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錦政 Shen, Chin-Cheng |
---|---|
論文名稱: |
異鄉人之歌-沈錦政繪畫創作研究 The Songs of ĽÈtranger - A Study of Painting Creation by C.C. Shen |
指導教授: | 黃進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5 |
中文關鍵詞: | 異鄉人 、存在心理治療 、記憶 、影像 、自傳式風景 |
英文關鍵詞: | ĽÈtranger,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Memory, Image, Autobiographical landscap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5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顧藝術史的發展,藝術從為宗教性、政治性的服務角色,慢慢取得獨立發言的地位,成為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精神思想甚或對應社會環境的最有利工具。藝術家藉由不斷的嘗試與探索,試圖找出屬於個人最適當的形式、媒材與技法,使得藝術創作能展現最動人的力量。在創作的媒材上,筆者選擇了以壓克力、油畫為主加以各種不同的打底劑為創作媒材,以介於寫實及半抽象的形式為主要的表現方法。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筆者爬梳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記憶與「異鄉人」情感,將之化為生命風景,以記憶影像的「自傳式風景」為主要的表現。藉由這個創作研究,筆者除了提煉了自己創作的能量,也重新以存在主義哲學、存在心理治療觀點審視這些生命風景的深沉意義。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說明主題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題的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說明筆者的創作理論基礎。從中西方藝術哲學、異鄉人與存在主義哲學、記憶與影像的文化意義等面向,探討影響筆者創作的文化因素與及支持的理論基礎,並說明當代「異鄉人」背後存在心理治療與自傳式風景的意涵。
第三章: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從繪畫的現代性、內容與形式、造形與色彩等面向,論述個人的創作思維。
第四章:闡述個人創作風格創作形式、表現技法、使用媒材及創作過程。
第五章:作品解析。針對筆者的個別作品來分析探討,延伸對主題的論述,並藉此研究,對於個人記憶影像對創作的影響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第六章:結論。藉由論文的撰寫與創作過程,爬梳個人成長記憶對於創作的意義;再次整理建構自我的認知與省思,並以此期許做為未來創作發展的另一新起點。
The Songs of ĽÈtranger - A Study of Painting Creation by C.C. Shen
Looking Backwar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e independent role has been taken gradually by art after being as serving for policy and religion. It i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for artis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emotionally and spiritually, and to response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By trying and exploring continuously, artists attempt to find personal forms, media and skills which can they show the most touching strength. As a painter, I have chosen the main expressional form between realism and semi-abstractionism by using acrylic and oil painting plus kinds of gessoes. As the theme and context, I chose the cherished images, memories and emotion of ĽÈtranger in my life to make them autobiographical landscape. By the study of this creation research, I will extract the energy to paint, and the reveal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those life landscap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Existentialism an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The thesis is structured in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purpose, methodology, the scop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Clarify the foundational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visual culture factors and theories which I depend on through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ĽÈtranger and Existentialism, the culture meanings of memories and images.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ose life landscape behin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Chapter Three:The author conveys his concept of creation, discusses his thought about the idea of painting in Modernity, context and form, construction of shape and color.
Chapter Four:Illustrates the style, the forms, techniques, media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Chapter Five:Analyses works individually and extends the discussion in the topic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affection to creation by personal memories and imag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The author addresses how he refreshes his thought about self cognition and examination to paint creation by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painting. Hopefully, by doing this , the author will has a new st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Ľètranger,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Memory, Image, Autobiographical landscape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1. 王慶生 著《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1992年。
2. 何懷碩 著《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2003年。
3. 何懷著 著《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2003年。
4. 李醒塵 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1996年。
5. 金元浦等 編《美學與藝術鑑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3年。
6. 高行健 著《論創作》,台北,聯經,2008年。
7. 郭繼生 著《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2012年。
8. 張朝暉、徐琛 著《中國繪畫史》,台北,文津,1996年。
9. 張 法 著《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2000年。
10.葉 朗 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1996年。
11.劉其偉 著《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2006年。
12.劉千美 著《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2000年。
13.虞君質 著《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00年。
14.謝東山 著《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
二、中文譯本
1. 羅蘭‧巴特(Barthes﹐Roland)著《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 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2. 巴特萊特(Bartlett﹐F.C.)著《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李維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8年
3.華特‧班雅明(Benjamin﹐Walter)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 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年。
4. 約翰‧柏格(Berger﹐John)著《觀看的視界(The Sense of Sight)》,吳君莉 譯,台北,麥田,2010年。
5. 高居翰(Cahill﹐James)著《中國繪畫史》,李渝 譯,台北,雄獅圖書,2009年。
6. 卡謬(Camus﹐Albert) 著《異鄉人》,莫渝 譯,台北,志文,2004年。
7. 克拉克(Clark﹐Kenneth)著《風景入藝》(Landscape into Art),廖新田 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
8. 克雷斯威爾(Cresswell﹐Tim)著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tion),王志宏、徐苔玲 譯,台北,群學,2006年。
9. 威爾‧杜蘭(Durant﹐Will James)著《西洋哲學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
10.戴蘭提(Delanty﹐G.)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台北,韋伯文化,2009年。
11德拉伊斯瑪(Draaisma,Douwe)著《記憶的風景》,張朝霞 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
12.加柏莉克(Gablik﹐Suzi),《現代主義失敗了嗎?(Has Modernism Failed?)》,滕立平 譯,台北,遠流,2012年。
13.康定斯基(Kandinsky)著《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 譯,台北,藝術家,1998年。
14.康定斯基(Kandinsky)著《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 譯,台北,藝術家,1998年。
15.林頓(Lynton﹐Norbert)著《現代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Modern Art),楊松鋒 譯,台北,聯經,2003年。
16.里德(Read﹐Herbert)著《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梁錦鋆 譯,台北,遠流,2015年。
17.薩依德(Said﹐E.W.)《知識分子論》著,單德興 譯,台北,麥田,2011年。
18.薩依德(Said,E.W.)《東方主義》著,王志弘等 譯,台北 , 立緒,2012年。
19.尼爾‧史美舍(Smelser﹐Neil J.)著《社會學》,陳光中等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20.史特肯、卡萊特(Sturken﹐Marita、Cartwright﹐Lisa)著《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讀》(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陳品秀、吳莉君 譯,台北,臉譜,2013年。
21.沙特(Sartre﹐Jean-Paul)著《沙特文學論》,劉大悲 譯,台北,志文,1996年。
22.歐文‧亞隆(Yalom﹐Irvin D.)著《存在心理治療—死亡》(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易之新 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15年。
23.歐文‧亞隆(Yalom﹐Irvin D.)著《存在心理治療—自由、孤獨、無意義》(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易之新 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15年。
三、外文專書
1.Gombrich,E. H. 《The History of Art》,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1995。
2. Mitchell﹐W.J.T.《Landscape and Power》,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三岸節子 《三岸節子 華》,東京都,求龍堂, 1998。
四、期刊、論文
1. 翁美娥,〈論當代繪畫的三大創作思維及形塑技法〉,《新異象論壇—論當代藝術創作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論文集,台北,2010.6。
2. 博木龍 撰〈卡謬的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思想》,第10卷第三期
3. 劉俊蘭,〈創傷記憶與歷史的再現:波東斯基與猶太大屠殺〉, 《現代美術學報》(14) ,台北市立美術館
五、網頁
http://www.後立體派學會.tw/index-AA04.html(2015.1.15)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31107-g-D8,〈存在、負責與自由─訪吳錫德教授談卡繆的人道精神〉(2013/11/07)
http://gushi.tw/archives/18564,〈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
李健〈異鄉人〉:https://mojim.com/twy104604x3x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