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信務
CHANG HSIN WU
論文名稱: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
How the educators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evelop effectively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ir students
指導教授: 柯正峰
Ke, Jeng-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學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現況,採用文獻分析及自編「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645位教師,經統計各變項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並採用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法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獲致下列主要結論:
    一、營造學習型學校背景脈絡方面
    (一)學習型學校的「學習」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積極的創造
    (二)學習型組織可適用於不同類型學校。
    (三)小學在營造學習型學校較國中為佳。
    (四)國中、國小的校園生態不同將影響其組織學習條件。
    (五)校長的信念與能力為學習型學校推動的關鍵因素。
    二、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結論方面
    (一)台北縣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情況良好,學習型組織之策
    略引入學校有其必要與功能,不論偏遠或一般地區。
    (二)絕大多數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知覺情
    況良好。
    (三)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營造學習型學校的
    現況上,在年齡、任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均具有明顯
    的差異。
    (四)台北縣不同學校環境變項之國民中小學教師在營造學習型學校
    的現況以學校別與學校規模具有明顯差異,以國小35班以下之
    學校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成效上較佳。
    三、建議
    ·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打破學校科層體制組織結構,落實學校本位管理。
    (二)合理調整學校班級規模大小,貫徹小班小校政策。
    (三)定期舉辦有關營造學習型組織專業之教育訓練與研習活動,增
    進學校人員對營造學習型組織,提高學校效能的了解與運用能
    力。
    · 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安排調整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增加教師擔任行政工作的機會。
    (二)校長應以專業代替威權式領導,對學校成員充分授權,營造
    民主參與的校園文化與氣氛,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彼此地位
    平等,成員自由地交換意見,以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成長的伙
    伴關係。
    (三)加強系統思考訓練,以落實學校整體組織學習效能。
    (四)建立學習社區為學校發展的目標。
    · 對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們應培養與人合作的團隊學習精神,接納他人意見的雅
    量,摒除自身的成見,與教室外的世界建立互動關係,以提昇
    教學、班級經營及學校效能。
    (二)教師應多參與校務經營工作,並籌組成長學習組織,增進自我
    專業知能,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Summar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gure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w the educators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evelop effectively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ir students. Basing o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submitted.
    The major instrument, a questionnaire “how the educators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evelop effectively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ir students” was designed to achieve above-mentioned purpose to gather related data and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restrict the targets within the range of present principals, directors, group lead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After the data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variance analysis, hierarchical comparison etc. The main discoveries are as follows:
    1)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 Learning in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is to be created
    actively, not to be adjusted passively.
    · The organization of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can be
    us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 The pre-determined differences in developing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exist betwee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The different ecology betwee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tributes to make differences in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 Principals’ beliefs and abil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develop effectively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2) Conclusion:
    · The effect of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eveloping a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 is good.
    · The Different age, seniority, degree, and position
    contribute to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developing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s.
    · Different types and sizes of schools also contribute to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developing perceived learning schools. The effect of the
    school size under 35 classes is better.
    Suggestions
    1) To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1. Break the rigi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o implement
    school-based management.
    2.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ducing class size to develop a
    school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3. Conduct educational training regularly to improve effect.
    2) To schools:
    1. Adopt work the round system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mission to build shared vision.
    2. The leadership should replace profession into authority
    in order to create a democratic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with a mutual respect school culture.
    3.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systematically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effect in schools.
    4.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as goal of schools’
    development.
    3) T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ors:
    1. Cultivate a team-working spirit: To accommodate
    different opinions, to build a mutual relationship with
    outside world, an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2. Cultivate a lifetime self-study spirit: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administrative missions, to establish learning
    growing up organization, and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11 第六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傳統社會與傳統學校……………………………………… 14 第二節 學習社會的到來…………………………………………… 21 第三節 學習型組織理論研究分析………………………………… 28 第四節 學習型學校之探討………………………………………… 43 第五節 學習型學校的推動………………………………………… 55 第六節 相關研究探討……………………………………………… 7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9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9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之分析…………………………… 98 第二節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現況調查分析…… 101 第三節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營造學習 型學校現況之差異分析…………………………………… 111 第四節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學校環境變項在營造學習型學 校現況之差異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1 第二節 結 論……………………………………………………… 136 第三節 建 議……………………………………………………… 139 參考書目……………………………………………………………… 146 一、中文部分…………………………………………………………146 二、英文部分…………………………………………………………153 附 錄……………………………………………………………… 157 附錄一 教授推薦函……………………………………………………157 附錄二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預試問卷………158 附錄三 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正式問卷………163 附錄四 研究假設支持表…………………………………………… 167 圖表目次 表2-3-1:學習型組織概念的緣起與發展、代表人物、關鍵 過程及背景分析……………………………………………29 表2-5-1:學習型補校及進修學校評鑑指標…………………………65 表2-5-2: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評鑑指 標表…………………………………………………………68 表3-3-1:預試人數統計表……………………………………………77 表3-3-2: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抽 樣分配一覽表………………………………………………78 表3-3-3:正式問卷之回收與統計表-國中部分…………………… 79 表3-3-4:正式問卷之回收與統計表-國小部分…………………… 80 表3-4-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預試調查問 卷題目分配情形……………………………………………83 表3-4-2: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試 題臨界比分析………………………………………………87 表3-4-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一)…………………………………………90 表3-4-4: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二)…………………………………………90 表3-4-5: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三)…………………………………………91 表3-4-6: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四)…………………………………………91 表3-4-7: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五)…………………………………………92 表3-4-8: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六)…………………………………………92 表3-4-9: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因 素分析結果(七)…………………………………………93 表3-4-10: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量 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93 表3-5-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現況之研究 流程表………………………………………………………95 表3-6-1:本研究資料統計分析方法一覽表…………………………96 表4-1-1:本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99 表4-2-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調查問卷七 個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2 表4-2-2: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現況t-test 結果摘要……………………………………………………102 表4-2-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改變心智 模式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4 表4-2-4: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自我超越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5 表4-2-5: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團隊學習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6 表4-2-6: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組織合作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7 表4-2-7: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共同願景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8 表4-2-8: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系統思考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09 表4-2-9: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體教育人員在「資源運用 策略方面」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110 表4-3-1: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營造學習型學校的多 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111 表4-3-2:教師性別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變項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4-3-3:教師性別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t 考驗摘要表……113 表4-3-4:教師年齡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變項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4-3-5:教師不同年齡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薛費事後多重比 較法摘要表…………………………………………………114 表4-3-6:教師任教年資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單 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表4-3-7: 教師不同任教年資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事後比較 摘要表…………………………………………………… 117 表4-3-8:教師最高學歷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4-3-9:教師不同學歷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事後比較摘要表……119 表4-3-10:教師現任職務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3-11:教師不同職務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121 表4-4-1:不同環境變項之教師在營造學習型學校的多變項變 異數分析結果………………………………………………124 表4-4-2:學校別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單變項變 異數分析摘要………………………………………………125 表4-4-3:學校規模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4-4-4 :不同規模學校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127 表4-4-5:學校區域在營造學習型學校七向度之單因子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9 圖1-4-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流程圖……10 圖3-1-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架構………74

    一、中文書目:
    丁吉文(民90)。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政彥(民87)。學習社會與成人教育。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211-217。台北:師大書苑。
    王冠惠(民86)。學習型組織建立之研究-以大然文化事業公司為個案探討。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穗儀(民8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審議委員會
    朱愛群(民86)。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 (5),頁153-176。
    朱楠賢(民86)。形塑公共組織成為學習型組織之初探。人事月刊,23(2), 頁60-68。
    李容容(民87)。公立文教機構發展成學習型組織可能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霓(民8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
    李祈龍(民89)。國民小學實施學習型組織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芸薇(民89)。「學習型組織」評鑑量表之建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民86)。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43, 頁1-7。
    吳清山(民90)。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月刊,115, 頁1-13。
    吳政達(民88)。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吳明烈(民85)。學習社會的展望、意義、特質與功能分析。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烈(民86)。學習社會理論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86)。評1996歐洲終身學習年白皮書。載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中日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林振春(民87a)。學習社會與社區教育。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301-303。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7b)。人文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貝絲(民89)。國民中小學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發(民87)。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頁11-18。
    林鈺欽(民86)。個人創越、組織氛圍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寬(民86)。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
    柯正峰(民87a)。我國的學習社會規劃與發展趨勢。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420-425。台北:師大書苑。
    柯正峰(民87b)。我國終身教育現況檢討與未來展望:終身教育政策法制之探討。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
    胡夢鯨(民86)。終身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學校教育典範及其危機。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民87a)。學習社會發展指標之建構與評估運用。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33-62。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民87b)。世界變遷與教育大趨勢。成人教育,44,頁17-22。
    胡夢鯨等(民89a)。學習型補習及進修學校專案策略規劃。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
    胡夢鯨等(民89b)。學習型補校及進修學校評鑑指標及評估。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
    徐慧純(民88)。我國企業在建立學習型組織之探討--三個個案的研究。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
    陳怡華(民87)。終身教育思想初探。成人教育,45, 頁45-52。
    陳如山(民87)。另一種學習-新典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 頁1-19。
    陳雪雲(民88)。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 頁21-46。
    陳文彥(民90)。中小學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玲(民87)。學習型組織中員工之終身學習內容。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95-214。
    郭進隆譯,Peter M. Senge著(民8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郭生玉(民7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孫本初(民84)。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人事月刊,21 (1), 頁27-31。
    秦夢群(民88)。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頁9-12。
    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
    教育部(民87)。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行動方案執行計畫。
    許乾明(民87)。學習型組織建立之研究:國內企業個案之分析。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奕華(民8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張德永(民87)。學習社會的社會學基礎。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132-135。台北:師大書苑。
    張素貞(民87)。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行與不行。載於現代教育論壇(四),頁34-41。
    張明輝,魏惠娟(民89)。學習型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20-H-003- 002- F19)。
    張明輝(民88a)。營造學習型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27,頁1-8。
    張明輝(民88b)。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奕華(民8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宛珍(民87)。學習社會與學習型組織。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252-258。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民8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民8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張德銳(民88)。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頁13-16。
    黃明月(民87)。學習社會的心理學基礎。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157-176。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馨(民86a)。學習型學校之形成。國民教育,39(2) ,頁31-35。
    黃淑馨(民86b)。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之發展策略與具體作為。教育資料文摘,231,頁124- 133。
    黃光雄(民78)。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
    黃富順(民87)。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2-8。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8)。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頁12-18。台北:師大書苑。
    黃清海(民87)。國民中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78)。教育研究亟需擺脫量化的支配。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28-35。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3)。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民85)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教委會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專案。
    彭淑珍(民87)。學習型組織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賜(民82)。社會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民87)。我國終身教育現況檢討與未來展望。成人教育,43, 頁1-7。
    楊進成(民90)。國民中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德(民86)。終身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7)。發展學習型組織是我國教育革新的基礎。成人教育,43, 頁7-14。
    楊碩英(民88)。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概念。公教資訊,3(1), 頁1-9。
    劉鎮寧(民88)。論學習型學校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 27, 頁42-47。
    蔡純姿(民88)。跨世紀的希望工程-建構以學習型學校為核心之學習社會。公教資訊,3(1), 頁49-55。
    潘慧玲(民88)。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頁77-102。
    潘文忠(民87)。教師進修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中等教育,49(1), 頁3-10。
    賴麗珍(民87)。學習社會與學校教育。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275-288。台北:師大書苑。
    賴森雲(民88)。學習型組織在台灣省國民小學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民74)。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鄭瑞容(民88)。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學校的具體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 頁27,17-19。
    鄭崇趁(民86)。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於教育行政的啟示。學生輔導通訊,50, 頁10-17。
    歐用生(民87)。再造「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頁2-10。
    盧偉斯(民85)。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惠娟(民87a)。學習社會的發展方案。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70-81。台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民87b)。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頁35-43。
    魏惠娟(民88)。學習型組織的實踐及發展課題。公教資訊,3(1),頁24-38。
    魏惠娟(民89)。終生學習趨勢對於班級經營的啟示。課程與教學,3(2), 頁47-61。
    瞿立鶴(民81)。教育行政。台北:茂昌圖書。
    羅英豪(民89)。國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水(民88)。建構學習型學校之策略。研習資訊,16(6), 頁1-12。
    邊佩瑩(民90)。我國發展學習型學校之現況與實施策略。社教雙月刊,102,頁37-42。
    饒見維(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發展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4,頁1-17。
    二、英文書目:
    Abmann,S.S.,etal.(1975).Educational evaluation.(5th ed.), London:Allyn and Bacon,Inc.
    Baster,N.(1972).Measuring development:The role and adequacy of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rank Cass: London
    Burnner,I.(1997).Acceleraed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Cas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accelerated school networ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04 761)
    Cobbe,J.H.(1988). Education Indicators for policy purposes in indonesia. Jakarla: Balilbany Dikbud
    Chapman, D.(1990). The rol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improving educational quality: a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remwood Press.
    Cross, K. P. (1983).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vice No.ED 238 474)
    DuFour, P. (1997). The school a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 Recommendations forschool improve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cipals. NASSP Bulletin : Reston
    Dunn,W.N. (1981).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intice-Hall, Inc.
    Field,J.(1998).The silent explos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Adults learning, 10(4),pp6-8.
    Goodma,P.(1970).New reform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
    Hallinger, P.(1998). Education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 The challenge ofcreating learning sys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36 (5), pp11-23.
    Hanson,J.(1975).The use of resourse.London Ruskin House.
    Hasan,A.(1996).Lifelong learning. in A.C.Tuijnman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xford:Pergamon,pp.33-40.
    Hopking,C.D.,& Antes,R.C.(1985). Classroom Measurement & Evaluation.Itasca,IL: F.E.Peacock Publisher,Inc
    Hutchins,R.M.(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 Praeger.
    Irwin,J.W.(1996). Empowering ourselves and transforming schools - Educ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erka , S . (1995) :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Myths and realiti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8 802)
    Keefe, J. (1997). The School a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story), NASSP Bulletin, Vol. 81, Issue 589, pp35-45.
    Krejcie,R.V.(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 pp607-608.
    Leithwood,k. and Louis,k.s.(199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 . Swets and Zeitlinger Publishers.
    Longworth,N.& Davies,W.K.(1996).Lifelong Learning. London:Kogan Page Limited.
    Marquardt,M.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42,McGraw-Hill,Companies,Inc.USA.
    Montgomery,D.,& Hadfield,N.(1989).Practical teacher appraisal.London:Kogan Page,Ohio:Charles Jones Publishing Co.
    Neufiville, J.I.(1979).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intice-Hall, Inc.
    Rason,S. and Stewart,J. (1994). Management for the public domain. New York: St. Martins.
    Sandine, B.(1996).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5 625)
    Senesh, L (1991).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35571).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Senge, P.M.,Nelda C.M.,Timothy L.,Bryan S.,Janis D. & Art K. (2000). Schools hat learn -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a,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N.Y.: Doubleday.
    Southworth, G. (1994). The learning school: improving education, promoting quality in schools. London:Cassell.
    Stake,R.E.(1973).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hio: Charles Jones Publishing Co. Van der Zee,H. (1991). The learning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35(1), pp.213-230.
    Watkins,K. and Marsick,V.(1993).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ossey- Bass Publishers:CA,USA.
    Wheeler, P. & Haertal, G.D.(1993). Resource handbook 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 A tool for student,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EREAPA Associates ,pp40-43.
    Worthen,B.R.& Sander,J.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Y:Longman.

    QR CODE