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傑
Chieh Fang
論文名稱: 體驗式教育訓練對企業服務性社團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以某科技公司服務性社團為例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the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Enterprise Social Services Club Volunteers–A Case of Certain Technology Enterprise Social Service Club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體驗式教育訓練企業志工持續參與
英文關鍵詞: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raining, enterprise volunteer,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針對企業內服務性社團,將體驗式教育訓練融入服務前訓練後,對於參與者未來持續參與服務之影響。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所服務基金會之母企業內服務性社團為研究主體,採取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研究,本次研究一共發出55份問卷,回收55份。使用描述性統計進行問卷內容討論。研究分析結果參與者當中皆無參與過體驗式訓練,但78.2%的參與者具有參與其他志工服務的經驗,研究者從參與者當中挑選一位資深員工、一位新進員工且無其他志工經驗、一位多次帶著全家一同參與服務者進行第二階段半結構性的訪談,根據訪談結果,體驗式教育訓練可以促使參與者將服務與自身經驗進行連結,並且依個人經驗給予服務添加不同的價值與意義,且認為體驗式教育訓練對於志工未來持續參與是具有正向的影響。
    本研究建議,未來可將體驗式教育訓練融入各種不同目標對象之服務活動當中,進行交叉比對,研究是否因為服務種類的不同,而對於體驗式教育訓練導入的效果有所影響,便更加可以了解體驗式教育訓練在導入志工服務時對於參與者的體驗成效,能對於研究時的推論更加有所依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壹、研究目的 4 貳、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壹、企業志工 5 貳、持續服務意願 6 參、體驗式教育訓練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驗式教育訓練相關文獻研究 7 壹、體驗式教育訓練概述 7 貳、經驗學習圈 9 第二節 持續服務相關研究與理論 12 壹、持續參與(服務)相關研究 14 貳、涉入理論概述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研究課程設計 19 壹、體驗式教育訓練課程設計 20 貳、課程目標與內容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壹、持續服務意願量表 33 貳、志工訪談大綱 34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5 壹、量化資料分析 35 貳、質化分析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6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方法 36 貳、文獻探討與資料蒐集 36 參、研究工具確認 37 肆、問卷收集、進行訪談 37 伍、資料分析討論 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討論 38 第一節 問卷分析 38 壹、參與體驗式教育訓練成員描述統計 38 貳、綜合討論 42 第二節 體驗式教育訓練對持續服務意願影響之結果 44 壹、體驗式教育訓練對持續服務意願影響之結果 44 貳、綜合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壹、針對企業志工服務前實施體驗式教育訓練,對於服務活動參與之影響 65 貳、企業志工社團成員參與體驗式教育訓練之後,對於將服務與自身生活連結之影響 67 參、企業志工社團成員參與體驗式教育訓練之後,對於後續持續參與服務動能之影響 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壹、對於個案母企業公司之建議 69 貳、對於後續辦理活動之建議 70 參、後續研究之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中文文獻 73 英文文獻 77 附錄 79

    于 瀾(2015)。臺東地區醫院銀髮族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王國運(2014)。探索教育課程融入高中職學生校外教學對生活效能及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韻齡(2014)。超額比序,3大亂象與真相。親子天下雜誌53期。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5027-%E8%B6%85%E9%A1%8D%E6%AF%94%E5%BA%8F%EF%BC%8C3%E5%A4%A7%E4%BA%82%E8%B1%A1%E8%88%87%E7%9C%9F%E7%9B%B8/
    林志成(2011)。滑雪旅行吸引力、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臺東市。
    林義閔(2014)。以體驗學習模式融入無痕山林登山課程對青少年戶外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思妤(2016)。冒險教育課程介入對網路成癮國中生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企業志工發展趨勢研究-各國政策比較及國內、外企業志工個案探討。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三八。
    吳崇旗(2006)。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崇旗、謝智謀(2008)。冒險教育生活校能量表之發展。體驗教育學報第二期,P.42-58。
    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隊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第一卷第四期,P.1-18。
    吳兆田(2010)。體驗學期企業培訓:職能發展冒險培訓方案。體驗教育學報第四期,P.37-74。
    余紫瑛(199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進成、曾慈慧、林映秀(2008)。遊客休閒涉入、體驗、依附影響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 ,P.113-131。
    尚憶薇(2009)。探索體驗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之效益。大專體育第103期,P.30-33。
    邱怡敏(2015)。運用體驗式學習方案提升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長度估測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 -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捷(2012)。休閒涉入、心理時間旅行及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高雄應用科大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庭嘉(2005)。非營利組織的教育訓練與領導對志工的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的影響-以E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冠英(2005)。國小志工家長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冠彰(2009)。志工人員參與動機、使命感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鳳凰志工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恬君(2011)。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美燕(2014)。體驗教育課程對澳門中學生領導才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驗教育學報第八期,P.89-107。
    許煌龍(2008)。體驗式教育訓練對部屬主管互動關係與員工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臺北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網址:https://12basic.tp.edu.tw/seek_03.jsp
    辜偉立(2016)。體驗式教育訓練對義工之工作投入、團隊凝聚力與持續服務意願影響-以屏東縣救國團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 86,35-47。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曾慈慧、沈進成(2010)。遊客的休閒涉入、地方感與環境復癒知覺關係之研究:以美國德州大彎國家公園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P.119-145。
    蔡居澤、廖炳煌(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市,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P.119-145
    鄧丹莉(2013)。體驗式學習融入高中野外求生課程設計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惠美(2014)。教育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認真休閒特質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智謀(2003)。第二梯次「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九十一年度計畫執行成果報告-「體育與健康人生」通識教育課程教育,臺中市,國立體育學院。
    謝智謀、吳崇祺、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屏東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薛源澤(2014)。學生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士林高商為例。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ewey,J.(1938).Experiential and education. New York:Collier
    Dewey,J.(1997).Democracy and Education.Indianapolis,IN:Kappa Delta Pi.
    Houston,M.J.,&Rothschild,M.L.(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184 , 187.
    Kimball,R.O.(1980).Wilderness/adventure programs for juvenile offender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Kolb,D.A(1984)Experi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Kraft,RJ.,&Sakofs,M.(1985).Thetheoryofexperientialeducation.Boulder,CO: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ittal(1983) (引自徐嘉君(1999) 。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八十八年度全國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
    Neill,J.T.(2000).The Life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A tool for measuring change. 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Canberra, Australia.
    Priest, S.(1999).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IN J.C.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111-11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Rothschild(1984) (引自徐嘉君(1999)。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八十八年度全國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
    Richards,A.(1999).KurtHahn.In J.C.Miles &S.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77-83).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Roger Greenaway「Active Review Methods Workshop」(引自洪中夫(2010)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臺北市,校園書坊。
    Stebbins, R.A.( 1982) .Serious leisure :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 251-72
    Stebbins, R. A.( 1992a)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and Kingst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17-25.
    Vroom, V. H.,(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