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忠偉
Chung-Wei Chen
論文名稱: 非營利組織社工員之職場自我效能與學習歷程個案研究-以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為例
Study on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NPO Social Workers in the Workplace: A Case Study of the Social Workers with Non-Social-Work Related Majors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i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社工員非社工相關科系自我效能職場學習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 non-social-work related majors, self-efficacy, learning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1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社工實務持續在各面向追求專業,社會工作是「助人的專業工作」已被認同,社工員也被期許是專業的助人者。當前非營利組織的社工員徵聘條件,普遍明列學歷須是社工相關科系,然而,根據我國內政部及數篇研究指出,實務界仍有大約10~20%的社工員,在成為社工員之前的背景為非社工相關科系。本研究旨在探討非相關科系者,個人在職場中社工自我效能如何建立,及個人的專業知能學習歷程。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個案研究法,經立意抽樣選取多位在社工實務職場服務兩年半以上之社工員,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蒐集相關文件輔助分析,提高研究的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
    一、助人動機是非相關科系社工員進入社工實務職場的第一要件。
    二、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感是動態形成。
    三、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職場學習偏重實際運用。
    四、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隨著職場經驗累積。

    根據研究發現,對社工實務提出四點建議:
    一、非營利組織部分,應更多與社工員進行雙向溝通,包括組織使命及個人願景。
    二、社工員與主管應共同學習社工管理知能,以拉近雙方對社工助人理想的差距。
    三、主管對社工員提出的意見應給予明確的回應和協助,將有助提昇其自我效能。
    四、主管應積極自我提昇專業知能,並與社工員共同培養組織整體的學習風氣。

    Social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as professional work for helping people, which enables social workers to be professionals. One of the general criteria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to recruit social workers is their pre-service background in social work.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unded by Ministry of Interior, about 10 to 20 percents of social workers do not graduate from the departments related to social work. This thesis thus aims at investigating how the non-social-work related graduates develop their self-efficacy in the social work field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

    This study tak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adopting the case-study strategy. By means of purposeful sampling,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social workers with practical working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for more than two and half years. The primary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Relevant documents are also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further analyzed for increas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earch.

    Four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found in this study. First, motivation of helping oth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thes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elf-efficacy is dynamic. Third, their vocational learning is application-oriented, rather than theory-driven. Forth, their development of self-efficacy increases with their accumulated working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fou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below:
    1.The NPOs should have mutual communications with social workers.
    2.Social workers and their supervisor should both learn social work management.
    3.The supervisors should provide social workers with specific feedback and assistance.
    4.The supervisors shoul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ism so as to cultivate rich learning culture in the workplace.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9 第一節 自我效能的涵義、理論與研究 ………………………………… 19 第二節 社會工作專業 …………………………………………………… 37 第三節 社工員職場學習歷程 …………………………………………… 47 第四節 非營利組織社工員 ………………………………………………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65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架構 …………………………………………… 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 73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可信性 ……………………………………………… 8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83 第四章 五位社工員的社工職場經歷 ………………………………… 85 第一節 立志助人的奮發者–潔妹 ……………………………………… 85 第二節 多元文化的調和者–小高 ……………………………………… 91 第三節 積極築夢的鼓舞者–阿嘉 ……………………………………… 98 第四節 自信樂觀的協調者–老莫……………………………………… 107 第五節 對生命負責的仁慈者–安心媽媽 ……………………………… 11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25 第一節 非社工相關科系者成為社工員的動機與機會 ………………… 125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之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 …………… 130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之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職場學習歷程 …………… 141 第四節 社工員持續學習並增強自我效能 ……………………………… 153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69 參考文獻 …………………………………………………………………… 173 附錄一 社工員訪談同意書 ………………………………………………… 189 附錄二 社工員訪談大綱 …………………………………………………… 190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舉隅 …………………………………………………… 191 附錄四 編碼實例 …………………………………………………………… 195 附錄五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 …………… 197

    一、中文部分
    104人力銀行(2010)。求職秘笈-求職方向,檢索日期2010/06/10,取自http://www.104.com.tw/area/freshman/book_content.cfm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0)。社會工作法規—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檢索日期2010/01/09,取自http://nusw.warehouse.com.tw/html/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817
    內政部人民團體全球資訊網(2002)。社會團體-社會團體相關法規-社會團體法規命令-人民團體法(民國91年12月11日修正),檢索日期2010/01/10,取自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13b2a3484e66c05e
    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2000)。蔡漢賢主編。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內政統計年報(2010)。四、社會,檢索日期2010/07/10,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王文瑛(2005)。建構終身學習社會工作繼續教育制度:論校外學習成就認證的運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九(一),1-23。
    王仕圖(1999)。公設民營的迷思:非營利組織理論觀點的反省。社區發展季刊,85,156-165。
    王金敦(2004)。中輟生輔導服務志願人員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持續服務承諾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佳煌等譯(2002),Neuman, W. Lawrence原著。當代社會硏究法 : 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市 : 學富文化。
    王政彥(1999)。自我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學習型組織,73-116。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順民(2001)。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市:紅葉文化。
    王順民(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 — 兼論台灣地區非營利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85,36-61。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蓉琦(1999)。宗教信仰與非營利組織文化之關係探索 — 以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錦玲(2002)。成人學習理論。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355-386。臺北市:五南。
    王璟璇、王瑞霞、林秋菊(1998)。自我照顧行為、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初期非胰島素依賴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影響。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14(12),807-815。
    包承恩、王永慈主譯 ; 郭瓈灩、鍾曉慧譯(2000)。Reamer, F. G. 著(1999)。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臺北市:洪葉文化。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2009)。非營利求才看板,檢索日期2009/10/30,取自http://www.npo.org.tw/Jobs/listjob.asp?listtype=1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2010)。公益線上學習,檢索日期2010/01/11,取自http://www.npo.org.tw/StudyOnLine/index.asp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月刊,123,19。
    江亮演、應福國(2005)。社會福利與公設民營化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8,54-71。
    考試院(2010)。考試院院會熱烈討論社工人力不足因應配套措施,檢索日期2010/07/10,取自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11282&ctNode=410&mp=1
    考選部。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檢索日期2010/04/10,取自http://wwwc.moex.gov.tw/ct.asp?xItem=218&ctNode=1368
    考選部(2010)。專技考試統計,檢索日期2010/05/26,取自http://wwwc.moex.gov.tw/lp.asp?CtNode=3219&CtUnit=440&BaseDSD=2
    何文儀(2007)。社工人員參與專業繼續教育之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苡榕(2010)。台灣立報2010/05/09~12專題報導,檢索日期2010/05/17,取自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6%8B%92%E7%B5%95%E5%86%8D%E7%95%B6%E4%BB%A3%E7%BD%AA%E7%BE%94%E7%BE%8A%E7%B3%BB&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18&pagenode=0&art_id=40224
    呂民璿(2004)。社會工作個案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
    杜金錠、盧美秀、陳品玲、鄭綺、徐南麗(2002)。護理長管理自我效能與管理成效間之相關研究。新台北護理期刊,4(1),65-76。
    李育卿(2006)。機構績效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身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佩玲(2009)。兒少保社工員的自我效能、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間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佩靜(2003)。社會福利相關基金會專職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宜玲(2005)。南部地區製造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動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宜珊(2008)。兒童福利社會工作人員職涯發展狀況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奉儒譯(2002),黃光雄主譯,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5-68。嘉義市 : 濤石文化。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著。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訓智(2003)。成人學習的另一面向 — 職場學習。成人教育,71,38-44。
    李惠英(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自我效能與決定因素之研究 — 以台北縣市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雅慧(2002)。成人的自我導向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211-232。臺北市:五南。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增祿(2004)。社會工作之本質與理論。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增訂四版)。臺北市:巨流。
    吳坤良(2006)。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秋燕(2006)。高雄市國中小專任行政人員職場學習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毓婷(2003)。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慧君(2004)。主管領導型態、行政人員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 以某私立醫學大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錦芳(2008)。社會服務委託方案之執行對社福機構員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影響之探討 — 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為中介變項(以北高兩市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漢儀(1998)。。兒童保護 — 蹣跚學步的台灣經驗。載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編(1999),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 — 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五南。
    沈時傑編著(2000)。社會工作Q & A,臺北市:風雲論壇。
    沈慶盈(2007)。談社工員自我效能的提升。社區發展季刊,120,208-220。
    房美玉、李安麗(1999)。研發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對創造力之影響 — 以P公司為例。第五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專案研究成果研討會,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1999年12月16~17日。
    社區發展季刊(2007)。社論,面對全球變局社會工作的挑戰與不變之承諾。社區發展季刊,119,1-4。
    社區發展季刊(2005)。社論,社會實務工作對臺灣社會的回應。社區發展季刊,112,1-4。
    社團法人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首頁-NPO法規-社會團體法規命令-人民團體法,檢索日期2010/01/10,取自http://www.npoalliance.org.tw/Page_Show.asp?Page_ID=507
    林文雄(2005)。台南地區高職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職場壓力與職場學習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世娟(2005)。工作動機與自我效能之研究 — 以市立醫院員工與志工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怡君(2006)。突圍 — 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恩如(2007)。企業員工自我效能、參訓動機與遠距訓練成效之關係。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盈秀(2007)。四位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之生命故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硏究。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林勤敏(2003)。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談生涯轉換與成人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159-182。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勤敏(2002)。成人參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43-78。臺北市:五南。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21,199-233。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臺北市:五南。
    林萬億(1998)。社會福利民營化 —停看聽。載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編(1999),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 — 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五南。
    林麗惠(2002)。成人學習的動機理論。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109-136。臺北市:五南。
    林麗菊譯(2002),黃光雄主譯,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資料。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57-218。嘉義市 : 濤石文化。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臺灣本土的個案分析。臺北市:亞太圖書。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Lawrence A. Pervin著。人格心理學 (Personality : theory and research)。臺北市:桂冠。
    洪季庭(2005)。高雄市已婚職業婦女成就動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榮昭(2003)。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臺北市:五南。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臺北市:巨流。
    胡夢鯨(200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275-293。臺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2010)。在職專班,檢索日期2010/05/30,取自http://163.22.14.202/refresher.php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貓頭鷹。
    高家斌(2006)。非營利組織的教育參與策略。教育研究,141,75-86。
    高淑清譯(2002),黃光雄主譯,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研究設計。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69-104。嘉義市 : 濤石文化。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2001),Maxwell, Joseph A. 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
    孫志麟(1993)。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3。
    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 & Corbin, J. 著。質性硏究槪論。臺北市:巨流。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郭登聰(1998)。我國社會福利民營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莫藜藜(2004)。社會工作督導與諮詢。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增訂四版)。臺北市:巨流。
    許玉如(2000)。新進醫務社工員適應醫療團隊工作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世雨(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155-189。臺北市:智勝。
    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惠評(2005)。高中職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慶郎(2009)。主管管理能力、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 ─ 以A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德發(1999)。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紉、林萬億、王永慈(2003)。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之調查評估研究。內政部九十二年委託研究報告(092-00AU6301001-003)。
    張信熙(2006)。從青澀到成熟的社工歷程 — 男性社工員之職場性別經驗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0)。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琇珠(2009)。非行兒少機構安置服務社工員之勝任感、風險感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淑燕(2005)。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終身學習之研究 — 以UNESCO學習四大支柱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雄盛(2008)。新進社工員接受機構專業繼續教育歷程研究 — 從傅柯規訓權力與主體觀探討。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張富翔(2005)。兒童福利契約委託機構社會工作專業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 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惠瑜(2010)。執照生死鏈 — 社工員考試的故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張瑞芬(2002)。台中市社工人員專業承諾、專業繼續教育學習型態與參加意向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張緡鏐(2001)。社工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62,1-11。
    陳明蕾(2002)。成人的轉換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233-264。臺北市:五南。
    陳秋山譯(2008)、Ming-sum Tsui 著。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臺北市:心理。
    陳怡婷(1998)。台灣社會福利服務業社會工作員工作保障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雯(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其生涯發展狀況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盈潔(2004)。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 —以金融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湯大緯(2002)。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人事月刊,34(4),5-13。
    馮燕(2003)。社會工作者的勝任能力與社工教育課程標準。社會變遷中社會工作者角色定位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台灣社工教育學會、中華民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會主辦,2003年10月31日~11月1日。
    黃光國(1983),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首頁-科學-動字部-動機,檢索日期2010/06/09,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99&nowpage=1
    黃志忠、黃偉訓(2000)。社工人員繼續專業教育的新方式 — 運用網際網路教學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92,321-332。
    黃侃如(2007)。大經濟小社工 — 三位精神社工的生命故事。臺北市:記憶工程。
    黃彥宜(1988)。臺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月純(2002)。成人學習者。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23-42。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0)。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源協(2007)。社會工作專業與社會服務品質。社區發展季刊,119,253-270。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要項Ⅱ。社會工作管理,303-332。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漢耀譯(2004),Insoo Kim Berg, Therese Steiner著。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瓊慧(2002)。改變員工行為措施成效對變革結果的影響 — 社會學習的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二(2),65-80。高雄市 :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硏究所。
    黃韻如(1996)。社會福利機構對社工員專業素質之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鄒川雄(2005)。淺論教育社會學的視野與定位 — 作為教育行動者的社會啟蒙與批判。教育社會學通訊,64,3-8。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9-53。臺北市:巨流。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臺北市:洪葉文化。
    曾華源、高迪理主編(2007),王順民等譯。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Sue Steiner著。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臺北市:湯姆生。
    彭懷真(2004)。社會工作管理。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增訂四版)。臺北市:巨流。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21-29。
    詹火生、王麗容(1993)。提昇社會工作員專業素質之研究 — 兼論社會工作教育應有的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1,29-41。
    萬金生(2003)。資訊委外特殊自我效能與目標認同、工作績效及工作滿意的關係:結構方程模型的驗證性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4卷第1期,1 2 5 - 1 4 7。
    楊坤鋒(2005)。非營利組織概念之檢討與澄清。逢甲合作經濟,37,32-48。
    楊惠君譯(2004),Sharan B. Merriam, Rosemary S. Caffarella著。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2nd ed.)。臺北市:商周出版。
    葉育秀(2008)。非營利組織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過修齊(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協助需求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吳勇(199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參與決定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漂流社工,關於漂流,檢索日期2010/04/18,取自http://www.replacing.org/index.htm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 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滕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宗幸(199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雅惠(1997)。國小教師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應與生涯發展狀況相關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雅雲(2000)。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黎麗貞(1997)。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及宏(2004)。花、東地區國小體育老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鄭怡世(2006)。台灣戰後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 — 1949-1982。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鄭淑芬(2003)。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高苑學報,九,167-186。
    鄭淑芬(2008)。長照機構式服務社工員自我效能與專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靖芬(2005)。師範學院生與一般大學校院教育學程生就讀歸因、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 — 以台南地區為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瑞隆譯(2002),黃光雄主譯,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實地工作。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嘉義市 : 濤石文化。
    鄭麗珍(2009),李宴甄、林立譯,Craig Winston LeCroy著。導讀 — 向社工員致敬。社工員的故事 The Call to Social Work : Life Stories,11-15。臺北市:群學。
    蔡涵宇(2006)。一個社工,多個世界?社會工作勞動市場階層化現象初探。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歐淑年(2007)。儲備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西君(2009)。社工系-企業人資專員的搖籃,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生涯輔導資訊網,檢索日期2009/12/15,取自http://career.cpshs.hcc.edu.tw/index.phtml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修訂版)。臺北市:巨流。
    顏朱吟(2008)。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經驗學習與工作競爭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寶鳳(2002)。職場中的成人學習。載於李瑛、趙長寧主編,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279-318。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寶鳳(2003)。全球職場變遷與非正式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207-234。臺北市:師大書苑。

    二、外文部分
    Bandura, A. & Locke, E. A. (2000). 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1), 87-99.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York : Freeman.
    Bandura, A. (1982). Self - 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37(2),122-147.
    Betz, N. E. ,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Busch, T.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ation Research, 12(2), 147-158.
    CSWE(2010).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2008 EPAS),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檢索日期2010/07/11,取自http://www.cswe.org/Accreditation.aspx
    DuBois, B. & Miley, K. K. (2005). An Evolving Profession. Social work :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5th ed.). Boston : Pearson / A and B, c2005.
    Graham, J.(1995). Memory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in successful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1, 358-373.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7).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Hackett, G. & Betz, N. E.(1989).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mathematics task performance correspondenc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 261-273.
    Hara, N.(2001).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corpor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tting, April, 10-14, Seattle, WA.
    Kanfer, R.(1987). Task-specific motiv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issues of measurement, mechanisms, processes, and determina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 237-264.
    Luzzo, D. A. , Funk, D. P. , & Strang, J. (2004).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increas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4), 378-386.
    Marsick, V. J. & Watkins, K. E.(2001).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9, 25-34.
    Marsick, V. J. (1987).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London; New York: Croom Helm.
    NASW(2010). 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檢索日期2010/01/09,取自http://www.naswdc.org/pubs/code/code.asp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Peterson, A. B.(1993).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ace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underprepared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in High Education, 34, 659-685.
    Rosenberg, E. (2006).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er adul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delphi University School, New York.
    Weiner, B. (1990). History of motiva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2(4), 616-6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