年1月
    〈釋示〉《南京中央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6月30日
    〈釋元〉《中央日報》,1947年8月11日
    〈釋不帝〉《南京中央日報》,1947年12月8日
    〈釋單〉《學藝》第18卷9、10期,1948年
    〈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浙江學刊》,1963年第1期
    〈「中」形形體及其語言演變之研究〉《杭州大學學報》,1984年增刊
    〈「示」、「社」形義說〉《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中華文史論叢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古文字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上、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9、10期
    《殷人疾病考》,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10月
    〈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77年第2期
    胡厚宣主編、王宇信、楊升南審校《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念耕〈唐蘭釋「中」補苴〉《安徽師大學報》,1991年第2期
    胡光煒《甲骨文例》,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
    《說文古文考》,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
    洪家義〈古文字雜記〉《文物研究》第1期,1985年12月
    范毓周〈釋示〉《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殷墟卜辭中的「 」與「 帝」〉《中國南方青銅器暨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十畫

    孫詒讓《名原》,齊魯書社,1986年5月
    《契文舉例》,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考古社刊》第3期,1935年12月
    〈卜辭文字小記續〉《考古社刊》第5期,1936年12月
    〈釋〉《禹貢半月刊》第7卷1至3期合刊,1937年4月
    《古文聲系》,臺北,進學書局,1968年
    《甲骨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甲骨金文研究》中國大學講義石印本,自刊
    《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台北,大通書局,1970年12月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唐 蘭〈釋四方之名〉《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1936年6月
    〈釋內〉《考古學社社刊》第6期,1937年6月
    〈釋示宗及主〉《考古學社社刊》第6期,1937年6月
    〈關於「尾右甲」卜辭---董作賓氏典冊即龜版說之商榷〉《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5卷第3期,1937年7月
    《天壤閣甲骨文存》附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4月
    《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
    〈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合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
    唐健垣〈釋自〉《中國文字》第32冊,1969年6月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分,1930年5月
    〈弋射與弩之溯源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4分,1934年
    〈士、王、皇三字之探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4分,1934年
    〈怎樣考釋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寶貴〈古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
    徐錫台〈研討殷墟卜辭中「巫」、「燎」、「帝」三字產生的本義---兼論《易》卦起源的若干問題〉,劉大鈞主編《大易集成》
    〈試釋周原卜辭中的 字〉《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640
    徐喜辰〈釋南〉《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宏業書局,1975年5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10月
    高 明〈古文字形體及其偏旁的演變〉《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略論漢字形體演變的一般規律〉《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
    〈古體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中國語文研究》,1982年第4期
    〈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商代卜辭中所見王與帝〉《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1952--1982)》,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圖形文字」的即漢字古體說〉《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1993年10月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論商周時代的臣與小臣〉《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吳榮曾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晁福林〈釋 〉《史學評林》,1981年第2期
    〈甲骨文「中」字說〉《殷都學刊》,1987年第3期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示」和「宗」的探討---兼論宗法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3期
    〈商代的巫與巫術〉《學術月刊》,1996年第10期
    涂白奎〈釋巫〉《華夏考古》,1997年第1期
    〈殷墟卜辭「貞」字為龜腹甲形說〉《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2期
    秦建明〈釋皇〉《考古》,1995年第5期
    馬承源〈釋出〉《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年1月
    馬孝亮〈對兩個甲骨字的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4月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1939年
    《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
    馬紹武、楊景龍、暴希明〈釋---兼論「止」形在古文字中可指示運動方向〉,紀念甲骨文發現九十周年,《甲骨學研究》第2輯,安陽甲骨學研究編輯部,1989年8月
    連劭名《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出士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晏炎吾〈釋單〉《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夏 彔〈中華民族的根---釋「帝」字的形義來源〉《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夏 淥〈卜辭中的天、神、命〉《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
    〈釋皂、食、即、既、鄉〉《字詞天地》,1984年第2期
    〈造字形義來源非一說〉《武漢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釋「入」及其有關的古文字〉《武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
    袁庭棟〈釋「」兼論古代的契刻記事〉《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巴蜀書社,1990年6月

    十一畫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
    《殷契粹編》附考釋索引,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年第2期
    《甲骨文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
    郭若愚〈試論殷代簡冊的使用及其他---(一)釋「冊」(二)釋「扁」(三)釋「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郭振彔〈試論甲骨刻辭中的「卜」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紀念,科學出版社,1993年5月
    陳 柱〈守玄閣字說〉《華國月刊》第1卷9期,1924年
    陳夢家〈釋冎〉《考古學社社刊》第5期,1936年12月
    〈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19期,燕京大學,1936年6月
    〈祖廟與神主之起源〉《燕京大學文學年報》第3期,1937年4月
    〈甲骨斷代學(丁篇)---甲骨斷代與坑位〉《中國考古學報》第5冊第1、2分合,1951年12月
    《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7月
    陳漢平〈古文字釋叢〉《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1期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5月
    〈福考〉《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陳初生、陳抗、劉翔、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9月
    陳獨秀《小學識字教本》,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5月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1983年
    〈過河與登山〉《文字改革》,1983年第4期
    〈青竹奇功---冊典〉《文字改革》,1983年第7期
    〈不順的由來---屰與逆〉《文字改革》,1983年第9期
    〈卜辭貞鼎說〉《文物研究》第6輯,安徽,黃山書社,1990年10月
    〈甲骨文「不」字說〉《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10月
    陳世輝〈釋---兼說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紹棠〈說「臣」〉《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1995年9月
    陳復澄〈文字的發生與分化釋例之—釋大、天、夫、太〉《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5月
    〈釋大、夫、天〉《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1982年5月
    陳昭容〈古文字的「 」及「 」諸字---兼論漢字演進過程中的紛歧現象〉《漢學研究》第6卷2期,1988年12月
    〈說「」〉《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陳邦福《殷契瑣言》,自刊,1934年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北京師範大學講義石印本,1932年6月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附考釋,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年2月
    《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年10月
    《殷虛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
    〈《石刻篆文編》字說〉《古文字研究》第5輯,1981年1月
    強運開《石鼓釋文》,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
    張政烺〈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張秉權〈殷墟文字札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5本,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54年6月
    《殷虛文字丙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
    〈甲骨文中所見人地同名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7年1月
    〈甲骨文中所見的「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3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5年6月
    〈殷代的祭祀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本3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8年9月
    《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張與仁〈巳己文字與彝器畫紋考釋〉《中國文字》第19冊,1966年3月
    張貞哲〈「」與「匕」〉《大陸雜誌》第14卷12期,1957年
    張玉金〈卜辭中「气」的意義和用法〉《文字研究》總第5輯,1989年9月
    《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桂光〈古文考釋四則〉《華南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
    〈殷周「帝」「天」觀念考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張啟成〈釋「勿」異議〉《中國語文研究》第5期,1984年
    張連航〈釋「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1995年9月
    張忠松〈「說『引』字質疑」〉《考古》,1981年第6期
    張舜徽〈解釋「帝」字受義的根源答友問〉《中國史論文集附存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月
    張 哲〈釋來麥釐〉《中國文字》第7冊,1962年3月
    〈釋稻米〉《中國文字》第12冊,1963年6月
    張永山〈殷契小臣辨正〉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
    張懋鎔〈釋東及與東有關之字〉《人文雜誌》,1981年第6期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崔志遠〈讀甲骨文編札記、甲骨文編正誤舉要〉《古文字研究會第五屆年會論文》,1984年8月
    崔恆昇《簡明甲骨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常正光〈殷曆考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常宗豪〈甲骨文 字的再考察〉《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10月
    常玉芝〈「翌」的時間所指〉《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
    許進雄〈說燎〉《中國文字》第13冊,1964年9月
    《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工字是何形象〉《中國文字》新23期,嚴一萍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特刊,1997年12月
    《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7月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
    曹 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曹詩成〈匕器考釋〉《史學年報》第2卷第5期
    曹定雲〈論殷墟卜辭的「上示」與「下示」---兼論相關的集合廟主〉《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紀念,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
    〈釋道、永兼論相關問題〉《考古》,1995年11期
    曹錦炎〈論卜辭中的「示」〉《先秦史學會成立暨第一次年會論文》,1982年5月
    國光紅〈釋臣〉《殷都學刊》,1998年第4期
    康寶文〈說「方」〉《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發行,1997年10月
    陸思賢〈釋甲骨文中的「巫」字〉《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1984年第4期

    十二畫

    勞 榦〈釋示--古文字試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號,1968年10月
    黃德寬〈卜辭所見「中」字本義試說〉《文物研究》總第3期,安徽,黃山書社,1988年6月
    〈古文字考釋方法綜論〉《文物研究》總第6期,安徽,黃山書社,1990年10月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下)〉《中國文字》第16冊,1965年6 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盛璋〈宗(廟)、示、主、祏、宔、祖(且)的來源與中國文明形成的關係略說〉《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為「截」之初文形、音義證〉《于省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黃然偉〈改訂本《甲骨文編》評介〉《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10月
    黃天樹〈甲骨新綴十一例〉《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
    黃載君〈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起源與發展〉《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
    黃同華〈殷商之「臣」新解---兼析中國古代的扈從制度〉《黃岡師專學報》,1992年4期
    程德祺〈「東西南北」字源商榷〉《文史知識》,1984年第11期
    湯餘惠〈天、夨、辨〉《說文解字研究》《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輯,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卜辭「勿」釋義〉《考古與文物》,1992年
    《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4期
    馮 時〈甲骨文、金文「」與殷商方國〉《華夏考古》,1988年3月
    〈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
    寒 峰〈商代「臣」的身份縷析〉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單周堯〈甲骨文中的「」與「撐」〉《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
    〈說「皇」〉《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不」字本義為花柎說質疑〉《中國語文研究》第5期,1984年
    〈說「示」〉《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中文大學,1995年9月
    〈「」為「截」之初文說獻疑〉《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發行,1997年10月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十三畫

    葉玉森《殷契鉤沉》《學衡》第24期,1923年12月
    〈說契〉《學衡》第31期,1924年7月
    《揅契枝譚》《學衡》第31期,1924年7月
    《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
    董作賓〈大肩胛骨絕非象骨之徵〉《中國文字》第3冊,1961年4月
    〈臺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商代卜龜之推測〉《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殷曆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9月
    董 琨〈古文字形體訛變對《說文解字》的影響〉《中國語文》,1991年第3期
    楊升南〈略論商代的軍隊〉胡厚宣主編《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
    〈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楊福泉〈「庸」字考釋〉《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4期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5月
    《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賈士衡〈殷周婦女生活的幾個面〉《大陸雜誌》第60卷第5期,1980年11月
    裘錫圭〈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語文》,1978年第3期
    〈釋柲〉《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釋求〉《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釋「弘」、「強」〉《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南方名〉《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勿」「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說〉《華夏》第2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2月
    隋月敏〈析〉《殷都學刊》,1994年第4期
    齊文心〈王字本義試探〉《歷史研究》,1991年第4期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
    溫少峰、袁庭棟《殷虛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
    靳青萬〈論甲骨文字 、 、 、 與結繩紀事之關係〉《殷都學刊》,1996年第3期

    十四畫

    聞一多〈釋桑〉《中國文字》第49冊,1973年9月
    趙 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甲骨文字學綱要》,商務印書館,1993年1月
    趙友培〈釋四方與中〉《中國語文》第57卷第2期,1985年8月
    〈釋單〉《中國語文》第57卷第5期,1985年11月
    黎正甫〈古文字上天帝象義溯源〉《大陸雜誌》第31卷2期,1965年7月
    黎顯慧〈「 」字新釋---初探殷易〉《中國文化》第11期,1995年
    管燮初〈甲骨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國語文》,1962年第6期

    十五畫

    劉 鶚《鐵雲藏龜》,臺北,藝文印書館,1954年4月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1902年石印本
    劉 斌〈論戴侗文字學理論的價值〉《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劉 釗〈釋「 」「 」諸字兼論甲骨文「降永」一辭〉《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古文字構形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劉信芳〈冊、、、〉《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2期
    蔡哲茂〈逆羌考〉《大陸雜誌》第52卷第6期,1976年6月
    〈說金文「陸」「睦」二字—兼論六、入、、 為一字〉《故宮學術季刊》第6卷第1期,1988年
    〈說甲骨文葬字及其相關問題〉《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1995年9月
    〈甲骨文釋讀析誤〉《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4月
    劉淵臨〈甲骨文中的「鬲」與「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4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1年12月
    劉偉民〈殷周秦漢的奴婢制度〉《聯合書院學報》第2期,1963年6月
    魯實先〈殷契新詮〉(之一)《幼獅學報》第3卷1期,1960年10月
    〈殷契新詮〉(之二)《東海學報》第3卷1期,1961年6月
    〈殷契新詮〉(之三)《幼獅學報》第4卷1、2期合,1961年10月
    〈殷契新詮〉(之四)《幼獅學報》第2卷2期,1962年4月
    〈殷契新詮〉(之五)《幼獅學報》第1卷3期,1962年7月
    〈殷契新詮〉(之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講義,1963年3月
    〈說文正補之一---之八〉《大陸雜誌》第37卷11、12期合,第38卷2、6、7、10期第39卷1、2期合,1968年至1969年
    《轉注釋義》,臺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 恒〈殷契偶記〉《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劉 桓《殷契新釋》,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黎京輝〈釋「自」----兼及古代的劓刑〉《先秦史學會成立暨第一屆年會論文》,成都,1982年5月

    十六畫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下冊,1963年12月
    〈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1996年9月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字----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十七畫

    鍾柏生主編《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
    戴家祥〈釋皂〉《國學論叢》第1卷第4期,1928年
    《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5月
    濮茅左〈「貞」字探源〉《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總第2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7月
    蕭良〈卜辭中的「立中」與商代的圭表測景〉《科學史文集》第10輯,天文學史專輯(3),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4月
    〈「臣」、「宰」申議〉《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十八畫

    韓耀隆〈甲骨卜辭中叀、隹用法探究〉《中國文字》第43冊,1972年3月
    〈甲骨卜辭中「于」字用法探究〉《中國文字》第49冊,1973年9月
    〈漢字義符通變研究之五—口(、品、)部〉《大陸雜誌》第64卷第5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82年5月
    魏建功〈釋午〉《輔仁學誌》第2卷1期,1930年6月
    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
    崔恆昇《簡明甲骨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十九畫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羅 琨〈商代人祭及相關問題〉《甲骨探史錄》,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9月
    〈甲骨文「來」字辨析〉,殷墟甲骨文發現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譚步雲〈讀王宇信先生《周原出土商人廟祭甲骨來源爭議》等文后的思考〉《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3期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
    〈巫的新認識〉《宗教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釋紀時之奇字: 、與埶〉《第二屆國際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10月

    二十畫

    嚴一萍〈釋屰逆〉《中國文字》第4冊,1961年6月
    〈釋天〉《中國文字》第5冊,1961年9月
    〈王皇士集釋〉《中國文字》第7冊,1962年3月
    〈釋道〉《中國文字》第7冊,1962年3月
    〈證 〉《中國文字》第11冊,1963年3月
    〈再釋「道」〉《中國文字》第15冊,1965年3月
    〈釋 〉《中國文字》第40冊,1971年6月
    《美國納爾森美術館藏甲骨卜辭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1月
    《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2月
    《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1月
    〈婦好列傳〉《中國文字》第3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釋沃丁〉《中國文字》新6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食日」解〉《中國文字》新6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殷商兵志〉《中國文字》新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二十二畫

    龔煌城〈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複聲母的構擬〉《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2001年5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